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085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部分的结构,该增强部分用于增强与盒销、插入销或盒连续地连接的拉链带,其中,该盒销、插入销和盒安装在拉链上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中的拉链带的端部上。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拉链领域,市场上要求能提供具有简单结构且价格便宜和质量优良的产品。在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中,该趋势更加明显,该拉链用于衣服前部的打开/封闭部分中,并能够使拉链带的端部连接或脱开。
通常,在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普通拉链产品中,拉链元件沿一对拉链带的相对侧边缘安装,由盒销、盒以及插入销构成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安装在拉链元件的底端上。然后,在提供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部分处,增强带(在该增强带中,在平织物(塔夫绸)或合成树脂膜的后表面上提供有粘接层)粘在拉链带上,以便增强该部分,从而使它稳定,然后安装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
具有包括增强带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需要该增强带来增强拉链带,从而使拉链的部件数目增加,因此增加了产品成本。而且,因为在用于制造拉链的方法中总是需要粘接增强带的步骤以及粘接机器,因此,不能简化制造方法,并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例如日本实用新型No.41-17374公开了一种用于拉链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其中,盒销、插入销和网状增强件通过采用合成树脂在使它偏离一半节距的状态下在拉链带的前后表面上注射模制而形成,且并不将任何增强带粘接在拉链带的端部上。
因为在用于拉链的该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中,它的增强件的外周边缘具有尖锐拐角,因此,该增强件很可能由其它物品卡住,并与基体织物分离。而且,因为增强件在靠近拉链带的外周边缘处较宽和较大,因此,在该部分处的拉链带变硬,这样,当将拉链缝在目标织物上时,缝纫针与该增强件接触,并通常折断。另外,当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连接或脱开时,外力例如扭转力或弯曲力重复施加在增强件上,它使得增强件破裂。应当解决该问题。
而且,例如美国专利No.3435489公开了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和水平网格结构在拉链带的端部形成一体,同时通过使斜网格结构成一体形成于前一种网格结构附近,从而使增强部分布置在拉链带的表面上。
在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中,与盒销、盒以及插入销相连接的增强件的内侧部分由平行于拉链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肋以及平行于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肋构成。因此,尽管当外力如弯曲力或扭转力施加在该拉链带上时最大负载加在该部分上,但是它的耐久性差,并易于损坏。这是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因为在从连接部分向拉链带的外边缘(也就是拉链带缝在衣服织物上的部分)延伸的部分中形成网格结构,在该网格结构中,相对于拉链带的宽度方向斜向延伸的多个肋相互交叉,因此,很多肋与缝纫线路(缝纫线在该缝纫线路中延伸)交叉,这样,在缝纫时缝纫针与肋接触的频率增加,从而导致肋断裂,这是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问题,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端部止动器的拉链,当外力施加在拉链纵梁(stringer)上从而使它沿前后表面方向弯曲时,该拉链不会被损坏。因为多个肋斜向布置在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和增强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也就是施加有最大负载的增强部分的内部,因此,外力很容易消散和降低,从而使拉链很难损坏。同时,也防止当增强部分由其它物品卡住时该增强部分与衣服织物的分离。
除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增强部分通过整体模制而形成于拉链带的两表面上,因此,拉链带被夹住,同时各增强部分包括具有稳定结构或柔性的内侧部分。
除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它能够通过使施加在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的外力分散而防止该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受到损坏。
而且,除了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它能够提供有用于在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中的肋的增强结构,或者用于该肋的可变结构。特别是,该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提供有凹形部分,当扭转力施加在拉链带的端部时,该凹形部分吸收部分外力,以便减小施加的负载。而且,本发明的第五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当将拉链带缝在衣服等上时,缝纫针和肋接触的频率减小,以便防止该肋在增强部分的外侧部分中受损。
而且,本发明的第六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即使通过加热来切割拉链纵梁,端部也不会变硬,特别是不会在芯部产生团块,从而保证即使当扭转力施加在拉链带的端部时也有对于皮肤的良好质地,且在增强部分中的肋不会与该带分离。而且,本发明的第七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增强部分的外侧部分可以牢固固定在拉链带上,以便防止增强部分分离,从而保证能长期使用,同时,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形成为能够执行它的有效功能的最佳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拉链元件安装在一对拉链带的相对侧边缘上,该拉链包括合成树脂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该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例如由盒、盒销以及插入销构成,它通过整体模制到拉链带的各相对侧边缘,并邻接拉链元件;以及增强部分,用于增强该拉链带,该增强部分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形成一体,并朝着拉链带的至少一个表面延伸,其中,增强部分由多个肋形成,当在平面图中看时,这些肋斜向布置,它们布置在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相连接的内侧部分中。
优选是,除了上述结构,增强部分设置成使肋在拉链带的两表面对称布置,同时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相连接的内侧部分形成为比外侧部分更薄。优选是,当从平面图中看时,形成于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中的肋的交叉部分形成弧形结构。而且,优选是,例如凹形部分在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中的肋之间形成通孔形状或具有较薄底部的凹形形状。优选是,朝着顶端凹入的切口形成于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的底边缘中。
优选是,形成于拉链带上的增强部分由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构成,该内侧部分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相连接,该外侧部分与该内侧部分相连接,并朝着拉链带的外边缘延伸,且外侧部分由以预定间隔平行布置的多个肋形成。
而且,优选是,芯部和拉链带以盒销和插入销的前端作为参考点进行热切割,且通过视觉观察使得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的底端位于切割线内。
而且,拉链带的对着增强部分的外端部分(与盒相对)的侧边缘部分形成为一粗糙结构,且增强部分的端部能够穿透入带的该粗糙结构中。
优选是,在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中,从拉链元件的内侧端面到拉链带的内侧的宽度在4.0mm内。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图2是装有盒销的拉链纵梁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图3是拉链纵梁的仰视图;图4是装有插入销的拉链纵梁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图5是相同拉链纵梁的仰视图;图6是沿图2中的线VI-VI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中的线VII-VII的剖视图;
图8是盒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8中的线IX-IX的剖视图;图10是盒和盒销连接时的状态的局部剖正视图;图11是表示装有插入销的拉链纵梁与装有盒的拉链纵梁进行啮合时的状态的局部剖正视图;图12是表示装有插入销的拉链纵梁与装有盒的拉链纵梁啮合后的状态的局部剖正视图;图13是表示增强部分的变化形式的正视图;图14是表示增强部分的另一变化形式的正视图;图15是表示增强部分的还一变化形式的正视图;图16是表示插入销和增强部分的变化形式的正视图;图17是底端止动器的局部剖正视图,在该底端止动器中,盒和盒销形成一体;图18是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其中,拉链纵梁装有增强部分;图19是沿图18中的线XIX-XIX的剖视图;图20是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其中,拉链纵梁装有增强部分;图21是沿图18中的线XIX-XIX的相应剖视图;以及图22是在具有其它可分离端部止动器的拉链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介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中,拉链链条1并不是有底端止动器的闭合产品,而是可打开的产品,也就是,提供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该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使得左右拉链纵梁2能够完全分离。拉链元件4安装在芯部6上,该芯部6布置于拉链带3的侧边缘上。作为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的盒销8安装在芯部6上,并与一侧拉链纵梁2的拉链元件4的底端连续,且作为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的插入销9安装在芯部6上,并与另一拉链纵梁2的拉链元件4的底端连续。如图10所示,制成具有包括盒销8和盒7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纵梁2,并使它与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组合,以便完成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中,如图2至12所示,扁平增强部分10布置成与安装在拉链链条1的一侧拉链纵梁2上的盒销8的侧面成一体,这样,它伸向拉链带3的表面,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扁平增强部分10布置成与安装在另一拉链纵梁2上的插入销9的侧面成一体,这样,它伸向拉链带3的表面,如图4所示。在拉链链条1中的拉链元件4、盒销8、插入销9、盒7以及增强部分10通过采用热塑性树脂例如聚缩醛和聚酰胺的注射模制方法而与拉链带3形成一体。
如图2至5所示,盒销8和插入销9具有增强部分10,该增强部分10从该盒销8和插入销9的侧面向外伸出,同时该增强部分的表面平直地延伸。如图2和3所示,对于用于盒销8的增强部分10,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从盒销8的下半部分的侧面开始布置,这样,它们在拉链带3上向外凸出。在靠近盒销8的内侧部分11中,多个肋13a从盒销8的侧面凸出,并当在平面图中看时斜向布置,且凹形部分14形成于该斜向肋13a之间。该凹形部分14形成各种形状,例如正方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如图6所示,并形成为通孔结构或者形成为具有较薄底部的凹形形状。因此,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通过肋13a和凹形部分14而提供有柔性,而且,通过使肋13a之间的交叉部分形成圆形或曲线形,可以使施加在增强部分10上的外力分散。
至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尺寸,从拉链元件4的内侧端面到拉链带3的内侧的宽度W在4.0mm以内。在优选用于普通目的的3至5号拉链中,拉链带3的宽度为13至16mm,因此,宽度W可以形成为拉链带3的宽度的大约30%以内。尽管在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之间的比例可以根据拉链的规格或用户要求而变化,但是重要的是,内侧部分11存在于可以从滑动器35的凸缘36之间通过的部分中,而外侧部分12存在于将使拉链纵梁2缝在缝纫目标上的部分中。而且,增强部分10的、在内侧部分11中的底边缘提供有切口15,该切口15向上凹入,以便吸收施加在拉链带3端部的一部分外力,例如扭转力。这时,内侧部分11的上边缘也可以具有切口15。
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形成为靠近内侧部分11,且外侧部分12由比内侧部分11中的肋13a厚的肋13b、13c形成。肋13b形成为这样,即它们平行于拉链带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在它们之间有沿拉链带3长度方向的预定间隔。优选是,肋13b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同时侧面的倾斜角度为大约60°,如图7所示,也就是,图7中所示的角度α满足条件α≤30°。通过保证在肋13b之间的较大间隔,并使肋13b的截面形状形成上述形状,当拉链纵梁2缝在缝纫目标上时缝纫针可能与肋13b接触的频率降低,从而防止肋13b受损。而且,多个肋13b的前端由肋13c连接,该肋13c沿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延伸。肋13c具有在外侧部分12底端侧的、沿与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平行部分13c-1以及在外侧部分12上端侧的、沿偏离拉链带3的外边缘部分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分13c-2。肋13c的截面形状与肋13b的截面形状相同。由于肋13c的弯曲部分13c-2,肋12b和肋13c-2在框架16的上拐角处以钝角连接。这样,因为框架16的上拐角并不尖锐,因此,将防止增强部分10的框架16的上拐角钩住其它物体,从而防止增强部分10与拉链带3分离。在外侧部分12的增强部分10中,框架16形成有肋13b和肋13c,因此形成稳定结构。因此,当用手指捏住拉链纵梁2时,将很容易捏住,因为它有合适的硬度,因此,底端止动器的操作可以很容易进行。
至于形成于拉链带3的芯部6上的盒销8的结构,凹口17形成于与形成增强部分10的面相对的面上。布置在盒7的前壁25和后壁26之间的隔板29与该凹口17啮合,以便使盒销8与盒7结合在一起。
在装有插入销的拉链纵梁2的增强部分10中,如图4和5所示,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布置在插入销9的下半部分的侧面上,这样,它在拉链带3上向外凸出,与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类似。在靠近插入销9的内侧部分11中,多个肋13a从插入销9的侧面凸出,并当在平面图中看时斜向布置,且在该斜向肋13a之间形成没有底的通孔型凹形部分14或者具有较薄底部的凹形部分14,以便提供柔性,且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弧形形状例如圆形,以便使施加在增强部分10上的外力分散。因为增强部分10布置在作为盒销8或插入销9的一部分的下半部分上,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柔性的增强部分10。
在增强部分10中的内侧部分11形成为拉链带3的宽度的大约30%以内,与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类似。在增强部分10的、在内侧部分11中的底边缘上提供有切口15,以便吸收施加在拉链带3端部的一部分外力,例如扭转力。这时,内侧部分11的上边缘也可以具有切口15。
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形成为与内侧部分11连续,与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类似,且外侧部分12由比内侧部分11中的肋13a更厚的肋13b、13c形成。肋13b形成为这样,即它们平行于拉链带3的宽度方向伸向拉链带3的外侧,且在它们之间有沿拉链带3长度方向的预定间隔,该肋13b的前端由肋13c连接,该肋13c沿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形成框架16。肋13c具有在外侧部分12底端侧的、沿与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平行部分13c-1以及在外侧部分12上端侧的、沿偏离拉链带3的外边缘部分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分13c-2。由于肋13c的弯曲部分13c-2,肋12b和肋13c-2在框架16的上拐角处以钝角连接。这样,因为框架16的上拐角并不尖锐,因此,将防止增强部分10的框架16的上拐角钩住其它物体,从而防止增强部分10与拉链带3分离。各个肋13b和13c形成为使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且侧面的倾斜角度为大约60°,这样,在缝纫拉链纵梁2时防止与缝纫针接触,从而保护肋13不受损害。
形成于装有盒销8和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上的、由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构成的增强部分10通过注射模制形成于拉链带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因此,拉链带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由增强部分10夹住。增强部分10可以只形成于拉链带3的单个表面上,而不是两侧表面。
在安装于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上的盒7中(该盒为矩形固体),如图8和9所示,狭窄隔板29布置在前壁25和后壁26之间并在中心的上部,而啮合部分32布置在隔板29的底端上。插入孔28布置在盒7侧边的侧壁27上,该插入孔28是等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厚度的开口,且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可以穿过该插入孔28插入,同时,盒销插入孔30布置在该插入孔28和隔板29之间,盒销8可以穿过该盒销插入孔30插入。插入孔28布置在另一侧壁27上并直到底部,该插入孔28是等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厚度的开口,且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可以穿过该插入孔28插入,同时,插入销的插入孔31布置在该插入孔28和隔板29之间,插入销9可以穿过该插入销的插入孔31插入,这样形成盒7。
如图10所示,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的盒销8插入在形成的盒7中的盒销插入孔30内,而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插入在侧壁27中的插入孔内,且布置在盒7中的隔板29压入布置在盒销8的侧面中的凹口17内。因此,布置在隔板29的底端上的啮合部分32与凹口17的端部啮合,从而使盒销8和盒7彼此结合并固定。
当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安装在装有盒7的拉链纵梁2上时,通过使滑动器35滑动至与盒7的顶端接触并保持与该盒接触,如图11所示,将通过捏住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的增强部分10而使插入销9插入引导槽37中。而且,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插入凸缘36之间,从而使插入销9插入到盒7中的插入销插入孔31内。然后,当通过捏住增强部分10而拉动滑动器35并使该滑动器35滑动时,形成拉链链条1,其中,在左、右拉链纵梁2上的拉链元件4彼此啮合,如图12所示。
图13、14和15所示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表示了在增强部分10中的外侧部分12的变化形式。在图13中所示的增强部分10中,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的安装范围相对于盒销8和插入销9较长和较宽。因此,在外侧部分12中的框架16中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肋13b的数量增加,且对拉链带3的外边缘进行增强的范围变得更宽。
在图14中所示的增强部分10中,尽管内侧部分11安装在盒销8和插入销9上的安装范围等于第一实施例的安装范围,但是在外侧部分12中的肋13b的结构不同。也就是,在外侧部分12中,在框架16中没有沿横向布置的肋13b,但是单个肋13c垂直布置,因此,肋13c可以偏离缝纫机的缝纫线路,从而降低肋13c受损的频率。因此,拉链纵梁2可以牢固有效地进行缝纫。而且,因为图15中所示的增强部分10没有在外侧部分12的外侧端上的肋13c,因此并不形成框架16,增强部分10的外侧可以具有柔性。
对于图16中所示的、用于插入销9的增强部分10,成一体形成于插入销9侧部的增强部分10的底端位于插入销9的底端内部,这样,它离开拉链带3的底端,也就是,与插入销9的底端相比,拉链带3有在增强部分10的底端下面的余量部分。由于该结构,当外部扭转力施加在拉链带3上时,它并不直接传递给肋13a、13b,而是首先导向拉链带3的余量部分。因此,肋13a、13b不容易与拉链带3分离。
而且,采用热切割法来从沿长度方向连续的拉链纵梁上切割预定长度的单独拉链纵梁2。因为拉链纵梁2的底端部分通过加热切割,因此,组成拉链带3的纱线在形成粘接部分19的位置彼此粘接。因为在拉链带3的切割端部形成粘接部分19,因此,能够防止该切割端部磨损。而且,热切割在靠近作为参考点的插入销9底端的位置处沿平行于拉链带3的宽度方向的切割线来进行,因此,拉链带3的芯部6延伸至稍微低于插入销9的底端,从而获得很好的质地。另外,这也可用于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
在图17中所示的增强部分10中,盒销8和盒7形成一体。因此,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一部分与盒7形成一体,从而使它们能够牢固地固定。
在图18和19所示的增强部分10中,为了将增强部分10牢固固定在拉链带3上,在编织拉链带3的外边缘部分上的经纱21从特定区域拉出,从而形成只存在纬纱的粗糙编织物,以便提供粗糙结构。在经编针织拉链带3中,将它的经编针织纱拉出,以便形成粗糙的针织物,从而提供粗糙结构20。通过使框架16的、存在于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的外端部分(与盒7相对)上的一个肋13c成一体形成于编织物或针织物的粗糙结构20的前后表面上,形成框架16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穿透入该粗糙结构20中,因此,通过熔接可以使增强部分10牢固地固定在拉链带3上。
在图20和21所示的增强部分10中,在编织或针织拉链带3的外边缘部分上提供粗糙结构20,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形成于拉链带3的芯部6的前后面上,同时,框架16的、存在于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的外端部分(与盒7相对)上的一个肋13c布置在粗糙结构20上,且框架16与该粗糙结构20熔合。因此,增强部分10牢固地固定在拉链带3上。
图22中所示的实施例表示了施加在双侧可打开类型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的实例。一个拉链纵梁2的端部装有盒销8,且另一拉链纵梁2的端部装有插入销9。自由拉链纵梁2都没有盒7,且两个滑动器35安装成可沿相反方向滑动,这样,拉链链条1从两侧打开/关闭,且左、右侧可以分开。
在该拉链中,可使两个滑动器35穿过(pass)的相对较长的盒销8形成于拉链带3的芯部6上。各个滑动器35的凸缘36与盒销8的前端接触,且用于停止滑动器35的滑动的止动器18形成为水平延伸。止动器18的前端一直延伸至在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的一个较厚肋13c。横向凸出的较薄凸出件33以阶梯状结构布置在盒销8的顶端上,这样,它能够与布置在插入销9顶端上的阶梯状凸出件33交叠。
可使两个滑动器35穿过的相对较长的插入销9形成于另一拉链带3的芯部6上。在插入销9的顶端上提供有凸出件33,该凸出件33与盒销8的凸出件33相符,并与该凸出件22交叠。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形成为使它的端部侧膨胀,以便与滑动器35的叶片一致,从而允许滑动器35的凸肩侧的较宽叶片经过。
至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使用情况,对于安装在装有盒销8的拉链纵梁2上的、朝向相反的两个滑动器35,滑动器35保持与盒销8的止动器18接触,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2的插入销将插入。然后,上部滑动器35向上拉,以便使在左右拉链纵梁2上的拉链元件4彼此啮合,从而形成拉链链条1。为了使拉链链条1分开,在两个滑动器35都向下拉动至止动器18后将装有插入销9的拉链纵梁从两个滑动器35中拉出时,左、右拉链纵梁2可以脱开和释放。
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具有上述结构,且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有以下效果。
拉链元件4安装在一对拉链带3的相对侧边缘上,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布置在各拉链带3的一个侧边缘上,并在这些拉链元件4的一端部分处,增强部分10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形成一体,这样,它在拉链带3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延伸。因为增强部分10构成有多个肋13a,当从平面图看时,这些肋13a斜向布置在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相连接的内侧部分11中,因此,即使弯曲力或扭转力施加在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的拉链中的拉链纵梁2的端部上,斜向布置在增强部分的内侧部分11中的肋13a将使外力有效分散,并很容易变形。因此,这防止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受损,并防止设置在端部的增强部分10由其它物件卡住并与拉链带3分开。
除了上述效果,在增强部分10中,肋13a、13b和13c对称布置在拉链带3的两个表面上,内侧部分11形成为比外侧部分12更薄。增强部分10夹住拉链带3的两个表面,因此,增强部分10可以牢固地固定,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形成为具有软度和柔性。
因为当从平面图中看时,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为弧形结构,所以施加在增强部分10上的外力可以很容易被分散。而且,因为凹形部分14形成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中的肋13a之间,它们使得增强部分10的肋13a可以很容易变形和增强。而且,因为在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底端形成朝着顶端凹入的切口15,因此它吸收施加在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上的扭转力,从而降低负载。
增强部分10由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构成,该内侧部分11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相连接,该外侧部分12与该内侧部分11相连接,并朝着拉链带3的外边缘延伸,且外侧部分12由以预定间隔平行布置的多个肋13b形成。因此,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能够降低在缝纫时缝纫针可能与肋13b接触的频率,从而防止肋13b受损。
因为当拉链带3的芯部6相对于各盒销8和插入销9的前端被热切割时,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的底端位于切割线内,因此,当拉链带3进行热切割时,芯部6不再变成刚性团块,从而保持良好的质地。而且,增强部分10的肋13a、13b和13c与拉链带3分开,因此,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可以精加工成具有良好质量。
因为在拉链带3中,与增强部分10的外端部分(与盒7相对)相对的侧边缘部分通过编织或针织而形成粗糙结构20,因此,增强部分10的端部能够透入粗糙结构20,增强部分10的外侧部分12的一部分能够透入拉链带3的结构内并固定在其中,因此,可以牢固安装增强部分10。因为在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中,从拉链元件4的内侧端面到拉链带3的内侧的宽度在4.0mm以内,所以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使得左、右拉链纵梁2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取出,且内侧部分11能够以最佳结构有效地实现它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中,拉链元件(4)安装在一对拉链带(3)的相对侧边缘上,该拉链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该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在拉链元件(4)的底部处安装在拉链带(3)的相对侧边缘上;以及增强部分(10),该增强部分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形成一体,并朝向拉链带(3)的至少一个表面延伸,其特征在于增强部分(10)由多个肋(13a)形成,当在平面图中看时,这些肋斜向布置,它们设置在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相连接的一侧上的内侧部分(1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增强部分(10)设置成使肋(13a、13b)在拉链带(3)的两表面上对称布置,同时内侧部分(11)形成为比外侧部分(12)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当从平面图中看时,肋(13a)的交叉部分形成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凹形部分(14)形成在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中的肋(13a)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朝着顶端凹入的切口(15)形成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的底边缘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增强部分(10)由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构成,该内侧部分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相连接,该外侧部分与该内侧部分(11)相连接,并朝向拉链带(3)的外边缘延伸,且外侧部分(12)由以预定间隔平行布置的多个肋(13b)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肋(13c)用于连接多个肋(13b)的前端,其中,该肋(13c)具有平行部分(13c-1),该平行部分(13c-1)在增强部分(10)的底端侧沿与拉链带(3)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分(13c-2),该弯曲部分在增强部分(10)的上端侧沿偏离拉链带(3)的外边缘部分的方向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和外侧部分(12)的底端形成为比盒销(8)或插入销(9)的底端远离拉链带(3)的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盒销(8)或插入销(9)的底端布置成邻近拉链带(3)的底端,组成拉链带(3)的纱线相互粘接的粘接部分(19)形成于拉链带(3)的底端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各拉链带(3)的与增强部分(10)的外端部分相对的侧边缘部分形成为一粗糙结构(20),其中,该增强部分(10)的外端部分与盒(7)相对,且该增强部分(10)的外端部分穿透入该粗糙结构(20)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其特征在于在增强部分(10)的内侧部分(11)中,从拉链元件(4)的内侧端面到各拉链带(3)的内侧的宽度(W)在4.0mm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的拉链,它能够在打开/关闭操作时使施加在增强部分上的外力分散,以便减小施加的载荷,从而防止具有柔性的增强部分受损。增强部分(10)通过合成树脂形成于可分离的底端止动器(5)的盒销(8)和插入销(9)的下半部分上,并在拉链带(3)的前后表面上对称形成,从而使增强部分在拉链带(3)上延伸。各增强部分(10)由邻近盒销(8)或插入销(9)的内侧部分以及与该内侧部分相连接的外侧部分(12)构成。在内侧部分(11)中,多个肋(13a)斜向布置,且凹形部分形成于肋(13a)之间,以便提供柔性。外侧部分(12)由厚肋(13b)形成,这样,它与内侧部分(11)相连接。因此,施加在增强部分上的外力通过在较薄的内侧部分(11)中的斜向肋(13a)而被分散,从而减小施加的负载。
文档编号A44B19/24GK1531885SQ20041003013
公开日2004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0日
发明者水原久佳, 熊野勇, 真田幸夫, 瀬川清正, 夫, 正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