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动自动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979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短动自动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伞,具体是一种短动自动伞。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伞和自动伞,伞布撑杆都由另一支杆支持,作铰链摆动,完成伞的开与合。而折叠伞则用两层或多层支杆支撑,实现开合与折叠。机构复杂,易损坏,寿命短。单层支杆伞(ZL97229980.7)虽克服了上述缺点,然其伞布撑杆的结构复杂,工艺性和可靠性差,撑杆的摆动与锁止机构体积大,动作行程长,结构布置松散,致使操作不便且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短动自动伞,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伞的结构和工艺性进行改进,使其结构紧凑,使用便捷,提高可靠性和外形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短动自动伞包括顶帽、上下半壳、上下端齿、上下托盘、伞布、撑杆、伞杆、手把等。顶帽6是上端为半球形的等壁迴转体,内腔下部直径大于上部直径,上部制有螺纹,上半壳7为筒形,外壁上部制有螺纹,下端有凸缘,并开有数条径向槽。成多瓣体,内腔上部制有数条轴向凸棱,凸棱下端一侧为斜面,下半壳8为不同直径的迴转体,上端制成多瓣体,内壁制一环槽,与上半壳7的外凸缘配合,下端插入伞杆34的内孔中,上下半壳多瓣体的径向槽中安装支杆30和撑杆29,上下半壳构成完整的壳体,内装上下两个滑动组件,螺钉1、螺母2、上端齿3和钢管33组成上滑动组件,下端齿5、上托盘9、小环轴32和下托盘10组成下滑动组件,上端齿3与上托盘9之间装有弹簧4,下端齿5装在上托盘9上部的台阶上,下托盘10的下方下半壳8的内腔装有弹簧11,拉线12穿过钢管33后上端与螺钉1固接,下端与拉杆18连接,伞杆34连接下半壳8和手把13,手把13为开口扁盒形,内装操作机构。
上、下端齿啮合状态如下使用过程中上端齿3的导槽始终不脱离上半壳7的内壁凸棱,上端齿3只能轴向滑动而不能转动。下端齿5与上半壳7的凸棱有两种结合状态有槽端齿导槽滑上凸棱或无槽端齿与凸棱端头接触。此时凸棱限制下端齿5的周向位移,使得上下端齿接触时下端齿齿顶不能滑入上端齿齿底。上端齿3下移推动下端齿5脱离凸棱,解除凸棱对下端齿5的周向限动,在弹簧11的作用下,下端齿5产生周向和轴向位移,其齿顶随即滑入上端齿3的齿底,其下端齿5的斜面与凸棱下端的斜面相对。上端齿3上移与下端齿5脱开时,下端齿5相应上移,凸棱端头斜面与下端齿齿面接触,继而滑入无槽端齿齿底,阻止下端齿5上移。若凸棱滑入有槽端齿的导槽内,则下端齿5继续上移,进入上半壳7的内腔。
开伞操作过程手握手把13,拇指推动锁柱15上移,弹簧14被压缩,其余四指扣压压板17,使向内转动,通过挺杆20推动滚轮22向下运动,拉动拉杆18及拉线12,使上滑动组件下移,弹簧4被压缩,上端齿3的下移,推动下端齿5下移,弹簧11被压缩,从而下滑动组件下移,带动撑杆29内端下移,伞逐渐打开。当下端齿5下移到脱离上半壳7的凸棱时,发出一响声,表明下端齿5的齿顶与上端齿3的齿底接触。滑动组件继续下移至下托盘10的下端面与下半壳8的台阶面接触,则到下死点,撑杆29为最大开度,伞完全打开。放松压板17,弹簧4推动上端齿3上移,下端齿5随即上移,其无槽端齿滑入上半壳7的凸棱,拉线12带动拉杆18和滚轮22上移,压板17迴转,其上部斜面推动锁柱15上移,弹簧14被压缩。当压板17上部斜面转过锁柱15后,弹簧14使锁柱15向下弹出,压板17的转动被手把13外壁限止,开伞过程完成。
合伞时,重复上述动作推动锁柱15,扳动压板17,上端齿3推动下端齿5下移,使其齿面脱离上半壳7的凸棱。放松压板17,在弹簧11的作用下,下端齿5上移,并有周向位移,使其有槽端齿的导槽滑入上半壳7的凸棱,滑动组件继续上移,带动撑杆29内端头上移,伞逐渐合拢,直到完全闭合,合伞过程完成。
控制压板17回转角度的大小,可控制伞开度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和单层支杆伞(ZL97229980.7)比较,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1、结构紧凑,外壳尺寸减小,重量轻2、撑杆系统设置合理,工艺简单,便于加工,节省工时3、操作机构集中于手把盒内,单手即可随意进行开合伞,方便而可靠;4、伞的开度可按需要而定。


图1-短动自动伞开伞状态结构图(仅示一支撑杆)图2-端齿与凸棱啮合原理图图面说明图1中1-螺钉 2-螺母 3-上端齿 4-弹簧5-下端齿 6-顶帽 7-上半壳 8-下半壳 9-上托盘10-下托盘 11-弹簧12-拉线13-手把 14-弹簧15-锁柱16-卡簧17-压板18-拉杆 19-铆钉20-挺杆21-铆钉22-滚轮23-销子 24-盖板25-端帽26-伞布27-圈簧28-铆钉 29-撑杆30-支杆31-大环轴 32-小环轴 33-钢管 34-伞杆图2中7-上半壳(仅示其凸棱),3-上端齿(周向展开示意图),5-下端齿(周向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短动自动伞的上半壳7和下半壳8组成完整的壳体,是伞的基础件,内装上下滑动组件,上端齿3和下端齿5是滑动组件的核心件,上端齿3的下端面和下端齿5的上端面均制有端齿,半数端齿的外园柱面上制有轴向导槽,与上半壳7内壁凸棱配合,有槽端齿和无槽端齿间隔排列。上下端齿外园柱面上的导槽数与上半壳7内壁的凸棱数相同,均为3个。上下端齿的端齿斜面与上半壳7凸棱末端斜面的角度一致。上下半壳端头多瓣体的径向槽为8个。上下半壳、上下端齿均用塑料制作。钢管33上端与上端齿3固接,是弹簧4的导柱,拉线12从管内穿过。
撑杆29为变截面结构,外段为园形,内段为矩形,中段为园形到矩形的过渡区,内段与中段以铆钉28为分界。支杆30横截面为形,与撑杆29内段矩形配合,支杆30与撑杆29用铆钉28铰接,其内端有小孔,分别用大环轴31和小环轴32穿连,两环轴开口处焊接。然后大环轴31利用下半壳8多瓣体的弹性变形装于其内环槽中。小环轴32穿过下半壳8的径向槽装于上托盘9和下托盘10组成的环形腔中。撑杆29和支杆30均为8个,与上下半壳上的径向槽数相同。撑杆29用高强度弹簧钢丝制造,支杆30用薄钢板弯制,大环轴31、小环轴32用不锈钢丝制造。
内部零件装完后,安装上半壳7,利用下半壳8多瓣体的弹性变形将上半壳7下部的外凸缘压入下半壳8的内环槽中,该凸缘同时压紧大环轴31。
伞布用纤维布制作,其中心孔包裹圈簧27后套在上半壳7的外壁上,顶帽6与上半壳7为螺纹连接,旋紧顶帽6,将伞布26压紧在上半壳7的外园台阶面上,同时顶帽下端限制了下半壳8多瓣体的向外变形。伞布26的外缘缝有端帽25,端帽25套在撑杆29的外端头,以绷紧伞布。端帽数与撑杆数相同为8个。旋下顶帽6,可更换伞布。
伞杆34插入手把13中,下部开有轴向槽,槽内装拉杆18和滚轮22。伞杆上下两端分别与下半壳8和手把13胶接,伞杆34用薄壁钢管制作,外表面装饰镀铬。
手把13为开口扁盒形,内腔右上部装有弹簧14、锁柱15和卡簧16,其开口部分装有压板17,压板17下端用销子23与手把13铰接,销子23两端头、手把13外表面上粘有盖板24,挺杆20装于压板17和滚轮22之间,两端分别用铆钉19和铆钉21与压板17和滚轮22铰接。手把13用塑料压制。
弹簧(4、11、14)、卡簧16、圈簧27、拉线12均用碳素弹簧钢丝制作,铆钉(19、21、28),销子23选用标准件,拉杆18、挺杆20用薄壁钢板弯制,上下托盘(9、10),锁柱15为塑料件。
权利要求1.一种短动自动伞,包括顶帽、上下半壳、上下端齿、上下托盘、伞布、撑杆、伞杆、手把等,其特征在于顶帽(6)是上端为半球形的等壁迴转体,内腔下部直径大于上部直径,上部制有螺纹,上半壳(7)为筒形,外壁上部制有螺纹,下端有凸缘,并开有数条径向槽,成多瓣体,内腔上部制有数条轴向凸棱,凸棱下端一侧为斜面,下半壳(8)为不同直径的迴转体,上端制成多瓣体,内壁制一环槽,与上半壳(7)的外凸缘配合,下端插入伞杆(34)的内孔中,上下半壳多瓣体径向槽中安装支杆(30)和撑杆(29),上下半壳构成完整的壳体,内装上下两个滑动组件,螺钉(1)、螺母(2)、上端齿(3)和钢管(33)组成上滑动组件,下端齿(5)、上托盘(9),小环轴(32)和下托盘(10)组成下滑动组件,上端齿(3)与上托盘(9)之间装有弹簧(4),下端齿(5)装在上托盘(9)的台阶上,下托盘(10)的下方、下半壳(8)的内腔中装有弹簧(11),拉线(12)穿过钢管(33)后上端与螺钉(1)固接,下端与拉杆(18)连接,伞杆(34)连接下半壳(8)和手把(13),手把(13)为开口扁盒形,内装操作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撑杆(29)为变截面结构,外段为园形,内段为矩形,中段为园形到矩形的过渡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伞杆(34)下部开有轴向槽,槽内装拉杆(18)和滚轮(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手把(13)内腔右上部装有弹簧(14)、锁柱(15)、和卡簧(16),开口部分装有压板(17),挺杆(20)铰接于压板(17)和滚轮(22)之间,构成完整的操作机构。
专利摘要短动自动伞是一种自动伞,通过对现有伞的结构和制造工艺进行改进,使其结构紧凑,使用便捷、可靠。该伞主要由顶帽、壳体、端齿、托盘、伞布、撑杆、伞杆、手把及操作机构组成。壳体由上、下半壳组成,内装上下两个滑动组件,上、下端齿为其核心件,二端齿对应端有端齿,半数端齿外壁有导槽,与上半壳内壁凸棱配合,由端齿与凸棱不同的啮合状态,限定伞的开合位置。上下半壳对应端为多瓣体,其径向槽中安装撑杆和支杆。托盘为内部零件支持件。伞杆连接壳体和手把,手把内装操作机构,推动锁柱、扳动压板通过传动件带动拉线,使滑动组件下移,而弹簧的弹力可使其上移,实现伞的开合。该伞用于遮阳和防雨。
文档编号A45B25/14GK2815055SQ200520111650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30日
发明者那成新 申请人:那成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