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3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吊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者为了携带名片等展示卡片或照相机等小型设备、 而挂在其颈部或手腕等来使用的吊带装置。
背景技术
10 在使用者为了使别人认识自己而想在体前配置记载有名字或面部照
片等的名片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者想还在体前配置存储有自我识别用
数据的、利用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标 签与读取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卡片,以便易于使用者的读取操作的 情况下,有时会将环状的吊带挂于使用者的颈部,并在吊带上安装上述
15名片。此外,为了携带除了名片以外的照相机或视频录像装置等,同样 利用环状的吊带将这些装置挂在使用者的手腕或颈部。
这里,在使用者想利用吊带将名片等挂在身体的一部分上的时候, 出于使用者的动作的容易度和安全性等原因,需要将上述名片等挂在身 体的适当位置。例如,在将名片通过从颈部吊挂的吊带配置在使用者的
20体前的情况下,若吊带距颈部的长度过长,则周围的物体会勾挂吊带或 名片等,使用者的安全性较低。此外,若该长度过短,则有时名片会阻 碍使用者的动作。另外,根据状况的不同,所要求的长度也不同。例如, 即使在通常使用时为适当的长度,在进行洗刷工作时,由于吊带过长名 片会沾到水,因此还存在想要縮短一些的要求。
25 因此,作为用于将照相机等挂在使用者的身体上的吊带装置,公开
了与具有调整其吊带长度的机构的保持器具有关的技术。在该技术中, 环状吊带的两端安装在安装照相机等的壳体内的巻筒上,利用巻筒的旋 转将吊带巻起或抽出,由此来调整吊带长度。由此,使用者能够得到任 意的吊带长度。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78306号公报
在使用者想利用吊带装置将名片等挂在身体的一部分上的情况下,有时利用设置于吊带装置的夹子夹住名片等来进行安装。此时,考虑到使用者的安装容易度和安装后的名片等的稳定性,以往将夹子设定成开5 口部朝下。但是,如果有意料不到的力作用于这样安装的名片等,则名片容易从夹子脱落的可能性很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安装于吊带装置io的对象物更加可靠地进行安装的吊带装置。
具体来说,本发明是一种通过将环状的吊带挂在使用者身体的一部
分上,来使使用者经该吊带携带对象物的吊带装置,该吊带装置包括吊带装置主体,其为盒状,上述对象物安装在该吊带装置主体上;巻绕部,其以能够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内旋转的状态被支承,用于进行上述
15吊带的巻绕;抽出口,其用于将巻绕在上述巻绕部上的吊带从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抽出;和钩部,其设置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用于勾挂上述对象物,并且上述钩部从连接在上述一个表面上的连接部朝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延伸。
在上述吊带装置中,用于安装对象物的钩部的延伸方向成为朝向设
20置有抽出口的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的方向,上述抽出口用于将巻绕在巻绕部上的吊带从上述吊带装置主体中抽出。由此,在使用者使用上述吊带装置时,将环状的吊带挂在身体的一部分上,而此时钩部成为向使用者的头部侧延伸的结构。其结果为,对象物以勾挂在该钩部上的形式安装于吊带装置。因此,不论有多少外力作用于吊带,对象物都通过自
25重而勾挂在钩部上,所以不易从吊带装置主体脱落。
另外,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如上所述是抽出吊带的一侧,所以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在吊带挂在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上的状态下),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位于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钩部也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此外,在上述吊带装置中也可以如下构成,上述钩部具有第一钩部件,其从上述连接部朝向与上述一个表面相交的方向延伸;和第二钩部件,其从上述第一钩部件的一部分朝向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延伸,并且包含上述前端部,上述第二钩部件的前端部具有防止勾挂在上5述钩部上的上述对象物脱落的折返形状。通过使第二钩部件的前端部成为折返形状,勾挂于钩部的对象物变得更加不易从吊带装置主体脱落。
此外,在上述的吊带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是具有支承上述对象物的预定面积的平面形状。这样,对象物以与吊带装置主体成为一体的方式被支承,从而能够稳定地安装该对象物,10而且能够避免对象物不小心与周围的物体接触而受到意料不到的力。
此外,在上述吊带装置中,钩部优选设置在一个表面上的"吊带装置的上侧部"。若将钩部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则吊带装置的大部分或者全部被对象物遮挡,从外部几乎只能看得到对象物和吊带,从而能够提供视觉上极为整洁的、设计性高的吊带装置。特别是如果对钩部的位置和!5吊带装置主体的大小进行设定,以使在作为对象物而假想的物体(例如名片等)勾挂在钩部上时吊带装置由于对象物而无法目视确认,则能够使注视使用者的人只能目视确认到对象物和吊带,而使得吊带装置被隐藏。
在此,在上述吊带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钩部以能够移位的方式20连接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在该钩部设定在第一位置时,在上述一个表面和上述前端部之间形成开放部,从而能够装卸上述对象物,在上述钩部设定在第二位置时,在上述一个表面和上述前端部之间形成封闭部。本发明的吊带装置中,在使用者将对象物安装到吊带装置上时,通过在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开放部,在该25 —个表面和前端部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对象物安装到钩部。此外,本发明的吊带装置中,通过在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封闭部,能够使安装在钩部上的对象物不易脱落。
此外,在上述吊带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吊带装置主体具有旋转部,该旋转部使上述钩部能够以上述一个表面上的一点为中心旋转,在在上述对象物勾挂在上述钩部上时,上述旋转部维持了上述前端部位于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
即使在吊带装置因风等而摆动、从而吊带装置主体倾斜的情况下,由于吊带装置主体具有旋转部,钩部能够以一个表面上的一点为中心旋5转。其结果为,通过对象物或者钩部的自重能够维持前端部位于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因此,本发明的吊带装置防止了对象物与吊带装置主体一起倾斜,能够使对方容易看清对象物。
另外,在上述吊带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钩部具有封闭维持部,该封闭维持部通过卡合连接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在将上10述对象物勾挂在该钩部上、并且将该钩部设定在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封闭维持部将该钩部维持在上述第二位置。由于钩部具有封闭维持部,因此即使有某些外力作用于对象物,也能够避免对象物从钩部脱落。因此,本发明的吊带装置能够可靠地安装对象物。
本发明的效果为能够提供一种可对安装于吊带装置的对象物更可靠15地进行安装的吊带装置。


图1A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时的立体图。图1B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时的立体图。20 图1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侧视图。
图1D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上安装有名片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E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上安装有名片的状态的后视图。
25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构成部件的概要的图。
图3A是从正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前盖时的立体图。
图3B是从背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前盖时的立体图。
图4A是从背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后盖时的立体图。
图4B是从正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后盖时
5的立体图。
图5A是从背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巻筒时的立体图。
图5B是从正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巻筒时的立体图。
o 图5C是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巻筒的槽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6A是从背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锁定按钮时的立体图。
图6B是从正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锁定按15钮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螺旋弹簧的线圈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盘簧的发条的结构的图。
20 图9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平纹带状吊带的结
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吊带安装到巻筒上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的安全部件的结构的图。
25 图12A是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凹部的名片吊挂件时
的立体图。
图12B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的凹部的名片吊挂件时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凹部和可动式的钩部的名片吊挂件的俯视图。
图14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可动式的钩部的名片吊挂件的侧视图。
图14B是图13所示的可动式的钩部的沿A—A线的放大剖视图。 5 图14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动式钩部向远离前盖主体部11的方向
打开的名片吊挂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能够自由旋转的钩部的名片吊挂件
、图U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能够自由旋转的钩部的放大剖视图。 io 图15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能够自由旋转的钩部的名片吊挂件
倾斜时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名片吊挂件;10:前盖;11:前盖主体部;12:钩部;13:配合 轴部;14:侧壁部;15:抽出口; 16:凹部;17:旋转部;20:后盖;
1521:后盖主体;22:贯通孔;23:缘部;24:侧壁部;25:抽出口; 30: 巻筒;31:巻筒主体部;31b:凸起部;32a、 32b、 32c:侧壁部;33: 切口部;34:槽部;35:凹部;36a、 36b、 36c:槽部;37:贯通孔;38: 翼部;39:凹部;40:锁定按钮;41:按钮主体部;42:按钮部;43: 翼部;44:缓冲部;44a:球状前端部;44b:连接部;45:凹部;50:
20线圈;60:发条;70:吊带;80:安全部件;8h部件主体部;82:凹 型配合部;83:凸型配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此,根据附图对具有本发明的吊带装置的名片吊挂件的实施方式 25进行说明。此外,虽然本发明的吊带装置应用于保持记载了使用者的姓 名等的名片等的名片吊挂件,但是这并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定于该实施例,
只要技术思想与本发明在相同的范围内,就能够用于在使用者携带对象 物时等提高便利性。 实施例1
9图1A 1E中表示名片吊挂件1的整体结构。图1A是名片吊挂件1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B是其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C是其侧视图。该名片吊挂件1用来经挂在颈部的吊带(在图1A、 1B、C中未图示)将记载有自己名字和所属岗位的名片保持在使用者的胸前,以便由使用者5携带上述名片。此外,该名片具有利用RFID标签实现的无线功能。因此,使用者根据需要,在名片吊挂件挂在颈部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名片贴在具有预定的读取功能的读取设备上,能够容易地进行出入房间等的预定的安全操作。
此外,图1D是从正面侧表示在名片吊挂件1的正面侧安装了名片
io IOO时的、该名片吊挂件l和名片IOO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图,图1E是从背面侧表示上述相对位置关系的图。此外,在图1D中,位于名片吊挂件1的前侧的名片IOO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图1E中,进一步用双点划线表示了吊带,该吊带处于收纳在名片吊挂件1的内部、并且一部分从该名片吊挂件1的主体中抽出了的状态。
15 在这样构成的名片吊挂件1中,名片100通过勾挂于在名片吊挂件
1的前侧所具有的钩部12 (参照图1C等)而安装在该名片吊挂件1上,以供使用者使用。此外,对使用者根据自己使用的情况对从名片吊挂件主体抽出的吊带的长度(以下简称为"吊带长度")的调整进行说明。首先,为了增长吊带的长度,只要抓住该吊带将其抽出即可,不需要其它
20的操作。抽出的吊带自动地保持从名片吊挂件主体中抽出的状态。另一方面,为了縮短吊带的长度,通过按下图1B、 1E所示的锁定按钮40来解除吊带的上述保持状态,由此使抽出的吊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收纳到名片吊挂件l主体的内部。下面,对该名片吊挂件l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为了能够把握名片吊挂件1的组装时构成部件的相关关系,
25而将该构成部件以分解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名片吊挂件1由以下部分构成作为主要安装名片100的正面侧(以下,在本实施例中提到正面侧时,是指安装有该名片100的一侧。另一方面,将该正面侧的相反侧称为背面侧。)的盖部件的前盖10;作为背面侧的盖的后盖20;夹在前盖10和后盖20之间地安装的巻筒30;锁定按钮40;作为螺旋弹簧的线圈50;作为盘簧的发条60;带状的吊带70;以及安全部件80。巻筒30是 巻绕吊带70的部件,通过调整该巻绕量,吊带70从名片吊挂件1的主 体中抽出的量发生变化。
在此,图3A、 3B中表示前盖10的详细结构。此外,图3A是从正 5面侧观察前盖10时的立体图,图3B从背面侧观察前盖10时的立体图。 图2中示出的前盖10的状态相当于图3B所示的状态。此处,前盖10具 有在正面侧形成平面状的表面的前盖主体部11;和包围该前盖主体部 11的周围、并与该前盖主体部11垂直地立起设置的侧壁部14。在该侧 壁部14中的上侧的侧壁部设置有两处抽出口 15,该抽出口 15用于将收
10纳在名片吊挂件1内的吊带70抽出到其外部。另外,在前盖主体部11 的上侧中央部分,设置有用于勾挂名片100的钩部12。该钩部12由以下 部分构成从前盖主体部11的表面垂直地凸出的水平部12b;和在该水 平部12b的端部朝上方弯曲的垂直部12a。此外,在垂直部12a的前端部 分设置有小的钩状折返部12c。该钩部12的截面图由图1C示出,因此参
15照图1C。在这样构成的钩部12上勾挂名片100、或者勾挂设于收纳该名 片100的保持件等的孔,从而将上述名片100安装到名片吊挂件1上。
此外,如图3B所示,在前盖10的背面侧,在由侧壁部14形成的凹 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圆柱状的配合轴部13,该配合轴部13从前盖主体 部11的背面向上述凹部侧凸出。该配合轴部13在组装名片吊挂件1时
20使用。在该配合轴部13上设置有圆柱孔部13a,其在配合轴部13的中 央部分沿轴向延伸;和狭缝部13b,其以夹着该圆柱孔部13a的方式位于 该圆柱孔部13a的两侧,该狭缝部13b通过将配合轴部13的壁面切成狭 缝状而形成。
接下来,图4A、图4B中表示后盖20的详细结构。此外,图4A是 25从背面侧观察后盖20时的立体图,图4B是从正面侧观察后盖20的立体 图。图2中示出的后盖20的状态相当于图4A所示的状态。此处,后盖 20具有在背面侧形成平面状的表面的后盖主体部21;和包围该后盖主 体部21的周围、并与该后盖主体部21垂直地立起设置的侧壁部24。在 该侧壁部24中的上侧的侧壁部设置有两处抽出口 25,该抽出口 25用于将收纳在名片吊挂件l内的吊带70抽出到其外部。此外,在后盖主体部
21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22,在名片吊挂件1的组装时,该贯 通孔22与上述配合轴部13具有中心轴重合的相对位置关系。
此外,如图4B所示,在后盖20的正面侧,上述贯通孔22位于由侧 5壁部24形成的凹部的中央部分。另外,在后盖主体部21的正面侧,以 包围该圆形的贯通孔22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环状的缘部23。该缘部23 是后述的锁定按钮40的缓沖部44在预定动作时所接触的部分。
接下来,图5A、图5B中表示巻筒30的详细结构。此外,图5A是 从背面侧观察巻筒30时的立体图,图5B是从正面侧观察巻筒30的立体
io图。图2中示出的巻筒30的状态相当于图5A所示的状态。如图5A所 示,巻筒30具有环状的、且在巻筒30的轴向上延伸的巻筒主体部31。 而且,以在三个方向上包围该巻筒主体部31、并且沿巻筒主体部31的延 伸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弧状的侧壁部32a、 32b、 32c。如图5A所示, 在背面侧,通过在分别与巻筒主体部31分离的状态下配置该侧壁部32a、
15 32b、 32c,在各侧壁部与巻筒主体部31之间形成了槽部36a、 36b、 36c。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正面侧,该侧壁部32a、 32b、 32c以与巻筒 主体部31连接的状态形成。
另外,在侧壁部32a和侧壁部32b之间设置有切口部33,该切口部 33沿巻筒30的轴向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但是并没有完全到达该正面
20侧(在图5B中,表示了切口部33未到达正面侧、侧壁部32a和侧壁部 32b局部连接在一起的状态。)。此外,在侧壁部32a和侧壁部32c之间、 以及在侧壁部32b和侧壁部32c之间,分别设置有沿巻筒30的轴向从背 面侧延伸至正面侧的槽部34。所述一个切口部33和两个槽部34配置在 这样的位置以切口部33为中心,两个槽部34构成线对称的关系。另
25外,两个槽部34的配置优选为这样的位置在巻筒主体部31的环状周 围,切口部33和一个槽部34与巻筒主体部31的中心所成的角度为90 度 180度。此外,在图5A中,表示了该角度为大致120度时的、槽部 34的配置状态。此外,切口部33的宽度设计得比槽部34的宽度要小, 切口部33的宽度如下所述为平纹带状的吊带70的厚度的两倍左右的宽度。
另外如图5C所示,在配置有各槽部34的巻筒主体部31的表面上, 设置有阶梯差部31a,该阶梯差部31a在该巻筒主体部31的轴向上延伸, 并形成为从上述表面隆起的形状,而且在该阶梯差部31a上设置有凸出 5的凸起部31b。该凸起部31b的凸起方向是设置于相对置的侧壁部的各槽 部34的幵口方向(巻筒主体部31的外侧方向),若以图5A所示的切口 部33的开口方向为基准,则为从该基准起相对于巻筒主体部31的环状 周围向左右大约120度向下的方向。
此处,如图5A所示,在巻筒30的背面侧形成有凹部35,该凹部35 10通过被环状的巻筒主体部31包围起来而形成。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 在巻筒30的正面侧形成有凹部39,该凹部39通过被环状的巻筒主体部 31、和与巻筒主体部31连接的各侧壁部包围起来而形成。另外,在巻筒 30的中心部设置有贯通孔37,以使这些凹部35和39连通。该贯通孔37 在名片吊挂件1的组装时,与上述配合轴部13具有其中心轴重合的相对
15 位置关系。
此外,如图5A所示,以从巻筒主体部31向凹部35的内部方向伸出 的方式设置有两处翼部38。该翼部38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但是翼部38 的厚度沿着巻筒主体部31的环状周向逐渐变化,从而形成带锥度的形状。 在图5A所示的状态下,翼部38从端部38a至端部38b其厚度逐渐增加。 20另外,翼部38在端部38a形成为带圆角的端部形状,另一方面,在端部 38b形成为大致平面的端部形状,即形成了可以说是陡立的端部。
接下来,图6A、图6B中表示锁定按钮40的详细结构。此外,图 6A是从背面侧观察锁定按钮40时的立体图,图6B是从正面侧观察锁定 按钮40的立体图。图2中示出的锁定按钮40的状态相当于图6A所示的 25状态。如图6A所示,锁定按钮40具有圆盘状的按钮主体部41。另外, 相对于该按钮主体部41呈同心状地设置有圆柱状的按钮部42,该按钮部 42的内部如图6B所示,通过形成为中空状而形成了凹部45。
这里,在圆盘状的按钮主体部41的侧方(图6A中的上下左右方向), 配置有从该按钮主体部41伸出地形成的四个翼部43,该四个翼部43如图6A所示,相对于按钮主体部41的周围,大约每90度地等角度配置。 此外,该翼部43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但是翼部43的厚度沿按钮主体部 41的周向逐渐变化,从而形成带锥度的形状。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 翼部43从端部43a至端部43b其厚度逐渐增加。另外,翼部43在端部 5 43a形成为带圆角的端部形状,另一方面,在端部43b形成为大致平面的 端部形状,即形成了可以说是陡立的端部。此外,锁定按钮40的翼部43 在名片吊挂件1的组装时成为收纳在上述巻筒30的凹部35中的状态, 此时其相对于翼部38具有预定的相对关系,该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另外,在锁定按钮40上,在按钮主体41的分别与四个翼部43相对
io应的位置设置有四个缓冲部44。该缓冲部44具有球状前端部44a,其 前端形成为半球状,并且形成为在以按钮主体41的主体表面41a为基准 面时,从该表面向按钮部42的前端方向凸出;和连接部44b,其将上述 球状前端部44a弹性连接到按钮部42侧。由此,缓冲部44的球状前端 部44a以弹性状态设置在锁定按钮40上。此外,该缓冲部44在本实施
15例中未连接到按钮主体41侧,但是只要上述球状前端部44a从主体表面 41a凸出,则也可以连接到按钮主体41侧。
在此,图7中表示作为螺旋弹簧的线圈50的详细结构。线圈50是 将线材形成为螺旋状而成的。此外,图8中表示发条60的详细结构。发 条60是将带状的钢材形成为漩涡状而成的,该漩涡的中心侧的端部记为
20 61,该漩涡的外侧的端部记为62。此外,关于所述线圈50和发条60的 尺寸及材质,为了使得组装好的名片吊挂件1成为适于使用者的使用的 状态,也可以釆用不同于上述尺寸等的尺寸等。
接下来,对名片吊挂件1的组装进行说明。这里,图9中表示组装 在名片吊挂件1中的平纹带状的吊带70。吊带70在组装之前的状态下是
25 —根平纹带状物,其两个端部记为71a、 71b。这里,图9所示的吊带70 的状态是组装在名片吊挂件l中时的状态,此时吊带70形成有通过巻筒 30巻入名片吊挂件1内的巻入部分72 (在图9中,巻筒30未图示)。另 夕卜,吊带70的端部71a、 71b不包含在巻入部分72内,而成为始终抽出 到名片吊挂件1的主体外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各端部安装有安全部件80。
在此,根据图10对吊带70相对于巻筒30的安装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巻筒30时的、吊带70的安装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0中,为了特征性地表示吊带70的安装状态,适当调整了巻筒30的5各结构的尺寸縮小比例尺。吊带70成为这样的状态不包含其两个端部71a、 71b的中间部嵌入在槽部36a、 36b、 36c中,该槽部36a、 36b、 36c以被巻筒主体31和侧壁部32a、 32b、 32c夹着的方式形成,并且两个端部71a、 71b从切口部33抽出。此时,如图10所明示的那样,以吊带70的中央部71c到达图中所示位置、即从切口部33观察时槽部36c的最内io部附近的方式进行吊带70的嵌入。因此,在一根吊带70中,吊带70的从槽部36c到达槽部36a然后自切口部33抽出的一部分的长度、与吊带70的从槽部36c到达槽部36b然后自切口部33抽出的另一部分的长度为大致相同的长度。
这里,在 巻筒30中的设置有槽部34的部分,如上所述配置有凸起15部31b。由此,嵌入在各槽部中的吊带70以勾挂的方式与两个凸起部31b的凸起前端接触。另外,通过牵拉从切口部33抽出的吊带70的两个端部,其结果为该凸起部31b的凸起前端紧紧勾住吊带70,从而吊带70相对于巻筒以不会打滑的方式连接。另外,如图IO所示,切口部33的宽度为与两根吊带70的厚度相同程度的宽度。因此,通过吊带70与该切20 口部33的配合,防止了凸起部31b的啮入胡乱地松动的情况。
另外,从切口部33抽出的吊带70以两根重叠的状态一起巻绕在巻筒30的恻壁部32a、 32b、 32c的外表面上,从而形成了上述巻入部分72。此外,在图2中表示了吊带70巻绕在巻筒30上的状态。在此,根据图2
说明名片吊挂件l的组装步骤。25 首先,在前盖10的配合轴部13的狭缝部13b中夹入发条60的端部
61。由此,发条60成为相对于前盖IO被固定的状态。然后,以使该发条60收纳在凹部39中的方式将巻绕有吊带70的巻筒30安装在发条60上。此时,发条60的端部62固定在巻筒30上。在该状态下,配合轴部13贯穿插入在巻筒30的贯通孔37中。接着,将线圈50嵌入该配合轴部13的圆柱孔部13a中,以该线圈50收纳在凹部45中的方式盖上锁定按钮40,然后安装后盖20。由此,锁定按钮40成为由线圈50支承的形态,其结果为,通过压缩的线圈50,来作用向后盖20按压锁定按钮40的按压力。另外,借助于该按压力,锁定按钮40的缓冲部44的四个球状前5端部44a成为与后盖20的缘部23相接触的状态。此外,该按压力并非用于使锁定按钮40的动作完全固定,而是使锁定按钮40能够在克服按压力的同时,在从后述的第一预定位置到第二预定位置的范围内动作。此外,此时吊带70的两个端部成为通过前盖10的抽出口 15和后盖20的抽出口25始终抽出到名片吊挂件1的外部的状态。通过以上步骤,以
io配合轴部13为中心,将前盖IO、发条60、巻筒30、线圈50、锁定按钮40和后盖20组装起来,从而最终构成名片吊挂件l。
此外,如上所述,在吊带70的两个端部71a、 71b安装有安全部件80。该安全部件80用于使吊带70最终形成为环状,以便能够将名片吊挂件1挂在使用者的颈部或手腕等上。另一方面,当名片吊挂件1上作
15用了意料不到的力时,该意料不到的力经吊带70传递至使用者,从而给使用者带来麻烦,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上述安全部件80还用于使上述吊带70的环状形状能够解除。因此,图11中表示发挥这样的功能的安全部件80的结构示例。
图11所示的安全部件80在大致长方体的部件主体部81的一个面上
20并列地设置有凹型的配合部82和凸型的配合部83。该形式的安全部件80能够将两个安全部件80以彼此的凹型配合部82和凸型配合部83对置的方式并排地配合起来。因此,通过在吊带70的一个端部71a安装一个安全部件80,在另一端部71b以各配合部与对方侧的配合部相对应的方式安装另一安全部件80,能够形成或解除吊带70的环状形状。这样通过
25 —种类型的安全部件发挥了上述安全部件所需要的功能。
此外,也可以利用两种类型的安全部件来发挥上述功能,以代替利用如图ll所示的一种类型的安全部件发挥上述功能的示例。即,只要在安装于吊带70的一个端部的安全部件上设置凸型的配合部,在安装于另一端部的安全部件上设置凹型的配合部即可。即使这样构成安全部件也
16能够充分发挥所需的上述功能。
在这样构成的名片吊挂件1中,在使用者使用前的状态下,安装于
吊带70端部的安全部件80沿着前盖10和后盖20的各上侧的侧壁部配置(参照图2。在图2中虽然表示了分解状态下的名片吊挂件1,但是图5 2所示的状态下的安全部件80处于沿着前盖10和后盖20的上侧部的位置。)。这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如上所述吊带70向巻筒30的安装如图10所示地进行,因此能够使吊带70的端部71a、 71b成为始终伸出在名片吊挂件1的外部的状态。另外,在使用者使用名片吊挂件1时,通过牵拉该安全部件80部分,来将收纳在名片吊挂件l内的吊带70抽出。
io此时,由于吊带70的端部71a、 71b成为通过安全部件80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直接形成了环状的吊带70,所以能够直接挂在颈部或手腕等上来使用。
另外,在使用者将名片吊挂件1挂在颈部等进行使用时,上述安全部件80到达颈部的后侧等与该颈部相邻的位置。这是因为吊带70的
15中央部71c配置在图10所示的位置,其结果为吊带70的两个端部配置在前盖10和后盖20的各上侧的侧壁部上,于是在使用者使用时,安全部件80到达距名片吊挂件1最远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名片吊挂件1的使用时的安全性维持得极高。即,由于名片吊挂件1挂在使用者的颈部等来使用,因此有可能被巻入撕碎机等机械设备中,然
20而通过能够在使用时将安全部件80配置在距名片吊挂件1最远的位置,即使名片吊挂件1主体巻入到机械设备等中,作为安全装置的安全部件80也以正常状态确保在使用者的附近,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安全部件80的安全功能,使颈部等与吊带70脱离。换言之,在名片吊挂件l中,通过采用将安全部件80配置在不易巻入机械设备等中的部位的结构,保
25证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此,对伴随使用者使用的名片吊挂件l中的吊带70的抽出和巻入进行说明。名片吊挂件1成为这样的状态如上所述在图5A所示的巻筒30的凹部35中,收纳有图6A所示的锁定按钮40。在该状态下,若着眼于巻筒30的翼部38和锁定按钮40的翼部43,则端部形成为带圆角的形状的端部38a和端部43a能够接触,或者端部38b和端部43b能够接触。另外,在使用者进行了抽出吊带70的操作时,使巻绕有吊带70的巻筒30旋转,但该旋转方向是端部38a和端部43a相互接近的方向。因此,当使用者进行吊带70的抽出操作时,端部38a和端部43a接触,但是由5于两个端部为带圆角的形状,而且两个端部的翼部的厚度比较薄,因此,其结果为对应于该抽出操作,彼此的翼部在克服线圈50的按压力的同时彼此越过。
此时,对线圈50的按压力的施力方向上的锁定按钮4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端部38a与端部43a如上所述地接触之前,锁定按钮40借助线
io圈50的按压力而处于与后盖20相接触的位置(以下称为"第一预定位置"。)。另外,当彼此的翼部相互越过时,锁定按钮40抵抗线圈50向正面侧移动。另外,若将锁定按钮40向正面侧移动了最大幅度时的位置设为第二预定位置,则锁定按钮40在刚到达该第二预定位置之后,彼此的翼部的越过终止,锁定按钮40借助线圈50的按压力再次返回第一预定
15位置。这样通过使用者的拉出操作,锁定按钮40在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因此在名片吊挂件1的使用时,不需要使用者进行除抽出吊带70以外的操作,例如按压锁定按钮的按钮部42等的操作。其结果为,使用者想增加从名片吊挂件1中抽出的吊带70的长度时的使用者的便利性提
20高。此外,从安全性的方面来说,上述机构也是有用的。即,即使名片吊挂件1巻入到机械设备等中从而有意料不到的力作用于吊带70,由于在不需要使用者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吊带70的长度就能够伸长至其最大长度,因此,使用者有充足的时间采取解除安全部件80的卡合等避免危险的一些行动。
25 此外,在使用者进行上述吊带70的抽出操作时,伴随着巻筒30的
旋转,在发条60中蓄积了弹性势能,从而欲使巻筒30和锁定按钮40向与上述旋转相反的方向相对旋转(以下简称为"反向旋转")的力发生作用。但是,由于巻筒30的翼部38的端部38b和锁定按钮40的翼部43的端部43b为彼此陡立的状态,所以通过两个端部的相互干涉,若使用者不进行任何操作,则巻筒30无法进行上述反向旋转。
为了使巻筒30进行上述反向旋转,使用者要按压锁定按钮40的按钮部42。由此,由线圈50支承的锁定按钮40成为被压入名片吊挂件1内的状态,其结果为,锁定按钮40被强制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或者比该5位置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另外,端部43b和端部38b的缓冲状态在该位置被消除。即,通过按钮部42的按压操作,锁定按钮40的翼部43成为滑入到巻筒30的翼部38之下的状态,因此巻筒30能够进行上述反向旋转。因此,在该状态下,巻筒30利用蓄积在发条60中的弹性势能进行上述反向旋转,由此抽出的吊带70被拉回到名片吊挂件1内,成为再次
io回绕到巻筒30上的状态。另外,通过由使用者调整该按钮部42的按压动作时间,能够调整吊带70的拉回量。
此外,由于在锁定按钮40上设置有四枚翼部43,所以锁定按钮40与巻筒30的相对位置每旋转90度就能够调整。因此,通过调整该锁定按钮40的翼部枚数,还能够使锁定按钮40与巻筒3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
15调整更加细化。
接下来,说明进行吊带70的抽出操作时的锁定按钮40的动作。在如上所述地组装成的名片吊挂件1中,锁定按钮40在受到来自线圈50的按压力的状态下,通过抽出操作在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之间移动。这里,在翼部38和翼部43彼此越过对方而要从第二预定位置返
20回第一预定位置时,每当进行该越过时,锁定按钮40由于来自线圈50的按压力而冲击性地接触后盖20,有可能产生接触声。但是,关于本实施例的锁定按钮40与后盖20的接触,由于经由设置在锁定按钮40上的四个球状前端部44a如点接触那样以接触面积比较小的状态进行接触,换言之,由于避免了在锁定按钮40的主体表面41a与后盖20面接触的
25状态下进行上述接触,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上述接触声。此外,在本实施例的锁定按钮40中,由于球状前端部44a由连接部44b弹性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接触声D
此外,在名片吊挂件1上设置有上述钩部12。该钩部12由垂直部12a和水平部12b构成,并且能够如图1C所示将扁平的名片100以从名片吊挂件1的上方勾挂的方式安装在名片吊挂件1上。其结果为,名片 100的平面部分以沿着前盖10的表面的平面部分的状态安装在名片吊挂
件1上,因此名片100和名片吊挂件1被稳定地安装成一体。因此,在
使用名片吊挂件1时能够良好地保持其外观。此外,通过经朝向上方的
5垂直部12a安装名片100,进而通过折返部12c,即使在名片100上作用 有某些外力,也能够避免名片100容易脱落的情况。
在此,关于在将吊带70从名片吊挂件1中抽出并将其挂在使用者的 颈部时能够稳定地维持名片吊挂件1的表背状态而不会使其旋转的、吊 带70的抽出位置,即关于由前盖10的两个抽出口 15和后盖20的两个
io抽出口 25形成的两个抽出口的间隔,本申请人通过验证得到了新的见解。 在此,对申请人所进行的验证进行说明。
在验证中,准备了上述两个抽出口的间隔分别为Omm (即,抽出口 为一个的状态)、10mm、 15mm、 25mm、 50mm的多个名片吊挂件,并 将该多个名片吊挂件在一块板上排列成一列。此时,各名片吊挂件处于
15具有从各抽出口抽出的吊带的长度为300mm的两根吊带、并且两根吊带 的最长间距为100mm的大致三角形或大致梯形状态。在验证开始前,将 排列有各名片吊挂件的板倾斜,形成通过该板支承各名片吊挂件的状态。 另外,此时各名片吊挂件的吊带成为扭转了一圈的状态。
当开始验证时,将上述板逐渐立起。在此,对于各名片吊挂件的动
20作,通过测量者的目视来测量扭转返回原状的顺序、和该返回时的旋转 速度。即,为了良好地维持吊带所确定的名片吊挂件的表背状态,需要 通过吊带来作用很强的维持力。于是,可以认为该维持力越大,则在 上述验证状态下吊带的扭转消除得越早,而且消除时的名片吊挂件的旋 转速度越快。因此,通过上述验证测量了扭转消除的顺序、和此时的旋
25 转速度。
根据申请人得到的验证结果,上述扭转状态按照上述两个抽出口的
间隔为50mm、 25mm、 15mm、 10mm、 Omm的顺序消除。此外,关于扭 转消除时的旋转速度,上述两个抽出口的间隔为50mm、 25mm的情况比 较快,其余的情况下比较慢而且彼此相差微小。因此,申请人得到这样的见解通过使上述两个抽出口的间隔为25mm以上,能够稳定地维持
名片吊挂件l的表背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1也可以具有凹部16。图12A 是具有凹部16的名片吊挂件1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2B是其背面侧的 5立体图。图13是具有凹部16的名片吊挂件1的俯视图。
具体说明凹部16的形状。如图13的斜线部分所示,在两个抽出口 15、 25之间的名片吊挂件1内具有凹部16,上述两个抽出口 15、 25设 置在侧壁部14、 24中的上侧的侧壁部上,如图12B所示,凹部16具有 与上壁部14a、 24a平行的底面X、和与上壁部14a、 24a垂直的侧面Y, 0并且凹部16为收纳安全部件80的大小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此外,如 图12A、图12B所示,凹部16贯穿后盖20的面,但并不贯穿前盖10的 面而具有侧面。在使用者进行名片吊挂件1的抽出操作前,由于安全部 件80收纳在该凹部16中,在使用者将名片吊挂件1放入提包等中进行 携带时,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从提包等中取出名片吊挂件l。此外,通过将 15安全部件80收纳在凹部16,中能够提供在视觉上整洁的、设计性高的名 片吊挂件l。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1的钩部12也可以是可动式的。 图13是具有可动式的钩部12的名片吊挂件1的俯视图。图14A是具有 可动式的钩部12的名片吊挂件1的侧视图。图14B是图13所示的可动
20式钩部12的沿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4C是可动式的钩部12向远 离前盖主体部11的方向打开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说明可动式的钩部12的形状。如图13和图14B所示,可动式 的钩部12具有水平部12b,其设置在前盖主体部11的上侧中央部分, 并从前盖主体部ll凸出;垂直部12a,其在上述水平部12b的端部向上
25方延伸;卡合部12e,其设置在垂直部12a上部的靠名片吊挂件l一侧; 和轴部12d,其设置在前盖主体部11的内侧,并连接于水平部12b的与 连接有垂直部12a的端部相反的端部。轴部12d在图13中用虚线表示。 此外,如图14B所示,前盖主体部11具有贯通孔90。贯通孔90使轴部 12d通到前盖主体部11的内侦ij,并使与轴部12d连接的水平部12b通到前盖主体部11的外侧。另外,如图14C所示,通过使钩部12以轴部12d 为轴向使垂垂直部12a的靠上方向侧的前端部远离前盖主体部11的方向 打开,能够在前盖主体部II的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开放部(第一位置)。 因此,在使用者将名片100安装到名片吊挂件1上时,在钩部12的朝向 5名片吊挂件1的上侧部延伸的前端部、与名片吊挂件1之间设置有间隙, 从而能够容易地安装名片吊挂件100。此外,钩部12能够在前盖主体部 11的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封闭部(第二位置)。因此,在将钩部12设 定在第一位置之后,将名片100安装在钩部12上,然后将钩部12设定 在第二位置,由此,能够使安装于钩部12的名片100不易脱落。
10 此外,如图14A所示,钩部12具有卡合部12e,该卡合部12e是使
该钩部12维持在上述第二位置的封闭维持部。另一方面,前盖主体部11 在上侧中央部分具有与卡合部12e卡合的被卡合部19。在将名片100勾 挂在钩部12上之后,卡合部12e相对于被卡合部19卡合,从而能够将 名片IOO锁定而不会脱离。因此,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l,
15即使有某些外力作用于名片100,也能够避免名片100脱落,从而能够可 靠地安装名片100。如上所述,通过在这样构成的钩部12上勾挂名片100, 或者勾挂设置在于收纳该名片100的保持架等的孔,来将该名片100安 装到名片吊挂件l上。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l也可以是钩部12相对于前
20盖主体部11的表面能够自由旋转。图15A是具有旋转自如的钩部12的 名片吊挂件1的侧视图。图15B是旋转自如的钩部12的放大剖视图。图 15C是前盖主体部U倾斜时的主视图。
具体说明旋转式钩部12的形状。如图15A所示,在前盖主体部11 的上侧部分设置有与该前盖主体部11的表面接触的大致圆盘状的旋转部
25 17。如图15B所示,在旋转部17的中心部具有旋转轴部18,通过旋转 轴部18与设置于前盖主体部11的孔部92的配合,旋转部17被安装到 前盖主体部11上。此外,如图15B所示,旋转部17在重力方向上的下 方具有贯通孔91。贯通孔91使钩部12的轴部12d通向旋转部17的内顶" 并且使与轴部12d连接的水平部12b通向旋转部17的外侧。另外,通过
22使钩部12以轴部12d为轴向使垂直部12a的靠上方向侧的前端部远离前 盖主体部11的方向打开,能够在旋转部17的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开 放部。此外,钩部12能够在旋转部17的表面和前端部之间形成封闭部。 此外,旋转部n具有与钩部12所具有的卡合部12e卡合的被卡合部19a。
5即使轴部12d设置成能够自由旋转,在将名片IOO勾挂于钩部12之后, 卡合部12e相对于被卡合部19a卡合,从而能够将名片100锁定而不会 脱落。因此,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l,即使将钩部12安装 在旋转部17上,也容易将名片100安装到上述可动式的钩部12上,并 且能够避免名片100从钩部12脱落。
10 在此,如图15B所示,旋转部17是能够以前盖主体部11的表面上
的一点为中心、以旋转轴部18为轴旋转的结构。通过将钩部12安装在 旋转部17上,钩部12与旋转部17 —起旋转,所以钩部12也能够以前 盖主体部11的表面上的一点为中心旋转。如图15C所示,在名片吊挂件 1由于风等而摆动从而倾斜时,通过旋转部17的旋转,钩部12的延伸方
15向的前端部借助于名片100的自重而朝向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所以名 片IOO不易倾斜而总是朝向正面。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名片吊挂件l 能够使对方容易看清名片100。
权利要求
1. 一种吊带装置,其通过将环状的吊带挂在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上,来使使用者经该吊带携带对象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吊带装置包括吊带装置主体,其为盒状,上述对象物安装在该吊带装置主体上;卷绕部,其以能够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内旋转的状态被支承,用于进行上述吊带的卷绕;抽出口,其用于将卷绕在上述卷绕部上的吊带从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抽出,和钩部,其连接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用于勾挂上述对象物,并且上述钩部从连接于上述一个表面上的连接部朝向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上侧部延伸,从而形成前端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15 上述钩部具有-第一钩部件,其从上述连接部朝向与上述一个表面相交的方向延伸;禾口第二钩部件,其从上述第一钩部件的一部分朝向上述吊带装置主体 的上侧部延伸,并且包含上述前端部, 20 上述第二钩部件的前端部具有防止勾挂在上述钩部上的上述对象物 脱落的折返形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是具有支承上述对象物的预定面积的 平面形状。25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钩部设置在上述一个表面上的靠上述吊带装置主体上侧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钩部以能够移位的方式连接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在该钩部设定在第一位置时,在上述一个表面和上述前端部之间形 成开放部,从而能够装卸上述对象物,在上述钩部设定在第二位置时, 在上述一个表面和上述前端部之间形成封闭部。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吊带装置主体具有旋转部,该旋转部使上述钩部能够以上述一个表面上的一点为中心旋转,在上述对象物勾挂在上述钩部上时,上述旋转部维持了上述前端部 位于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状态。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钩部具有封闭维持部,该封闭维持部通过卡合连接在上述吊带装置主体的一个表面上,在将上述对象物勾挂在该钩部上、并且将该钩 部设定在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封闭维持部将该钩部维持在上述第二位 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吊带装置,其能够充分地确保使用吊带装置的使用者的安全性。上述吊带装置通过将环状的吊带挂在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上,来使使用者经该吊带携带对象物,上述吊带装置包括吊带装置主体,其为盒状,对象物安装该吊带装置主体;卷绕部,其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在吊带装置主体内,用于进行吊带的卷绕;和两个抽出口,它们用于将吊带从吊带装置主体中抽出,吊带的两个吊带端部分别从两个抽出口抽出,所抽出的吊带的两个吊带端部通过能够自由连接和解除该连接的连接部连接起来,在使用者进行吊带的抽出操作之前,连接部沿上述吊带装置主体配置在两个抽出口之间。
文档编号A45C13/30GK101480288SQ20091000220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谷本康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