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104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尤指在收伞过程中当操作者压缩 伞中棒的施力突然消失时能有效地防止伞中棒弹回。
背景技术
目前的自动开收伞是藉由按下握把上的压钮使伞骨自动打开与收合;在收伞时操 作者须持续朝握把方向压缩伞中棒以使其长度逐渐收缩至达到卡制定位点为止,即达收伞 状态;但在压缩伞中棒的过程中,容易因操作疏忽如对伞中棒的压缩施力突然消失,使伞中 棒瞬间向外弹开伸长而对操作者造成危害;下列有关防弹回装置的多件现有技术如图1由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642319A所揭示,其中该防空弹拉绳101的上 端固接在滑轮座上,其下端穿过内管及子弹头110内腔而缠绕在棘轮102上;然而,子弹头 110内设一内腔相对会增加其制程且降低强度;又该子弹头110与防空弹挡件105之间的 对应动作关系属于第三种杠杆型态,即支点在一端而施力点在中间,故子弹头110需施以 较大力(即施力点)才能推动防空弹挡件105脱离棘轮102,故子弹头110易产生磨耗而造 成防空弹挡件105摆动位移的误差,致造成防空弹动作失灵而发生危险。如图2由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438877A所揭示,其中该防空弹拉绳202的上 端固接在伞中棒上端的上巢,其下端固定在辘轳201上;然而,本案结构复杂如另设有离合 器,组装不易致耗工费时增加成本,又各构件之间的对应动作易生磨耗致有防弹动作失灵 的危险。如图3由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号特开JP2009-125581与美国发明专利公告号 US2009/0133729A1所揭示,其中该绳索301的上端向上穿过伞头300顶面并沿着伞中棒 303的外侧直到与上巢连接,其下端固定在该辘轳302上,然而,上述结构易使该绳索与另 一拉绳产生缠绕,且显露于伞中棒303外侧的绳索易产生磨损而降低使用寿命,致有动作 失灵的危险。如图4由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1653309A所揭示,其与图2所示CN101438877A 内容大致相同(同一申请人),仅以棘轮401及棘爪402装置取代原有的辘轳及离合器。然 而,本案的连动杆与棘爪之间的对应动作关系是属于第三种杠杆型态,使连动杆需施以较 大力才能推动棘爪脱离棘轮;又扣头403内设穿孔供绳索405通过,相对增加其制程且降低 强度,又扣头403下端有开口,增加其与连动杆404上端开口之间的磨耗致降低使用寿命, 且易造成防弹动作失灵的危险。又图5由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201303659Y及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 TW-M358556所揭示,其中该掣动索503具有一连结于该转盘502的连结端部、一连结于该 上巢及该连动单元其中一者的牵动端部。然而,本案结构复杂组装不易致耗工费时增加成 本,且须使用较大握把体积,相对增加伞具整体大小,不利于伞具携带的方便性及操作的简 便性。上述各现有技术虽都具有防弹回装置及功效,但皆存在下列缺点
3[0009]1、主要构件数量较多,致在相同体积的要求下须相对缩小各构件的尺寸,因而也 降低各构件的结构强度。2、主要构件数量多,相对增加制造成本如增加模具费。3、结构较复杂,致不易组装、耗工费时。4、各构件之间的对应动作易生磨耗,致相对降低使用寿命,且易造成防弹动作失 灵的危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使得在收伞过程中当 操作者压缩伞中棒的施力突然消失时能有效地防止伞中棒弹回。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该自动开收伞包含一伞 中棒,其至少由一外管、一中管及一内管套接组成,该伞中棒的上端设一上巢,其上滑动套 设一下巢,且凭借该上巢、下巢与一伞骨组成一连动结构,又该外管上端套接一上滑轮座, 该上滑轮座下端固接一可与该外管同步上下移动的芯管;一主绳索,其一端固定于该上滑 轮座,另一端向下绕过该下巢再向上通过该上滑轮座而再向下连接于一扣头;一握把,其连 结于该伞中棒的下端,该握把内设一控制管件,该控制管件上端套接于伞中棒的下端,又该 握把上设一压钮供操作以控制开、收伞动作;该防弹回装置包含一棘轮、一绳索及一卡掣 件,其中该棘轮设于该握把内,该棘轮内设一弹性件以驱使该棘轮正向转动,该棘轮上设 有多个环状均勻排列的单向棘齿;该绳索的下端固定且可收卷于该棘轮上,该绳索上端沿该伞中棒内部向上而固定 于该外管的上部所设一开槽上;该卡掣件呈倒L型状且凭借一弹性件以提供复位弹力,其具有一上部、一下部及 一中间轴,该中间轴设在该上部与下部之间供轴设在该握把内部并形成第一种杠杆型态的 作动,其中该上部向上形成一延伸端并以该延伸端的端面作为顶面以横挡于该伞中棒的下 方,使该扣头触抵于该上部的顶面上;当该伞中棒由收合状态操作成伸长状态时,该扣头的尖端触抵于该卡掣件的上部 的顶面以驱使该卡掣件以中间轴枢转而向外摆动位移并使该下部的底端自该棘轮的一棘 齿离开;当该伞中棒由伸长状态操作逐渐成收合状态时,该扣头的尖端与该卡掣件的上部 的顶面分离,该卡掣件凭借内置弹性件向内摆动复位以使其下部的底端随该棘轮的正向转 动而保持卡制于下一棘齿上以防止该棘轮反向转动。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中,该控制管件的侧壁外缘上设一上下贯通的轴向沟槽供 该绳索通过。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中,该棘轮的侧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槽供该弹性件的外 缘端卡固。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中,该棘轮的正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槽供该绳索所形成 的下端绳结卡固。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中,该卡掣件所设的弹性件由一拉伸弹簧构成,其一端固定于该握把上而另一端连结于该卡掣件的中间轴与该下部底端之间所设一定位孔上。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中,该芯管的下端更设另一开槽供该绳索上端经由该开槽 再进入该芯管内。本实用新型主要功效在于当该伞中棒由收合状态操作成伸长状态时,该卡掣件 的上部顶面触抵于一扣头的尖端而其下部底端则与该棘轮的棘齿分离;当该伞中棒由伸长 状态操作成逐渐收合状态时,该卡掣件的上部顶面与该扣头分离而其下部底端则弹性卡制 于该棘轮的一棘齿上;其中,凭借扣头的尖端抵在该卡掣件的上部以推动该卡掣件以其中 间轴作第一种杠杆型态的枢转动作,且该扣头未内设穿孔故其尖端不易磨损,故具有比先 前技术更为作动精确且行程稳定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又一功效在于其中该棘轮、绳索及卡掣件的结构及三者之间的连结 及作动关系更为精简,也因而可在该握把内部的有限空间下加大各构件的尺寸以增加结构 强度,故具有比先前技术更为容易组装、降低成本及提高使用安全性及寿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再一功效在于其中该绳索的上端固定于伞中棒内部一芯管的下端。

图1 5分别为现有的防弹回装置的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外观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局部分解图;图9为图6的一剖面图;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9的另一视角(左侧)局部放大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在开伞时剖面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2的另一视角(左侧)局部放大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在伞骨收合时剖面图;图16为图15的局部放大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在伞中棒收合过程中的一剖面图;图18为图17的局部放大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中卡掣件另一实施例立体图;图20、21为图19中卡掣件的动作剖面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中绳索(30)固定于芯管(5)下端的实施例分解 图;图23为图22中固定组件分解图。附图标记说明自动开收伞1 ;伞中棒2 ;外管3 ;开槽3a ;上滑轮座4 ;滑轮4a ;芯 管5 ;开槽51 ;主绳索6 ;扣头7 ;尖端71 ;握把8 ;压钮81 ;控制管件9 ;槽孔9a、9b ;沟槽91 ; 防弹回装置10 ;棘轮20 ;棘齿21 ;弹性件22 ;外缘端221 ;缺口槽23、24 ;轴心25 ;绳索30 ; 绳结31、32 ;卡掣件40 ;上部41 ;延伸端41a;顶面411 ;下部42 ;定位孔42a ;中间轴43 ;弹 性件44 ;弹片50 ;固定组件60 ;第一管件61 ;开槽611 ;颈部612、613 ;第二管件62 ;防空弹
5拉绳101 ;棘轮102 ;棘轮支撑盖103 ;发条弹簧104 ;防空弹挡件105 ;复位弹簧106 ;子弹 头导管107 ;主体108 ;压条109 ;子弹头110 ;伞头200 ;辘轳201 ;绳索202 ;发条弹簧203 ; 离合盘204 ;离合弹簧205 ;斜齿206 ;拉绳207 ;扣头208 ;连动杆209 ;伞头300 ;绳索301 ; 辘轳302 ;伞中棒303 ;棘轮401 ;棘爪402 ;扣头403 ;连动杆404 ;绳索405 ;棘爪弹簧406 ; 握把500 ;安全装置501 ;转盘502 ;掣动索503 ;弹性组件504 ;卡制单元505 ;上巢601 ;下 巢602 ;伞骨603 ;开伞弹簧60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明确详实,兹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图示,将本实用新 型的结构及其技术特征详述如后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应用于一多折伞结构,如三折伞但不限制, 也可三折以上的多折伞结构,在此以以三折伞作为本实施例说明。又由于伞具为对称式构 造,故图标中只显示左侧伞骨构造而省略右侧。请参考图6至图11,一自动开收伞1 一般包含一伞中棒2,其至少由一外管3、一 中管及一内管套接组成,该伞中棒2的上端固设一上巢601,其上并滑动套设一下巢602,并 由该上巢601、下巢602及一伞骨603组成一连动结构;该外管3的上端套接一上滑轮座4, 该上滑轮座4下端并在外管3内固接一芯管5其与该外管3同步上下移动;该伞中棒2与 芯管5之间设一开伞弹簧604 ;—主绳索6,其一端固定于该上滑轮座4,另一端自伞中棒2 外侧向下绕过该下巢602再向上通过该上滑轮座4内所设的滑轮4a再通过伞中棒2内侧 而连接于一扣头(或称子弹头)7 ;一握把8连结于该伞中棒2的下端,该握把8内设一控制 管件9,该控制管件9上端套接于伞中棒2的下端且管件内容置该扣头7 ;该控制管件9的 两相对侧壁上分别设对应的槽孔9a、9b以分别供该扣头7卡制与装设一弹片50 ;当该扣头 7卡制于该槽孔9a时,该弹片50能提供该扣头7 —侧向的抵紧功能;该控制管件9的管侧 壁外缘上轴向设一上下贯通的沟槽91 ;该握把8上设一压钮81,操作该压钮81可控制自动 开收伞1的开、收伞动作;上述的构件与相关配置与一般自动伞近似,且非本新型范畴,故 不再详述其细部结构及动作。本实用新型防弹回装置10包含一棘轮20、一绳索30及一卡掣件40,其中该棘轮 20凭借一轴心25轴设于该握把8内,其上环设多个均勻排列的单向棘齿21,其内设一弹性 件22如蜗线弹簧但不限制;凭借该弹性件22的弹力特性,驱使该棘轮20正向转动以使绳 索30逐渐卷收于该棘轮20的轮轴上;该棘轮20的侧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槽23以供该 弹性件22的外缘端221卡制固定;该棘轮20的正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槽24以供该绳索 30的下端绳结31卡制固定。该绳索30的下端固定且可随该棘轮20正向转动而弹性卷收于该棘轮20的轮轴 上,其上端向上通过该控制管件9的管壁上沟槽91并沿该伞中棒2内再通过该芯管5及上 滑轮座4而固设于该外管3上,又其上端并可形成一绳结32以卡固于该外管3上部所设的 开槽3a上;由于该绳索30的上端的设置方式与现有技术不同,且组装时该绳索30与原有 的主绳索6又可利用原有组装用设备或工具一并实施并分别固定,故该该绳索30的上端的 设置方式可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主要技术特征;该绳索30并可随该棘轮20正向转动而收 卷于该棘轮20的轮轴上;该芯管5下端更设一开槽51,以使该绳索30的上端经由该开槽51进入该芯管5内,以避免与该扣头7上部接触而产生磨耗损伤。该卡掣件40呈一倒L形,轴设在该握把8内部并内设一弹性件44以提供枢转后 的复位用弹性力,其具有一上部41、一下部42及一中间轴43设在上、下部41、42之间以形 成第一种杠杆型态的作动(即支点在施力点与作用力点之间),其中该上部41横挡于该伞 中棒2的下方以使其顶面411面对该扣头7的尖端71而可被该尖端71直接触抵,而该下 部42的底端可对应卡制于该棘轮20的一棘齿21上。请参考图9至图11所示,自动开收伞1处于一收伞状态;此时该扣头7位于该控 制管件9的内并卡制在槽孔9a上,此时该芯管5的下端触抵于该扣头7的顶端,使该扣头 7的尖端71触抵于该卡掣件40的顶面411并驱动该卡掣件40以中间轴43枢转以使其下 部42的底端离开该棘轮20的棘齿21,此时该绳索30的下端是卷收缠绕于该棘轮20的轮 轴上。请参考图12至图14所示,通过按压该压钮81以使自动开收伞1自动打开而处于 一开伞状态;此时凭借该开伞弹簧604的弹性伸张力驱使该伞中棒2向上伸展,该外管3、 上巢601及上滑轮座4即随该伞中棒2同步向上移动,且拉动该主绳索6以驱使该下巢602 朝上巢601方向移动,并且带动该绳索30的上端向上移动而其下端则逐渐由该棘轮20的 轮轴上释放,但此时该扣头7仍卡制在该槽孔9a上(即主绳索6形成绷紧状态),且该卡掣 件40的下部42的底端仍与该棘轮20的棘齿21分离。请参考图15、图16所示,在图12的开伞状态下,再按压该压钮81以使伞骨603收 合而处于一伞骨603收合且伞中棒2伸长的状态;此时该扣头7受该压钮81推挤移位而解 除在该槽孔9a上的卡制,并受该主绳索6向上拉引移动而脱离该卡掣件40的顶面411 (主 绳索6变成松弛状态),该卡掣件40即藉该弹性件44的复位回弹力作用而产生枢转以使其 下部42的底端卡制于该棘轮20的一棘齿21上。请参考图17、图18所示,该伞中棒2由伸长状态操作成缩短状态,此时该伞中棒2 长度渐被压缩变短,该芯管5同步带动该扣头7逐渐向下移动,该棘轮20藉其内置弹性件 22的弹力而正向转动以逐渐卷收该绳索30在其轮轴上,该卡掣件40的下部42底端则随该 棘轮20的正向转动而保持卡制于下一棘齿21上。藉此,在该伞中棒2的缩短过程中任一 阶段点,无论是操作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伞中棒的压缩施力突然消失时,因该棘轮20随时 都被该卡掣件40的下部42底端所弹性卡制住而无法反向转动,故可防止伞中棒2向外弹 伸,避免对操作者造成惊吓或危险,达到安全防护的使用效果。请参考图19、20、21所示,本实施例的卡掣件40只是在形状上作等效的变化设计 而不同于前述图6 18所示的卡掣件40,但同样地仍为一倒L形且以第一种杠杆型态作动 并凭借一弹性件44以提供枢转后的复位用弹性力;其中该弹性件44的设立位置不限制,可 设于该中间轴43上如图6 18所示,或该弹性件44改由一拉伸弹簧构成如图19 21所 示,使其一端固定于该握把8上而另一端连结于该中间轴43与该下部42底端之间所设一 定位孔42a上;本实施例卡掣件40的主要特征为其上部41形成一向上延伸端41a且以该 延伸端的端面作为顶面411,即用以取代如图6 18所示的顶面411,以使该顶面(延伸端 面)411面对该扣头7的尖端71并被该尖端71直接触抵,而该下部42的底端则仍对应卡 制于该棘轮20的一棘齿21上。请参考图22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不同点在于该绳索30的上端通过该控制管件9上的沟槽91而固定于该芯管5的下端,其下端则同样是 固定且可弹性收卷于该棘轮20的轮轴上。请参考图23所示,该芯管5下端更设一固定组件60以使该绳索30的上端可简易 固定于该芯管5的下端;该固定组件60包含至少一管件61其上端设一开槽611供该绳索 30的上端绳头32卡制,再与该芯管5下端组合;如图20所示,该固定组件60包含一第一 及一第二管件61、62,其中该第一管件61上端设一开槽611并形成一颈部612,在该芯管5 下端也形成一颈部613,组装时,使该绳索30的上端绳头32由该第一管件61的管内下端向 上延伸并跨越该第一管件61的上端开槽611后,再使该颈部612套入该第二管件62的下 端形成接合以将上端绳头32紧密固定于该第一、第二管件61、62之间;该第二管件62的上 端再与该芯管5的下端颈部613套合固定。以上所述仅为本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本新型而言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 变,修改,甚至等效变更,但都将落入本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8
权利要求一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该自动开收伞包含一伞中棒,其至少由一外管、一中管及一内管套接组成,该伞中棒的上端设一上巢,其上滑动套设一下巢,且凭借该上巢、下巢与一伞骨组成一连动结构,又该外管上端套接一上滑轮座,该上滑轮座下端固接一可与该外管同步上下移动的芯管;一主绳索,其一端固定于该上滑轮座,另一端向下绕过该下巢再向上通过该上滑轮座而再向下连接于一扣头;一握把,其连结于该伞中棒的下端,该握把内设一控制管件,该控制管件上端套接于伞中棒的下端,又该握把上设一压钮供操作以控制开、收伞动作;该防弹回装置包含一棘轮、一绳索及一卡掣件,其特征在于该棘轮设于该握把内,该棘轮内设一弹性件以驱使该棘轮正向转动,该棘轮上设有多个环状均匀排列的单向棘齿;该绳索的下端固定且可收卷于该棘轮上,该绳索上端沿该伞中棒内部向上而固定于该外管的上部所设一开槽上;该卡掣件呈倒L型状且凭借一弹性件以提供复位弹力,其具有一上部、一下部及一中间轴,该中间轴设在该上部与下部之间供轴设在该握把内部并形成第一种杠杆型态的作动,其中该上部向上形成一延伸端并以该延伸端的端面作为顶面以横挡于该伞中棒的下方,使该扣头触抵于该上部的顶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管件的侧壁外缘上设一上下 贯通的轴向沟槽供该绳索通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棘轮的侧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 槽供该弹性件的外缘端卡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棘轮的正向外缘面上更设一缺口 槽供该绳索所形成的下端绳结卡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掣件所设的弹性件由一拉伸弹 簧构成,其一端固定于该握把上而另一端连结于该卡掣件的中间轴与该下部底端之间所设 一定位孔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弹回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芯管的下端更设另一开槽供该绳 索上端经由该开槽再进入该芯管内。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包含一棘轮,设于一握把内且可弹性回转以收卷或释放绳索;一绳索其下端固定在该棘轮上,上端固定于伞中棒的外管上或一芯管上;及一呈倒L型状的卡掣件其内置一复位用弹性件,其具有一上部、一下部及其间一中间轴以形成第一种杠杆型态的作动,且该上部横挡于该伞中棒的下方以使一扣头得触抵于该上部的顶面上;当伞中棒由伸长状态操作成逐渐收合状态时,该卡掣件的上部顶面与该扣头分离且其下部底端可随时都卡制于该棘轮的一棘齿上,以达成防弹回效果。
文档编号A45B25/00GK201700570SQ2010201489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吴增荣, 陈先荣 申请人:吴增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