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665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具体是涉及一种能够简易地、以较的高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以及,虽然简单,但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例如绳索、棒状体、链状物等长尺寸物体(以下简称为“被包覆体”)上,为了例如端部之间的连接、防止长尺寸物体的开裂或破损等,一般在其外周及/或端部等装配各种包覆部件(包覆件),例如连接端子、卡止片、保护部件等。这样的包覆部件有时会采用具有弹性的包覆部件(以下均简称为“包覆部件”)。作为在所述长尺寸物体上装配包覆部件的方法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被包覆部件上将包覆部件固定的包覆固定方法及其装置。具体是,其权利要求项1记载了 “一种在被包覆体上将弹性包覆部件固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将小径部、尖锥部及大径部在同轴上形成的包覆插入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的孔内,将所述被包覆体的一部分触接保持的工程;在所述小径部经由孔将所述弹性包覆部件插入的工程;通过弹性变形使被插入的所述弹性包覆部件膨胀,同时进行推压使其通过所述尖锥部及所述大径部,将其推入所述被包覆体的工程;将所述弹性包覆部件的一部分推入所述被包覆体并通过弹力保持后,将所述弹性包覆部件留在所述被包覆体,同时将所述包覆插入部件从所述弹性包覆部件及所述被包覆体分离的工程,被留下的弹性包覆部件通过弹力被与所述被包覆体固定为一体。,,另外,其权利要求5记载了 “一种用于在被包覆体上固定弹性包覆部件的包覆固定装置,其物征在于,具有小径部、尖锥部、大径部被形成在同轴,所述大径部设有用于插入所述被包覆体的孔的包覆插入部件;通过弹性变形使所述弹性包覆部件膨胀,同时进行推压,使其通过所述小径部、所述尖锥部及所述大径部,推入已被插入所述大径部的孔的所述被包覆体的推入手段,所述弹性包覆部件被推入所述被包覆体后,将所述包覆插入部件分离,所述弹性包覆部件通过弹性被与所述被包覆体固定为一体。”S卩,专利文献1记载的“包覆的固定方法及其装置”,是使用“小径部、尖锥部、大径部被形成在同轴,所述大径部设有用于插入所述被包覆体的孔的包覆插入部件”,通过推压弹性包覆部件“使其通过包覆插入部件的小径部、尖锥部及大径部”,将弹性包覆部件固定在被包覆体上的方法及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的0022栏 0027栏及图3 图7等)。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4015601号公报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通过所述包覆的固定方法及包覆的固定装置制造弹性包覆部件被固定的被包覆体,在将弹性包覆部件4推入大径部3a时,要使用例如图4所示的推入部件5、图9所示的钳子6 (参照OOM栏及图9等)、权利要求10 (参照图观 31)及权利要求11 (参照图32)记载的装置13、30。但是,这些推入部件5、钳子9、以及推入手段13及30,如专利文献1所壕,均需要手动操作。而由于所述被包覆部件大多是长尺寸且外径较小,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在保持“在所述大径部的孔内,将所述被包覆体的一部分触碰保持的状态”的同时实施多个工程的方法,所述触碰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可能出现无法在被包覆体的规定位置固定弹性包覆部件的情况。另外,如果使用专利文献1的包覆的固定方法及包覆的固定装置制造多个弹性包覆部件被固定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出的多个包覆件配装体的弹性包覆部件的包覆状态、弹性包覆部件的固定位置等会出现不均一,无法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一定品质的弹性包覆部件。另外,在不变化所述触碰状态的情况下,在被包覆体的规定位置固定弹性包覆部件来制造多个弹性包覆部件时,需要极高的熟练程度。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同等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虽然简单,但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解决课题的手段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第1手段,权利要求1提供了一种在长尺寸状的被包覆部件上安装包覆部件制造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插入夹具,设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的中轴体,及,两端开口、插入通过所述中轴体、且其所述外径变化部被配置为从先端部突出的状态的外管, 推进部件,第1推进臂及第2推进臂分别在端部形成有推进部,所述推进部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被形成在形成贯穿所述中轴体的贯穿部的贯穿凹部的周围,且,相对向的所述贯穿凹部被配置在所述外管的先端方向,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所述包覆部件被插入配置在从所述外管突出的所述外径变化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包覆部件的端部相抵接,将该包覆部件沿所述中轴体的轴线方向向所述外管侧相对推进,在所述外径变化部使之扩径的同时将其套装在所述外管, 限制部件,设有在贯穿所述外管的贯穿孔周围形成的限制面,用于限制被套装在从所述贯穿孔突出的所述外管上的所述包覆部件与所述外管共同后退, 插入夹具移动手段,在使所述中轴体及所述外管独立向所述轴线方向前进后退的同时,使其相对的前进后退,在套装有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外管上形成插入所述被包覆部件的空洞,将由所述限制部件限制的所述包覆部件安装在所述被包覆部件上。权利要求2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推进部具有开量调整手段,所述开量调整手段根据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推进部件的相对位置调整所述贯穿部的开量。
权利要求3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量调整手段具有 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设有引导外径变化部,该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外径以与所述外径变化部的倾斜比例相对应的倾斜比例向先端方向逐渐缩小, 第1调整臂及第2调整臂,分别与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结合,其先端设有位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线上、与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接触的被引导部, 以及,伸缩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使其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其中,所述被引导部在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外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上滑动,从而通过第1调整臂及第2调整臂使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相互接近或远离。权利要求4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及所述限制部件。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第2手段,权利要求5提供了一种长在尺寸状被包覆部件上安装包覆部件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的工程,限制部件具有在贯穿两端开口的外管的贯穿孔的周围形成的限制面,使所述外管从该限制部件的所述贯穿孔突出,中轴体具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将所述中轴体插入通过所述外管,并在从其先端部突出的所述外径变化部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 将所述包覆部件沿所述中轴体的轴线方向向所述外管侧相对推进、使其在所述外径变化部扩径的同时在所述外管被覆配置的工程, 使所述中轴体的所述先端至少相对后退至所述外管内的工程, 在因所述中轴体后退而形成空洞的所述外管的内部,插入配置所述被包覆部件的工程, 以所述限制面限制所述包覆部件的后退,同时使所述外管对于所述限制部件相对后退,将所述包覆部件安状在所述被包覆部件上的工程。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具有所述将包覆部件在从外管突出的中轴体上插入配置的工程、所述将包覆部件在外管被覆配置的工程、所述将所述中轴体后退的工程、 所述将被包覆部件在该外管上插入配置的工程、以及所述使外管后退的工程,且,所述将被包覆部件在外管上插入配置的工程是在所述将包覆部件在外管被覆配置的工程之后进行, 同时,包覆部件在不穿过所述外管的情况下被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因此,虽然各工程都很简单,但直至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完成为止,都可以容易且稳定地保持通过外管配置的包覆部件与被包覆部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另外,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由于是由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 所述插入夹具移动手段及所述限制手段构成,恰好适合于实施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由于包覆部件无需穿过外管,所以直至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完成为止,都可以容易且稳定地保持通过外管配置的包覆部件与被包覆部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大多数通过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及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制造的包覆件配装体,包覆部件都被一致地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具有同等的品质。因此,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简易地、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以及,虽然简单,但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概略正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概略左侧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推进部件的下部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插入夹具的概略正面图,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中轴体的一个实例的概略正面图,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外管的一个实例的概略正面图,图4(c)是表示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中实施方式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中轴体的另一个实例的概略正面图;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图5(a)是说明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的初始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5(b)是说明将包覆部件在中轴体上插入配置的工程的概略说明图,图5(c)是说明在将外管在包覆部件上插入配置的工程中推进部件与包覆部件抵接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图6(a)是说明在将外管在包覆部件上插入配置的工程中,第1推进臂及第2推进臂在伸缩部件上维持略平行的状态的同时对包覆部件进行推进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b)是说明在将外管在包覆部件上插入配置的工程中,第1推进臂及第2推进臂在离间的同时对包覆部件进行推进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c)是说明将外管在包覆部件上插入配置的工程结束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的说明图,图7(a)是说明使中轴体后退的工程结束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7(b)是说明将被包覆部件在所述外管上插入配置的工程结束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7(c)是说明在使所述外管后退的工程中的中途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7(d)是说明使所述外管后退的工程结束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8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包覆件配装体的一个实例的概略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制造的包覆件配装体,是在长尺寸状的被包覆部件的一定的外周或端部安装包覆部件而成。作为这样的包覆件配装体,
7例如有项链、手镯、以及戒指等的饰品,绳索、缆绳、链状物、棒状体等的长尺寸物品。所述包覆部件是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的部件,其形状等可能具有用于插入被包覆部件的被包覆部件安装用孔,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以是管体、椭圆体、球体等。作为这样的包覆部件,例如有连接端子、卡止片、保护部件等。包覆部件有无弹性均可,可以通过自身的弹力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在通过弹力安装在被包覆部件上时,包覆部件通常具有小于被包覆部件的外径的内径。通过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即使对于弯曲自由、一般难以安装包覆部件的被包覆部件,也可以按照需求安装包覆部件。因此,作为包覆件配装体的基体的被包覆部件,可以是棒状体等不弯曲的长尺寸部件,也可以是弯曲自由的长尺寸部件。该被包覆部件根据其用途等,被调整为适当的外径及轴线长度。在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中,作为包覆件配装体,在所述装饰用的长尺寸体上安装连接端子而成的饰品最为合适。这样的饰品,例如有项链(在本发明中包含磁性项链)、手镯(在本发明中包含磁性手镯)、皮带、颈链(choker)等。所述包覆件配装体,例如,可以是如图8(a)的包覆件配装体50所示,将被包覆部件52插入至包覆部件51的轴线方向略中央的状态,在被包覆部件52上安装包覆部件51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8 (b)的包覆件配装体53所示,穿过包覆部件51的轴线方向全体,换言之,将被包覆部件52插入包覆部件51,使包覆部件51与被包覆部件52的两个端面几乎成为一面的状态,在被包覆部件52上安装包覆部件51。具体是,作为包覆部件51,当在其一端的端部附近使用具有连接部等的连接端子时,如图8 (a)所示,将被包覆部件52插入被包覆部件安装用孔M至例如连接端子的轴线方向略中央附近,使其不侵入所述连接部等(图8中未标示)。作为这样的包覆件配装体的一个实例,例如,如图8(a)及图8(b)所示,将被包覆部件52插入至包覆部件51的轴线方向略中央、或贯穿其轴线方向全体进行安装的项链或手镯等。可以制造上述包覆件配装体的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程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的工程,限制部件具有在贯穿两端开口的外管的贯穿孔的周围形成的限制面,使所述外管从该限制部件的所述贯穿孔突出,中轴体具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将所述中轴体插入通过所述外管,并在从其先端部突出的所述外径变化部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将所述包覆部件沿所述中轴体的轴线方向向所述外管侧相对推进、使其在所述外径变化部扩径并同时在所述外管被覆配置的工程;使所述中轴体的所述先端至少相对后退至所述外管内的工程;在因所述中轴体后退而形成空洞的所述外管的内部,插入配置所述被包覆部件的工程;以所述限制面限制所述包覆部件的后退,同时使所述外管对于所述限制部件相对后退,将所述包覆部件安装在所述被包覆部件上的工程。实施方式首先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以下可能简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时适合使用的、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1是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以下可能简称“本发明的制造装置”)中的实施方式,如图1 图3所示,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1由插入夹具10、推进部件20、开量调整手段30 (参照图2)以及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构成。该制造装置1中的插入夹具10,如图4所示,由棒状的中轴体11和中轴体11插入穿过的外管12构成。中轴体11,如图4(a)所示,是大径部14、外径变化部15及小径部16共享中心轴的棒状结构,更理想的状态是,在其先端,具有主要限制被包覆部件52向轴线方向变位的先端限制部18。具体是,中轴体11被以垂直状态设置在后述的第1移动基板41A上,由具有一定外径的大径部14,从大径部14的端部起连接设置、外径向先端逐渐变小的外径变化部15,从外径变化部15的端部起连接设置、具有比所述大径部15更小的一定外径的小径部 16构成。大径部14的外径可以小于后述的外管12的内径,例如,可以是如图4(a)中的中轴体11所示,大径部14的外径与外管12的内径几乎相等,大径部14的外周面与外管12 的内周面呈接触状态;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如图4(c)中的中轴体19所示,大径部14’的外径小于外管12的内径,大径部14’的外周面与外管12的内周面呈非接触状态。所述外径变化部15,可以是外径向先端方向以一定比例逐渐缩小的锥台形的尖锥部,也可以是外径向先端方向以不同的比例逐渐缩小、具有曲面的曲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尖锥部为例。所述小径部16的先端具有先端限制部18,其外径与包覆部件51的内径略相等或小于包覆部件51的内径。大径部14、外径变化部15以及小径部16各自的轴线长度,需根据包覆部件51、被包覆部件52等进行适当调整。所述大径部14,是在将中轴体11插入穿过后述的外管12时, 配置及支持所述外径变化部15、使其从外管12的先端部突出的部件,只要可以发挥这样的功能,大径部14的形态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大径部14可以是实心体,另外,其端部可以为开口状态,也可以为闭塞状态。所述中轴体11,在所述小径部16的先端具有所述先端限制部18。在本发明中,中轴体可以不设置小径部及先端限制部,但如中轴体11所示,如果设置小径部16及先端限制部18,就可以与被插入外管12的被包覆部件52的端面相抵接,限制其变位,这样就可以容易且稳定地保持包覆部件51与被包覆部件5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其结果是能够以更好的成品率制造具有同等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因而特别理想。所述先端限制部18可以是能够与被包覆部件52相抵接来限制其变位的样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面。如图4(b)所示,外管12是两端开口的管状部件,被所述中轴体11插入穿过,同时,向所述中轴体11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换言之,即向与所述包覆部件51被推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插入被包覆部件52。该外管12具有与所述大径部14及被包覆部件52的外径略相同或大于其外径的内径,用于支持固定被覆配置的被包覆部件52。该外管12小于所述中轴体11的轴线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其以垂直状态设置在后述的第2移动基板41B上时,外管12的先端部与大径部14的先端部几乎具有一致的轴线长度。在可以维持外管12的强度的范围内,将其调整为较小的厚度,可以更容易插入包覆部件51。本制造装置1中的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垂直设置了所述中轴体11的第1移动基板41A和所述中轴体11贯穿的贯穿孔42,另外还具有第2移动基板41B,在该第2移动基板上垂直设置有所述外管12,所述外管12被设置为与贯穿孔42共享中心,同时围绕贯穿孔42。所述第1移动基板41A及所述第2移动基板41B分别与图中未标示的例如电机、汽缸等驱动手段相连接,可以分别独立地向所述中轴体11的轴线C方向前进或后退。本制造装置1中的推进部件20,沿所述中轴体11的轴线C方向前进后退,对插入配置在从所述外管12突出的所述中轴体11上的包覆部件51向外管12侧进行相对的推进,将所述包覆部件51在所述外径变化部15进行扩径,同时使其被覆配置在外管12。具体是,如图1 图3所示,推进部件20具有第1推进臂21A,所述第1推进臂21A具备第1推进部22A,所述第1推进部22A设有后述的形成贯穿部27的第1贯穿凹部24A和被形成在该第1贯穿凹部24A的周围、与包覆部件51的端部相抵接的第1抵接部23A;第2推进臂21B,所述第2推进臂具备第2推进部22B,所述第2推进部22B具有与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共同形成贯穿部27的第2贯穿凹部24B和被形成在该第2贯穿凹部MB的周围、与包覆部件51的端部相抵接的第2抵接部23B。所述第1推进臂21A略呈四角柱状,一端的端部安装有具有所述第1推进部22A的第1先端部件25A,所述第1推进部22k具有第1贯穿凹部24A和第1抵接部23A ;另一端的端部安装有与后述的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件参照图1及图2)。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第1先端部件25A为平滑的板状部件,在后述的第2推进臂21B侧的端面,形成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略半圆状的第1贯穿凹部24A。S卩,第1先端部件25A具有平坦的表面及在该表面上几乎垂直形成的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第1推进部22k由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和围绕所述第1贯穿凹部的表面即第1抵接部23A构成。如图3所示,所述第1先端部件25A,在由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支持所述第1推进臂21A时,位于所述表面朝向中轴体11、所述端面朝向中轴体11的轴线C的位置。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的凹陷量,在推进部件20前进并将外管12被覆配置在包覆部件51上时,应根据包覆部件51的外径及内径、所述第1先端部件25A的形状、尺寸、从第1推进臂21A的侧面向第2先端部件25B侧的突出量适当决定,使第1贯穿凹部24A的凹表面与中轴体11的外面接触或非接触。总而言之,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的凹陷量,在推进包覆部件51时,被决定为存在与包覆部件51相抵接的第1抵接部23A,且第1贯穿凹部24A的凹表面与中轴体11的外面接触或非接触。如后文所述,第1贯穿凹部24A的所述凹表面最好为与中轴体11的外面非接触。在本制造装置1中,例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1连接部件26A具有由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的轴承支承的轴体等,使第1推进臂21A被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支持且可旋转。如图1 图3所示,所述第2推进臂2IB与所述第1推进臂2IA基本同样。如图1及图3所示,在所述第1推进臂2IA及所述第2推进臂2IB中,所述第1连接部件26A及第2连接部件26B分别被可旋转地由所述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支持,从而使互相对向的第1贯穿凹部24A及第2贯穿凹部24B形成的贯穿部27 (特别参照图3)的中心位于所述插入夹具10的大致在轴线C上的位置,另外,使所述第1推进臂21A及所述第2推进臂21B相互接近或远离,互相对向的第1贯穿凹部24A与第2贯穿凹部24B可自由地相互接近或远离,换言之,即,使所述贯穿部27可自由开闭。在被这样支持的推进部件20中,所述贯穿部27,具有大于中轴体11上的小径部16的外径、等于或小于插入配置在中轴体11上的包覆部件51的外径的尺寸。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贯穿部27是由略半圆形的第1贯穿凹部24A及第2贯穿凹部 24B相互对向构成的略圆形的凹口部,其直径具有所述范围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是,贯穿部27的直径比小径部16的外径略大。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呈板状,其内部形成有凹部,即支持所述第1连接部件26A及所述第2连接部件26B的轴体的轴承。该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与图中未标示的例如电机、汽缸等驱动手段相连接,使所述推进部件20的第1推进臂21A及第2推进臂21B可以共同前进后退。本制造装置1中的开量调整手段30,是调整沿所述中轴体11的轴线C方向的所述推进部件20的相对位置的部件,换言之,是根据所述推进部件20的前进后退,调整所述中轴体11贯穿的所述贯穿部27的离间距离即开量的部件。所述制造装置1具有在运转时维持贯穿部27与外径变化部15的非接触状态的开量调整手段30后,可以使插入夹具10及贯穿部27不产生摩耗等的破损,将包覆部件51同样地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此外还可以具有较高的耐久性。该开量调整手段30,具体如图1 图3所示,具有引导部件31,该引导部件31上设有外径以与所述外径变化部15的倾斜比例相对应的倾斜比例向先端逐渐变小的引导外径变化部34 ;与所述第1推进臂21A结合的第1调整臂32A,该第1调整臂32A上设有与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34相接触的第1被引导部37A ;与所述第2推进臂21B结合的第2调整臂32B,该第2调整臂32B上设有与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34相接触的第2被引导部37B ;伸缩部件33 (参照图1),该伸缩部件33将所述第1推进臂21A及所述第2推进臂21B连接, 使其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引导部件31,被形成为大径部35、引导外径变化部34及小径部36共享中心轴的棒状。具体是,引导部件31被以起立状态设置在图中未标示的固定基板上,由具有几乎相同外径的大径部35,从大径部35的端部连接设置、外径向先端逐渐变小的引导外径变化部34,从引导外径变化部34的端部连接设置、小于所述大径部35、 具有一定外径的小径部36构成。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34,可以是外径以一定的比例向先端逐渐缩小的锥台形的引导尖锥部,也可以是外径以不同的比例向先端逐渐缩小、具有曲面的引导曲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所述弓I导尖锥部。所述引导部件31,调整大径部35、引导外径变化部34、小径部36的外径及轴线长度等,使所述贯穿部27与所述外径变化部15的外周面为非接触的开量。在本实施方式中, 考虑所述贯穿部27与后述的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的所述轴线C方向的位置(高度)、以及中轴体11中的外径变化部15的倾斜比例,决定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34 的倾斜比例、轴线长度、以及大径部35的轴线长度。如图1 图3所示,第1调整臂32A,具有一侧的端部从第1推进臂2IA的侧面略水平地突出的四角柱体的第1连接部38A、以及设置在其先端的第1被引导部37A。如图3 所示,所述第1被引导部37A,是在扁平的四角柱体中、被形成为在后述的第1调整臂35侧的侧面向其厚度方向贯穿的略圆弧状的凹口部。所述第1被引导部37A的凹陷量,在推进部件20前进,将外管12在包覆部件51插入配置时,根据所述扁平的四角柱体的形状及尺寸、第2被引导部37B从第1连接部38A的突出量、以及所述外径变化部15的倾斜比例适当决定,使第1被引导部37A的凹面与引导部件31的外面接触。
如图1 图3所示,所述第2调整臂32B,与所述第1调整臂32A基本相同。如图2及图3所示,相互对向的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其中心位于所述引导部31的大致轴线上。而且,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呈相互对向的状态在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34的外周面滑动,根据引导外径变化部34的倾斜比例,使相互的距离远离或接近。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具有大于引导部件31的小径部36的外径、小于引导外径变化部34的最大外径即大径部35的外径的尺寸。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3所示,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相互对向,形成略圆形的空间部。该空间部的直径具有所述范围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是,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形成的略圆形的空间部,其直径几乎与小径部36的外径相同。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部件33,可以是将第1推进臂21A和第2推进臂21B连接、 使其可以沿其旋转方向接近或远离的部件,例如,可以是拉伸线圈弹簧、压缩线图弹簧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伸缩部件33,在第1推进臂21A及第2推进臂21B的上方侧、即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侧设置了拉伸线圈弹簧。这样,由于伸缩部件33,推进部件20通常为图 1 图3所示的初始状态,同时,由于所述开量调整手段30,与所述伸缩部件33的伸缩力相反,第1推进臂2IA与第2推进臂2IB可以旋转,沿所述旋转方向远离。在本制造装置1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外管12在沿所述轴线C方向相对后退时,设有限制部件46,用于限制或防止在所述外管12的外周被覆配置的包覆部件51与外管12—同向同方向后退。该限制部件46,是具有中轴体11及外管12贯穿的贯穿孔47和形成在该贯穿孔47的周围、限制或防止包覆部件51后退的限制面的平坦的板状部件。限制部件46与图中未标示的例如电机、汽缸等驱动手段相连接,被配置在从限制部件46突出的外管12的轴线长度与后述的包覆部件51的轴线长度略相同的位置,从而使限制部件46 可以独立于所述第1移动基板41A及第2移动基板41B沿所述轴线C方向前进后退。所述制造装置1的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及限制部件46的驱动时期及驱动速度等,可以由计算机等控制装置控制,也可以手动进行控制。制造装置1的上述各部件,可以由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以是各种树脂、各种金属等。所述各部件可以通过成形、压延、研削等公知的方法制造。下面对使用了所述制造装置1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以下可能简称为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进行说明。在图5 图7中,为了方便,将所述中轴体11的小径部16侧的延长方向称为“上方”或“先端方向”,将大径部14侧的延长方向称为“下方”或 “后端方向”。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首先,将制造装置1的例如插入夹具10及推进部件20 等配置为初始状态。即,如图1及图5 (a)所示,在两端开口的外管12中插入穿过中轴体11, 在中轴体11的外径变化部15从外管12的先端部突出的状态下,使第1移动基板41A及第 2移动基板41B沿所述轴线C方向进行相对的前进后退,配置插入夹具10。这时,使限制部件46沿所述轴线C方向进行相对的前过后退,配置固定在被覆所述外管12的包覆部件51 的轴线长度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6被配置在与包覆部件51的轴线长度相同的位置。这样配置的插入夹具10的初始状态,如图1及图5(a)所示,外管12的先端与大径部14(图5(a)中未标示)的先端部几乎成为一面,外径变化部15及小径部16从外管12的先端突出。另外,推进部件20被配置为在所述轴线C方向的上方与插入夹具10保持一定的距离。该推进部件20的所述初始状态,如图1 3及图5 (a)所示,所述第1推进臂2IA及第2推进臂21B相互略平行地悬垂在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上,贯穿部27的中心大致位于所述轴线上,由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形成的空间部的中心大致位于引导部件31的轴线上。该推进部件20在其初始状态,如图1及图3所示,第1先端部件25A的端面与第2先端部件25B的端面对向设置,相互接触或具有略微的间隔,所述贯穿部27的开量为最小。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如图5(b)所示,将制造装置1配置为初始状态后,在贯穿外管12并从包管12的先端部突出的中轴体11上,插入配置包覆部件51。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件51被插入配置在小径部16及外径变化部15的一部分。这时,由于小径部16 具有比包覆部件51更长的轴线长度,如图5 (b)所示,将所述被包覆部件安装用孔M贯穿, 从包覆部件51的端面突出。而且,包覆部件51被留有间隔地与外管12串行配置在大致同轴上。包覆部件51的插入配置,可以手动实施,也可以使用机械手等包覆部件处理装置自动实施。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接下来,使推进部件20向下方沿所述轴线C方向相对前进。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第1移动基板41A及第2移动基板41B固定,使推进部件20 前进。这样,如图5 (c)所示,推进部件20的第1先端部件25A及第2先端部件25B与包覆部件51的上方侧的端面相抵接。这时,包覆部件51的端面与第1推进部22A的第1抵接部23A及第2推进部22B的第2抵接部2 相抵接,小径部16进入贯穿部27。另外,引导部件31的小径部36进入由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形成的所述空间部。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使推进部件20继续向相同方向前进后,如图6(a)所示,包覆部件51被向外管12的方向插入外径变化部15,同时被推进。包覆部件51随着被向外管12的推进,在外径变化部15的外周面滑动,其内径即被包覆部件安装用孔M及外径逐渐被扩大。在这一阶段,如图6(a)所示,由于所述第1先端部件25A及第2先端部件 25B没有到达外径变化部15,因而推进部件20的第1推进臂21A及第2推进臂21B维持初始状态,即基于伸缩部件33的略平行状态。如图6(b)所示,使推进部件20继续向相同方向前进,使第1先端部件25A及第2 先端部件25B到达外径变化部15后,在其之前或同时,基于开量调整手段30,第1推进臂 21A及第2推进臂21B相互向离间方向,以由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的轴承支持的轴体为中心,向相互的反方向转动。即,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到达引导部件31的引导外径变化部34,沿引导外径变化部34前进后,第1被引导部37A及第2被引导部37B 基于引导外径变化部34,它们形成的所述空间部逐渐被推压扩展,相互离间。这样,设有第 1被引导部37A的第1调整臂32A和设有第2被引导部37B的第2调整臂32B同样离间,第 1调整臂32A结合的第1推进臂21A和第2调整臂32B结合的第2推进臂21B同样离间。 而且,推进部件20越向下方前进,由于引导外径变化部34的倾斜比例,所述空间部越是被逐渐推压扩展。其结果是,贯穿部27根据中轴体11的外径变化部15的倾斜比例被扩径, 根据沿所述轴线C方向的推进部件20的相对位置,与中轴体11的外表面呈非接触状态。这样,第1推进臂21A与第2推进臂21B相互离间,如图6(b)所示,推进部件20在维持贯穿部27与外径变化部15的非接触的状态下,将包覆部件51向外管12侧推进。使推进部件20继续向相同方向前进,如图6(c)所示,根据沿所述轴线C方向的推进部件20的相对位置,第1推进臂21A和第2推进臂21B相互离间,同时,包覆部件51的端部被推进至与限制部件46相抵接,包覆部件51被安装即被套装在外管12的外周面。这时,包覆部件51完全被覆外管12的外周面,同时,因为被扩径,基于将外管12在其外周方向略均一的向轴线C的中心轴方向的弹力推压,包覆部件51呈与外管12紧贴的状态。随后,如图7(a)所示,推进部件20向所述轴线C方向的上方后退,还原至初始状态并待机。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接下来,如图7(a)所示,将中轴体11向所述轴线C方向的下方,换言之,向包覆部件51对外管12的相对的套装方向,至少相对后退至外管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中轴体11的先端限制部18至少相对后退至外管12内,在外管12的先端方向形成空洞。具体是,将第2移动基板41B固定,使第1移动基板41A向所述下方后退。这时,先端限制部18的后退量应根据包覆部件的安装状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制造图8(a)所示的包覆件配装体50时的中轴体11,如图7(a)所示,最好是使先端限制部18后退至外管12的轴线略中央部,另外,在制造图8(b)所示的包覆件配装体53时的中轴体11,最好是使先端限制部18后退至与外管12的下端略呈平面。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接下来,如图7(b)所示,中轴体11或先端限制部18后退,在形成空洞的外管12内部,将被包覆部件52从包覆部件51的推进方向起点侧、即所述上方侧插入,在外管12内插入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将所述被包覆部件52从所述推进方向起点侧插入,至被包覆部件52的端面抵接所述先端限制部18,在外管12内插入配置。这时,被包覆部件52向外管12的插入量,与中轴体11或所述先端限制部18在外管12内的后退量基本相同。这样将被包覆部件52在外管插入配置后,被包覆部件52向所述轴线C方向的变位被所述先端限制部18限制,同时,向所述轴线C方向以外的变位被外管12限制,从而可以保持所需的插入状态。另外,当使被包覆部件52的端面不与所述先端限制部18抵接时,可使用例如夹钳等保持工具保持被包覆部件52,从而限制被包覆部件52的变位。被包覆部件52的插入配置,可以手动实施,也可以通过机械手等被包覆部件处理装置自动实施。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接下来,如图7(c)所示,使垂直设立了外管12的第2移动基板41B向下方相对地后退。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限制部件46固定,使第2移动基板41后退。这样,外管12就会与包覆部件51的紧贴力相反,向相同方向后退。这时,由于在外管12上被覆配置的包覆部件51的端部与限制部件46相抵接,所以包覆部件51不能与外管12共同后退,而是停留在被外管12安装的位置。S卩,包覆部件51向与被插入的方向相反的上方侧相对后退,不会通过中轴体11及外管12。这样使第2移动基板41B后退后,如图7(c)所示,具有小于被包覆部件52的外径的内径的包覆部件51,因弹力作用,将从外管12后退的部分恢复至初始的形状(特别是初始的尺寸),被配置在包覆部件51内部的被包覆部件52,在其外周方向略均一的受到向轴线C的中心轴方向的弹力而紧贴。随后,使第2移动基板41B向相同方向后退,如图7(d)所示,包覆部件51则被以紧贴在被包覆部件52上的状态安装。这样,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将包覆部件51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后,包覆部件51不会通过所述外管12,换言之,即在所述外管12上反复移动,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这样制造的包覆件配装体,可以从制造装置1中取出。包覆件配装体的取出工程,可以手动实施,也可以使用机械手等包覆件配装体取出装置自动实施。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接下来,如图5 (a)所示,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及限制部件46恢复至初始状态。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这样就可以将包覆部件51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制造所需的包覆件配装体。在制造多个包覆件配装体时,可重复图5(a) 图7(d)的各个工程实施制造。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其特征之一是,具有在从外管12突出的中轴体11上插入配置包覆部件51的工程、将包覆部件51在外管12上被覆配置的工程、使所述中轴体11 后退的工程、在外管12上插入配置被包覆部件52的工程、使外管12后退的工程。另外,该制造方法一的另一个特征是,通过外管12限制被包覆部件52的变位,最好是在通过先端限制部18限制被包覆部件52的轴线方向的变位的状态下,将被包覆部件52在外管12内插入配置的工程在将包覆部件51在外管12被覆配置的工程的后段进行。另外,该制造方法一的另一个特征是,包覆部件51无需通过外管12而被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特别是, 如果使用由所述中轴体11与所述外管12构成的插入夹具10,可以容易且正确的实施上述特征。而且,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由于具有上述特征,虽然各工程都很简单,但直至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完成为止,都可以容易且稳定的保持通过外管12配置的包覆部件51与被包覆部件52的相对位置关系。特别是,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可以通过推进部件20的前进操作实施将包覆部件51在外管12被覆安装的工程,同时,可以通过第2移动基板41B的后退操作实施使外管12后退的工程,因而无需操作者的熟练操作,即可将包覆部件51按照需求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特别是,对于推进部件20的前进操作及第2移动基板41B的后退操作,如果使用驱动手段及控制手段等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可以进一步以更高的精度将包覆部件51 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因此,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即使制造多个包覆件配装体,大多数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部件51的插入长度、包覆部件51的安装状态等都几乎相等,具有包覆部件51被同样地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的同等品质。因此,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虽然是简易的制造方法,但能够以较好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另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由于无需使包覆部件51通过插入夹具10的轴线方向,仅使外管12后退即可将包覆部件51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因而可以缩短制造包覆件配装体所需的时间。另外,所述制造装置1,具有由中轴体11与外管12构成的插入夹具10、推进部件 20、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限制部件46,因而适合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直至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完成为止,都可以容易且稳定的保持通过外管12配置的包覆部件51与被包覆部件52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通过该制造装置1,可以简单且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制裁的包覆件配装体。所述制造装置1,具有开量调整手段30,由于在运转时贯穿部27与外径变化部15 呈非接触状态,因而插入夹具10及贯穿部27不会出现摩耗等的破损,可以长期将包覆部件 51同样地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上,发挥较高的耐久性。
另外,所述制造装置1在将包覆部件51安装在被包覆部件52时,无需使包覆部件 51通过插入夹具10的轴线方向,而是使外管12后退的结构,所以可以大大缩短制造包覆件配装体所需的时间。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可以达到本发明申请的目的的范围内,还可以有各种的变更。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插入夹具10是由中轴体11和外管12构成的,在本发明中, 插入夹具还可以在中轴体及外管的基础上设置第3个夹具。例如,可以设置在围绕外管的同时在外管的外部同轴设置、从外部引导将包覆部件向外管的推进的管状部件。该管状部件的内径应调整为大于等于包覆部件的外径。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中轴体11具有小径部16和先端限制部18,但在本发明中, 中轴体还可以是不具有小径部及先端限制部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是将所述尖锥部的先端面作为所述先端限制部。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第1推进臂21A和第2推进臂21B是与伸缩部件33直接连接的,但在本发明中,第1推进臂和第2推进臂只要是被连接为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也可以不直接连接伸缩部件,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第1调整臂和第2调整臂与伸缩部件直接连接,第1推进臂和第2推进臂间接连接。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第1贯穿凹部24A及第2贯穿凹部24B在第1先端部件25A 及第2先端部件25B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凹陷量,但在本发明中,第1贯穿凹部及第2 贯穿凹部还可以是向所述推进部件移动手段方向凹陷量变小的半圆锥状凹部。同样,第1 被引导部及第2被引导部也可以是向所述推进部件移动手段方向凹陷量变小的半圆锥状凹部。另外,这些半圆锥状凹部的凹陷量的减小比例,可以与所述外径变化部或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倾斜比例相同或不同。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垂直设置了中轴体11的第1移动基板41A及垂直设置了外管12的第2移动基板41B,分别与图中未标示的驱动手段相连接,但在本发明中,所述第 1移动基板及所述第2移动基板,例如还可以是分别具有把持部,从而可以分别手动进行独立的前进后退。所述制造装置1,分别具有1个所述插入夹具10、所述推进部件20及所述开量调整手段30,但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具有以沿一个方向的排列模式或以棋盘格状等的二维排列模式等排列的多个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及所述开量调整手段。例如,图5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5及图6可以是将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及所述开量调整手段各3个配置在一列的制造装置,通过时间差实施各工程,另外,图7可以是将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及所述开量调整手段各4个配置在一列的制造装置,通过时间差实施各工程。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制造装置1设有推进部件30,该推进部件30具有所述第 1推进臂21A及所述第2推进臂21B,但在本发明中,推进部件可以是能够将包覆部件在外管侧相对推进的形态,例如,可以使用具有贯穿孔的板状部件,具体是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 4等所示的“推入部件5”、专利文献1的图9所示的“手钳6”、专利文献1的图30等所示的 “保持部件沈”等。另外,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所述第1推进臂2IA及所述第2推进臂2IB 是由推进部件移动手段44支持并可旋转,但在本发明中,第1推进臂及第2推进臂也可以是所述贯穿凹部能够自由的相互接近或远离,例如至少一方由推进部件移动手段支持并可平行移动。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中轴体11与引导部件31被制造并固定为使外径变化部15与弓I导外径变化部34在所述轴线C方向的位置(高度)不同,但在本发明中,中轴体与引导部件也可以被制造并固定为使外径变化部与引导外径变化部的所述位置(高度)相同。这时,中轴体的外径变化部与引导部件的引导外径变化部具有相同的倾斜比例及轴线长度,而且,所述贯穿部与第1被引导部及第2被引导部,特别是其中轴体侧的端面,具有相同的中轴体轴线方向的位置(高度)。所述制造装置1具有设置了大径部35、引导外径变化部34及小径部36的引导部件31,但在本发明中,所述引导部件可以不设置小径部,另外,如果所述大径部可以支持引导外径变化部,还可以具有小于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外径的外径。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引导部件31的大径部35、引导外径变化部34及小径部36的外径和轴线长度等,被调整为使贯穿部27与外径变化部15的外周面呈非接触状态的开量,但在本发明中,引导部件的大径部、引导外径变化部及小径部的外径和轴线长度等,还可以被调整为使贯穿部与外径变化部的外周面呈接触状态的开量。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限制部件46可以配置在与从限制部件46突出的外管12的轴线长度和包覆部件51的轴线长度略相同的位置,但在本发明中,限制部件也可以根据包覆部件向被包覆部件的插入长度,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在所述制造装置1中,不具备将包覆部件51在外管12插入配置的部件,但在本发明中,所述制造装置也可以具有例如机械手等的包覆部件处理装置。这时,包覆件配装体可以完全自动化。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在可以达到本发明申请的目的的范围内,还可以有各种变更。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一中,所述包覆部件51通过推进部件20的前进被插入配置在外管12,但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将推进部件固定,使插入夹具等向所述轴线方向上主移动,将所述包覆部件插入配置在外管,也可以是在推进部件前进的同时,使插入夹具等向所述轴线方向上方移动。总而言之,在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各部件只要为相对可以前进后退的结构即可。另外,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还可以使用所述第3夹具,也可以使用所述推进部件20以外的所述推进部件将包覆部件被覆配置在外管。产业上的可应用性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可应用于在长尺寸状的被包覆部件的一定外周或端部具有包覆部件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这样的包覆件配装体,例如有项链、手镯及戒指等装饰品、绳索、缆绳、链状物、棒状体等的长尺寸物品。符号说明1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10插入夹具11中轴体12、13 外管
20推进部件
23A第1抵接部
23B第2抵接部
24A第1贯穿凹部
24B第2贯穿凹部
27贯穿部
30开量调整手段
31引导部件
33伸缩部件
37A第1被引导部
37B第2被引导部
40插入夹具移动手段
41A第1移动基板
41B第2移动基板
50、53包覆件配装体
51包覆部件
52被包覆部件
讨被包覆部件安装用孔

权利要求
1.一种在长尺寸状的被包覆部件上安装包覆部件制造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入夹具,设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的中轴体,及,两端开口、插入通过所述中轴体、且其所述外径变化部被配置为从先端部突出的状态的外管,推进部件,第1推进臂及第2推进臂分别在端部形成有推进部,所述推进部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被形成在形成贯穿所述中轴体的贯穿部的贯穿凹部的周围,且,相对向的所述贯穿凹部被配置在所述外管的先端方向,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所述包覆部件被插入配置在从所述外管突出的所述外径变化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包覆部件的端部相抵接,将该包覆部件沿所述中轴体的轴线方向向所述外管侧相对推进,在所述外径变化部使之扩径的同时将其套装在所述外管,限制部件,设有在贯穿所述外管的贯穿孔周围形成的限制面,用于限制被套装在从所述贯穿孔突出的所述外管上的所述包覆部件与所述外管共同后退,插入夹具移动手段,在使所述中轴体及所述外管独立向所述轴线方向前进后退的同时,使其相对的前进后退,在套装有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外管上形成插入所述被包覆部件的空洞,将由所述限制部件限制的所述包覆部件安装在所述被包覆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推进部具有开量调整手段,所述开量调整手段根据沿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推进部件的相对位置调整所述贯穿部的开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量调整手段具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设有引导外径变化部,该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外径以与所述外径变化部的倾斜比例相对应的倾斜比例向先端方向逐渐缩小,第1调整臂及第2调整臂,分别与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结合,其先端设有位于所述引导部件的轴线上、与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接触的被引导部,以及,伸缩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使其可以自由接近或远离,其中,所述被引导部在所述引导外径变化部的外周面的所述轴线方向上滑动,从而通过第ι 调整臂及第2调整臂使所述第1推进臂及所述第2推进臂相互接近或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插入夹具、所述推进部件及所述限制部件。
5.一种在长尺寸状的被包覆部件上安装包覆部件制造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的工程,限制部件具有在贯穿两端开口的外管的贯穿孔的周围形成的限制面,使所述外管从该限制部件的所述贯穿孔突出,中轴体具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将所述中轴体插入通过所述外管,并在从其先端部突出的所述外径变化部插入配置所述包覆部件,将所述包覆部件沿所述中轴体的轴线方向向所述外管侧相对推进、使其在所述外径变化部扩径的同时在所述外管被覆配置的工程,使所述中轴体的所述先端至少相对后退至所述外管内的工程,在因所述中轴体后退而形成空洞的所述外管的内部,插入配置所述被包覆部件的工程,以所述限制面限制所述包覆部件的后退,同时使所述外管对于所述限制部件相对后退,将所述包覆部件安装在所述被包覆部件上的工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同等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以及,提供一种虽然简单,但能够以较高的成品率制造具有相同品质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装置,由设有外径向先端逐渐缩小的外径变化部15的中轴体11和外管12构成的插入夹具10、将包覆部件向外管12侧推进的推进部件20、以及使中轴体11及外管12独立前进后退的插入夹具移动手段40构成。本发明的包覆件配装体的制造方法,具有在从外管12突出的中轴体11插入配置包覆部件的工程、推进包覆部件将外管12在包覆部件被覆配置的工程、使中轴体11后退的工程、在外管12插入配置被包覆部件的工程、以及使外管12后退的工程。
文档编号A44B99/00GK102387725SQ2010800114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1日
发明者中川美希夫, 藤本健次 申请人: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蓓福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