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鞋底以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23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鞋底以及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减震鞋底的鞋。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减震鞋底制鞋工艺成本高,工艺复杂,以及不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的问题,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在脚部与地面任何角度受力时都能缓冲压力,达到减震的效果,且制鞋成本低,工艺简单。
【专利说明】一种减震鞋底以及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日常必需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鞋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鞋底的功能直接影响人们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为了吸收运动对脚部的冲击力,提高舒适度并减轻疲劳感,越来越多种类的减震鞋便应运而生,但减震鞋的结构不同,其减震效果各异。
[0003]减震鞋多通过在鞋底设置减震结构来实现减震效果,以下称具有减震效果的鞋底为减震鞋底。减震鞋底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底、中底、以及下底,或者包括上底和下底。
[0004]现有的一种减震鞋底采用具有优良减震性能材料制成中底,利用中底的减震性能缓解地面冲击力对足部的损害。此种减震鞋底可以起到减震效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仅仅依靠中底采用的减震材料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减震效果。为了加强鞋底的减震效果以提高舒适度,势必要增加中底厚度,导致制鞋工艺成本增加,同时也会使得鞋底更加笨重,不利于运动,且不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
[0005]另一种减震鞋底是通过在中底或者下底中设置弹性气囊,利用弹性气囊的弹性来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能。但是,此种在鞋底设置弹性气囊的技术无疑会增加制鞋工艺成本,而且会增加制鞋工艺的复杂性。
[0006]可见,现有技术尚未能提供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加工,使用方便,并且能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的鞋底以及鞋。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能够根据脚部受力情况自行调节减震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加工。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
[0009]优选的,所述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且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底下表面和下底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底下表面,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在下底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在所述上底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mm。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分别沿上底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7-12mm;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mm。
[0012]优选的,所述下底厚度范围为3_5mm ;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为圆柱体形状,圆柱体的高度范围为7-15mm,直径范围为8_35mm。
[0013]优选的,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内部中空,侧壁厚度范围均为2_3mm。
[0014]优选的,所述上底和下底均采用高弹性橡胶;第一减震柱采用MD或高弹性橡胶,第二减震柱采用高弹性橡胶。
[0015]优选的,上底、第一减震柱、下底、以及第二减震柱之间均通过胶水依次粘结固定,或者一体成型。
[0016]优选的,所述上底在其长度方向上两端低、中部向上隆起成拱形,所述下底上下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底的表面面积不小于上底的表面面积。
[00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鞋,包括鞋帮和上述的减震鞋底。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鞋底,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在脚部与地面任何角度受力时都能缓冲压力,达到减震的效果,以满足各种不同运动的需求,并且鞋底设计合理,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节约资源,经久耐用,制作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上底的主视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下底的主视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仰视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上底的立体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中的下底的立体图;
[00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27]图9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2中的上底的主视图;
[00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2中的下底的主视图;
[0029]图1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2的仰视图。
[0030]图中:1-上底;2-下底;3_第一减震柱;4_第二减震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2]减震鞋底实施例1
[0033]参照图f 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I和下底2,下底2包括与上底I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上底I和下底2之间、以及下底2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
[0034]本实施例中,下底的表面面积不小于上底的表面面积。下底厚度范围为3_5mm。上底和下底均采用高弹性橡胶制成。上底包括前脚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其中,前脚掌部位向上微翘,下底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
[0035]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3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4,且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第一减震柱3固定设置于上底I下表面和下底2上表面之间,第二减震柱4固定设置于下底2下表面,第一减震柱3和第二减震柱4在下底2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3在上底I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_。图4示出了第一减震柱3在上底I下表面的一种排布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上底下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减震柱的数目为58个,其中的54个第一减震柱分布成两圈与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剩余的4个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当然上述仅为其中一种排布方式,而在实际制鞋工艺中,第一减震柱的数目和排布方式会因应鞋子的尺寸和形状而变化,而不限于上述数目和排布方式。
[0036]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为圆柱体形状,以简化制鞋工艺并降低制鞋成本。其中,圆柱体的高度范围为7-15mm,直径范围为8-35mm。当然在实际制鞋工艺中,圆柱体的高度和上下表面的直径尺寸会因应鞋底的大小而变化。
[0037]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采用MD或高弹性橡胶制成,第二减震柱采用高弹性橡胶制成。MD为一种常见的制鞋材料,是用加热压缩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发泡制成的混合物质,特点是质轻,弹性及抗震性能好。当然在实际制鞋工艺中,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材料并不仅限于此,其它具有良好减震效果的材料也可采用。
[0038]在实际制鞋工艺中,优选的,上底和第一减震柱、第一减震柱和下底、以及下底和第二减震柱之间均通过胶水依次粘结固定。为了简化制鞋工艺并降低制鞋成本,上底、第一减震柱、下底和第二减震柱可一体成型。
[0039]本实施例提供的减震鞋底由于上底和下底之间、以及下底的下表面上分别均匀分布有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能够根据脚的不同部位、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不同的受力方向自行调节减震性能。具体来说,当人在运动时,不管是前脚掌先落地、后脚跟先落地,还是前脚掌和后脚跟同时落地,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能缓解运动对脚的各个部位的冲击,达到减震效果。另外,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设计合理,易于加工,使用方便,节约资源,经久耐用,制鞋成本低。
[0040]减震鞋底实施例2
[0041]参照图9?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均为圆柱体形状的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为内部中空结构,以下以第一减震柱为例来说明内部中空的具体结构:
[0042]圆柱体形状的第一减震柱的上表面固定于上底的下表面,第一减震柱的下表面开口,第一减震柱的上表面和侧壁围成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一减震柱的上表面的厚度占高度的比例范围为1/10-1/2 ;或者
[0043]圆柱体形状的第一减震柱的上下表面均开口,成为上下贯通的管体形状。此种鞋底轻便,方便运动,且大大降低了制鞋成本;或者
[0044]圆柱体形状的第一减震柱的上下表面均封口而内部中空,内部中空的体积大小因应实际工艺需要而变化。
[0045]相应的,第二减震柱的内部中空结构、以及与下底连接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减震柱类似,不再赘述。
[0046]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的侧壁厚度范围均为2_3mm。其他结构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7]减震鞋底实施例3
[004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减震柱分别沿上底I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7-12mm;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5-12mm。相应的,第二减震柱在下底的下表面上也采用与此相同的排布方式,使得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在下底上下表面两侧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其他结构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9]减震鞋底实施例4
[005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上底在其长度方向上两端低、中部向上隆起成拱形,下底上下表面都为平面。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鞋,包括鞋帮和上述的任一种减震鞋底。
[005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5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减震鞋底以及包括该减震鞋底的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减震鞋底,包括上底和下底,所述下底包括与所述上底相接触的上表面、以及与地面相接触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和所述下底之间、以及所述下底下表面都设置有凸出的具有减震作用的减震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单元包括两个以上第一减震柱和两个以上第二减震柱,且所述第一减震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柱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上底下表面和所述下底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减震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底下表面,所述第一减震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柱在所述下底上下表面相对设置且中心轴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柱在所述上底下表面上分布成多圈与所述上底外轮廓形状相似的封闭图形,无法构成封闭图形的所述第一减震柱均匀分布于最内圈的封闭图形内,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 5_12mm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柱分别沿所述上底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方向等间隔分布,其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7-12mm ;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减震柱的外侧壁最短间距范围为 5_1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厚度范围为3-5mm;所述第一减震柱和第二减震柱均为圆柱体形状,圆柱体的高度范围为7-15mm,直径范围为8_35mm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柱和所述第二减震柱内部中空,侧壁厚度范围均为2-3m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所述第一减震柱、所述下底、以及所述第二减震柱之间均通过胶水依次粘结固定,或者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在其长度方向上两端低、中部向上隆起成拱形,所述下底上下表面为平面,所述下底的表面面积不小于所述上底的表面面积。
9.一种鞋,包括鞋帮和权利要求1、任一所述的减震鞋底。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3467787SQ201320435963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2日
【发明者】丁思恩, 丁思博, 郑荣大, 黄雪琼, 余常彬, 郑艺文 申请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