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伸缩性裤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性裤子,它由裤子本体、裤环、齿条、卡块、裤筒、裤兜、软磁条构成;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齿条和裤环,后端设有裤兜和软磁条;裤环的上端设有卡块,下端设有裤筒。本实用新型既能够取下裤筒当作短裤使用,又能够将裤筒向上收起,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广泛。
【专利说明】可伸缩性裤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裤子,尤其是一种可伸缩性裤子。
【背景技术】
[0002]裤子即裤,泛指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装,一般由一个裤腰、一个裤裆、两条裤腿缝纫而成。最早古人的裤子是很宽松的,用绳子系于腰下,而女人没有,因为她们不用工作,后来形成男女平等,女人也要工作,就有了裤子,裤子也变得紧起来。
[0003]现有一申请号为200810234649.4的发明专利,该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裤子,它包括裤子本体、能够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两条裤腿的末端的裤腿筒。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两条裤腿的末端与所述的裤腿筒之间优选通过拉链相连接。所述的裤腿筒连接在裤子本体的裤腿的末端的内侧。该发明的裤子具有两种使用状态,其一、裤子本体与裤腿筒之间相连接的长裤腿状态,以适应较正式的场合;其二、裤子本体与裤腿筒之间相分离的短裤腿状态,以适应休闲、运动时穿着,方便腿脚活动,但是该发明的裤筒结构不可伸缩,不能满足介于短裤和长裤之间的裤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裤子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伸缩性裤子,它采用在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齿条、裤环和裤筒。
[000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它由裤子本体、裤环、齿条、卡块、裤筒、裤兜、弹簧构成;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齿条和裤环,该齿条内部设有弹簧、卡块和凸块,裤兜设置在裤子本体的后端面;所述的裤环为圆环状,通过拉链分别与裤子本体和裤筒相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既能够取下裤筒当作短裤使用,又能够将裤筒向上收起,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广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图
[0011]图中1-裤子本体、2-齿条、3-卡块、4-裤环、5-裤筒、6-裤兜、7-弹簧、8-凸块。【具体实施方式】
[0012]在图1、图2、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它由裤子本体、裤环、齿条、卡块、裤筒、裤兜、弹簧构成;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齿条和裤环,该齿条内部设有弹簧、卡块和凸块,裤兜设置在裤子本体的后端面;所述的裤环为圆环状,通过拉链分别与裤子本体和裤筒相连接。
[0013]在图1、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两个裤口 ;所述的裤兜设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裤子本体后端面的左右两侧,裤兜上端通过按扣与裤子本体相连接;所述的裤环设为两个,下端通过拉链与裤筒的上端相连接,用于带动裤筒整体上、下移动,或可以通过拉链将裤筒从裤环上拆卸下来;所述的裤筒设为两个;所述的齿条设为四个,分别两两设置在裤子本体下端的裤口的下端,当按住卡块时,凸块通过弹簧受力并压缩,使凸块脱离齿条,再向上拉动裤环,从而达到裤筒向上收缩。
[0014]在图1、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卡块包括凸块、弹簧、壳体组成;所述的卡块、齿条和裤环组成一个伸缩式结构,通过按紧卡块,在齿条中上、下滑动卡块,达到上、下移动裤环的效果,使得裤筒可伸缩。
[0015]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穿上裤子本体,当需要将裤筒抬起时,只需按紧凸块,就可以抬起裤筒,如果需要穿短裤时,只需将裤环和裤筒之间的拉链拉开,就可以取下裤筒,同时可以打开裤兜上的按扣,取下裤兜,可以正反使用裤兜,并可以将油纸贴到裤兜的正反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它由裤子本体、裤环、齿条、卡块、裤筒、裤兜、弹簧构成;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齿条和裤环,该齿条内部设有弹簧、卡块和凸块,裤兜设置在裤子本体的后端面;所述的裤环为圆环状,通过拉链分别与裤子本体和裤筒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裤子本体的下端设有两个裤口 ;所述的裤兜设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裤子本体后端面的左右两侧,裤兜上端通过按扣与裤子本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裤环设为两个,下端通过拉链与裤筒的上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伸缩性裤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条设为四个,分别两两设置在裤子本体下端的裤口的下端。
【文档编号】A41D1/06GK203723471SQ201420102133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张超 申请人: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