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头罩和拉链用拉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2681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拉头罩和拉链用拉头。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拉链用拉头,公知有一种不带自动停止功能的隐形拉链用拉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隐形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安装体上安装有三角形形状的拉片。并且,在将该隐形拉链用拉头使用于运动服装等的情况下,存在运动时拉片晃动、从而拉片的振动传递给使用者的情况。因此,以往,为了抑制拉片的晃动,公知有一种在拉片的轴部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突出部的拉链用拉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授权外观设计第148555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050409号公报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中,由于需要改变现有的拉头的设计,因此使拉头的制造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不改变拉头设计的情况下抑制拉片晃动的拉头罩和拉链用拉头。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结构实现的。(1)一种拉头罩,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拉链用拉头的拉片,该拉链用拉头包括拉头主体和安装于拉头主体的拉片,该拉头罩的特征在于,拉头主体具有供拉片安装的拉片保持体,拉头罩具有能够容纳拉片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和形成于拉头罩的端部的、用于限制拉片的左右移动的左右一对限制部,在左右一对限制部之间配置拉片保持体。(2)根据(1)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拉片具有用于与拉片保持体连结的第1孔部,拉头罩的左右一对限制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小于拉片的第1孔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3)根据(1)或(2)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在拉头罩安装于拉片的状态下,左右一对限制部的顶端形成为超出拉片的顶端。(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拉头罩具有上壁部、自上壁部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部、以及自左右一对侧壁部的下端部朝向彼此接近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壁部,在拉头罩安装于拉片的状态下,在拉片的下表面与拉头主体的上表面之间配置左右一对下壁部。(5)根据(4)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在上壁部的下表面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拉片形成为另一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大于一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的形状。(7)根据(2)所述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在拉片的一端侧形成第1孔部,在拉片的另一端侧形成供把持构件安装的第2孔部,在拉头罩上形成与第2孔部连通的孔部。(8)一种拉链用拉头,其包括拉头主体、安装于拉头主体的拉片、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拉片的拉头罩,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拉头罩是(1)~(7)中任一项所述的拉头罩。实用新型的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以能够相对于拉链用拉头10的拉片30进行拆装的方式安装于该拉片30的拉头罩50,具有能够容纳拉片30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54和形成于拉头罩50的端部的用于限制拉片30的左右移动的左右一对限制部55,在左右一对限制部55之间配置拉头主体20的拉片保持体24,因此,能够在不改变拉头设计的情况下抑制拉片的晃动。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拉链用拉头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拉头罩和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说明在将拉头罩安装于拉片的状态下的拉头的立体图。图4是说明在将拉头罩安装于拉片的状态下的拉头的剖视图。图5是说明将拉头罩向拉片安装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安装拉头罩之前的拉片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俯视图。图8(a)是说明在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左右晃动的俯视图,图8(b)是说明在未安装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左右晃动的俯视图。图9是说明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上下晃动的俯视图。图10(a)和图10(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拉头罩的第1变形例的图,图10(a)是表示安装拉头罩之前的拉片的俯视图,图10(b)是表示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俯视图。图11(a)、图11(b)、图11(c)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拉头罩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11(a)是表示安装拉头罩之前的拉片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俯视图,图11(c)是从前方看图11(b)的状态的拉片时的图。图12(a)、图12(b)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拉头罩的第3变形例的图,图12(a)是表示安装拉头罩之前的拉片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安装有拉头罩的状态下的拉片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拉链用拉头;20、拉头主体;24、拉片保持体;30、拉片;31、第1孔部;32、第2孔部;33、连接部;35、把持构件;50、拉头罩、51、上壁部;51a、孔部;51b、槽部;52、侧壁部;53、下壁部;54、容纳部;55、限制部;55a、侧面;S1、第1孔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S2、左右限制部之间的间隔;W1、拉片一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W2、拉片另一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拉头罩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拉头和拉头罩,上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纸外侧,下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纸内侧,前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上侧,后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下侧,右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右侧,左侧是指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左侧。另外,拉头和拉头罩的左右方向也称作宽度方向。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罩50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向拉链用拉头10(以下,有时仅称作“拉头10”)的拉片30安装的构件。该拉头10是使用于隐形拉链的不带自动停止功能的拉头,包括:拉头主体20;以及拉片30,其安装于拉头主体20的下文描述的拉片保持体24。如图2和图4所示,拉头主体20包括:下板部21;引导柱22,其竖立设置于下板部21的前端部中央;上板部23,其形成于引导柱22的上端部;拉片保持体24,其形成于上板部23的上表面,以供拉片30安装;左右侧板部25,该左右侧板部25沿着下板部21的左右两侧缘竖立设置;以及左右凸缘26,该左右凸缘26自左右侧板部25的上端部以互相接近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另外,拉头主体20由合成树脂、金属等成形。拉片保持体24包括前后一对支承片部24a。并且,通过将拉片30的连接部33安装于该前后支承片部24a之间,并将前后支承片部24a沿彼此接近的方向压紧(日语:かしめる),从而将拉片3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拉片保持体24。如图2和图6所示,拉片30形成为另一端侧(后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W2大于一端侧(前端侧)的左右方向宽度W1的三角形形状,该拉片30包括:第1孔部31,其形成于拉片30的一端侧(前端侧),用于与拉片保持体24连结;第2孔部32,其形成于拉片30的另一端侧(后端侧),用于安装绳状的把持构件35;以及连接部33,其形成于拉片30的顶端。另外,拉片30由合成树脂、金属等成形。如图1~图4所示,拉头罩50与拉片30同样地形成为三角形形状,该拉头罩50包括:上壁部51;左右一对侧壁部52,该左右一对侧壁部52自上壁部5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壁部53,该左右一对下壁部53自左右侧壁部52的下端部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由该上壁部51、左右侧壁部52、以及左右下壁部53形成能够容纳拉片30的容纳部54。另外,拉头罩50由合成树脂等成形。另外,在上壁部51的后部形成有孔部51a,在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状态下,该孔部51a与拉片30的第2孔部32连通。因此,在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状态下,绳状的把持构件35被安装于拉片30的第2孔部32和拉头罩50的孔部51a这两个孔部。因而,通过安装把持构件35,拉片30与拉头罩50之间的安装强度提高。另外,在拉头罩50的端部(前端部)形成有用于限制拉片30的左右移动的左右一对限制部55。并且,在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状态下,拉头主体20的拉片保持体24配置在左右限制部55之间。因此,即使拉片30沿左右方向移动,也会由于左右限制部55中的一个限制部55与拉片保持体24的侧面相接触而限制住拉片30的左右移动。另外,即使拉片30左右晃动(摆动),也会由于如图8(a)所示那样左右限制部55与拉片保持体24的侧面相接触而限制住拉片30的左右晃动。此外,在没有将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拉片30会在左右方向上大幅度晃动。另外,如图6所示,左右限制部55的彼此相对的侧面55a被沿着拉头罩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另外,左右限制部55之间的间隔S2被设定为小于拉片30的第1孔部31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S1。另外,如图4所示,在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状态下,拉头罩50的左右下壁部53配置在拉片30的下表面与拉头主体20的上板部23的上表面之间。因而,由于拉片30的连接部33被压靠于拉片保持体24上端的拱状部分,因此能够限制拉片30的上下移动。另外,如图7所示,在拉头罩50安装于拉片30的状态下,左右限制部55的顶端形成为超出拉片30的连接部33的顶端。因此,即使拉片30上下晃动(摆动),也会由于如图9所示那样左右限制部55与拉头主体20的上板部23的上表面相接触而抑制住拉片30的上下晃动。另外,虽然此时拉头罩50自拉头主体20的上板部23的上表面受到朝向后侧(图9的纸面中的左侧)方向的力,但由于拉片30的前侧的左右方向宽度W1形成得小于后侧的左右方向宽度W2,且拉头罩50的容纳部54以与拉片30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拉头罩50相对于拉片30向后侧移动而自拉片30脱落这种情况。此外,拉片30的顶端是指拉片30的端部中向拉头主体20安装那一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是图7的纸面中的上侧的端部。另外,如图4所示,在拉头罩50的上壁部51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自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方向)延伸的槽部51b。如图5所示,该槽部51b是在从前方将拉头罩50向拉片30安装时,供拉头主体20的拉片保持体24通过的部位。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罩50,拉头罩50具有能够容纳拉片30的容纳部54和形成于拉头罩50的端部的、用于限制拉片30的左右移动的左右一对限制部55,在左右限制部55之间配置拉片保持体24,因此,能够在不改变拉头10设计的情况下抑制拉片30的晃动。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罩50的第1变形例,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也可以使拉头罩50形成为覆盖到拉片30的第1孔部31为止。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用于成形拉头罩50的材料,因此能够削减拉头罩50的制造成本。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罩50的第2变形例,如图11(a)、图11(b)、图11(c)所示,在拉片30为倒三角形形状的情况下,拉头罩50对应于拉片30的形状也形成为倒三角形形状。在本变形例中,拉头罩50从拉片30的后方向拉片30安装。另外,本变形例的拉头罩50的容纳部54沿着拉头罩50的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筒状。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拉头罩50的孔部51a形成为比拉片30的第2孔部32小的圆形状。因此,能够防止拉片30与把持构件35之间的错位。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拉头罩50的第3变形例,如图12(a)、图12(b)所示,在拉片30为长方形形状的情况下,拉头罩50对应于拉片30的形状也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在本变形例中,拉头罩50从拉片30的前方向拉片30安装。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拉片30上没有形成第2孔部32,在拉头罩50的上壁部51上也没有形成孔部51a。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上壁部51的上表面上设有标识56等。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