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制品和用于足中段冲击区域的鞋子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7128发布日期:2018-06-08 19:5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鞋类制品和用于足中段冲击区域的鞋子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领域大体涉及鞋类制品,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针对足中段冲击区域设计的用于鞋类制品中的鞋子鞋底。



背景技术:

例如鞋子的鞋类制品通常包括鞋子鞋底和围绕放置在鞋底上的足部的被附贴到鞋子鞋底的鞋面。一些已知的鞋子鞋底被设计成在用户的足部上提供滚动动作,并且倾向于具有不稳定的效果,从而相比于被动步行或跑步,需要来自用户肌肉和骨骼系统的更加主动或“动态”的响应。相比于被动步行,主动步行提供了大量优点,包括训练在被动步行中通常被忽略的肌肉、改善姿势和步态模式以及减轻背部、臀部、腿部和足部疾病以及关节、肌肉、韧带和肌腱损伤。

一些已知的鞋子鞋底被设计成在步行期间提供滚动动作,并且通常在鞋子鞋底的跟部区域内包括相对软的材料。然而,针对步行设计的鞋子鞋底针对跑步可能提供不太理想的滚动动作,并且针对跑步也提供不太理想的缓冲和支撑。

另外,针对跑步设计的一些已知鞋子鞋底包括位于鞋底的跟部区域内的软元件。例如,2002年1月29日授权给Muller的美国专利号6,341,432描述了一种鞋子鞋底,其具有在鞋底的跟部区域中被置于鞋子鞋底的凹部内的软材料,该专利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考被并入本文。然而,鞋子的外鞋底具有相对平坦的轮廓,并且因此促进了沿鞋底的跟部的冲击区域。因此,鞋子鞋底可为具有足中段撞击的跑者提供不太理想的缓冲和支撑。

因此,存在对于被设计成在跑步期间提供动态的滚动动作的鞋子鞋底的需求。

该背景技术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会涉及在下文被描述和/或声明的本公开的各方面的现有技术的各方面。该讨论被认为有利于向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以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因此,应该理解的是,这些陈述应该以这种观点被阅读,而不是作为对现有技术的承认。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一方面,提供用于鞋类制品的鞋子鞋底。鞋底在纵向方向上从跟部区域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到足前段区域。鞋底包括中鞋底和外鞋底。中鞋底具有用于附接到内鞋底和鞋子鞋面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和被置于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中鞋底包括足前段缓冲元件、足中段缓冲元件和跟部缓冲元件。沿着中鞋底的下表面布置外鞋底,并且外鞋底限定鞋底的地面接触表面。鞋底具有向上凸起的底部轮廓,以致鞋底的冲击区域被限定在足中段区域内,并且足中段缓冲元件被置于足中段区域内且被直接置于鞋底的冲击区域上方。

在另一方面,提供用于鞋类制品的鞋子鞋底。鞋底在纵向方向上从跟部区域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到足前段区域。鞋底包括中鞋底和外鞋底。中鞋底具有用于附接到内鞋底和鞋子鞋面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和被置于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中鞋底包括足前段缓冲元件、足中段缓冲元件和跟部缓冲元件。沿着中鞋底的下表面布置外鞋底,并且外鞋底限定鞋底的地面接触表面。鞋底具有向上凸起的底部轮廓,以致鞋底的冲击区域被限定在足中段区域内。中鞋底在足前段区域中具有第一硬度,在跟部区域中具有小于第一硬度的第二硬度,并且在冲击区域上方的足中段区域中具有小于第一硬度和第二硬度二者的第三硬度。

在仍另一方面,提供用于鞋类制品的鞋子鞋底。鞋底在纵向方向上从跟部区域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到足前段区域。鞋底包括中鞋底和外鞋底。中鞋底具有用于附接到内鞋底和鞋子鞋面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和被置于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沿着中鞋底的下表面布置外鞋底,并且外鞋底限定鞋底的地面接触表面。鞋底具有向上凸起的底部轮廓,以致鞋底的冲击区域被限定在足中段区域内。外鞋底沿着足中段区域具有相对刚性的构造以便在冲击区域中形成枢转轴线,跟部区域和足前段区域绕所述枢转轴线枢转。跟部区域从足中段区域向上弯曲并且具有在390毫米和大约450毫米之间的曲率半径。足前段区域从足中段区域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在360毫米和大约420毫米之间的曲率半径。

关于上述方面所指出的特征存在各种各样的改进。进一步的特征也可以被结合到上述方面中。这些改进和附加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意组合的方式存在。例如,在下文关于任意所示实施例讨论的各种特征可以被单独地或以任意组合方式被结合到任意上述方面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鞋子鞋底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鞋类制品的外侧侧视图;

图2是图1的鞋子鞋底的内侧侧视图;

图3是图1的鞋子鞋底的底部平面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4-4截取的图1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5-5截取的图1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图6是沿着图3中的线6-6截取的图1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图7是沿着图3中的线7-7截取的图1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图8是图1的鞋子鞋底的顶部平面视图,其示出了适用于图1-8的鞋子鞋底的增强元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9是另一鞋子鞋底的顶部平面视图,其示出了适用于图1-8的鞋子鞋底的增强元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10是另一鞋子鞋底的顶部平面视图,其示出了适用于图1-8的鞋子鞋底的增强元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11是鞋子鞋底的另一实施例的外侧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鞋子鞋底的底部平面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13-13截取的图11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图14是鞋子鞋底的另一实施例的外侧侧视图;

图15是图14的鞋子鞋底的底部平面视图;以及

图16是沿着图15中的线16-16截取的图14的鞋子鞋底的横截面。

贯穿附图中的各视图,对应的附图标记指示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以跑步鞋形式示出的鞋类制品整体上大体以附图标记20指示。鞋类制品包括大体由附图标记100指示的鞋子鞋底和鞋子鞋面22。鞋子鞋底100通过适当的附接手段(例如粘合剂结合)被固定到鞋子鞋面22,以便形成鞋类制品20。鞋子鞋面22被用于通过使用适当紧固件将鞋类制品20和鞋子鞋底100固定到穿着者的足部,该紧固件包括例如且不限于鞋带、搭扣、带子、钩和环紧固件和使得鞋子鞋面22和鞋子鞋底100能够被固定到穿着者的足部的任何其它的机械紧固件。在一个实施例中,鞋子鞋面22由相对轻质的可透气材料(例如网孔材料)构成。在其它实施例中,鞋子鞋面22可以由轻质可透气材料之外的材料构成。

额外参考图2-8,鞋子鞋底100在步行或纵向方向102上从跟部区域110延伸通过跖骨(metatarsal)或足中段区域112至球趾(ball and toe)或足前段区域114。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各自均在纵向方向102上在鞋子鞋底100的长度的近似三分之一之上延伸。跟部区域110邻接足中段区域112并且在纵向方向102上从足中段区域112向后延伸到鞋子鞋底100的跟部116。足前段区域114邻接足中段区域112,并且在纵向方向102上从足中段区域112向前延伸到鞋子鞋底100的趾部118。

如图3和图5-7中所示,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每个均具有在垂直于纵向方向102定向的横向方向104上测量的相应宽度。鞋底100还包括横向地置于鞋底100的相对侧上的外侧120和内侧122。鞋底100的外侧120大体指的是在被穿在穿着者的足部上时鞋底100的面向外且背离穿着者的外部侧面,并且内侧122大体指的是在被穿在穿着者的足部上时鞋底100的面向穿着者的身体的内部侧面。沿着垂直于纵向方向102和横向方向104二者定向的竖直方向106测量鞋底100及其部件的厚度。

如图1-4中所示,鞋子鞋底100大体包括中鞋底124和外鞋底126。如图4中所示,中鞋底124从鞋底100的跟部116延伸到鞋底100的趾部118,并且包括用于附接到内鞋底(未示出)和鞋子鞋面22(图1)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128和被置于与上表面128相对的下表面130。沿着中鞋底124的下表面130布置外鞋底126,并且外鞋底126从跟部区域110延伸到足前段区域114。外鞋底126限定鞋底100的地面接触表面140,并且由相对硬的耐磨损材料构成。可以构成外鞋底126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例如且不限于硬质橡胶。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鞋底126与中鞋底124的下表面130共同模制以便提供相对轻质的构造,并且提供磨损和灵活性的平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中鞋底124具有三件式构造,其包括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跟部缓冲元件136。

足前段缓冲元件132从足前段区域114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112至跟部区域110,并且限定中鞋底的上表面12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从跟部116到趾部118延伸鞋子鞋底100的整个长度。足前段缓冲元件132沿着鞋底100的足前段区域114邻接外鞋底126,并且在足中段区域112和跟部区域110中与外鞋底126间隔开。

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在足前段区域114中从中鞋底124的上表面128到中鞋底124的下表面在竖直方向106上延伸一定的厚度。即,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在足前段区域114中填充了中鞋底124的全部容积。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还包括从鞋底100的足前段区域114向后延伸到跟部116的薄部分或节段。

足中段缓冲元件134被置于足中段区域112内,并且沿着足中段区域112邻接外鞋底126。足中段缓冲元件134被竖直地置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具体地,向后延伸的薄节段)和外鞋底126之间,并且水平地置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之间。

跟部缓冲元件136被置于鞋底100的跟部区域110并且竖直地置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外鞋底126之间。而且,跟部缓冲元件136被竖直地置于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外鞋底126之间。跟部缓冲元件136在鞋底100的跟部区域110内邻接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外鞋底126中的每个。

如图4中所示,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配合地限定在鞋底100的足中段区域112中的凹部138。足中段缓冲元件134被置于凹部138内,并且竖直地且水平地置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之间。足中段缓冲元件134沿着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的上表面邻接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并且沿着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的下表面邻接跟部缓冲元件136。

中鞋底124的每个部件相比于外鞋底126由相对软的柔性材料构成,以便提供期望的阻尼量。可构成中鞋底124的部件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例如且不限于聚氨酯弹性体泡沫、开孔泡沫(如开孔聚氨酯泡沫)、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及其组合。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相比于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由相对牢固的材料构成,以便提供低至中等水平的阻尼和震动吸收。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相比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由相对软的弹性且高度可变形材料构成,以便提供大量的阻尼和震动吸收。可构成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例如且不限于开孔泡沫,例如开口聚氨酯泡沫。大体而言,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比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跟部缓冲元件136中的每个更低的密度和更低的硬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跟部缓冲元件136相比于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由相对软的弹性且高度可变形材料构成,并且是中鞋底124中的最软缓冲元件。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跟部缓冲元件136具有比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中的每个更低的密度和更低的硬度。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跟部缓冲元件136各自均由单独的材料件构成,不过在其它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跟部缓冲元件136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可以具有一体式或整体式构造。

如图1、图2和图4中所示,鞋子鞋底100具有连续向上凸起的底部轮廓。鞋子鞋底100的底部轮廓的大小和形状被形成为使得鞋底100的冲击区域142被限定在鞋底100的足中段区域112内。术语“冲击区域”大体指的是在跑步期间最初撞击或接触地面表面的沿着鞋子鞋底100的地面接触表面140的点或区域。

鞋子鞋底100的底部轮廓从足中段区域112大体向上弯曲到跟部区域110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每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在跟部区域110中的外鞋底126)以在大约220毫米(mm)和大约460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40mm和大约350mm之间的第一曲率半径144从足中段区域112向上弯曲。足前段区域114(具体地,在足前段区域114内的外鞋底126)以在大约220mm和大约440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40mm和大约320mm之间的第二曲率半径146从足中段区域112向上弯曲。足中段区域112具有在大约800mm和大约1040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840mm和大约1000mm之间的第三曲率半径148。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的曲率半径可以根据鞋子的大小和鞋子的预期应用而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在大约1.0:2.0:1.0和大约1.1:3.5:1.0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可以具有使得鞋子鞋底100能够如本文所述起作用的任何合适的曲率半径。在仍其它实施例中,鞋子鞋底100的底部轮廓可以具有从跟部区域110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112并且至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单个连续曲率半径。

鞋底100的底部轮廓导致当鞋底100在平坦的参考地面平面(即垂直于竖直方向106定向的平面)(在图4中以150指示)上处于未加载状态(即处于休息状态)时在竖直方向106上测量时冲击区域142是鞋子鞋底100上的最低点。图4中所示的鞋子鞋底100的状态在此也被称为参考状态。

如图4中所示,当鞋子鞋底100处于参考状态时,鞋底100的跟部116在冲击区域142上方间隔开竖直距离152,并且趾部118在冲击区域142上方间隔开竖直距离15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跟部116和冲击区域142之间的竖直距离152是至少大约15mm,更适当地至少大约25mm,并且甚至更适当地至少大约35mm。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趾部118和冲击区域142之间的竖直距离154是至少大约25mm,更适当地至少大约45mm,并且甚至更适当地至少大约50mm。

鞋子鞋底100还具有促进足中段冲击区域142的厚度轮廓。具体地,沿着与竖直方向106平行的竖直轴线从中鞋底124的上表面128测量到外鞋底126的鞋底100的厚度从跟部区域110至足中段区域112逐渐增加,并且从足中段区域112至足前段区域114逐渐减小。而且,在一些实施例(例如,图13)中,鞋底100的最厚部分在足中段区域112中,并且大体与冲击区域142对齐。即,鞋底100在中鞋底区域112中具有比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更大的厚度。鞋底100的厚度包括中鞋底124和外鞋底126,并且是沿着竖直方向106(即,与鞋底100的纵向方向102正交的方向,并且当处于参考状态(如图4中所示)时与地面或参考平面150正交的方向)从中鞋底124的上表面128测量到鞋底100的地面接触表面140。

在一个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当鞋底穿在用户脚上时鞋底100的直接位于脚的跟骨下方的部分)中的厚度在大约13mm和大约23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16mm和大约20mm之间;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鞋底的最大厚度在大约20mm和大约30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2mm和大约26mm之间;并且鞋底100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在大约13mm和大约23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16mm和大约20mm之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当鞋底穿在用户脚上时鞋底100的直接位于脚的跟骨下方的部分)中的厚度在大约27mm和大约37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30mm和大约34mm之间;鞋底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最大厚度在大约26mm和大约36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8mm和大约32mm之间;并且鞋底100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在大约15mm和大约25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17mm和大约23mm之间。

在仍另一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当鞋底穿在用户脚上时鞋底100的直接位于脚的跟骨下方的部分)中的厚度在大约31mm和大约42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33mm和大约39mm之间;鞋底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最大厚度在大约33mm和大约44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36mm和大约41mm之间;并且鞋底100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在大约22mm和大约32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4mm和大约30mm之间。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足中段区域112比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当鞋底穿在用户的脚上时鞋底100的直接位于脚的跟骨下方的部分)厚大约1mm和大约4mm之间。

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准确厚度可以根据鞋子的大小和鞋子的预期应用而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之间的比在大约1.0:1.1:1.0和大约1.0:1.7:1.0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之间的比在大约1.3:1.3:1.0和大约1.7:1.6:1.0之间。在仍其它实施例中,鞋底100在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之间的比在大约1.2:1.25:1.0和大约1.4:1.5:1.0之间。

鞋子鞋底100的底部轮廓且更具体地鞋子鞋底100的曲率和厚度轮廓促进足中段冲击区域。如本文更详细描述的,基于位于鞋底100的足中段区域112中的冲击区域142,鞋子鞋底100的部件被设计成提供最佳的缓冲和震动吸收,以及促进在跑步期间的动态滚动动作。

外鞋底126具有沿着足中段区域112的相对较刚性的构造,以便形成枢转轴线156,在使用期间跟部区域110和足前段区域114绕该枢转轴线156枢转。具体地,相比于外鞋底126的在枢转轴线156前方和后方的部分,外鞋底126沿着枢转轴线156是相对较刚性的,以便提供鞋底100能够绕其枢转的刚性区域。外鞋底126可以由相对较刚性的材料构成且/或沿着枢转轴线156包括刚性元件,例如纤维,以便提供沿着枢转轴线156的增加的刚性。枢转轴线156被定向成基本平行于横向方向104,并且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102。

如图4中所示,枢转轴线156在鞋底100的冲击区域142内,且因此有助于从最初冲击点到趾部离地的连续步态滚动,并且促进每步的主动滚动。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枢转轴线156定位成在纵向方向102上沿着鞋子鞋底100的中间三分之一,并且更具体地位于距跟部116鞋子鞋底100的长度的大约40%至大约60%的纵向距离处。

足中段缓冲元件134被构造成在跑步期间提供最佳的冲击吸收并且随着用户的重量从足中段区域112转移到足前段区域114将能量返回到用户的足部。具体地,足中段缓冲元件134被布置在足中段区域112内,且直接在冲击区域142和枢转轴线156上方(即紧邻其且在其竖直上方)。而且,足中段缓冲元件134沿着鞋底的冲击区域142邻接外鞋底126,以致足中段缓冲元件134从鞋底100沿着冲击区域142的初始冲击吸收能量,并且在鞋底100绕枢转轴线156枢转时将能量传递到用户的足部。另外,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在竖直方向106上测量的厚度,该厚度从跟部区域110逐渐增加到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最大厚度。因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在跟部区域110中提供一些缓冲和震动吸收,同时沿着足中段区域112和冲击区域142提供大部分缓冲和震动吸收。此外,如图6和图7中所示,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在横向方向104上从外侧120延伸到内侧122以提供跨越鞋底100的整个宽度的缓冲和震动吸收。

如上所述,所示实施例的中鞋底124具有三件式构造,包括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跟部缓冲元件136。在一些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和跟部缓冲元件136具有不同的硬度值以便提供沿着鞋底100的纵向方向102的期望的硬度分布或轮廓。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鞋底100具有沿着鞋底100的纵向方向102的三重硬度构造,这促进了在跑步期间的动态滚动动作并且也有助于最佳的震动吸收和能量传递。具体地,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跟部缓冲元件136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不同的硬度值,以致鞋底100的足前段区域114具有第一硬度,跟部区域110具有小于第一硬度的第二硬度,并且足中段区域112具有小于第一硬度和第二硬度二者的第三硬度。在另一适当的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跟部缓冲元件136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不同的硬度值,以致跟部区域110的硬度(即,第二硬度)小于足前段区域114的硬度(即,第一硬度)和足中段区域112的硬度(即,第三硬度)二者,并且足中段区域112的硬度小于足前段区域114的硬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具有第一硬度,跟部缓冲元件136具有第二硬度,并且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第三硬度。在其它实施例中,足前段缓冲元件132、跟部缓冲元件136和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不同的硬度值,以致在足前段区域114、足中段区域112和跟部区域110中的硬度值的最终组合分别是第一硬度、第二硬度和第三硬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第一硬度值、在跟部区域110中的第二硬度值和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第三硬度值之间的比在大约1.0:1.0:1.0和大约2.0:1.75:1.0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1.2:1.1:1.0和大约1.6:1.4:1.0之间。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第一硬度值、在跟部区域110中的第二硬度值和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第三硬度值之间的比大约是1.22:1.11:1.0。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第一硬度值、在跟部区域110中的第二硬度值和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第三硬度值之间的比大约是1.33:1.1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足前段区域114(具体地,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具有以Asker C型硬度计(以下称为“Asker C”)测量的在大约50和70之间的硬度,并且更适当地在大约50和65 Asker C之间;跟部区域110(具体地,跟部缓冲元件136)具有在大约40和60 Asker C之间的硬度,并且更适当地在大约45和55 Asker C之间;并且足中段区域112(具体地,足中段缓冲元件134)具有在大约35和55 Asker C之间的硬度,并且更适当地在大约40和50 Asker C之间。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足前段区域114具有大约55 Asker C的硬度,跟部区域110具有大约50 Asker C的硬度,并且足中段区域112具有大约45 Asker C的硬度。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足前段区域114具有大约60 Asker C的硬度,跟部区域110具有大约50 Asker C的硬度,并且足中段区域112具有大约45 Asker C的硬度。

如图8中所示,所示实施例的鞋子鞋底100还包括被嵌入到中鞋底124(具体地,足前段缓冲元件132)内的增强元件160。增强元件160由适当的刚性的弹性材料构成,其提供在中鞋底124中的柔性和结构支撑(即,刚性)二者。可构成增强元件160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例如且不限于纤维增强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碳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增强聚氨酯弹性体(TPU)、玻璃增强复合材料、尼龙及其组合。增强元件160可以被嵌入到中鞋底124内,例如通过围绕增强元件模制中鞋底124。

在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增强元件160具有大体U形横截面,并且包括在鞋底100的跟部区域110内彼此连接的第一尖头(prong)162和第二尖头164。第一尖头162和第二尖头164中的每个均在纵向方向102上从跟部区域110延伸到至少足中段区域112以便在纵向方向102上提供刚性。在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尖头162和第二尖头164中的每个均在纵向方向102上从跟部区域110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112并进入足前段区域114中。

图9是另一鞋子鞋底900的顶部平面视图,其示出了适用于图1-8的鞋子鞋底100中的增强元件902的另一实施例。图9中所示的增强元件902基本类似于图8中所示的增强元件160,除了增强元件902包括交叉构件904从而在横向方向104上提供刚性。因此,类似元件被标记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如图9中所示,增强元件902包括在第一尖头162和第二尖头164之间延伸且互连第一尖头162和第二尖头164的交叉构件904。所示增强元件902包括三个交叉构件904,尽管其它实施例可以包括多于或少于三个交叉构件904。交叉构件904中的一个被置于鞋底900的跟部区域910内,交叉构件904中的一个被置于鞋底900的足中段区域912内,并且交叉构件904中的一个被置于鞋底900的足前段区域914内。位于跟部区域910和足中段区域912内的交叉构件904各自均在与横向方向104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因此在跟部区域910和足中段区域912内提供在横向方向104上的附加刚性。位于足前段区域914内的交叉构件904相对于横向方向104以在大约25度和大约40度之间的倾斜角度延伸,并且因此在足前段区域914内提供在纵向方向102和横向方向104二者上的附加刚性。图9中所示的增强元件902特别好地适用于具有相对软的跟部和足中段区域的鞋子鞋底中,如图1-8中所示的鞋子鞋底100。

图10是鞋子鞋底1000的顶部平面视图,其示出了适用于图1-8的鞋子鞋底100中的增强元件1002的另一实施例。在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增强元件1002包括在鞋底1000的跟部区域1010内通过U形连接件1008彼此连接的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中的每个均在纵向方向102上从跟部区域1010延伸到足中段区域1012,但是不延伸到鞋底1000的足前段区域1014内。

第一尖头1004的形状被形成为与鞋底1000的内侧1016互补,并且第二尖头1006的形状被形成为与鞋底1000的外侧1018互补。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从鞋底1000的相应内侧1016和外侧1018横向向内间隔开。

增强元件1002还包括在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之间延伸且互连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的多个交叉构件1020。所示实施例包括四个交叉构件1020,尽管其它实施例可以包括多于或少于四个交叉构件1020。在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交叉构件1020中的两个相对于横向方向104以倾斜角度延伸,并且在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之间的近似中间处彼此相交。

增强元件1002还包括向前突出的构件1022,其在纵向方向102上从位于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前方的交叉构件1020向前延伸。向前突出的构件1022从鞋底1000的相应内侧1016和外侧1018横向向内间隔开,并且也从第一尖头1004和第二尖头1006横向向内间隔开。因此,向前突出的构件1022提供沿着鞋底1000在足前段区域1014内的横向向外部分的在纵向方向102上的柔性。

增强元件1002还包括位于足前段区域1014中的足前段交叉构件1024。每个足前段交叉构件1024均延伸跨越两个向前突出的构件1022,并且在横向方向104上超过向前突出的构件1022。因此,足前段交叉构件1024提供沿着鞋底1000在足前段区域1014内的横向向外部分的在横向方向104上的刚性。所示实施例包括三个足前段交叉构件1024,尽管其它实施例可以包括多于或少于三个足前段交叉构件1024。

图11-13是具有足中段冲击区域的鞋子鞋底1100的另一合适实施例的各视图。鞋子鞋底1100基本与图1-8中所示的鞋子鞋底100相同,除了尺寸不同。因此,类似元件被标记有类似的附图标记。

图11-13中所示的鞋子鞋底1100相比于图1-8的鞋底100具有更明显的足中段区域112。例如,鞋子鞋底1100的跟部区域110(具体地,在跟部区域110内的外鞋底126)从足中段区域112以小于图1-8的鞋子鞋底100的第一曲率半径144的第一曲率半径144向上弯曲,并且足前段区域114(具体地,在足前段区域114内的外鞋底126)从足中段区域112以小于图1-8的鞋子鞋底100的第二曲率半径146的第二曲率半径146向上弯曲。

此外,在图11-13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鞋底1100在跟部区域110中的厚度在大约17mm和大约27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20mm和大约24mm之间。鞋底1100在足中段区域112中的最大厚度在大约33mm和大约44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36mm和大约41mm之间。鞋底1100在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在大约10mm和大约20mm之间,且更适当地在大约13mm和大约17mm之间。鞋底1100在跟部区域110、足中段区域112和足前段区域114中的厚度之间的比在大约1.4:2.5:1.0和大约1.5:2.6:1.0之间。

图14-16是具有足中段冲击区域的鞋子鞋底1400的另一合适实施例的各视图。鞋子鞋底1400在步行或纵向方向1402上从跟部区域1410延伸通过足中段区域1412至足前段区域1414。

图14-16中所示的鞋子鞋底1400包括中鞋底1416和外鞋底1418。如图16中所示,中鞋底1416包括用于附接到内鞋底和鞋子鞋面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1420和被置于与上表面1420相对的下表面1422。沿着中鞋底1416的下表面1422布置外鞋底1418,并且外鞋底1418从跟部区域1410延伸到足前段区域1414。

在图14-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鞋底1416具有整体式构造。即,鞋子鞋底1400的中鞋底1416不是由单独的部分或部件形成。此外,在图14-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鞋底1416不包括单独的缓冲元件。即,中鞋底1416没有单独的缓冲元件,尽管中鞋底1416可以根据中鞋底1416的硬度用作缓冲元件。

类似于图1-8的鞋子鞋底,鞋子鞋底1400具有连续向上凸起的底部轮廓,以致鞋底1400的冲击区域1424被限定在鞋底1400的足中段区域1412内。

在图14-1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跟部区域1410(具体地,在跟部区域1410内的外鞋底1418)以在大约390mm和大约450mm之间的第一曲率半径1426从足中段区域1412向上弯曲,足前段区域1414(具体地,在足前段区域1414内的外鞋底1418)以在大约360mm和大约420mm之间的第二曲率半径1428从足中段区域1412向上弯曲,并且足中段区域1412具有在大约970mm和大约1030mm之间的第三曲率半径1430。

此外,外鞋底1418具有沿着足中段区域1412的相对较刚性的构造,以便形成枢转轴线1432,在使用期间跟部区域1410和足前段区域1414绕该枢转轴线1432枢转。具体地,相比于外鞋底1418的在枢转轴线1432前方和后方的部分,外鞋底1418沿着枢转轴线1432是相对较刚性的,以便提供鞋底1400能够绕其枢转的刚性区域。外鞋底1418可以由相对较刚性的材料构成且/或沿着枢转轴线1432包括刚性元件,例如纤维,以便提供沿着枢转轴线1432的增加的刚性。枢转轴线1432被定向成基本平行于鞋底1400的横向方向1404(图15),并且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1402。如图16中所示,枢转轴线1432在鞋底1400的冲击区域1424内,且因此有助于从最初冲击点到趾部离地的连续步态滚动,并且促进了每步的主动滚动。

所述的鞋子鞋底的实施例特别好地适用于跑步,并且提供了优于已知跑步鞋子鞋底的多个优点。例如,本文描述的鞋子鞋底的实施例具有轮廓和形状被形成为促进沿鞋底的足中段区域而不是跟部区域的冲击或撞击点的底部轮廓。此外,本文描述的鞋子鞋底是大体凸起的,并且从足中段区域向上弯曲到跟部和足前段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因此,随着用户的重量从跟部区域转移到足前段区域,鞋子鞋底促进在跑步期间的动态滚动动作。另外,本文描述的鞋子鞋底包括沿着鞋底的冲击区域布置的足中段枢转轴线,从而促进从最初的撞击或冲击点到趾部离地的连续步态滚动。此外,本文描述的鞋子鞋底包括直接在鞋底的冲击区域上方被设置在鞋底的足中段区域内的相对厚的缓冲元件。因此,相比于在鞋底的跟部区域内具有冲击区域或缓冲元件的跑步鞋子,在足中段撞击期间,鞋子鞋底在具有优异的震动吸收的情况下提供了增强的缓冲和软着陆。此外,本文描述的鞋子鞋底还具有三件式构造并且提供了三重硬度构造,这促进了在跑步期间的动态滚动动作并且也有助于最佳的震动吸收和能量传递。

当介绍本发明或其实施例的元件时,冠词“一”、“一个”、“该”和“所述”旨在意味着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元件。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旨在是包含性的并且意味着除了所列出的元件外可以存在额外的元件。

因为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在上述构造和方法中做出各种改变,所以意图的是,上述描述中包含的和附图中示出的所有内容应该被解释为示意性的并且不是限制性含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