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式收合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0559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两段式收合伞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一种两段式收合伞,尤指一种先收合伞布再收合伞杆的伞具。



背景技术:

按,一般使用者于雨天使用折叠自动收合伞后,需要进入车内时,为避免雨水进入车内,便于车门与车顶的缝隙间将折叠自动收合伞作自动收合,但一般折叠自动收合伞于收合时,其伞布的收合与伞杆的收合系同步进行,即伞布尚未完全收合时,便受伞杆收合作动而朝握把方向移动,导致尚未完全收合的伞布容易与车门或顶产生碰撞而损坏。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知的问题与缺失,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控制器控制解除装置解除蜂巢件的定位状态,以完成伞布组的收合,再利用伞布组的收合带动蜂巢件位移并推动卡榫,进而解除伞杆的定位状态,让弹性组件带动伞杆收合,以达到先收合伞布再收合伞杆的两段式收合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段式收合伞包括有伞杆、伞布组及控制组件,伞杆具有套设于主杆的伸缩杆,以及连接于主杆另一端的握把,伸缩杆套设有蜂巢件,伞布组连接蜂巢件,控制组件设有解除装置、定位装置、弹性组件及控制器,解除装置设于伸缩杆内,定位装置设于主杆内,且定位装置设有卡榫,弹性组件连接于解除装置与定位装置间,控制器设于握把,当蜂巢件定位于伸缩杆时,卡榫会凸露于伸缩杆及主杆外部作定位,当作动控制器使解除装置解除蜂巢件的定位状态时,伞布组会收合,并带动蜂巢件位移而推动卡榫,以解除伞杆的定位状态,让弹性组件带动伸缩杆收合于主杆。

前述主杆一侧设置有穿孔,定位装置的卡榫系由穿孔露出,而伸缩杆一侧设置有第一第二定位孔,伸缩杆延伸于主杆一侧时,第一第二定位孔会正对于穿孔,让卡榫由第一第二定位孔露出,使伸缩杆与主杆形成定位。

前述定位装置系设置有本体,本体定位于主杆内,本体一侧设置有容置槽,卡榫系位于容置槽内,且卡榫一端与容置槽的间设置有弹性件。

前述伸缩杆于远离握把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孔,而蜂巢件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内设置有扣环,扣环设置有环体,环体内侧凸设有卡扣部,且环体外侧与容置槽底部的间设置有弹性件,当卡扣部正对于第二定位孔时,蜂巢件会与伸缩杆形成定位。

前述解除装置设置有本体及被枢转件,本体位于伸缩杆内,本体一侧凹设有枢转空间,被枢转件系位于枢转空间内,被枢转件两端设置有枢接端及连接端,并于邻近枢接端的位置设置有枢接孔,枢接端凸设有推动部,枢接孔系以一枢轴与枢转空间内壁作枢接,该控制组件的控制器具有本体以及本体一侧固接的推动件,本体系设置于主杆内,推动件系设置于握把外侧。

前述控制组件进一步设置有线性连接件,线性连接件两端系连接设置于控制器的本体与被枢转件的连接端的间,当推动件连动作动件作动时,线性连接件会拉动连接端,使被枢转件于枢转空间内以枢轴为支点作枢转,让推动部将蜂巢件推离伸缩杆,使蜂巢件解除与伸缩杆的定位状态。

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发明即可达到提升便利性、实用性与耐用性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伞杆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伞杆外观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控制组件外观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于蜂巢件定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握把及控制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扣环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蜂巢件于定位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蜂巢件于解除定位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完成第一段收合的示意图。

图10是依据图9所示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蜂巢件位移至伸缩杆末端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蜂巢件解除伸缩杆定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完成第二段收合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伞杆

11、主杆

111、穿孔

112、镂空部

12、伸缩杆

121、第一定位孔

122、第二定位孔

13、握把

14、蜂巢件

141、容置槽

142、扣环

1421、环体

1422、卡扣部

1423、弹性件

2、伞布组

21、伞骨

211、撑张杆

212、平撑杆

213、支杆

214、连接杆

22、弹性件

23、外伞布

24、内伞布

3、控制组件

31、解除装置

311、本体

3111、枢转空间

312、被枢转件

3121、枢接端

3122、连接端

3123、枢接孔

3124、推动部

32、定位装置

321、本体

3211、容置槽

322、卡榫

323、弹性件

33、弹性组件

34、控制器

341、本体

342、推动件

343、限位槽

35、线性连接件

4、枢轴

5、插销

6、锁固组件

具本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两段式收合伞,其包括有伞杆1、伞布组2及控制组件3。

该伞杆1具有主杆11,主杆11上套设有伸缩杆12,伸缩杆12上套设有蜂巢件14,主杆11于远离伸缩杆12的另一端连接有握把13。

上述主杆11一侧设置有穿孔111,且主杆11于远离穿孔111的另一端设置有镂空部112,伸缩杆12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21,且伸缩杆12于远离握把1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22。

该伞布组2具有伞骨21、弹性件22、外伞布23及内伞布24,伞骨21具有撑张杆211、平撑杆212、支杆213及连接杆214,撑张杆211系固设于上述伞杆1的伸缩杆11远离握把13的另一端,平撑杆212系设置于撑张杆211与蜂巢件14的间,支杆213系设置于撑张杆211与蜂巢件14的间,连接杆214系设置于撑张杆211与平撑杆212的间,弹性件22系设置于伞骨架21的支杆213与连接杆214的间,且于伞布组2撑张时呈被拉伸状态,外伞布24系设置于伞骨架21的撑张杆211上方,内伞布24系设置于伞骨架21的平撑杆212下方。

该控制组件3设置有解除装置31、定位装置32、弹性组件33、控制器34以及线性连接件35,解除装置31系以插销5固定于伸缩杆12内,定位装置32系以插销5固定于主杆11内,且定位装置32一侧设置有卡榫322,弹性组件33系连接于解除装置31与定位装置32的间,控制器34系设置于握把13。

上述解除装置31设置有本体311及被枢转件312,本体311位于伸缩杆12内,本体311一侧凹设有枢转空间3111,被枢转件312系位于枢转空间3111内,被枢转件312两端设置有枢接端3121及连接端3122,并于邻近枢接端3121的位置设置有枢接孔3123,枢接端3121凸设有推动部3124,枢接孔3123系以一枢轴4与枢转空间3111内壁作枢接,且枢接孔3123与枢接端3121的间距小于枢接孔3123与连接端3122的间距。

上述定位装置32系设置有本体321,本体321定位于主杆11内,本体321一侧设置有容置槽3211,卡榫322系位于容置槽3211内,且卡榫322一端与容置槽3211的间设置有弹性件323,供卡榫322由主杆11的穿孔111露出于主杆11外部。

上述控制器34具有本体341以及推动件342,本体341系设置于主杆11内,且本体341于正对于镂空部112的位置凹设有限位槽343,推动件342系设置于握把13外侧,且推动件342系以锁固组件6穿过镂空部112并固接于本体341一侧,锁固组件6末端系固定于控制器34本体341的限位槽343内,使本体341可于主杆11内滑动,且受锁固组件6所限位。

上述线性连接件35两端系连接设置于控制器34的本体341与被枢转件312的连接端3122的间。

当蜂巢件14定位于伸缩杆12远离握把13的另一端时,蜂巢件14会带动伞布组2的平撑杆212及支杆213撑开外伞布23及内伞布24,而伸缩杆12会延伸于主杆11一侧,使第一定位孔121正对于穿孔111,让卡榫322由第一定位孔121露出于伸缩杆12外部,使伸缩杆12与主杆11形成定位,此时位于伸缩杆12内的解除装置31会拉动弹性组件33,使弹性组件33呈被拉伸的状态。

请参阅图6及图7,于图中可清楚看出,该伞杆1的蜂巢件14设置有容置槽141,容置槽141内设置有扣环142,扣环142设置有环体1421,环体1421内侧凸设有卡扣部1422,且环体1421外侧与容置槽141底部的间设置有弹性件1423,当卡扣部1422正对于第二定位孔122时,蜂巢件14会与伸缩杆12形成定位。

请参阅图5、图7及图8,于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控制器34的推动件342向下推动时,会带动控制器34的本体341向下滑动,此时线性连接件35会拉动被枢转件312的连接端3122,使被枢转件312以枢轴4为支点作枢转,让枢接端3121的推动部3124将蜂巢件14扣环142的卡扣部1422推离伸缩杆12的第二定位孔122,使蜂巢件14解除定位状态,且因枢接孔3123与枢接端3121的间距小于枢接孔3123与连接端3122的间距,使线性连接件35拉动被枢转件312的连接端3122时,具有施力臂大于抗力臂的杠杆原理现象,导致能够以较小的力将扣环142的卡扣部1422推离伸缩杆12。

请参阅图9及图10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蜂巢件14解除与伸缩杆12的定位状态时,该伞布组2的弹性件22会收缩并拉拢伞骨21的支杆213与连接杆214,使撑张杆211收合外伞部23,而平撑杆212则收合内伞布24,以完成伞部组2的弹性收合,此时收合的支杆213及平撑杆212会推动蜂巢件14沿伸缩杆12的外侧周缘往握把方向位移。

请参阅图11至图13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蜂巢件14靠近伸缩杆12末端时,会将露出于伸缩杆12外部的卡榫322由第一定位孔121压入主杆11的穿孔111内,以解除伸缩杆12与主杆11的定位状态,此时控制组件3的弹性组件33会收缩,并拉动解除装置31靠近定位装置32,使伸缩杆12收合于主杆11,已完成伞杆1的收合。

本发明为可解决习知的问题与缺失,其关键技术在于,藉由控制器34控制解除装置31解除蜂巢件14的定位状态,以完成伞布组2的收合,再利用伞布组2的收合带动蜂巢件14位移并推动卡榫322,进而解除伞杆1的定位状态,让弹性组件33带动伞杆1收合,以达到先收合伞布在收合伞杆的两段式收合的效果,当使用者于雨天使用本发明后,需要进入车内时,可避免伞布于收合时与车门或车顶产生碰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