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001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近阶段,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而手表作为最普及的可穿戴设备其智能化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对于智能手表而言,鉴于其智能化后,其功能在商务、滑动、健康监测等领域均有延伸。为了适应更加广泛的使用场景,用户要求表带可以免工具拆卸、自行便捷更换的需求日益强烈。

目前,在传统的手表中,表带与手表主体的连接方式多为采用生耳轴来连接,因此,用户在将表带与手表主体连接时,通常需要借助专用工具,装配过程繁琐且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生耳轴的直径通常都很小,当需要将表带与手表主体分离以更换表带时,则同样需要借助专用工具来进行拆卸更换,操作麻烦,用户使用体验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以解决目前在装配或者拆卸表带及手表主体时需要借助专用工具而导致的拆装不便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包括:

表带头以及与所述表带头可拆卸连接的表带;

所述表带头包括表带头壳体及按压组件,所述表带头壳体具有收容空间,且所述收容空间内设置有限位件;

所述按压组件包括第一按压元件、第二按压元件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按压元件及第二按压元件之间的复位元件,所述第一按压元件及第二按压元件分别相对所述限位件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按压元件及第二按压元件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按压元件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二按压元件包括第二主体及第二按压部,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分别露出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部两侧;

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所述复位元件受力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分别沿朝向所述限位件的方向滑动,直至所述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表带头壳体上开设有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分别用以连接穿戴设备的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

所述第一主体上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一通槽部分连通的第一凹槽,用以与所述第一卡轴卡合连接;

所述第二主体上凹陷形成与所述第二通槽部分连通的第二凹槽,用以与所述第二卡轴卡合连接;

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时,所述第一复位元件及第二复位元件受力带动所述第一主题及第二主体分别沿朝向所述限位件的位置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分别与所述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表带头壳体包括表带头底壳及表带头上壳,所述表带头上壳与所述表带头底壳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表带头底壳上,所述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分别滑动设于所述表带头底壳上,所述表带头上壳相对应所述限位件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定位槽卡合,以使所述表带头上壳与所述表带头底壳连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为设于所述表带头底壳上的凸台,所述限位件的一侧面沿其上表面向所述表带头底壳的内部呈圆弧形过渡,且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表带头底壳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卡紧块,所述表带头上壳的定位槽内相对应所述卡紧块设置有卡紧槽,所述卡紧块卡合于所述卡紧槽内。

优选地,所述表带头底壳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分别相对所述限位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通槽,所述第二定位块与所述限位件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通槽,所述表带头上壳相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块及第二定位块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及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定位块卡合于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定位块卡合于所述第二连接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表带头上壳两侧相对应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开槽及第二开槽,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分别伸出所述第一开槽及第二开槽外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的表面均为圆弧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述表带头上壳朝向所述表带头底壳的一表面上相对应所述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分别开设有第一避空槽及第二避空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表带通过转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表带头上壳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一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主体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相互朝向设置,所述复位元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第一凸轴,所述第二开口内设置有第二凸轴,复位元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凸轴上,所述复位元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凸轴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复位元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复位元件及设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二复位元件,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的第一固定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凸轴,所述第一复位元件的第一挤压端朝向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二固定端固设于所述第二凸轴,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二挤压端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复位元件及第二复位元件均为弹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及上述的表带连接结构,所述设备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所述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伸入所述表带连接结构的收容空间内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按压元件及第二按压元件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设备壳体上朝向所述表带连接结构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表带头卡合于所述安装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安装槽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壁表面及下壁表面,所述上壁表面上开设有贯通至所述下壁表面的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卡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壁表面的第一轴孔,另一端穿过所述表带头壳体的收容空间并卡合于所述上壁表面的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二卡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壁表面的第二轴孔,另一端穿过所述表带头壳体的收容空间并卡合于所述上壁表面的第二轴孔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述下壁表面上的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的一端开口均封设有热熔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通过将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露出于收容空间外部两侧,当按压该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时,利用第一复位元件及第二复位元件作用力使得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分别抵接于表带头壳体内的限位件,因此,当将该表带连接结构应用于穿戴设备时,只需使得设备壳体上的卡轴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连接,即可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与设备壳体的连接;而当需要将该表带连接结构与设备壳体分离时,只需通过按压该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利用连接于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之间的复位件的作用力,即可使得该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与设备壳体上的卡轴分离,进而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与设备壳体分离,替代了现有传统手表采用生耳轴连接的方式,无需额外借助专用工具,拆装方便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表带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表带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表带头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表带连接结构的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在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表带连接结构的按压该第一按压部及第二按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穿戴设备(省略内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能够解决用户在装配或者拆卸表带及手表主体时需要借助专用工具而导致的拆装不便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连接结构10的结构示意图。表带连接结构10包括表带头以及与所述表带头可拆卸连接的表带11,表带11头包括表带头壳体12及按压组件,表带头壳体12具有用以收容按压组件的收容空间,且在收容空间内设置有限位件121。上述的按压组件包括第一按压元件13、第二按压元件14及连接于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之间的复位元件15。该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分别相对上述的限位件121对称设置,且该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分别滑动连接于该收容空间内,该第一按压元件13包括第一主体13a及第一按压部13b,该第二按压元件14包括第二主体14a及第二按压部14b,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分别露出于收容空间的外部两侧。按压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该复位元件15受力以使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分别沿朝向该限位件121的方向滑动直至抵接该限位件121。采用上述方案,当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应用于穿戴设备上时,只需将穿戴设备的设备壳体上的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分别与表带连接结构10的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连接,而当需要将表带连接结构10与设备壳体分离时,只需通过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即可使得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与设备壳体分离,无需额外借助专用工具,操作简单便捷,有利于用户自行进行更换表带11,用户体验性高。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表带头壳体12包括表带头底壳12a及表带头上壳12b,该表带头上壳12b与表带头底壳12a可拆卸连接并形成上述的收容空间,上述的限位件121设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上,且该表带头上壳12b相对应该限位件121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槽122,该限位件121与该定位槽122卡合,以使该表带头上壳12b与表带头底壳12a连接。利用该限位件121与该定位槽122卡合的方式,使得该表带头上壳12b与该表带头底壳12a的拆装更为便捷。

具体地,该限位件121为设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上的凸台,该限位件121的一侧面沿其上表面向表带头底壳12a的内部呈圆弧形过渡,且该限位件121朝向表带头底壳12a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卡紧块121a,该表带头上壳12b的定位槽122上相对应该卡紧块121a设置有卡紧槽122a,该卡紧块121a卡合于该卡紧槽122a内,以便于该表带头上壳12b与该表带头底壳12a的定位连接的同时,也有利于二者的连接紧密性。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便于该表带头上壳12b与该表带头壳体12的连接,在该表带头底壳12a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在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分别相对限位件121对称设置,在该表带头上壳12b相对应该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槽125及第二连接槽126,该第一定位块123卡合于第一连接槽125,第二定位块124卡合于第二连接槽126。利用该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分别与该第一连接槽125及第二连接槽126卡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有利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与该表带头上壳12b的定位连接。优选地,该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均为凸块,且该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的侧面沿其上表面向该表带头底壳12a的内部呈圆弧形过渡,该第一连接槽125及第二连接槽126的内壁面也均为圆弧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表带头上壳12b两侧相对应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分别设置有第一开槽126a及第二开槽126b,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分别伸出第一开槽126a及第二开槽126b外部,以便于用户能够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优选地,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的表面均为圆弧面,从而当用户按压时,能够具有良好及舒适的手感,防止用户刮伤。

在本实施例中,该表带头上壳12b朝向该表带头底壳12a的一表面上相对应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分别开设有第一避空槽127a及第二避空槽127b,从而当该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设于该收容空间内时,能够防止该表带头上壳12b有可能压紧于该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上而导致在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由于该表带头上壳12b的压紧力作用而无法沿朝向该限位件12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用户需要用更多的力气来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不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因此,通过在该表带头上壳12b上设置该第一避空槽127a及第二避空槽127b,使得该表带头上壳12b朝向该表带头底壳12a的表面至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的上表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避免该表带头上壳12b对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具有压紧力作用,从而使得用户能够轻松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

该表带头壳体12上开设有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分别用以连接穿戴设备的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上述的第一主体13a上凹陷形成与第一通槽12c部分连通的第一凹槽131,用以与第一卡轴21卡合连接,上述的第二主体14a上凹陷形成与该第二通槽12d部分连通的第二凹槽141,用以与第二卡轴22卡和连接,从而实现该表带11连接组件与穿戴设备的连接。具体地,该第一通槽12c设置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上并同时贯穿该表带头底壳12a及表带头上壳12b,该第二通槽12d设置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上并同时贯穿该表带头底壳12a及表带头上壳12b,以便于与穿戴设备连接时,该穿戴设备的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能够穿设于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从而实现设备壳体与表带连接结构10的连接。优选地,该第一通槽12c位于该第一定位块123与该限位件121之间,该第二通槽12d位于该第二定位块124与该限位件121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进一步地,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均滑动设于该表带头底壳12a上,由于该第一凹槽131部分与该第一通槽12c连通设置,该第二凹槽141部分与该第二通槽12d连通设置,因此,当该第一卡轴21穿设于该第一通槽12c时,该第一卡轴21也能够穿设于该第一凹槽131并卡合于该第一凹槽131内,该第二卡轴22穿设于该第二通槽12d时,也能够同时穿设于该第二凹槽141并卡合于该第二凹槽141内,即,当该设备壳体与该表带连接结构10连接时,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分别卡合于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内。

而当需要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该设备壳体分离时,则只需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该复位元件15受力使得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分别沿靠近该限位件121的方向滑动,以带动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沿远离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的方向滑动,则此时,由于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的远离,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能够经由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自由进出,当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脱离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时,用户可轻松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该设备壳体分离(如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确保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能够在该表带头底壳12a上始终沿同一直线滑动,可在该表带头底壳12a上设置结构,例如导向滑槽或者是导向滑块等。

而当用户松开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在复位元件15的回复力作用下沿远离该限位件121的方向滑动,直至该第一凹槽131重新与该第一通槽12c连通,该第二凹槽141重新与该第二通槽12d连通,即,此时,该第一主体13a抵接于该第一定位块123,该第二主体14a抵接于该第二定位块124,从而经由该第一定位块123及第二定位块124的抵接力作用,使得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停止继续滑动(如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主体13a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33,在第二主体14a上设置有第二开口143,该第一开口133的开口方向与该第二开口143的开口方向相互朝向设置,上述的复位元件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开口133及第二开口143。具体地,在该第一开口133内设置有第一凸轴133a,在该第二开口143内设置有第二凸轴143b,该复位元件15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凸轴133a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凸轴143b上,从而当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该复位元件15能够受力挤压于该第一凸轴133a及第二凸轴143b之间,从而能够提供挤压力作用使得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分别沿靠近该限位件121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该第一复位元件15包括设于该第一开口133内的第一复位元件15a及设于该第二开口143内的第二复位元件15b,该第一复位元件15a的一端固设于该第一凸轴133a上,该第一复位元件15a的另一端朝向该第二开口143设置,该第二复位元件15b的一端固设于该第二凸轴143b上,且该第二复位元件15b的另一端朝向该第一开口133设置。优选地,该第一复位元件15a及第二复位元件15b均为弹簧,通过上述设计,利用该第一复位元件15a及第二复位元件15b的弹性力作用,能够使得用户在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更加轻松省力。

此外,当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直至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抵接于该限位件121后,当用户手松开时,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能够在该第一复位元件15a及第二复位元件15b的回复力作用下分别沿远离该限位件121的方向滑动,直至该第一主体13a抵接于该第一定位块123,第二主体14a抵接于该第二定位块124,此时,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再次伸出于该第一开槽126a及第二开槽126b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实时更换表带11,该表带11通过转轴111可拆卸连接于该表带头上壳12b上。具体地,在该表带头上壳12b的两侧面上分别具有转轴通孔129,该转轴111设于该表带11上,且该转轴111的两端分别卡合于该转轴通孔129内,从而实现该表带11与该表带头上壳12b的连接。当用户需要更换表带11时,只需转动转轴111,并使得该转轴111的两端分别脱离该转轴通孔129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连接结构10,通过设置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并使得当用户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能够使得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远离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从而当表带连接结构10与穿戴设备的设备壳体连接后,用户需要将其二者进行分离时,可通过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使得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远离该穿戴设备的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使得该第一卡轴及第二卡轴能够分别自由进出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从而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设备壳体的分离,结构简单且操作简单快捷,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

请一并参阅图2、图6至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该穿戴设备100包括设备壳体20及如上述的表带连接结构10,该设备壳体20上设置有上述的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且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伸入该表带连接结构10的收容空间内并分别与上述的第一按压元件13及第二按压元件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该穿戴设备100可为但不局限为手表、手环等。

该设备壳体20上朝向上述的表带连接结构10开设有安装槽20a,上述的表带连接结构10的表带头卡合于该安装槽20a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槽20a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壁表面及下壁表面24,在该上壁表面上开设有贯通至下壁表面24的第一轴孔24a及第二轴孔24b,上述第一卡轴21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壁表面24的第一轴孔24a内,另一端穿过上述的收容空间并卡合于该上壁表面的第一轴孔24a内,上述第二卡轴22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壁表面24的第二轴孔24b内,另一端穿过上述的收容空间并卡合于该上壁表面的第二轴孔24b内。具体地,该第一卡轴21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壁表面24的第一轴孔24a内,另一端穿过上述的第一凹槽131并卡合于上壁表面的第一轴孔24a内,该第二卡轴22的一端固定于该下壁表面24的第二轴孔24b内,另一端穿过上述的第二凹槽141并卡合于上壁表面的第二轴孔24b内,此时,通过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与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的卡合作用,使得该表带头牢牢地固定在该安装槽20a内,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该设备壳体20的连接。

而当用户需要拆卸该表带连接结构10时,只需按压上述的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使得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远离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则此时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可自由进出该第一通槽12c及第二通槽12d,用户可轻松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该设备壳体20分离。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能够始终位于该安装槽20a内,在该下壁表面24的第一轴孔24a及第二轴孔24b的一端开口均封设有热熔胶,从而能够防止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的一端分别从该第一轴孔24a及第二轴孔24b的开口内掉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位于该下壁表面24的第一轴孔24a及第二轴孔24b还可为盲孔,则此时,无需对该第一轴孔24a及第二轴孔24b的开口进行封设热熔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100,通过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与该表带连接结构10的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的卡合作用,从而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该设备壳体20的连接。而当需要分离该表带连接结构10及设备壳体20时,则可通过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使得该第一凹槽131及第二凹槽141分别与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分离,从而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将该第一卡轴21及第二卡轴22从该表带连接结构10内抽出,实现该设备壳体20与该表带连接结构10的分离,结构简单且操作简单便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表带连接结构10及穿戴设备100,通过将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露出于收容空间外部两侧,当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时,利用第一复位元件15a及第二复位元件15b作用力使得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分别抵接于表带头壳体12内的限位件121,因此,当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应用于穿戴设备100时,只需使得设备壳体20上的卡轴与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连接,即可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设备壳体20的连接;而当需要将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设备壳体20分离时,只需通过按压该第一按压部13b及第二按压部14b,利用连接于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之间的复位件的作用力,即可使得该第一主体13a及第二主体14a与设备壳体20上的卡轴分离,进而实现该表带连接结构10与设备壳体20分离,替代了现有传统手表采用生耳轴连接设备壳体及表带连接结构的方式,无需额外借助专用工具,拆装方便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表带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