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3371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然而现有的很多鞋子穿着不舒适,且容易磨损;而且现在依然有很多作坊采用手工进行鞋子的生产,效率偏低且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鞋子,该鞋子穿着舒适,结实耐用;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鞋子的制造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鞋子,包括鞋面和鞋底,鞋面包括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第一编织层由第一纱线和弹性纱线编织而成;第二编织层由第二纱线嵌入第一编织层编织而成,第二编织层紧贴于第一编织层的外侧,第二编织层包括U形开口和两个凸缘,且各凸缘分别位于U形开口的两侧且分别开有若干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层采用在弹性纱线上用添纱的方法同步编织有第一纱线,第一纱线粘附于弹性纱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纱线为棉纱或丝绒,所述第二纱线为棉纱或丝绒。

优选的,所述第二编织层成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鞋底设有若干盲孔。

优选的,所述鞋面粘结于鞋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鞋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电脑针织机上设置编织程序;

b、将弹性纱线插入第一纱嘴,将第一纱线插入第二纱嘴,采用添纱的方法使第二纱线粘附于第一纱线,编织成第一编织层;

c、将第二纱线插入第二纱嘴,使用第二纱嘴将第二纱线嵌入第一编织层,编织成第二编织层,且使第二编织层紧贴于第一编织层,且留有U形开口和两个凸缘;

d、使用打孔机在两个凸缘上分别冲出若干个鞋带孔;

e、采用缝头机将鞋面的脚跟部位以及鞋口部位分别缝合;

f、将鞋面从电脑针织机上取下,并且将鞋面粘结于鞋底。

优选的,所述第一纱线为棉纱或丝绒,所述第二纱线为棉纱或丝绒。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鞋子的第一编织层采用弹性纱线,使用户穿着舒适;通过使第二编织层紧贴于第一编织层,使鞋子结实耐用。

通过在电脑针织机上设置好程序,编织好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并形成完整的鞋面,并经由缝头机将脚跟部位和鞋口部位缝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鞋子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鞋子的俯视图;

图中:1、鞋底;2、鞋面;3、鞋口;4、第一编织层;5、第二编织层;6、U形开口;7、凸缘;8、通孔;9、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鞋子,包括鞋面2和鞋底1,鞋面2包括第一编织层4和第二编织层5,第一编织层4由第一纱线和弹性纱线编织而成;第二编织层5由第二纱线嵌入第一编织层4编织而成,第二编织层5紧贴于第一编织层4的外侧,第二编织层5包括U形开口6和两个凸缘7,且各凸缘7分别位于U形开口6的两侧且分别开有若干通孔8。

其中,由于第一编织层4由弹性纱线和第一纱线编织而成,且与用户的脚直接接触,当用户穿着鞋子时,由于弹性纱线的作用,会使用户感到非常舒适,不会产生磨脚的不良体验;同时,由于第一纱线与弹性纱线配合,会使得第一编织层4的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采用第二纱线嵌入第一编织层4编织成第二编织层5,可以使第二编织层5具有足够强度的同时,与第一编织层4紧贴,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整个鞋面2的强度,使鞋子更加结实耐用;在第二编织层5上留有U形开口6,使鞋子在用户的脚背部位具有一定的余量,方便用户调整,使用户更加舒适;在各凸缘7上的通孔8用于穿接鞋底1。

优选的,第一编织层4采用在弹性纱线上用添纱的方法同步编织有第一纱线,第一纱线粘附于弹性纱线,使第一编织层4柔软且具有一定的强度。

优选的,第一纱线为棉纱或丝绒,第二纱线为棉纱或丝绒,来源广泛且成本低。

优选的,第二编织层5成网状结构,进一步增强的鞋面2的强度,使鞋子更加耐穿。

如图2所示,鞋面2优选的粘结于鞋底1,且鞋底1设有若干盲孔9,当用户穿着鞋子步行或跑步时,可以对用户的脚部进行按摩。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鞋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电脑针织机上设置编织程序;

b、将弹性纱线插入第一纱嘴,将第一纱线插入第二纱嘴,采用添纱的方法使第二纱线粘附于第一纱线,编织成第一编织层4;

c、将第二纱线插入第二纱嘴,使用第二纱嘴将第二纱线嵌入第一编织层4,编织成第二编织层5,且使第二编织层5紧贴于第一编织层4,且留有U形开口6和两个凸缘7;

d、使用打孔机在两个凸缘7上分别冲出若干个鞋带孔;

e、采用缝头机将鞋面2的脚跟部位以及鞋口3部位分别缝合;

f、将鞋面2从电脑针织机上取下,并且将鞋面2粘结于鞋底1。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