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鞋底及其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5206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防滑鞋底及其鞋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及其鞋子,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滑功能的鞋底及其鞋子。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穿着的鞋,既追求时尚、新颖、舒适,更要求健康、安全,各种鞋类广受人们欢迎。但他们在防滑,保证穿着者安全上,目前的鞋底防滑功能很不明显,有的根本没有防滑作用,大多数的鞋底上防滑结构简单,只有一些齿状物作为防滑齿。

例如公开号为CN201436879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底,由鞋底板、防滑钉组成,防滑钉在鞋底板正面一体铸造成型,鞋底板反面与鞋底通过粘胶粘接。这种即为市场上常见的防滑鞋底,但是人一旦踩到较光滑的物体上,还是无法避免的容易滑倒,所以正对这一点现有技术的缺陷,鞋底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有效防止滑倒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鞋底,包括鞋底主体以及鞋底面,所述鞋底面包括鞋头部、前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其所述前掌部以及后跟部均具有由若干波浪形凸条组成的防滑面,所述前掌部靠近足弓部一侧设置有一第一凹口,所述后跟部靠近足弓部处设置有第二凹口并使后跟部呈U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掌部以及后跟部均设置有防滑面,起到了防滑的效果,并且前掌部设置有第一凹口,在后跟部设置有第二凹口,第一凹口能在鞋底向后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第二凹口能在鞋底向前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从而有效的避免鞋底突发的向前或者向后的滑倒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鞋头部设置有由若干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的前防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菱形的凸起,起到了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后跟部靠近鞋底的末端处设置有由若干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的后防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后跟部也设置有菱形凸起形成的后防滑面,进一步增强后跟部的防滑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后跟部包括左跟部以及右跟部,所述左跟部的宽度大于右跟部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在行走过程当中略呈外八字形,所以左跟部的宽度大于右跟部的宽度,即在向前滑的过程当中,左跟部处能更大程度上的起到抓地的效果,所以这种设置方式适合左脚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后跟部包括左跟部以及右跟部,所述左跟部的宽度小于右跟部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在行走过程当中略呈外八字形,所以右跟部的宽度大于左跟部的宽度,即在向前滑的过程当中,右跟部处能更大程度上的起到抓地的效果,所以这种设置方式适合右脚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足弓部设置有按摩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按摩垫的设计起到了在行走过程当中能对于足弓处进行按摩,起到保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鞋底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设置于前掌部的横向加强筋以及后掌部的网格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分为了横向加强筋以及网格加强筋,起到了对于鞋底主体的结构的加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结构简单并且能有效防止滑倒的鞋子。

一种鞋子,包括鞋帮和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鞋底主体以及鞋底面,所述鞋底面包括鞋头部、前掌部、足弓部以及后跟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部以及后跟部均具有由若干波浪形凸条组成的防滑面,所述前掌部靠近足弓部一侧设置有一第一凹口,所述后跟部靠近足弓部处设置有第二凹口并使后跟部呈U形。

附图说明

图1是鞋子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鞋底面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鞋底面的示意图;

图4为鞋子主体的加强筋特征的示意图。

图中,1、鞋底主体;2、鞋底面;21、鞋头部;21a、前防滑面;22、前掌部;23、足弓部;24、后跟部;241、左跟部;242、右跟部;24a、后防滑面;3、防滑面;4、第一凹口;5、第二凹口; 6、横向加强筋;7、网格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2,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主体1以及鞋底面2,鞋底主体1即位于鞋底面2的另一侧,鞋底面2包括鞋头部21、前掌部22、足弓部23以及后跟部24,所述前掌部22以及后跟部24均具有由若干波浪形凸条组成的防滑面3,鞋头部21设置有由若干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的前防滑面21a,并且所述后跟部靠近鞋底的末端处设置有由若干菱形凸起紧密排布而成的后防滑面24a。通过防滑面3、前防滑面21a以及后防滑面24a的设置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前掌部22靠近足弓部23一侧设置有一第一凹口4,第一凹口4能在鞋底向后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

后跟部24靠近足弓部23处设置有第二凹口5,后跟部24呈U形,第二凹口5能在鞋底向前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从而有效的避免鞋底突发的向前或者向后的滑倒的发生。并且后跟部24包括左跟部241以及右跟部242,所述左跟部241的宽度大于右跟部242的宽度,由于人在行走过程当中略呈外八字形,所以左跟部241的宽度大于右跟部242的宽度,即在向前滑的过程当中,左跟部241处能更大程度上的起到抓地的效果,所以这种设置方式适合左脚的鞋底。

并且在足弓部23设置有按摩块,通过按摩块的设计起到了在行走过程当中能对于足弓处进行按摩,起到保健的效果。

参照附图4,为本实施例当中的鞋子主体,即鞋底面的上方部分,在鞋子主体内部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分为在鞋子主体的前掌部分设置有横向加强筋6,在后掌部分设置有网格加强筋7,通过设置有加强筋,起到了对于鞋底主体的结构的加强。

实施例2:

参照附图3,跟部靠近足弓部23处设置有第二凹口5,后跟部24呈U形,第二凹口5能在鞋底向前滑的过程当中提供抓地力,从而有效的避免鞋底突发的向前或者向后的滑倒的发生。由于人在行走过程当中略呈外八字形,所以右跟部242的宽度大于左跟部241的宽度,即在向前滑的过程当中,右跟部242处能更大程度上的起到抓地的效果,所以这种设置方式适合右脚的鞋底。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跟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