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4967阅读:966来源:国知局
拖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拖鞋。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拖鞋轻便、实用,深受人们喜爱。

通常,家用的拖鞋会接触卧室、客厅,甚至是浴室等各种环境,有时,还会穿着拖鞋外出。因此,一双拖鞋的耐用性尤为重要,尤其是鞋面与鞋底的连接,在遇水、或是户外恶劣条件使用的时候,万一发生断裂、脱开,严重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鞋,能够加强鞋面与鞋底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拖鞋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拖鞋,包括鞋底与鞋面,所述鞋底具有依次的脚尖区、脚掌区、足弓区与脚跟区,所述鞋底的侧面开设有容置槽、并位于脚掌区,鞋面的两端均粘接于容置槽内;

所述鞋底上还设有用于将鞋面缝制在容置槽内的缝线,所述缝线的轨迹从脚尖区延伸至足弓区;

所述鞋面的边缘设有用于增强鞋面抗拉强度的沿边,所述沿边包裹并缝制于鞋面边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容置槽的设计,提高鞋面与鞋底之间的粘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同时沿边的设计,提高了鞋面的抗拉强度,防止在穿着过程中被拉断;缝制的方式,配合粘接,进一步提高鞋面与鞋底之间的配合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缝线至少具有四道,分别位于鞋底表面、以及鞋底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考虑到行走过程中,脚对于鞋面施力的方向是不固定的,每侧两道缝线设计,用两个方向的力将鞋面约束在容置槽内,保证拖鞋的使用过程中,不管受到哪两方向的作用力,鞋面与鞋垫的连接处始终能够紧密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鞋面的两侧均粘接有橡胶层,位于鞋底侧面的缝线均缝制在橡胶层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考虑到舒适性,由于鞋面材质通常柔软,利用橡胶韧性大的特点,缝线通过橡胶层将鞋面缝制在鞋底上,能够在保证生产成本的前提下,避免缝线勒坏鞋面,从未失去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鞋面朝向脚跟区的一侧呈“U”字型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与脚背的形状相配合,提高人们穿鞋时的舒适性,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设计,也减小了鞋面与脚背的接触面积,减小行走时,脚背对鞋面施加的作用力,因此,在鞋面与鞋底连接面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鞋面与鞋底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鞋底的底面铺设有若干个呈“八”字形的防滑条纹、并从脚尖区至脚跟区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八”字形的防滑条纹可以使鞋底与地面之间产生镂空区域,在涉水的环境下行走时,避免水花溅起,同时,还具有增大鞋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作用,防滑条纹朝向脚跟区呈开口状的结构,能够在与地面发生摩擦时,增大接触面积,同时“八”字形的结构在受力时,防滑条纹还会利用自身材料的弹性,撑大开口,进一步增加鞋底横向的接触面积,提高防滑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鞋底的底面铺设有若干个呈“V”字形的防滑条纹、并从脚尖区至脚跟区方向依次排列于鞋底的底面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字形的防滑条纹可以使鞋底与地面之间产生镂空区域,在涉水的环境下行走时,避免水花溅起,同时,还具有增大鞋底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作用,防滑条纹朝向脚跟区呈开口状的结构,能够在与地面发生摩擦时,增大接触面积,而且,“V”字形的防滑条纹方便开模,生产成本低。

进一步的,所述各防滑条纹的开口朝向脚尖区的中心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考虑到人们的重心通槽位于脚掌中部,在潮湿、光滑的底面行走,这样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人们向后滑道的几率。

进一步的,所述各防滑条纹的两条纹路均为曲线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线结构能够增加防滑条纹与地面的直接面积,同时能够对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产生抵触,提高在行走过程中的防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容置槽的设计,以及粘接与缝制的双重固定,提高鞋面与鞋底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拖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鞋底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鞋底的仰视图;

图5为实施例2的仰视图。

图中:1、鞋底;11、脚尖区;12、脚掌区;13、足弓区;14、脚跟区;15、容置槽;16、缝线;17、橡胶层;2、鞋面;3、防滑条纹;4、沿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包括鞋底1与鞋面2,将鞋底1分为脚尖、脚掌、足弓与脚跟这四个区,如图2所示,鞋底1的侧面通过开模设置一个“U”型结构的容置槽15,容置槽15的位置在脚掌区12,鞋面2的两端均通过胶水粘接在容置槽15内;鞋面2的边缘也通过胶水粘接在容置槽15的侧壁。

除了胶水的粘接,还通过缝制的方式将鞋面2缝制在容置槽15内,缝线16的轨迹较长,从脚尖区11延伸至足弓区13;缝线16至少具有四道,从图1与图2中可以看出,分别位于鞋底1表面、以及鞋底1侧面,每侧均从两个方向约束、固定鞋面2。

从图1与图3中可以看出,同时,在鞋面2的边缘设置沿边,沿边通常为布料,包裹并缝制在鞋面2边缘,起到保护与美观的作用,为了加强沿边4的作用,在沿边4内可以增加尼龙丝带。

由于鞋面的材料设计,考虑到舒适性,材质通过比较柔软,在行走过程中,脚背会对鞋面向鞋底施加反方向的作用力,通过以上三层的保护,保证鞋面与鞋底的连接稳固,同时,防止鞋面的断裂。

此外,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还在鞋面2的两侧粘接橡胶层17,然后缝线16就穿过橡胶层17再穿入鞋面2、鞋底1进行缝制,这样,缝线就卡在橡胶层7上,不会勒坏鞋面2。

从图4中可以看出,关于鞋底1、鞋面2的结构设计,朝向脚跟区14的一侧凹陷状,呈“U”字型结构;从图4中可以看出,鞋底1的底面铺设有若干个呈“八”字形的防滑条纹3、并从脚尖区11至脚跟区14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鞋底1的底面的防滑纹路不同,本实施例铺设的防滑条纹3呈“V”字形结构,并从脚尖区11至脚跟区14方向依次排列于鞋底1的底面的两侧。

各防滑条纹3的开口朝向斜上方,也就是朝向脚尖区11的中心位置,各防滑条纹3的两条纹路也为曲线结构。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