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雨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565阅读:1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雨伞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雨伞结构的改进,对于使用马达或磁力等方式驱动自动雨伞的打开与收拢,提出缩小动力的技术方案。使用驱动马达时,可以采用较低扭力的驱动马达来实现,降低成本,并降低电池消耗量。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用者的便利以及考虑产品差异化的目的,市面上有多种能自动开收的雨伞方案。现有的自动雨伞大多使用如下的方式:在雨伞的中棒内部设置像线一样的连接构件或多个齿轮结构,为启动中棒内部的构造,在伞柄部分设置驱动马达,并藉由开关按钮控制驱动马达。

但是用驱动马达开收整个雨伞的方式,除了启动上述连接构件或齿轮结构需要的动力以外,还需要能够压缩或者拉开开伞弹簧的动力。因此,这种雨伞的结构必须用较大扭力的驱动马达,而且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扭力愈大电池电量消耗愈大,给使用者造成需要频繁替换电池或为电池充电的不便。

另外,在使用上述自动雨伞时,假如遇上内置电池的电量用完,则整支雨伞都无法开收,导致雨伞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项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交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对于用马达或磁力等驱动的自动雨伞,提出驱动时缩小动力的结构,使用驱动马达时,可以用较低扭力的驱动马达,并降低电池消耗量 。

第二,在伞的内部,设置滑轮,以减少下巢或移动部的移动距离,简化伞柄的内部结构。

第三,再设置开伞时由于恢复力绕回第二拉绳的弹性部,在卷动滑轮无法利用马达或磁力等驱动力的情况下开收伞时,能够绕回第二拉绳,防止雨伞运转不正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雨伞,包含上棒、中棒和下棒,所述中棒置于所述上棒内且可在所述上棒内上下移动,所述下棒置于所述中棒内且可在所述中棒内上下移动;设置于手把内的卷动滑轮;所述上棒顶部设置一上巢,所述上巢上设有一顶端滑轮;所述下棒顶部设置一下棒顶塞,所述下棒顶塞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下棒滑轮;所述中棒顶部设置一中棒顶塞,所述中棒顶塞上设置一中棒滑轮;套设于所述上棒外部可沿其上下移动的下巢;还设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端滑轮后往下固定于所述中棒顶塞上;所述下棒内还设有一移动部及一固定部,所述移动部可在所述下棒顶塞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上下移动;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移动部上分别设有下部滑轮;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动滑轮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移动部的下部滑轮和所述固定部的下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固定部上;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中棒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继续穿过所述移动部后固定在所述下棒顶塞上;还包括第四拉绳,所述第四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棒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中棒滑轮后固定在所述下棒顶塞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移动部上还设有至少一个上部滑轮,所述第三拉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滑轮和所述移动部上的上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下棒顶塞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由马达或磁力驱动。

所述的自动雨伞,还包含一固定所述卷动滑轮的收卷固定部。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上还设置有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

一种自动雨伞,包含上棒和下棒,所述下棒置于所述上棒内且可在所述上棒内上下移动;设置于手把内的卷动滑轮;所述上棒顶部设置一上巢,所述上巢上设有一顶端滑轮;所述下棒顶部设置一下棒顶塞,所述下棒顶塞上设置至少一个下棒滑轮;套设于所述上棒外部可沿其上下移动的下巢;还设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端滑轮后往下固定于所述下棒顶塞上;所述下棒内还设有一移动部及一固定部,所述移动部可在所述下棒顶塞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上下移动;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移动部上分别设有下部滑轮;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动滑轮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移动部的下部滑轮和所述固定部的下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固定部上;还包括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棒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继续穿过所述移动部后固定在所述下棒顶塞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移动部上还设有至少一个上部滑轮,所述第三拉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滑轮和所述移动部上的上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下棒顶塞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由马达或磁力驱动。

所述的自动雨伞,还包含一固定所述卷动滑轮的收卷固定部。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上还设置有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

一种自动雨伞,包含上棒、中棒和下棒,所述中棒置于所述上棒内且可在所述上棒内上下移动,所述下棒置于所述中棒内且可在所述中棒内上下移动;设置于手把内的卷动滑轮;所述上棒顶部设置一上巢,所述上巢上设有一顶端滑轮;所述中棒顶部设置一中棒顶塞,所述中棒顶塞上设有一中棒滑轮;套设于所述上棒外部可沿其上下移动的下巢;还设有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端滑轮后往下固定于所述中棒顶塞上;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棒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中棒滑轮后固定在所述下棒的上部;所述下棒内设有一移动部及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置于所述下棒内的上部,所述移动部置于所述固定部的下方且可在所述下棒内上下移动;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移动部上分别设有下部滑轮;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动滑轮上,另一端分别穿过所述固定部的下部滑轮以及所述移动部的下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固定部上;还包括一推把,所述推把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中棒顶塞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的顶部往下延伸固定在所述移动部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由马达或磁力驱动。

所述的自动雨伞,还包含一固定所述卷动滑轮的收卷固定部。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上还设置有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

一种自动雨伞,包括中棒和设置于手把内的卷动滑轮;设置于所述中棒顶部的上巢;套设于所述中棒外部可沿其上下移动的下巢;所述中棒内还设有一移动部及一固定部,所述移动部可在所述上巢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上下移动;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移动部上分别设有下部滑轮;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巢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巢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继续穿过所述移动部后固定在所述上巢上;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卷动滑轮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移动部的下部滑轮和所述固定部的下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所述固定部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上巢和所述移动部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上部滑轮;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巢后,继续穿过所述移动部上的上部滑轮和所述上巢上的上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上巢的下侧设置一上部固定部;所述上部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上各设置至少一个上部滑轮;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上巢后,继续穿过所述移动部的上部滑轮和所述上部固定部的上部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移动部由上部移动部和下部移动部构成,所述上部移动部通过一拉绳与所述下部移动部固定,所述上部移动部上设置有上部滑轮,所述下部移动部设置有下部滑轮。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下部滑轮的数量多于所述上部滑轮的数量。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上巢上设有一顶端滑轮,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顶端滑轮后固定在所述移动部或所述上巢上。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由马达或磁力驱动。

所述的自动雨伞,还包含一固定所述卷动滑轮的收卷固定部。

所述的自动雨伞,所述卷动滑轮上还设置有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雨伞,首先增加下部滑轮的数量,然后再加长第二拉绳的绕回长度,用较低的驱动力开收雨伞;当使用驱动马达时,可以用较低扭力的驱动马达,有能够降低电池消耗量的优点。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雨伞,由于可调整上部滑轮的数量,可以减少下巢及移动部的移动距离,可以简化伞柄内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雨伞,再设置开伞时用恢复力绕回第二拉绳的弹性部。当卷动滑轮无法利用驱动力开收伞时,利用弹性部上储存的恢复力绕回第二拉绳,可以解决因上述原因产生的运转不正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单节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单节自动雨伞开伞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两节式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种两节式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两节式自动雨伞开伞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三节式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另一种三节式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三节式自动雨伞开伞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一种三节式自动雨伞收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三节式自动雨伞开伞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单节自动雨伞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雨伞1,包括中棒20、中棒上部的上巢11、以上巢11为中心撑开成放射状的伞骨13、设在伞骨13与下巢30之间的开伞线15、中棒下部的手把17,卷动滑轮80设置在手把17的一侧,有收卷、放开第二拉绳72的功能。卷动滑轮80可用各种启动模式,例如用马达或者磁力之中的一种做为启动驱动力,也可以采用手动绕回的方式。

如图1所示,固定部51和移动部60设于中棒20的内部,移动部60可在固定部51与中棒20的上巢11之间上下移动。

移动部60和固定部51上分别设置有下部滑轮53;移动部60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上部滑轮43,此时移动部60的设置方式有两种:第一,设置一个移动部60,在其上侧设置上部滑轮43,在其下侧设置下部滑轮53;第二,把移动部60分成两部分,包含上部移动部61与下部移动部62,上部移动部61设有上部滑轮43,下部移动部62设有下部滑轮53,上部移动部61与下部移动部62通过拉绳63互相固定。

中棒20设成圆筒形,下巢30的内部造型与中棒20的外部造型相适应,套在中棒20的外部,可沿中棒20上下移动。

在下巢30上,沿着下巢30的周围设有开伞线15;下巢30沿中棒20往下移动,开伞线15沿着下巢30向下移动,从而拉动伞骨13向下,雨伞处于收拢状态。

如图2所示,当下巢30沿中棒20往上移动时,开伞线15推动伞骨13向上拉,使雨伞处于打开状态。开伞骨15与伞骨13之间设置收伞弹簧(未图示),开伞时,收伞弹簧储存恢复力,当收伞解除卷动滑轮80上的驱动力时,由恢复力收拢伞骨13。

第一拉绳71的一端固定于下巢30上,另一端穿过上巢11后引入到中棒20的内部后,固定在移动部60或者穿过移动部60后固定在上巢11上;当移动部60上下移动时,带动下巢30上下移动。

优选的,第一拉绳71引入到伞柄20内部时, 为了第一拉绳71移动更顺畅,在上巢11上,可以再安装顶端滑轮19让第一拉绳穿过。

也可以在上巢11上设置上部固定部41,分别在上部固定部41和移动部60上设置一个以上的上部滑轮43,第一拉绳71的另一端穿过顶端滑轮19后继续穿过移动部60的上部滑轮43和上部固定部41的上部滑轮43后固定在固定部41或移动部60上。如果在上巢11上可以设置一个以上的上部滑轮43,也可以不设置上部固定部41。

优选的,在上部固定部41与移动部60上,设置两个上部滑轮43。此时第一拉绳71将发挥等于移动部60移动距离4倍的绕动效果。例如为使收伞下巢30从上往下移动40厘米时,分别设置两个上部滑轮43,第一拉绳71绕回4圈,此时移动部60只需移动10厘米,即下巢30移动距离的1/4。

因此,增加上部滑轮43的数量,可缩小移动部60的移动距离。可按照设定的移动路线60的移动距离来决定上部滑轮43的最适合的数量。

如图1所示,第二拉绳72一端固定在卷动滑轮80上,另一端穿过移动部60的下部滑轮53,再穿过固定部51的下部滑轮53后固定于移动部60上或固定部51上。如图2所示,当卷动滑轮80卷绕第二拉绳72时,带动移动部60下移靠近固定部51。

如图1所示,移动部60与固定部51上分别设置两个下部滑轮53,第二拉绳72在移动部60与固定部51之间绕回4次,卷动滑轮80要绕回第二拉绳的距离是移动部60移动距离的4倍,绕回第二拉绳72的驱动力将只需原来的1/4。

因此,增加下部滑轮53的数量,在增加第二拉绳72的绕回长度时,可以用较低的驱动力收拢雨伞,使用驱动马达时,可以采用较低扭力的驱动马达,可以降低电池电量的消耗。

为降低驱动力而过度增加下部滑轮53的数量,将使绕回第二拉绳72的时间变长,与此相反,过度减少下部滑轮53的数量,不能够发挥降低驱动力的效果。因此,下部滑轮53的数量,应该按卷动滑轮80所需的驱动力来灵活设置,例如分别设置2或3个,则第二拉绳所需的驱动力只需要原来的1/4或1/6。

另外,上部滑轮43的数量愈多,移动部60移动的距离愈短;下部滑轮53的数量应该多于上部滑轮43的数量。

另外,可以再包括固定卷动滑轮80固定状态的收卷固定部(未图示)。用马达驱动卷动滑轮80时,上述马达只对绕回第二拉绳72的单方向产生扭力,当驱动力消失时,可能会发生往反方向自由旋转的情况。因此,为防止第二拉绳72逆转及马达一直继续产生驱动力,可以设置收卷固定部。

在卷动滑轮80上,再包括放开卷动滑轮80时,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未图示),打开伞骨13时,弹性部由恢复力使第二拉绳72绕回卷动滑轮80。

卷动滑轮80使用马达或磁力等需要电源的驱动方式时,当电池电量消耗完而无法启动卷动滑轮80时,自动雨伞将不能正常启动。

如图1所示,在收拢雨伞的状态下,在卷动滑轮80上的第二拉绳72是解开的状态,弹性部是储存恢复力的状态。打开雨伞时,使用者把下巢30用力一推打开伞骨13,收伞弹簧拉长储存恢复力。此时,卷动滑轮80因没有驱动力而不能卷绕第二拉绳72,移动部60就不能向下移动,无法牵引第一拉绳71引入到中棒20内部而处于在外部被解开的状态。由此,第一拉绳71与第二拉绳72处于没有张力的状态,在中棒20的内外部上被解开着缠绞,导致此后无法再开收雨伞。

为了防止上述状况的发生,开伞时则卷动滑轮80放开时,向卷动滑轮80绕回的方向再设置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开伞时使卷动滑轮80绕回第二拉绳72,在第二拉绳72及第一拉绳71上施加张力,可以防止第一拉绳71和第二拉绳72互相缠绞在一起。

本实施例所述的卷动滑轮的驱动方式、设置收卷固定部以及卷动滑轮上设置储存恢复力的弹性部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后面的具体实施例,在后续具体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实施例2:两节式自动雨伞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二节式自动雨伞1,包括上棒21及下棒22、结合在上棒21上部的上巢11、以上巢11为中心如放射型张开的伞骨13、设在伞骨13与下巢30之间的开伞骨15、下棒22下部的手把17。

上棒21与下棒22设置为圆筒形,下棒22置于上棒21内且可在上棒21内上下移动;下巢30的内部造型与上棒21的外部造型相适应,套在上棒21的外部,可沿着上棒21上下移动。

如图3所示,沿下巢30的周长设有开伞骨15,呈放射型设置;当下巢30沿上棒21下移时,开伞骨15沿着下巢30向下移动,同时拉动伞骨13向下,雨伞呈收拢状态;当下巢30向上巢11方向移动时,开伞骨15推动伞骨13向上移动,雨伞呈打开状态。

开伞骨15与伞骨13之间设置收伞弹簧16;开伞时,收伞弹簧16储存恢复力,此后卷动滑轮80解除驱动力时,由恢复力收拢伞骨13。

第一拉绳71设置在下巢30与下棒22之间,下巢30的上下移动牵引上棒21向下棒22内上下移动;当下巢30沿上棒21下降时,第一拉绳使下棒22缩入到上棒21内;当下棒22从上棒21伸出时,第一拉绳71拉动下巢30沿上棒21上移。

图3所示,第一拉绳71一端固定在下巢30上,另一端穿过设在上巢11的顶端滑轮191引入到上棒21内部后,固定在下棒22的下棒顶塞122上。

第三拉绳73设在上棒21与移动部60之间,连动下棒22的上下移动与移动部60的上下移动。如图3所示,当下棒22缩入上棒21内时,移动部60在下棒22内上移;如图5所示,当移动部60往下棒22下部移动时,下棒22从上棒21内伸出。

如图3所示,第三拉绳73一端固定在上棒21的下部,另一端穿过设在下棒顶塞122的下棒滑轮193后,引入到下棒22内部并固定在移动部60上或继续穿过移动部60后固定在下棒顶塞122上。

还可以如图4、图5所示,第三拉绳73另一端穿过下棒滑轮193后引入到下棒22内部,继续穿过设在移动部60的上部滑轮43后固定在下棒顶塞122上;移动部60上的上部滑轮43及下棒滑轮193的数量至少各一个,可通过调整上部滑轮43及下棒滑轮193的数量,来调整移动部60的移动距离比率。

固定部51、移动部60、第二拉绳72以及卷动滑轮80参照实施例1设置,实施例1中的两种移动部60的设置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与实施例1一样,当增加下部滑轮53的数量,第二拉绳72穿过相应数量的下部滑轮53时,如图3及图4 所示分别设置3个下部滑轮53,第二拉绳72在移动部60与固定部51之间绕回6次,卷动滑轮80要绕回第二拉绳72的距离将会是移动部60移动距离的6倍,与此同时,绕回第二拉绳72 的驱动力将只需原来的1/6。

因此,增加下部滑轮53的数量,并且增加第二拉绳72的缠绕长度时,可以用较低的驱动力开收雨伞;利用驱动马达时,可以用较低扭力的驱动马达,具有降低电池消耗量的优点。

另外,为了降低驱动力而过于增加下部滑轮53的数量,绕回第二拉绳72的时间会变长。与此相反,过于减少下部滑轮53的数量,不能够发挥降低驱动力的效果。因此,下部滑轮53的数量,应该按需求选择;例如分别设置2或3个,则只需原来1/4或1/6的驱动力。

另外,下棒滑轮193及上部滑轮43可以设置两个,上部滑轮43数量越多,移动部60移动距离越短;下部滑轮53的数量应该多于上部滑轮43的数量。

实施例3:三节式自动雨伞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二节式自动雨伞基础上实施的,省略与上述二节式自动雨伞重复的说明,以本实施例上的不同点为说明重点。

如图6至图8所示,为本项实施例的三节式自动雨伞1,包含设在上棒21与下棒22之间的中棒23,中棒23置于上棒21内且可在上棒21内上下移动,下棒22置于中棒23内且可在中棒23内上下移动。

第三拉绳732与第四拉绳731,第四拉绳731设在上棒21与下棒22之间,连动下棒22在中棒23内上下移动。

如图6所示,第四拉绳731一端固定在上棒21的下部,另一端穿过设在中棒顶塞121上的中棒滑轮192后,引入到内部固定在下棒顶塞122上。

第三拉绳732设置于中棒23与移动部60之间,连动中棒23的伸缩与移动部60的上下移动。

第三拉绳732类似实施例2中的两节式自动雨伞1上的第三拉绳73;如果应用于四节式自动雨伞时,可以设置两条相当于第四拉绳731的连接拉绳,设置一条与第三拉绳732一样的拉绳连接移动部60。

如图6所示,第三拉绳732一端固定在中棒23的下部,另一端穿过设在下棒顶塞122的下棒滑轮193后,引入到内部并固定在移动部60上或继续穿过移动部60后固定在下棒顶塞122上。

还可以如图7、图8所示,第三拉绳732的另一端穿过下棒滑轮193后引入到下棒22内部,继续穿过设在移动部60上的上部滑轮43后固定在下棒顶塞122上。移动部60上的上部滑轮43及下棒滑轮193的数量至少各一个,可通过调整上部滑轮43及下棒滑轮193的数量,来调整移动部60的移动距离比率。

实施例4:多节式自动雨伞

本实施例的多节式自动雨伞1与上述实施例3的三节式雨伞结构部分近似,在此省略部分与实施例3重复的说明。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多节式自动雨伞包括上棒21、中棒23及下棒22;固定在下棒22上侧的固定部51;移动部60设在下棒22内,置于固定部51下方可在下棒22内上下移动;卷动滑轮80,下巢30,第一拉绳71,第二拉绳72,第三拉绳73,随移动部60的上移推动中棒23上升,使得下棒22从中棒23内伸出的推把25。

本实施例中的卷动滑轮80以及下巢30参照前述实施例设置。

推把25的一端固定在中棒顶塞121的下部,另一端穿过所述下棒的上端往下延伸固定在所述移动部51上;推把25随移动部51的上升,推动中棒23上移,使下棒22伸出于中棒23。

推把25可以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其两端开口的棒形或者其两端各别顶住移动部51以及中棒顶塞121的两支顶柱形。

移动部60与固定部51上分别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部滑轮53,与前述实施例一样,下部滑轮53的数量根据对应卷动滑轮80所需的驱动力来调整。

如图9所示,第一拉绳71一端固定在下巢30上,另一端穿过设在上棒21的上巢11的顶端滑轮191,引入到上棒21内部,固定在中棒23的中棒顶塞121上。

第二拉绳72一端固定在上述卷动滑轮80上,另一端穿过设在固定部51及移动部60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部滑轮53后,固定在固定部51或者移动部60上。

开伞时,卷动滑轮80卷绕第二拉绳72,使移动部60上移靠近固定部51;收伞时,推把25推压移动部60下移远离固定部51,此时,绕住卷动滑轮80的第二拉绳72处于解开的状态。

第三拉绳73设置在上棒21与中棒23之间,连动中棒23与下棒22的伸缩。如图9所示,第三拉绳73的一端固定于上棒21的下部一侧,另一端于上棒21与中棒23之间延伸,穿过设在中棒23的中棒顶塞121上的中棒滑轮192,引入到中棒23内部后,固定在下棒22上。

如图9所示,开伞时,随着移动部60的上升,下棒22从中棒23伸出;第三拉绳73引入中棒23的内部,使中棒23从上棒21伸出。收拢雨伞时,由第一拉绳71牵引中棒23缩入上棒21的内部;第三拉绳与上棒21相连的一端下移,使下棒22缩入中棒23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