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700阅读:942来源:国知局
护踝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踝。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CN201726866U公开的绑带护踝袜,包括袜体和弹性绑带,弹性绑带在袜体上交叉缠绕成X形,避免运动时扭伤脚踝,弹性绑带缝制在袜体上。其结构复杂,加工制作成本高。

弹性绑带缝制在袜体上,使用者在剧烈运动很容易损坏袜体,袜体损坏,则整个护踝袜不便再使用,其次,弹性绑带会随袜体移动而移动,从而不利于保护脚踝,且弹性绑带对脚踝的保护只有一层保护,弹性绑带的弹性不可控程度高,容易回弹及移位。

其他形式的护踝通常也只有一层保护,护踝的作用流于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踝,针对现有问题,护踝采用脚踏式,可防止运动过程中护踝的大幅移动,且对脚踝有两层保护,可有效保护脚踝,防止其受伤。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踝,包括:脚踏部、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所述脚踏部一端连接第一缠绕部,另一端连接第二缠绕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上均设有粘扣部,所述脚踏部为横向布置,所述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大致为纵向布置,所述第一缠绕部用于包覆脚踝,所述第二缠绕部可包覆于第一缠绕部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横向布置的脚踏部、纵向布置的第一缠绕部及第二缠绕部一方面形式新颖,另一方面可保证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有足够的缠绕空间,有效地保护脚踝;此外,横向布置的脚踏部便于脚底踩于其上,纵向布置的第一缠绕部可缠绕在脚踝部位,通过粘扣部粘合,对脚踝进行第一层保护,第二缠绕部在第一缠绕部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缠绕,再粘合,对脚踝起到二重保护的作用,脚踩于脚踏部上,可有效防止护踝的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部、第一缠绕部及第二缠绕部可一体成型或经缝制而成,所述脚踏部与第一缠绕部连接的部位及其与第二缠绕部连接的部位为圆弧过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各连接部位圆弧过渡,使得护踝的表面面积增大,从而使得脚踝包裹得更严实,外形也更美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部一侧的圆弧过渡比脚踏部另一侧的圆弧过渡较平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护踝时,脚踩于脚踏部上,较平缓的弧度较小的一侧位于脚趾一侧,弧度较大的一侧位于脚后跟一侧,平缓度及弧度差异性设置一方面可适应人的脚掌前大后小的情况,另一方面,脚趾一侧平缓型弧度较小及脚后跟一侧弧度较大的设计,可使护踝紧贴脚掌及脚腱,进而使得第一缠绕部及第二缠绕部缠绕后处于较为平整及整齐的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粘扣部为魔术贴或纽扣或拉链或绑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粘扣部可使得第一缠绕部及第二缠绕部在缠绕后快速绑定脚踝,起到固定护踝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魔术贴,包括魔术贴第一子面、魔术贴第二子面及魔术贴母面,所述魔术贴第一子面位于第一缠绕部的背面,所述魔术贴第二子面位于第二缠绕部的背面,所述魔术贴母面位于第一缠绕部的正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缠绕部在缠绕脚踝后,魔术贴第一子面可粘附在魔术贴母面上,第二缠绕部对脚踝进行第二次缠绕后,魔术贴第二子面粘附在魔术贴母面上,方便快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魔术贴第二子面为两个,第二缠绕部的两端头各有一个。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第二子面为两个,均可粘附于魔术贴母面上,可根据脚踝的大小,适应性调整粘附位置,使护踝处于最合适的保护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魔术贴母面的形状与第一缠绕部的形状相适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母面与第一缠绕部形状适应,可保证魔术贴第一子面粘附于母面上时,第二子面仍有粘附空间,且可根据脚踝大小调整粘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部、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的材料为弹性材料。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材料的设置可使得护踝的亲肤性更强,可适应脚部形状作较为舒服地缠绕,护踝大小的可调节范围增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部和第二缠绕部的正面设有TPU 材料层。TPU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作为弹性体是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的一种材料,有良好的耐天候性,耐磨性,抗撕裂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脚踏部及第二缠绕部的正面设置TPU材料层,一方面可防止护踝过度拉伸,另一方面也可起一定反光作用,外形美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TPU材料层构成首尾相连的封闭的形状,且与脚踏部和第二缠绕部的外形相适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缠绕部缠绕后,脚踝处于TPU材料层的封闭圈内,而封闭圈内没有设置TPU层,则封闭圈内的材料可自由拉伸,很好地保护到脚踝,TPU材料层的作用是进一步地控制该封闭圈的形状,使脚踝处于该封闭圈内,可有效防止护踝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护踝,对护踝进行二重保护,且为脚踏式方式,结构新颖,实用美观,护踝效果显著。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护踝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护踝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护踝使用状态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护踝使用状态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护踝使用时的最终状态图。

图中:1脚踏部、2第一缠绕部、3第二缠绕部、201魔术贴母面、202魔术贴第一子面、301魔术贴第二子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扣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当中所述的“横向”、“纵向”、“正面”和“背面”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所述“横向”为附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纵向”为附图1的上下方向,所述“背面”为脚踩踏的那一面,即为护踝的内表面,所述“正面”为护踝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一种护踝,请参阅图1,脚踏部1、第一缠绕部2和第二缠绕部3,所述脚踏部一端连接第一缠绕部,另一端连接第二缠绕部,所述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上均设有粘扣部,所述脚踏部1为横向布置,所述第一缠绕部2和第二缠绕部3大致为纵向布置,所述第一缠绕部用于包覆脚踝,所述第二缠绕部可包覆于第一缠绕部上。

优选的,所述脚踏部1、第一缠绕部2及第二缠绕部3可一体成型或经缝制而成,所述脚踏部与第一缠绕部连接的部位及其与第二缠绕部连接的部位为圆弧过渡。

优选的,所述脚踏部一侧的圆弧过渡比脚踏部另一侧的圆弧过渡较平缓。请参阅图1,图示脚踏部上侧的圆弧过渡比脚踏部下侧的圆弧过渡较为平缓。

优选的,所述粘扣部为魔术贴或纽扣或拉链或绑带。

优选的,请参阅图1及图2,所述魔术贴,包括魔术贴第一子面202、魔术贴第二子面301及魔术贴母面201,所述魔术贴第一子面位于第一缠绕部2的背面,所述魔术贴第二子面位于第二缠绕部3的背面,所述魔术贴母面位于第一缠绕部的正面。

优选的,所述魔术贴第二子面301为两个,第二缠绕部的两端头各有一个。

优选的,所述魔术贴母面201的形状与第一缠绕部的形状相适应。

优选的,所述脚踏部1、第一缠绕部2和第二缠绕部3的材料为弹性材料。

优选的,所述脚踏部1和第二缠绕部的正面设有TPU 材料层101。

优选的,请参阅图1,所述TPU材料层构成首尾相连的封闭的形状,且与脚踏部和第二缠绕部的外形相适应。TPU层101形成的封闭形状内为封闭圈102,第二缠绕部缠绕脚踝后,该封闭圈102可与脚踝位置对应,封闭圈102内的材料具有弹性,可根据脚踝大小适应性套住脚踝,而TPU材料则对该封闭圈进行限制,可使其在包覆住脚踝的同时,防止过度拉伸,也可防止护踝移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1至图5,脚踩于脚踏部1上,脚趾位于护踝较平缓的圆弧过渡的一侧,脚跟位于护踝弧度较大的圆弧过渡的一侧,脚内侧靠近第一缠绕部2的一侧,向上提起第一缠绕部,将第一缠绕部2绕脚踝包覆,并通过魔术贴第一子面202粘附于魔术贴母面201上,再将第二缠绕部向上提起,将第二缠绕部3绕脚踝上的第一缠绕部包覆,并通过魔术贴第二子面301粘附于魔术贴母面201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