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护腰带,尤指一种拉动带体更为顺畅、省力的护腰带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生活周遭中难免受到一些外力或内部伤害造成身体部位的不适及疼痛,又或者长期因为整体的坐姿不良及习惯性的弯腰驼背,以致造成身体本身的伤害,尤以办公室工作的人更易于受到该些伤害,而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如腰部)及降低身体的压力及负担,会使用一些专门保护腰部的护具进行保护,故,于现在的市面上所售的护具结构大多具有一个可以环绕于人体腰部或腹部的带体,于带体的两相反侧面分别设置可以相对应结合黏贴的黏扣带(如魔鬼毡),由此相对应的黏扣带相互黏着,而得以将带体紧束于人体上,以令腰部受伤的使用者,避免因姿势不正确造成患部受压而疼痛,以达到保护、复健等目的。
然上述护具于使用时,为确实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
虽现有护具得以对腰部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紧束的过程当中,因绳体与带体的连结紧束处用固定式环体来绕设绳体,使得在调整带体松紧度时,较不顺畅;并且因带体两侧为一种平面的态样,因此在拉扯带体两边时,其握持施力点较差,较不易紧束带体。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本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设计出此种拉动带体更为顺畅、省力的护腰带的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护腰带的结构,透过第一拉环及第二拉环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方便拉动第一带体及第二带体;透过第一轮体及第二轮体的设计,让拉动绳体时得以更为轻松省力、顺畅,且不会伤到绳体;透过第一盘体上的第一辅助部、及第二盘体上的第二辅助部,让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可依据其自身的身型或动作来贴合腰部,予以更强化了舒适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护腰带的结构,包括有第一带体,其第一带体一端处设有一第一结合部,第一结合部一侧设有一第一定位部,且第一带体上还设有至少一供使用者拉动的第一拉环,另外,在第一带体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带体,其第二带体一端处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而第二结合部一侧则设有一第二定位部,且第二带体上还设有至少一第二拉环,更重要的是,第一带体固设有第一盘体,其第一盘体具有数个第一卡掣部及第一辅助部,此些第一卡掣部分别扣合枢设有第一轮体,另外,第二带体也固设有一第二盘体,其第二盘体具有数个第二卡掣部及第二辅助部,此些第二卡掣部分别扣合枢设有一第二轮体,而上述的第一轮体及第二轮体共同结合有绳体;当使用者欲包覆在腰部进行保护时,可将两手的姆指分别套入第一拉环及第二拉环,并施以一个力道将第一带体及第二带体往腰部前方环绕,并将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相互黏合,如此即完成腰部固定作业,尔后再拉动绳体以利用绳体将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更为紧靠,相对的,使用者会感受到变的更紧更扎实,而在紧束的过程当中,第一轮体及第二轮体会同时滚动,让绳体在拉紧运动时更为顺畅。另外,也可透过第一辅助部及第二辅助部的设计,让使用者具有更佳的舒适感。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护具所存在的调整带体松紧度时,较不顺畅,且因带体两侧为一种平面的态样,因此在拉扯带体两边时,其握持施力点较差,较不易紧束带体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实用新型如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第一拉环及第二拉环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方便拉动第一带体及第二带体;透过第一轮体及第二轮体的设计,让拉动绳体时得以更为轻松省力、顺畅,且不会伤到绳体;透过第一盘体上的第一辅助部、及第二盘体上的第二辅助部,让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可依据其自身的身型或动作来贴合腰部,予以更强化了舒适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腰部固定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腰部固定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腰部固定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腰部固定示意图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1a 第一带体
11 第一结合部
12 第一定位部
13 第一拉环
14a 第一容置部
2 第一盘体
21 第一卡掣部
211 第一基部
212 第一勾部
22 第一集线部
23 第一透气孔
24 第一轮体
241 第一轮沟部
242 第一穿孔
25 第一辅助部
3、3a 第二带体
31 第二结合部
32 第二定位部
33 第二拉环
34a 第二容置部
4 第二盘体
41 第二集线部
42 第二透气孔
43 第二卡掣部
431 第二基部
432 第二勾部
44 第二轮体
441 第二轮沟部
442 第二穿孔
45 第二辅助部
5 绳体
51 定位调整件
6a 第一支撑件
7a 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局部分解放大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第一带体1,其一端处设有一第一结合部11,而该第一结合部11一侧设有一第一定位部12,再该第一带体1上设有至少一第一拉环13;
一与该第一带体1固设的第一盘体2,该第一盘体2具有数个第一卡掣部21、至少一第一集线部22、及数个位于该第一集线部22侧处的第一透气孔23,其中,该些第一卡掣部21分别扣合枢设有一第一轮体24,第一轮体24上具有一供该绳体5限位的第一轮沟部241、及一得以与该第一卡掣部21相互枢设的第一穿孔242,另外第一盘体2一侧还形成有数个利于该第一盘体2形变的第一辅助部25;
一设于该第一带体1一侧的第二带体3,第二带体3一端处设有一第二结合部31,而该第二结合部31一侧设有一第二定位部32,再该第二带体3上设有至少一第二拉环33;
一与该第二带体3固设的第二盘体4,该第二盘体4上具有至少一第二集线部41及数个位于该第二集线部41侧处的第二透气孔42,还更具有数个第二卡掣部43,该些第二卡掣部43分别扣合枢设有一第二轮体44,该第二轮体44上具有一供该绳体5限位的第二轮沟部441、及一得以与该第二卡掣部43相互枢设的第二穿孔442,另外第二盘体4一侧还形成有数个利于该第二盘体4形变的第二辅助部45;
至少一绳体5,绳体5两端分别设有一定位调整件51,且绳体5经由连续交错环绕于该些第一轮体24及该些第二轮体44上后,并两端分别利用定位调整件51予以自由的固设于第一定位部12及第二定位部32上。
其中,各该第一卡掣部21分别包含有数个第一基部211,各该第一基部211末端具有一第一勾部212,以借由该些第一勾部212对该第一穿孔242穿设枢接。而各该第二卡掣部43分别包含有数个第二基部431,各该第二基部431末端具有一第二勾部432,以借由该些第二勾部432对该第二穿孔442穿设枢接。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腰部固定示意图四,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使用者欲将护腰带固定于腰部处时,首先先将两手的拇指6分别穿过第一拉环13及第二拉环33,且另外四根指头61扶于第一拉环13及第二拉环33的另一侧,即为第一带体1及第二带体3背离第一拉环13及第二拉环33的另侧面处,如同图4及图5,尔后再将第一盘体2及第二盘体4分别抵靠于背后腰部的两侧处,然后将第一带体1及第二带体3绕过腰部侧边到达腰部前方处,再利用为魔鬼毡的第一结合部11及第二结合部31相互结合黏扣,即完成第一阶段的固定。
再者,进行调整松紧度的方式主要可将两手分别握持左右两边的定位调整件51,并施以一个外拉力道,此时绳体5即被往外拉动,致使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开始从动,而让绳体5可顺利拉伸,且同一时间,第一盘体2及第二盘体4受绳体5牵引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的力道,使其开始慢慢彼此靠近,进而达到紧束的功能,最后在紧束后,即可将各定位调整件51与第一定位部12及第二定位部32相瓦固定。
其中,定位调整件51一面处为魔鬼毡,而第一定位部12及第二定位部32同样为魔鬼毡,因此得以进行相互黏扣。
另外,当固定于使用者腰部时,也不会感到不适感或闷热感,因护腰带具有第一透气孔23及第二透气孔42,让使用者在固定腰部的同时,也具有凉爽感。
再者,因第一辅助部25及第二辅助部45为凹槽或是穿孔,故,在使用者固设于腰部时,可让第一盘体2及第二盘体4具有形变(微弯)优势,如使,亦代表可依据使用者的腰部弯曲度做更符合人体工学的优势。
又者,再以组装工序来说,第一轮体24欲组装在第一盘体2上时,可将第一轮体24的第一穿孔242对应到第一卡掣部21,再将第一卡掣部21穿设过第一穿孔242,此时第一勾部212因属于倒勾状,故可以将第一轮体24限位在第一基部211处,且第一卡掣部21整体来说具有弹性,更可以方便将第一轮体24扣入第一卡掣部21内。而第二轮体44及第二卡掣部43的结合方式如同前述,以此类推配合第二基部431及第二勾部432组装,故不再赘述。
再以绳体5结合工序来说,其绳体5相互的交错在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的间,且绳体5与第一轮体24结合是透过第一轮沟部241,而第二轮体44与绳体5结合是透过第二轮沟部441,如此在绳体5被拉扯运动时,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会跟着转动,让绳体5不会发生磨擦,除了有效增加其耐用度外,更便于使用者拉动,更为轻松,另外,绳体5绕过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后,即可穿越第一集线部22及第二集线部41,进行整线,借此完成组装工序。
请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第一带体1a上具有一第一容置部14a,该第一容置部14a得以收容一第一支撑件6a,而第二带体3a上具有一第二容置部34a,该第二容置部34a得以收容一第二支撑件7a;由此可知,透过第一支撑件6a及第二支撑件7a的设置,除了有效的增加第一带体1a及第二带体3a的支撑力道外,更可以让穿带上更为浮贴而不会卡住不舒服。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故,请参阅全部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着实具有下列优点:
一、透过第一拉环13及第二拉环33的设计,有助于使用者方便拉动第一带体1及第二带体3。
二、透过第一轮体24及第二轮体44的设计,让拉动绳体5时得以更为轻松省力、顺畅,且不会伤到绳体5。
三、透过第一盘体2上的第一辅助部25、及第二盘体4上的第二辅助部45,让使用者在使用时更可依据其自身的身型或动作来贴合腰部,予以更强化了舒适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关实用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