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肩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多功能双肩包。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背包材质也逐渐出现多样化,真皮、塑料材质、涤纶、帆布、尼龙,棉麻等质地箱包引领时尚潮流。同时,在越来越标榜个性的时期,简约、复古、卡通等各类风格也从不同侧面迎合时尚人士张扬个性的需求,箱包的款式也由传统的商务包、书包、旅行包向笔袋、零钱包、小香包等扩展。
背包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很多人出行选择背包,由于背包的包体位于人体的后背,是视线不可视的区域,所以常常会遭到扒手,安全性不高,而且长时间背着,对肩部压力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多功能双肩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由于背包的包体位于人体的后背,是视线不可视的区域,所以常常会遭到扒手,安全性不高,而且长时间背着,对肩部压力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多功能双肩包,包括包体、手提、拉链、模组带、前侧袋、链头、弹力带、第一背带、第二背带、固定装置、横带、第一卡口、腰间固定带、第二卡口、后侧袋、伸缩环、通孔和活动装置,所述包体的上端连接有手提,且其外表面上安装有拉链,所述拉链上安置有链头,所述链头上设置有通孔,且其下端设置有弹力带,所述包体的前端安置有前侧袋,且其背部安装有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所述第一背带、第二背带与包体之间连接有固定装置,且其后端设置有腰间固定带,所述第二背带上设置有横带,所述第一背带上安置有第一卡口,所述腰间固定带上设置有第二卡口,且其下端安装有后侧袋,所述第一背带和第二背带上设置有伸缩环,所述弹力带与包体之间连接有活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包体的侧面设置有模组带。
优选的,所述第一背带、第二背带与包体为可拆卸连接装置。
优选的,所述后侧袋的容积小于前侧袋,且其上安装有拉链。
优选的,所述活动装置与弹力带为可连接装置,且其连接拆卸会产生声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安全多功能双肩包在拉链的下端设置弹力带和活动装置,且其连接拆卸会产生声音,在不可视的区域内利用人的听力或触觉进行分辨,提高背包的安全性,在背部上安装后侧袋,其位置紧贴背部,可保证重要物品的安全性,同时增加了腰间固定带,另外第一背带、第二背带与包体为可拆卸连接装置,可利用腰间固定带将包体固定在腰间,减少肩部的压力,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力带固定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包体,2、手提,3、拉链,4、模组带,5、前侧袋,6、链头,7、弹力带,8、第一背带,9、第二背带,10、固定装置,11、横带,12、第一卡口,13、腰间固定带,14、第二卡口,15、后侧袋,16、伸缩环,17、通孔,18、活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多功能双肩包,包括包体1、手提2、拉链3、模组带4、前侧袋5、链头6、弹力带7、第一背带8、第二背带9、固定装置10、横带11、第一卡口12、腰间固定带13、第二卡口14、后侧袋15、伸缩环16、通孔17和活动装置18,包体1的上端连接有手提2,且其外表面上安装有拉链3,包体1的侧面设置有模组带4,拉链3上安置有链头6,链头6上设置有通孔17,且其下端设置有弹力带7,包体1的前端安置有前侧袋5,且其背部安装有第一背带8和第二背带9,第一背带8、第二背带9与包体1为可拆卸连接装置,第一背带8、第二背带9与包体1之间连接有固定装置10,且其后端设置有腰间固定带13,第二背带9上设置有横带11,第一背带8上安置有第一卡口12,腰间固定带13上设置有第二卡口14,且其下端安装有后侧袋15,后侧袋15的容积小于前侧袋5,且其上安装有拉链3,可放置较少的贵重物品,同时不会让背部不舒服,第一背带9和第二背带9上设置有伸缩环16,弹力带7与包体1之间连接有活动装置18,活动装置18与弹力带7为可连接装置,且其连接拆卸会产生声音,提高背包的安全性。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安全多功能双肩包之前,需要对整个装置的结构进行简单的了解,将拉链3上的链头6穿过弹力带7后,将弹力带7固定在活动装置18上即可,当打开活动装置18时,会发出声响进行提醒,当背带容易滑落时,可将横带11固定在第一卡口12上即可,当肩部酸痛时,将第一背带8和第二背带9拆卸后,利用腰间固定带13将背包固定在腰上即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