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200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鞋子。



背景技术:

鞋子是生活必需品,舒适美观又耐穿的鞋子广受欢迎。目前市场上的鞋子生产工艺普遍比较繁琐,耗材又耗力,同时受雨水等因素影响,易坏不耐穿,耐穿的鞋子其舒适度又较低。

因此,设计一种生产工艺简单、省材环保、耐穿且舒适的鞋子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子,该鞋子生产工艺简单、省材环保、耐穿且舒适,可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子包括鞋底、连接带及鞋体,所述鞋体有制作板翻折形成,所述制作板为一体成型。

所述制作板包括鞋跟部、鞋底部和鞋面部,所述鞋跟部与所述鞋底部可翻折连接,所述鞋底部和所述鞋面部可翻折地连接。所述鞋底与所述鞋底部连接,所述鞋跟部、所述鞋底部及所述鞋面部均设置有多个通孔。

所述鞋跟部相对所述鞋底部翻折,并且所述鞋面部相对所述鞋底部翻折,以形成所述鞋体,所述连接带交替穿过多个所述通孔,以紧固所述鞋体。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部包括两个边接部,两个所述边接部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鞋面部设置有两组所述通孔,两组所述通孔可分别与两个所述边接部的所述通孔配合。所述鞋跟部设置有两组所述通孔,两组所述通孔可分别与两个所述边接部的所述通孔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鞋面部还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均设置有所述通孔,所述鞋跟部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所述通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通孔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通孔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鞋面部设置有弧形凹陷部,所述弧形凹陷部与所述鞋面部和所述鞋底部的连接边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弧形凹陷部的两侧。所述鞋跟部包括跟部本体,所述跟部本体和所述鞋底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在所述跟部本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部包括两个第一边接部和两个第二边接部,两个所述第一边接部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两个所述第二边接部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孔。所述鞋面部设置有两组所述通孔,两组所述通孔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边接部的所述通孔配合。所述鞋跟部设置有两组所述通孔,两组所述通孔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边接部的所述通孔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鞋面部呈三角状,所述鞋面部包括第一穿接边,所述第一穿接边与所述鞋面部和所述鞋底部的连接边相对设置。所述鞋跟部呈扇形状,所述鞋跟部包括第二穿接边,所述第二穿接边与所述鞋跟部和所述鞋底部的连接边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鞋跟部还包括两个穿出通孔,两个所述穿出通孔沿所述第二穿接边设置。所述鞋面部还包括两组穿入通孔,两组所述穿入通孔沿所述第一穿接边设置,两组所述穿入通孔分别与两组所述穿出通孔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部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鞋底连接,所述第二底面、所述鞋跟部及所述鞋面部围成鞋体。

进一步地,所述鞋底与所述鞋底部缝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鞋子,包括鞋体和连接带,所述鞋体可由制作板翻折形成。所述制作板包括鞋跟部、鞋底部和鞋面部。所述鞋跟部与所述鞋底部可翻折连接,所述鞋底部和所述鞋面部可翻折地连接。所述鞋跟部、所述鞋底部及所述鞋面部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鞋跟部相对所述鞋底部翻折,并且所述鞋面部相对所述鞋底部翻折,以形成所述鞋体,所述连接带交替穿过多个所述通孔,以紧固所述鞋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鞋子将鞋底与预先剪裁好的制作板缝合,将鞋跟部相对鞋底部翻折,鞋面部相对鞋底部翻折,形成鞋体,再用连接带按照系鞋带的方式将通孔进行连接,即可成型。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生产工艺简单、省材环保、耐穿且舒适,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鞋体展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鞋体展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鞋子的使用状态图。

图标:100-鞋子;110-鞋体;112-鞋跟部;1121-跟部本体;1123-第二连接部;11231-第二连接部通孔;1125-鞋跟部通孔;114-鞋底部;1141-边接部;11412-边接部通孔;1143-底部本体;11431-第二底面;116-鞋面部;1161-弧形凹陷部;1163-第一连接部;11631-第一连接部通孔;1165-鞋面部通孔;120-鞋底;130-连接带;200-鞋子;210-鞋体;212-鞋跟部;2121-第二穿接边;2123-鞋跟部通孔;2125-穿出通孔;214-鞋底部;2141-底部本体;2143-第一边接部;21431-第一边接部通孔;2145-第二边接部;21451-第二边接部通孔;216-鞋面部;2161-第一穿接边;2163-鞋面部通孔;2165-穿入通孔;220-鞋底;230-连接带;300-鞋子;310-鞋体;311-鞋跟部;313-鞋底部;315-鞋面部;320-连接带;33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有更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更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100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100的鞋体110展开时的状态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100包括鞋底120、连接带130及鞋体110。

鞋体110由制作板翻折形成。

鞋底120与制作板连接,连接带130用于紧固制作板翻折形成的鞋体110。

制作板包括鞋跟部112、鞋底部114和鞋面部116。鞋跟部112与鞋底部114可翻折连接,鞋底部114和鞋面部116可翻折地连接。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制作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鞋底部114包括底部本体1143和两个边接部1141,鞋跟部112和鞋面部116与底部本体1143相互连接,且相对设置。两个边接部1141与底部本体1143相互连接,且相对设置。

底部本体1143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底面(图未示)和第二底面11431,第一底面用于与鞋底120连接。第二底面11431用于与鞋跟部112、两个鞋边部及鞋面部116围成鞋体110。

两个边接部1141均设置有一组边接部通孔11412,边接部通孔11412可供连接带130穿过,并用于与鞋面部116或者鞋跟部112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每组边接部通孔11412分别沿两个边接部1141与底部本体1143的连接线呈线条状等间距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鞋面部116或者鞋跟部112可直接与鞋底部114配合,而不需要设置两个边接部1141。

鞋面部116包括两个第一连接部1163,鞋面部116上还设置有弧形凹陷部1161,弧形凹陷部1161,弧形凹陷部1161与鞋面部116和鞋底部114的连接线相对设置,弧形凹陷部1161的开口背向鞋面部116和鞋底部114的连接线。弧形凹陷部1161用于作为鞋体110的穿入口。

两个第一连接部1163设置在弧形凹陷部1161的两侧。两个第一连接部1163上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两组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用于与鞋跟部112配合。

鞋面部116上设置有两组鞋面部通孔1165,两组鞋面部通孔1165可供连接带130穿过,两组鞋面部通孔1165分别用于与其中一组边接部通孔11412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每组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均呈线条状等间距设置,每组鞋面部通孔1165均呈线条状等间距分布。相邻的一组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与鞋面部通孔1165呈线条状分布。

鞋跟部112包括跟部本体1121和两个第二连接部1123,跟部本体1121与鞋底部114连接,两个第二连接部1123设置在跟部本体1121的两侧。

跟部本体1121上设置有两组鞋跟部通孔1125,两组鞋跟部通孔1125可供连接带130穿过,两组鞋跟部通孔1125用于与两组边接部通孔11412配合。两个第二连接部1123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两组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可供连接带130穿过,两组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分别用于与其中一组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配合。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两组鞋跟部通孔1125均呈线条状等间距分布,两组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均呈线条状等间距分布。两组鞋跟部通孔1125和两组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呈线条状分布。

鞋底120与第一底面相互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鞋底120与鞋底部114缝合连接。

鞋跟部112相对鞋底部114翻折,鞋面部116相对鞋底部114翻折,形成鞋体110,鞋带交替穿过边接部通孔11412、第一连接部通孔11631、第二连接部通孔11231、鞋面部通孔1165、鞋跟部通孔1125,以紧固鞋体110。

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200的使用状态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200的鞋体210展开时的状态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200,包括鞋底220、连接带230及可翻折成鞋体210的制作板。

鞋底220与制作板连接,连接带230用于紧固制作板翻折形成的鞋体210。

制作板包括鞋跟部212、鞋底部214和鞋面部216。鞋跟部212与鞋底部214可翻折连接,鞋底部214和鞋面部216可翻折地连接。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制作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鞋底部214包括底部本体2141和两个第一边接部2143和两个第二边接部2145。鞋面部216、底部本体2141和鞋跟部212依次连接。两个第一边接部2143分别设置在底部本体2141的两侧,两个第二边接部2145分别设置在底部本体2141的两侧。

两个第一边接部2143均设置有一组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两组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用于与鞋面部216配合。两个第二边接部2145均设置有一组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两组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用于与鞋面部216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两组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均等间距线性分布。两组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均等间距线性分布。

鞋面部216呈三角状,鞋面部216包括第一穿接边2161,第一穿接边2161与鞋面部216和鞋底部214的连接边相对设置。

鞋面部216设置有两组鞋面部通孔2163,两组鞋面部通孔2163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鞋面部通孔2163分别与其中一组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鞋面部216还包括两组穿入通孔2165,两组穿入通孔2165沿第一穿接边2161设置,两组穿入通孔2165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穿入通孔2165用于与鞋跟部212配合。

鞋跟部212呈扇形状,鞋跟部212包括第二穿接边2121,第二穿接边2121与鞋跟部212和鞋底部214的连接边相对设置。

鞋跟部212设置有两组鞋跟部通孔2123,两组鞋跟部通孔2123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鞋跟部通孔2123分别与两个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鞋跟部212还包括两组穿出通孔2125,两组穿出通孔2125沿第二穿接边2121设置,两组穿出通孔2125可供连接带230穿过,两组穿出通孔2125分别与其中一组穿入通孔2165配合。

鞋跟部212相对鞋底部214翻折,鞋面部216相对鞋底部214翻折,形成鞋体210,鞋带交替穿过第一边接部通孔21431、第二边接部通孔21451、鞋面部通孔2163、鞋跟部通孔2123、穿入通孔2165和穿出通孔2125,以紧固鞋体210。

本实施例未提及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3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300包括可翻折的制作板和连接带320,制作板包括鞋跟部311、鞋底部313和鞋面部315。

鞋跟部311与鞋底部313可翻折连接,鞋底部313和鞋面部315可翻折地连接。鞋跟部311、鞋底部313及鞋面部315均设置有多个通孔330。

鞋跟部311相对鞋底部313翻折,鞋面部315相对鞋底部313翻折,以形成鞋体310,连接带320依次交替多个通孔330,以紧固鞋体310。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鞋跟部311、鞋底部313和鞋面部315一体成型。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鞋底部313厚度和硬度均较鞋底部313和鞋面部315大。

本实施例未提及部分与第一实施例或者第二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100(鞋子200或鞋子300)使用时,将鞋底120(鞋底220)与预先剪裁好的制作板(制作板或制作板)缝合,在制作板(制作板或制作板)标记打孔位,通过打孔机打孔一次打孔成型,然后将鞋跟部112(鞋跟部212或鞋跟部311)相对鞋底部114(鞋底部214或鞋底部313)翻折,鞋面部116(鞋面部216或鞋面部315)相对鞋底部114鞋底部214或鞋底部313)翻折,形成鞋体110(鞋体210或鞋体310),再用连接带130(连接带230或连接带320)按照系鞋带的方式将孔进行连接,即可成型。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鞋子100(鞋子200或鞋子300)生产工艺简单、省材环保、耐穿且舒适,可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