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绳一体鞋面及其编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8935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嵌绳一体鞋面及其编织工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绳一体鞋面及其编织工艺,属鞋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体针织的面料具有透气、轻便的优点,通过电脑横机可织出各种个性化的、复杂的花样,花色的设计不受限制。如申请号201320359914.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一次性编织成型鞋面,其包括一由线体编织而成的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的顶部形成一鞋头部,该片状本体的底部两侧对称向下延伸各形成一鞋身部,该鞋身部的底部设有后跟部。再如申请号201410254805.9,名称为“一种双面提花针织鞋面的制备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双面提花针织鞋面的制备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实现:一、采用常规包纱工艺用热熔丝对氨纶进行包纱处理,得到热熔丝拉架;热熔丝拉架中氨纶占10-15wt%、热熔丝占85-90wt%;二、将步骤一所得的热熔丝拉架与常规针织用纱线一起送入电脑横机中针织成预设花样的双面提花针织鞋面半成品;双面提花针织鞋面中热熔丝拉架5-50wt%、常规针织用纱线占50-95wt%;三、将步骤二针织得到的双面提花针织鞋面半成品于120-150℃环境下进行热定型处理,冷却后得到双面提花针织鞋面成品。

在现有的鞋面中,会在鞋面上粘贴或者热压彩色的装饰条,装饰条具有装饰作用,但这种装饰条在鞋面体受力多次形变后容易脱落,且装饰条贴合至鞋面的工序相对费时,影响生产效率。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强度更佳、整体稳定性更佳、增加鞋面美观性的嵌绳一体鞋面;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以供嵌绳一体鞋面的编织工艺,其具有生产效率高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嵌绳一体鞋面,包括鞋面本体,以鞋面本体对应脚趾的方向为前,对应脚后跟的方向为后,鞋面本体自前向后包括鞋头部、鞋身部以及鞋跟部,鞋跟部处设有鞋口部,还包括以编织方式嵌设在所述鞋面本体中的加强绳,加强绳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在所述鞋面本体上,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部分具有嵌埋段和凸露段,嵌埋段埋设在所述鞋面本体内,凸露段露设在所述鞋面本体的表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加强绳为多条,多条所述加强绳沿前后方向布设,每条所述加强绳沿左右方向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加强绳布设在所述鞋头部和所述鞋身部,所述第一端连接至所述鞋面本体的左端,所述第二端连接至所述鞋面本体的右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和所述加强绳以横编机一体编织连接在一起,所述嵌埋段和所述凸露段交替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呈平面状,从所述鞋头部至所述鞋跟部,所述鞋面本体的宽度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口部设有加弹部,加弹部由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所述氨纶包芯纱为150d的涤纶或者150d的涤纶高弹纱包覆20d的氨纶形成的包芯纱。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由仿锦纶、热熔丝以及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嵌绳一体鞋面的编织工艺,鞋面包括鞋面本体,以鞋面本体对应脚趾的方向为前,对应脚后跟的方向为后,鞋面本体自前向后包括鞋头部、鞋身部以及鞋跟部,鞋跟部处设有鞋口部,还包括以编织方式嵌设在所述鞋面本体中的加强绳,加强绳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在所述鞋面本体上,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部分具有嵌埋段和凸露段,嵌埋段埋设在所述鞋面本体内,凸露段露设在所述鞋面本体的表面上,采用至少具有前针床和后针床的横编机进行编织,在编织时,采用前针床上的奇数针或者偶数针,对应采用后针床上的偶数针或奇数针,加强绳的嵌编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以在后针床上编织一针和在前针床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形成一个横列;2、以翻针的方式将前针床的针的部分编织线圈转移至后针床对应的针上;3、沿横列方向拉一条加强绳;4、以在前针床上编织一针和在后针床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形成一个下横列,并将加强绳夹持在前针床的编织线圈与后针床的编织线圈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前针床上的针自左向右命名为a,b,c,d,e,f,g,a1,b1,c1,d1,e1,f1,g1;所述后针床上的针自左向右命名为a,b,c,d,e,f,g,a1,b1,c1,d1,e1,f1,g1,加强绳的嵌编采用如下方式循环进行:1、所述前针床的a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前针床的b,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左向右编织,所述后针床的b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后针床的a,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左向右编织,编织过程,以所述后针床编织一针和所述前针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编织;2、将所述前针床的b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的c上,将所述前针床的d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e上,将所述前针床的c1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d1,将所述前针床的e1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f1;3、通过k纱嘴拉一条所述加强绳;4、所述前针床的f1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前针床的g1,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右向左编织,所述后针床的g1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后针床的f1,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右向左编织,编织过程,以所述前针床编织一针和所述后针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编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翻针是指将第一针床的第一织针上的编织线圈转移至第二针床上对应的第二织针上,第一织针的两端分别为第一驱动端和第一编织端,第一驱动端与第一针床的选针器连接,第一编织端具有第一勾部和活动搭接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活动爪,第一活动爪的一端为铰接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铰接端,另一端为能够受编织线圈作用而摆动的第一自由端,在第一驱动端与第一活动爪之间设有第一导针部,第一导针部的一端为固定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固定端,另一端为抵靠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抵靠端,第一固定端与第一抵靠端之间形成供第二织针穿过的第一导针空间,第二织针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驱动端和第二编织端,第二驱动端与第二针床的选针器连接,第二编织端具有第二勾部和活动搭接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活动爪,第二活动爪的一端为铰接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铰接端,另一端为能够受编织线圈作用而摆动的第二自由端,在第二驱动端与第二活动爪之间设有第二导针部,第二导针部的一端为固定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固定端,另一端为抵靠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抵靠端,第二固定端与第二抵靠端之间形成供第一织针穿过的第二导针空间,将编织线圈从第一织针转移至第二织针采用如下步骤操作:步骤10,编织线圈编织完后挂在第一勾部上,第一活动爪的第一自由端抵靠在第一勾部上将第一勾部闭合,第一织针往出针方向运动,编织线圈将第一自由端顶开并移动至第一导针部;步骤20,第一织针继续向出针方向运动,并使第一导针部移动至对应第二织针的位置,第二织针在第二勾部打开的情况下往出针方向运动并依次穿过编织线圈和第一导针空间;步骤30,第一织针往收针方向运动,第二织针随着编织线圈在第一织针上滑动,编织线圈移动至第一自由端处将第一自由端顶起,从而使得第一自由端抵靠在第一勾部上将第一勾部闭合;步骤40,第一织针继续往收针方向运动,编织线圈沿着第一活动爪滑动并从第一勾部中滑离。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加强绳以嵌编的方式编织在鞋面本体中,其具有连接稳固的特点,加强绳起到类似加强筋的作用,能够分散鞋面本体的局部受力,避免了鞋面本体局部变形较大而破坏,从而保证的整个飞织鞋面的稳定性,采用嵌埋段和凸露段的设置,可以保证鞋面本体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加强绳嵌编的编织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编织线圈位于第一勾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编织线圈位于第一导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步骤20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步骤30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步骤40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飞织鞋面的结构示意图;

1-鞋面本体10-鞋头部

20-鞋身部30-后跟部

40-鞋口部50-加强绳

51-第一端52-第二端

53-凸露段54-嵌埋段

60-第一织针61-第一勾部

62-第一活动爪621-第一自由端

622-第一铰接端63-第一导针部

631-第一抵靠端632-第一固定端

70-第二织针71-第二勾部

72-第二活动爪721-第二自由端

722-第二铰接端73-第二导针部

731-第二抵靠端732-第二固定端

80-编织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

参照图1至图7,在附图中,k,t代表纱嘴,“←”代表纱嘴从右向左运动进行编织,“→”代表纱嘴从左向右运动编织。

表示空针;

表示编织线圈在前针床;

表示编织线圈在后针床;

“↗”表示编织线圈从前针床的织针向右后方转移至对应的后针床;

嵌绳一体鞋面,包括鞋面本体1,以鞋面本体1对应脚趾的方向为前,对应脚后跟的方向为后,鞋面本体1自前向后包括鞋头部10、鞋身部20以及鞋跟部30,鞋跟部30处设有鞋口部40,还包括以编织方式嵌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中的加强绳50,加强绳50的强度大于编织鞋面本体1的纱线。加强绳5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为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连接在所述鞋面本体1上,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之间的部分具有嵌埋段54和凸露段53,嵌埋段54埋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内,凸露段53露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的表面上,嵌埋段54和凸露段53在加强绳50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在实施例中,加强绳50的颜色与鞋面本体1不同,凸露段53起到装饰效果。在图7中,为了方便看清楚本发明的构思,只有一条加强绳50的嵌埋段54用虚线表示出来,其余的加强绳50则没有示意出嵌埋段5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加强绳50为多条,多条所述加强绳50沿前后方向布设,每条所述加强绳50沿左右方向延伸,多条加强绳50大体平行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加强绳50布设在所述鞋头部10和所述鞋身部20,所述第一端51连接至所述鞋面本体1的左端,所述第二端52连接至所述鞋面本体1的右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1和所述加强绳50以横编机一体编织连接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1呈平面状,从所述鞋头部10至所述鞋跟部30,所述鞋面本体1的宽度逐渐增大。鞋面加工完成,将鞋面本体1的周沿对应固定到鞋底上,即可形成鞋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口部40设有加弹部,加弹部由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所述氨纶包芯纱为150d的涤纶或者150d的涤纶高弹纱包覆20d的氨纶形成的包芯纱,通过对鞋口部40进行加弹处理,提升鞋口的弹性,方便鞋面的脱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鞋面本体1由仿锦纶、热熔丝以及氨纶包芯纱交织而成。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嵌绳一体鞋面的编织工艺,鞋面包括鞋面本体1,以鞋面本体1对应脚趾的方向为前,对应脚后跟的方向为后,鞋面本体1自前向后包括鞋头部10、鞋身部20以及鞋跟部30,鞋跟部30处设有鞋口部40,还包括以编织方式嵌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中的加强绳50,加强绳5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为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连接在所述鞋面本体1上,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之间的部分具有嵌埋段54和凸露段53,嵌埋段54埋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内,凸露段53露设在所述鞋面本体1的表面上,采用至少具有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电脑横编机进行编织,在编织时,采用前针床上的奇数针或者偶数针,对应采用后针床上的偶数针或奇数针,加强绳50的嵌编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以在后针床上编织一针和在前针床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形成一个横列;2、以翻针的方式将前针床的针的部分编织线圈转移至后针床对应的针上;3、沿横列方向拉一条加强绳50;4、以在前针床上编织一针和在后针床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形成一个下横列,并将加强绳50夹持在前针床的编织线圈与后针床的编织线圈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前针床上的针自左向右命名为a,b,c,d,e,f,g,a1,b1,c1,d1,e1,f1,g1;所述后针床上的针自左向右命名为a,b,c,d,e,f,g,a1,b1,c1,d1,e1,f1,g1,加强绳50的嵌编采用如下方式循环进行:1、所述前针床的a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前针床的b,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左向右编织,所述后针床的b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后针床的a,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左向右编织,编织过程,以所述后针床编织一针和所述前针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编织;2、将所述前针床的b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的c上,将所述前针床的d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e上,将所述前针床的c1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d1,将所述前针床的e1上的编织线圈以翻针的方式转移至所述后针床的f1;3、通过k纱嘴拉一条所述加强绳50;4、所述前针床的f1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前针床的g1,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右向左编织,所述后针床的g1为空针,t纱嘴编织所述后针床的f1,以一针隔一针的方式从右向左编织,编织过程,以所述前针床编织一针和所述后针床编织一针交替进行编织,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前针床的f和a1上的编织线圈和后针床e、g、b1共同将加强绳50部分包围住形成嵌埋段,加强绳50在b、d处形成凸露段53,在c1、e1处形成另一凸露段5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翻针是指将第一针床的第一织针上的编织线圈转移至第二针床上对应的第二织针上,第一织针的两端分别为第一驱动端和第一编织端,第一驱动端与第一针床的选针器连接,第一编织端具有第一勾部和活动搭接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活动爪,第一活动爪的一端为铰接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铰接端,另一端为能够受编织线圈作用而摆动的第一自由端,在第一驱动端与第一活动爪之间设有第一导针部,第一导针部的一端为固定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固定端,另一端为抵靠在第一织针上的第一抵靠端,第一固定端与第一抵靠端之间形成供第二织针穿过的第一导针空间,第二织针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驱动端和第二编织端,第二驱动端与第二针床的选针器连接,第二编织端具有第二勾部和活动搭接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活动爪,第二活动爪的一端为铰接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铰接端,另一端为能够受编织线圈作用而摆动的第二自由端,在第二驱动端与第二活动爪之间设有第二导针部,第二导针部的一端为固定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固定端,另一端为抵靠在第二织针上的第二抵靠端,第二固定端与第二抵靠端之间形成供第一织针穿过的第二导针空间,将编织线圈从第一织针转移至第二织针采用如下步骤操作:步骤10,编织线圈编织完后挂在第一勾部上,第一活动爪的第一自由端抵靠在第一勾部上将第一勾部闭合,第一织针往出针方向运动,编织线圈将第一自由端顶开并移动至第一导针部;步骤20,第一织针继续向出针方向运动,并使第一导针部移动至对应第二织针的位置,第二织针在第二勾部打开的情况下往出针方向运动并依次穿过编织线圈和第一导针空间;步骤30,第一织针往收针方向运动,第二织针随着编织线圈在第一织针上滑动,编织线圈移动至第一自由端处将第一自由端顶起,从而使得第一自由端抵靠在第一勾部上将第一勾部闭合;步骤40,第一织针继续往收针方向运动,编织线圈沿着第一活动爪滑动并从第一勾部中滑离。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针床的横移,从而将前针床上的编织线圈转移至后针床不同位置的织针上。

本发明所说的一针隔一针,例如以前针床为例,在前针床上,相邻的两根织针,一根织针进行编织,另一根织针不编织,形成空针。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