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拉杆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680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用拉杆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拉杆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用拉杆箱。



背景技术:

传统拉杆箱具有容积大,结构简单,移动方便的特点。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拉杆箱已经成为人们外出旅行时的必备品。

在外出旅行的群体中,大人带着小孩子出行的占有很高的比例。当大人带着小孩出行时,因为小孩通常不耐长时间行走,所以经常会出现大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拉着拉杆箱的情况。

外出旅行时,大多时候人们需要较长时间拉着旅行箱行走,如赶飞机、赶火车、坐地铁、导汽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大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拉着拉杆箱,大人会增加疲劳度,单手抱小孩也会增加小孩的安全隐患。也有部分家长为了省劲,将小孩放在拉杆箱上方,将小孩与拉杆箱一起拖着走或推着走。因为拉杆箱直立运动时极不稳定,孩子坐的位置高,又没有安全带、防摔垫等安全保护措施,孩子在箱子上跌落受伤的事故时有发生。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423247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解决方案,将拉杆箱上方设置一个座椅,将座椅与拉杆固连,这样可增加孩子坐在箱子上时的稳定性,但是,因为箱子在直立时容易翻倒,孩子坐的位置高,双脚离地面远,不便于随时着地,所以受伤风险较大。

现有技术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498315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解决方案,将拉杆箱的箱体高度降低,同时增加套带、靠背、脚踏板、扶手和安全带,可增加儿童乘坐的安全性。这个方案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降低箱体高度会减少箱子的容积,从而降低外出旅行时的实用性;二是增加的套带、靠背、安全带等部件外露不美观,在不携带小孩时会显得冗余,同时也减少了拉杆箱放置物品的空间;三是用途受局限,这种箱子只适用于带小孩出行的情况,如果不带小孩出门就不便于使用这种箱子,不利用节约成本和充分利用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带座椅的拉杆箱存在的结构复杂、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更高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用拉杆箱。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两用拉杆箱,包括:箱体、安装在箱体下表面上的滑轮和固定在箱体后表面上的拉杆;

所述箱体包括下箱和固定在下箱上方的上箱;

所述上箱与拉杆相对的前侧能够打开和封闭;

设置在下箱上表面或上箱底部的支撑座;

固定在上箱或拉杆上的安全带。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与拉杆相对的前侧外壳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的左右两侧外壳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与拉杆相对的前侧外壳与左右两侧外壳均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与拉杆相对的前侧外壳能够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上箱采用带有第一环形拉锁的环形软包结构,通过第一环形拉锁实现环形软包结构的打开和封闭;第一环形拉锁的滑道呈u型,从上箱前侧底部开始延伸到上侧左右两边,第一环形拉锁两端分别设有拉锁头,能够同时向左右拉开;当拉开第一环形拉锁打开上箱时,上箱的上端面或前端面向上翻折形成遮阳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下箱左右两侧的第二环形拉锁。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在拉杆上端或上箱上部的折叠式或抽出式遮阳板。

进一步的,所述下箱包括骨架和硬质表面,所述骨架为矩形框结构,硬质表面包裹在矩形框结构上;所述支撑座固定在骨架上或者所述支撑座与硬质表面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活动安装在拉杆上的背部助推支架,所述背部助推支架端部设置有滚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放置在上箱内侧下表面上且位于支撑座上的防摔垫。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下箱前表面下端的脚蹬板,所述脚踏板能够伸缩或折叠。

进一步的,所述滑轮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滑轮分别安装在下箱下表面靠近拉杆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滑轮的数量为四个,这四个滑轮分别安装在下箱下表面的四个角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在下箱上方设置支撑座和上箱,上箱的前侧外壳和上侧外壳能够打开和封闭或者采用软质材料,增加了拉杆箱的功能性。当打开上箱前侧外壳和上侧外壳后,或将上箱前侧外壳向内翻转后,下箱上方的支撑座即可变成儿童座椅,在出行的过程中,当儿童走不动时,可打开上箱让儿童坐在儿童座椅上系上安全带。当儿童不乘坐时,上箱可关闭,上箱内可存放物品,箱体整体储物容积增加。

2、本发明中,下箱的设计,一是可以起到支撑儿童乘坐的作用,二是在其左右两侧设置有环形拉锁,通过环形拉锁,下箱体能够在左右两侧打开和封闭,取放物品更方便。三是在下箱体中储存外出所需的物品,可以增加拉杆箱的重量,提高拉杆箱的稳定性。

3、在上箱内或拉杆上设置有安全带,增加儿童乘坐时的安全性。

4、为了实现不同身高的儿童都能乘坐在支撑座上,在下箱体下部设置有一脚蹬板,身高相对较低的儿童可以通过脚蹬板的作用乘坐在支撑座上,身高相对合适的儿童可以直接乘坐在支撑座上,非常方便。

5、在上箱内侧后表面安装有防摔垫,增加儿童乘坐时的舒适度,同时还能预防拉杆箱向后摔倒时儿童受伤的风险。

6、本发明在拉杆后面设置一背部助推支架和滚轮,当倾斜推动或拉动拉杆箱时,可放下背部助推支架,所述的背部助推支架可对拉杆箱起到支撑的作用,使人手更加省力,减轻疲劳。

7、遮阳板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免受阳光照射,避免晒伤,增加儿童舒适度。

8、本发明的一种两用拉杆箱,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当携带儿童出门时,需要拉着儿童行走时,上箱可作为儿童座,方便拉着儿童行走;不用拉着儿童行走时,上箱可作为储物箱,方便储物;当不携带儿童出门时,本发明可做常规拉杆箱使用,容积与同体积常规拉杆箱相当。

9、本产品特别适合带着小孩出行的年轻女性,在需要时,既能同时拉着小孩和小孩所需的随行物品,又能在小孩不乘坐拉杆箱时在上箱内放置随手物品以方便腾出手来拉着孩子,避免孩子乱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两用拉杆箱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两用拉杆箱的侧视图。

图3为上箱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箱,1-1、骨架,1-2、硬质表面,1-3、第二环形拉锁,2、滑轮,3、拉杆,4、支撑座,5、脚蹬板,6、上箱,6-1、第一环形拉锁,7、遮阳板,8、安全带,9、背部助推支架,10、滚轮,11、防摔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两用拉杆箱,具体包括以下组件:

箱体、骨架1-1、硬质表面1-2、第二环形拉锁1-3、滑轮2、拉杆3、支撑座4、脚蹬板5、第一环形拉锁6-1、遮阳板7、安全带8、背部助推支架9、滚轮10、防摔垫11。

箱体由上箱1和下箱6组成。

下箱1采用骨架1-1和硬质表面1-2结合的结构设计,骨架1-1为矩形框结构,硬质表面1-2包裹在矩形框结构上,另外,在下箱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二环形拉锁1-3,第二环形拉锁1-3具体安装在硬质表面1-2边缘,如图2所示,形成一个环状的拉锁,通过第二环形拉锁1-3可以将下箱1打开和封闭,可以放置一些生活用品以及服饰等。

在下箱1的下表面上安装有两个滑轮2或者安装有四个滑轮2,当安装有两个滑轮2时,这两个滑轮2分别安装在下箱1下表面靠近拉杆3的一侧即下箱1下表面后端,而下箱1下表面前端直接设置两个支撑柱即可;当安装有四个滑轮2时,这四个滑轮2分别安装在下箱1下表面的四个角处即可。

在箱体的后表面上固定有一拉杆3,方便推拉。上箱6与拉杆3相对的前侧外壳能够打开和封闭,上箱6与拉杆3相对的前侧外壳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或者,上箱6的左右两侧外壳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或者,上箱6与拉杆3相对的前侧外壳与左右两侧外壳均采用软质可变形材料。上箱6与拉杆3相对的前侧外壳能够打开或关闭。

支撑座4设置在下箱1的上表面上,或者支撑座4设置在上箱6底部。具体的是支撑座4固定在下箱1的骨架1-1上或者支撑座4与硬质表面1-2为一体式结构。在上箱6内侧下表面上且位于支撑座4上放置有一防摔垫11。支撑座4相当于座椅的支撑部分,儿童可以直接乘坐在支撑座4上。另外,为了方便儿童乘坐,在下箱1前表面下端设置有脚蹬板5,脚踏板5能够伸缩或折叠。当儿童需要乘坐在支撑座4上时,可能由于身高原因无法直接乘坐在支撑座4上,因此,可以通过脚蹬板5的作用使儿童能够直接乘坐在支撑板4上。

上箱6固定在支撑座4上,上箱6能够打开和封闭。具体的是:上箱6采用一种环形软包结构,此环形软包结构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拉锁6-1,通过第一环形拉锁6-1实现环形软包结构的打开和封闭,第一环形拉锁6-1的滑道呈u型,从上箱6前侧底部开始延伸到上侧左右两边,第一环形拉锁6-1两端分别设有拉锁头,能够同时向左右拉开。当拉开第一环形拉锁6-1打开上箱6时,上箱6的上端面或前端面向上翻折形成遮阳板,如图3所示。当上箱6通过第一环形拉锁6-1封闭后,支撑座4则会被包裹在上箱6中,此时,整个拉杆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储物箱,扩大了拉杆箱的储物空间;当打开上箱6之后,拉杆箱上部分又变成了儿童可以乘坐的座椅,扩大了拉杆箱的功能性。

为了使儿童乘坐时更加安全,在拉杆3的上端或者在上箱6内侧设置有一安全带8,当儿童乘坐在支撑座4上之后,利用安全带8固定儿童,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夏季外出时,儿童可能会因为阳光的照射而晒伤,因此,在拉杆3的上端还设计有一遮阳板7,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所说的遮阳板7可以是折叠式或者是抽出式。

背部助推支架9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拉杆3上,背部助推支架9的另一端端部设置有滚轮10,当将拉杆箱向后倾斜时,背部助推支架9的滚轮10支撑在地面上,可以减轻人手拉住拉杆3的拉力,只要轻轻扶住拉杆3向前推动拉杆箱即可,省时省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