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508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



背景技术:

伞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品,用以遮蔽阳光或是遮风挡雨,下雨时期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多折伞因为其折叠后体积小,携带方便而广受欢迎。

现有一种自动多折伞具,在握柄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收伞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

这类自动多折伞具内部的典型结构可参阅2002年2月13日授权公告的,公告号为CN247620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控制装置”。该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是:当欲将伞打开时,向下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伞中棒内部的开伞弹簧释放能量,将伞中棒向上弹伸,使伞打开;而当欲将伞收起时,再次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内的扣头也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扣头呈释放状态,在伞面骨架上的收伞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伞面呈收伞状态,扣头则由拉绳拉回到伞中棒上方;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达到完全收伞,还要再用力将伞面部分向握柄处推动,使伞中棒缩短,开伞弹簧重新积蓄能量,伞中棒及扣头重新受握柄内的控制装置控制,这样伞具才完全呈收折状态。

而且这类多折伞具,其折叠之后总有一部分接触雨水的伞布的挡雨面朝外,当使用者于下雨天使用完毕后,将多折伞折叠后带走时,总是很容易碰到接触雨水的挡雨面,造成衣物沾湿,极为影响多折伞的使用效果。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多折伞具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使得多折伞具可以完全自动开收,伞具收合之后伞布反收,伞布的挡雨面不会裸露在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包括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中棒组、固定在中棒组顶端的上巢、套置于中棒组上的下巢及伞柄、设置于中棒组中的开收伞控制系统与设置于伞柄及中棒组中的开收伞操作系统;所述伞骨架包括主伞骨与副伞骨,其中所述主伞骨包括一内节伞骨、一中节伞骨、一外节伞骨、中节伞骨回线和外节伞骨回线以及收伞弹簧;所述副伞骨的一端枢接在伞具的上巢上,另一端枢接在内节伞骨上;所述内节伞骨的内端枢接在下巢上,外端通过第一枢接关节与中节伞骨枢接在一起;所述中节伞骨的外端通过第二枢接关节与外节伞骨枢接在一起;所述外节伞骨的外端通过伞珠与伞布的外缘连接在一起,所述伞布内缘固定在上巢上;所述中节伞骨回线一端是枢接在副伞骨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第一枢接关节在中节伞骨的关节上;同时收伞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副伞骨上,另一端是连接在第一枢接关节上;外节伞骨回线的一端枢接在第一枢接关节上,另一端枢接在外节伞骨上,中段环绕在中节伞骨上;所述中棒组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该外管上端设置有一外管滑轮,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与中管配合的外管固定圈;所述中管的顶端固定有一设有中管滑轮的中管塞子,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外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所述内管下端固定于伞柄上;所述开收伞控制系统包括一下巢拉绳、一变比拉绳及一内管拉绳;其中下巢拉绳的一端固定在中管塞子上,另一端穿过外管并绕过外管滑轮后与下巢固定在一起;变比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从中管底部穿出并绕过中管固定圈的中管固定圈滑轮后,再穿进中管,从中管上端穿出,穿进外管,并从外管上端穿出后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穿过中管,绕过中管塞子的滑轮后,穿入中管与外管之间并固定在外管下端;所述开收伞操作系统包括一丝杆、一配合于丝杆上的螺母、螺母连接的推杆及带动丝杆转动的动力源,推杆的另一端与中管塞子连接,动力源由伞柄上的按钮控制。

所述外管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外管塞子具有中心通孔,同时在外管塞子上部设置有外管滑轮,对应该外管滑轮处的外管上形成一缺口。

所述内管顶部固定有一内管塞子,内管塞子径向设置有防止中管相对内管展开后下滑的定位装置。

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弹簧及由弹簧顶持的顶珠。

所述上巢固定在外管的顶端,其下部套置于外管上,并对应外管的缺口形成一罩槽。

所述变比拉绳与内管拉绳为同一条接绳。

所述上巢的下端还连接有一套置于外管上的助力弹簧。

所述推杆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体,则在内管塞子的两侧设有容置推杆的导槽。

所述推杆为一个硬质管体。

所述动力源为一马达或为机械驱动配合变速齿轮组而带动丝杆运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伞具中棒组中由三节拉绳构成的开收伞控制系统的设置,且此三节拉绳分别与中棒组的各节管件及上巢、下巢的连接关系,在配合由伞柄中动力源驱动的开收伞操作系统中的丝杆转动,丝杆上的螺母在上下移动时,推动推杆带动中管相对内管上下移动的同时,实现中棒组各管件与伞面联动打开与联动收合的功能,让多折伞具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开收的功能;而且主伞骨与下巢枢接,副伞骨与上巢枢接,使得伞具收合之后,伞布反收,伞布的挡雨内折叠在伞具的内部,没有裸露在外,令人们在下雨天使用后衣物不会轻易被挡雨面沾湿,令人们对伞具的使用更加方便、舒适、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伞具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伞具的开伞状态示意图;

图2a为图2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2b为图2的b-b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伞具的收伞状态示意图;

图3a为图3的c-c向剖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的d-d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伞具收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以三折伞为例进行说明,该伞包括:伞骨架A、、中棒组B、上巢C、下巢D、开收伞控制系统E、开收伞操作系统F、伞柄G以及固定于伞骨架A上的伞布H。

如图2、3所示,所述伞骨架A的主伞骨A1与副伞骨A2,其中所述主伞骨A1包括一内节伞骨A11、一中节伞骨A12、一外节伞骨A13、中节伞骨回线A14和外节伞骨回线A15以及收伞弹簧A16;所述副伞骨A2的一端枢接在伞具的上巢C上,另一端枢接在内节伞骨A11上;所述内节伞骨A11的内端枢接在沿伞棒上下滑动的下巢D上,外端通过第一枢接关节A3与中节伞骨A12枢接在一起,中节伞骨A12的外端通过第二枢接关节A4与外节伞骨A13枢接在一起,外节伞骨A13的外端通过伞珠与伞布H的外缘连接在一起,伞布H的内缘固定在上巢C上;所述中节伞骨回线A14一端是枢接在副伞骨A2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第一枢接关节A3在中节伞骨A12的关节上;同时收伞弹簧A16的一端连接在副伞骨A2上,另一端是连接在第一枢接关节A3上;外节伞骨回线A15的一端枢接在第一枢接关节A3上,另一端枢接在外节伞骨A13上,中段环绕中节伞骨A12。

所述中棒组B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B1、中管B2及内管B3;

其中在外管B1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1,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2;所述外管塞子1具有中心通孔11,同时在外管塞子1上部设置有外管滑轮12;对应该外管滑轮12处的外管B1上形成一缺口B11,以供下述的下巢拉绳E1穿出;所述外管固定圈2为一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外管B1中,而下端形成凸沿21而凸伸于外管B1之外;

中管B2的顶端固定有一中管塞子3,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4;所述中管塞子3的下部是嵌固于中管B2中,而中部设有中管滑轮31,该中管滑轮31可设置一个或多个,此处是设置一个;所述中管固定圈4亦一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中管B2中,而下端形成凸缘41而凸伸于中管之外,另在该凸缘41的一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42;在中管B2对应中管固定圈滑轮42的位置处形成一缺口,以供下述的变比拉绳E2穿出;

内管B3的顶部固定有一内管塞子5,内管B3下端固定于伞柄G上;在内管塞子5径向设置有定位装置K,此处的定位装置K是包括弹簧K1及顶珠K2,该定位装置K的作用是施于中管B2内壁的一个顶持力,防止中管B2相对内管B3展开后下滑。

上述三节套管之间是利用各自的塞子,如中管塞子3、内管塞子5,与各自相邻管件的固定圈,如外管固定圈2、中管固定圈4而实现相互的连接关系,从而构成相互伸展与收缩的中棒组B,无需额外打点实现连接限位。

所述上巢C是固定在外管B1的顶端,其下部套置于外管B1上,并对应外管B1的缺口B11形成一罩槽C1,以供下述的下巢拉绳E1通过;另外在该上巢C的下端还连接有一助力弹簧T,该助力弹簧T在伞面处于打开状态时,助力弹簧T受下巢D挤压而处于压缩蓄能状态;所述下巢D是滑动套置于外管B1上。

所述开收伞控制系统E包括一下巢拉绳E1、一变比拉绳E2及一内管拉绳E3;

其中下巢拉绳E1的一端固定在中管塞子3顶部,另一端穿过外管B1并绕过外管塞子1的外管滑轮12后与下巢D固定在一起;

其中下巢拉绳E1的一端固定在中管塞子3顶部,另一端穿过外管B1并绕过外管塞子1的外管滑轮12后与下巢D固定在一起;

变比拉绳E2的一端固定在内管B1上端,此处是固定在内管塞子5上,另一端从中管B2底部的缺口B21穿出并绕过中管固定圈4的中管固定圈滑轮42后,再穿进中管B2,从中管B2上端穿出,穿进外管B1,并从外管B1上端穿出后固定在外管塞子1上;

内管拉绳E3的一端固定在内管B3上端,此处同样是固定在内管塞子5上,另一端穿过中管B2,绕过中管塞子3的滑轮32后,穿出中管B2并穿入中管B2与外管B1之间并固定在外管B1下端,此处是固定在外管固定圈2的凸沿21上。

由于变比拉绳E2的一端与内管拉绳E3的一端均是固定在内管B3上端,因此变比拉绳E2与内管拉绳E3可以采用同一条接绳。

所述开收伞操作系统F包括一丝杆6、一配合于丝杆6上的螺母7、螺母7连接的推杆8以及带动丝杆6转动的动力源9。所述的动力源9是设于伞柄G中,其为一马达带动齿轮组而连接丝杆6,或是采用机械驱动配合变速齿轮组而带动丝杆6转动。当然,由马达的转轴直接配合丝杆6亦可。

所述推杆8的下端配合螺母7,上端是跨过内管塞子5而连接在中管塞子3上,此处的推杆8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件,如钢线,当然亦可采用一个硬质管体亦可,目的是令螺母7可以通过此推杆8而带动中管塞子3上下移动。

所述丝杆6上端是配合在内管塞子5处,另在内管塞子5上设有供推杆8跨过的导槽51,此实施例是在内管塞子5的两侧设有容置推杆8的导槽。

所述伞柄G为一容置动力源9的罩体,在伞柄G罩体上设有一按钮G1以启动动力源9的正转动力与反转动力。

配合图3、3a、3b所示,该全自动开收的反收多折伞在常态收合时,首先中棒组B的各节套管是缩套在一起,螺母7是位于丝杆6的下部,而下巢D是位于外管B2的下部。伞布H被折叠在外节伞骨A13和中节伞骨A12之间以及内节伞骨A11和副伞骨A2之间,伞布H的挡雨面没有裸露在外。

如图2、2a、2b所示,进行开伞操作时,按压伞柄G的按钮G1启动动力源9输出正转动力,动力源9会带动丝杆6转动,螺母7便会沿丝杆6向上移动,在上移的同时丝杆6利用推杆8推动中管塞子3连接带中管B2向上移动,推动中管B2相对内管B3向上展开,中管B2在向上移动的同时,中管塞子3与内管B3上端之间的距离加长,则内管拉绳E3会拉动外管固定圈2相对中管B2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即同时推动外管B1相对中管B2而展开,此时的外管塞子1与中管塞子3之间的距离加长,下巢拉绳E1便会拉动下巢D相对外管B1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下巢D上移,使得内节伞骨A11与副伞骨A2的夹角变小,中节伞骨回线A14将第一枢接节关节A3在中节伞骨上A12的关节向中棒组B方向反向施力,以令中节伞骨A12展开的同时将外节伞骨A13展开,伞布H随着外节伞骨A13、中节伞骨A12、内节伞骨A11以及副伞骨A2展开而展开,如此一系列的同步动作即可实现完全开伞功能。受下管塞子5处定位装置K的作用,展开的中管不会相会内管而下滑。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开伞动作中,内管拉绳E3与下巢拉绳E1主要起到牵动开伞的动作,而变比拉绳E2只是满足中管固定圈4与内管B3上端的距离缩短,外管塞子1与内管B3上端的距离同时加长时的变化。

如图3、3a、3b所示,当进行收伞动作时,再按压伞柄G的按钮G1启动动力源9输出反转动力,则动力源9会带动丝杆6反转,螺母7便会沿丝杆6向下移动,在下移的同时丝杆6利用推杆8牵引中管塞子3会令螺母7拉动丝杆8相对内管B3向下移动,拉动中管B2相对内管B3向下移动套合,同时下巢D在助力弹簧T的推动下,会沿外管B1具有下移的运动趋势,而中管B2在下移的同时中管固定圈4与内管B3上端的距离加长,则变比拉绳E2便会拉动外管塞子1带动外管B1相对中管B2向下移动套合,连接在中管塞子3上的下巢拉绳E1会松释对下巢D的拉动,则下巢D会沿外管B1向下移动,带动内节伞骨A11向下移动,中节伞骨回线A14将第一枢接节关节A3在中节伞骨A12上的关节向中棒组B方向施力,以令中节伞骨A12向里收缩的同时将外节伞骨A13向里收缩,同时伞布H被外节伞骨A13、中节伞骨A12、内节伞骨A11以及副伞骨A2折叠反收,伞布H的挡雨面不会裸露在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收伞动作中,变比拉绳E2与下巢拉绳E1主要起到牵动收伞的动作,而内管拉绳E3只是满足外管固定圈2与中管塞子3的距离加长,中管塞子3与内管B3上端之间的距离同时缩短时的变化。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在伞具中棒组B中由三节拉绳构成的开收伞控制系统E的设置,且此三节拉绳分别与中棒组B的各节管件及上巢C、下巢D的连接关系,在配合由伞柄G中动力源9驱动的开收伞操作系统F中的丝杆6转动,丝杆6上的螺母7在上下移动时,推动推杆8带动中管B2相对内管B3上下移动的同时,实现中棒组B各管件与伞面联动打开与联动收合的功能,使得多折伞具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开收的功能;而且主伞骨A1与下巢D枢接,副伞骨A2与上巢C枢接,使得伞具收合之后,伞布H反收,伞布H的挡雨面内折叠在伞具的内部,没有裸露在外,令人们在下雨天使用后衣物不会轻易被挡雨面沾湿,令人们对伞具的使用更加舒适、方便、快捷。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