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117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婴儿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鞋。



背景技术:

对于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来说,走在地板尤其是瓷砖地板上时,婴儿的脚部容易着凉,对于婴儿的健康极为不利。此外,婴儿的足部有百分之七十是软骨,站立时,脚掌形状往往会因为体重的压迫而变形,足部负担较重,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依据婴儿足部的生长发育特点而设计的婴儿鞋。

现有的婴儿鞋通常包括鞋底和设置在鞋底上的鞋面,鞋面由软性布制成,通常具有柔软、轻巧、透气、舒适以及适合婴儿的脚型健康生长等特点。现有的婴儿鞋的鞋面通常设置两排鞋带孔,鞋带交替穿过两排鞋带孔后,在最上方的两个相对设置的鞋带孔处伸出两个自由端,通过调整鞋带在鞋带孔中的松紧程度,调整鞋子对足部的包覆松紧度,并通过将鞋带的两个自由端系紧,避免鞋子脱落。

现有的婴儿鞋的鞋带调整松紧程度以及系紧的方法较为复杂,而婴儿天生好动,导致家长为婴儿穿鞋时,调整鞋的松紧程度以及系鞋带时,操作都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婴儿鞋,以解决现有的婴儿鞋在调整鞋的松紧程度以及系鞋带时,操作都较为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婴儿鞋,包括:鞋身、鞋沿以及鞋底;

所述鞋身包括鞋面、前鞋帮以及后鞋帮;

所述前鞋帮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后鞋帮的两侧边连接,所述前鞋帮与所述后鞋帮连接成圆筒状;所述前鞋帮的底部设置有弧状边,所述前鞋帮通过所述弧状边与所述鞋面连接;

所述鞋沿呈圆环状,所述鞋面、所述前鞋帮以及所述后鞋帮的底部与所述鞋沿连接;所述鞋底连接于所述鞋沿的内侧;

所述前鞋帮与所述后鞋帮的连接区域顶部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内设置有拉链;

所述前鞋帮与所述后鞋帮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环状穿绳通道;

所述环状穿绳通道内设置有收紧绳,所述收紧绳的两端伸出所述环状穿绳通道,且位于所述开口部内;

所述前鞋帮与所述后鞋帮的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环状套,所述环状套内连接有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上设置有魔术贴母面;

所述前鞋帮与所述后鞋帮的另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魔术贴子面。

可选的,所述收紧绳伸出所述环状穿绳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

所述第一自由端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与所述收紧绳垂直,所述定位杆两端伸出于所述收紧绳的侧面,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杆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自由端的宽度;所述第二自由端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自由端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鞋底的表面设置有棉质层;所述鞋面内侧与所述后鞋帮内侧之间连接有松紧带;所述前鞋帮以及所述后鞋帮的内侧设置有海绵层。

可选的,所述鞋底底面设置有防滑凸块。

可选的,所述拉链的长度为所述后鞋帮的高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带表面设置有标签层,所述标签层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之间可拆卸连接。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包括:鞋身、鞋沿以及鞋底;鞋身包括鞋面、前鞋帮以及后鞋帮;前鞋帮的两侧边分别与后鞋帮的两侧边连接,前鞋帮与后鞋帮连接成圆筒状;前鞋帮的底部设置有弧状边,前鞋帮通过弧状边与鞋面连接;鞋沿呈圆环状,鞋面、前鞋帮以及后鞋帮的底部与鞋沿连接;鞋底连接于鞋沿的内侧;前鞋帮与后鞋帮的连接区域顶部设置有开口部,开口部内设置有拉链;前鞋帮与后鞋帮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环状穿绳通道;环状穿绳通道内设置有收紧绳,收紧绳的两端伸出环状穿绳通道,且位于开口部内;前鞋帮与后鞋帮的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环状套,环状套内连接有第一连接带,第一连接带上设置有魔术贴母面;前鞋帮与后鞋帮的另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魔术贴子面;可通过调整第一连接带上的魔术贴母面与第二连接带上的魔术贴子面的贴合位置,调整婴儿鞋对婴儿足部的包覆松紧程度;通过调整拉链的拉合位置,调整前鞋帮以及后鞋帮对婴儿脚踝以上的腿部区域的包覆松紧程度;通过调整收紧绳的系紧程度,进一步调整前鞋帮以及后鞋帮对婴儿腿部的包覆松紧程度;使得家长为婴儿穿鞋时,调整鞋的松紧程度以及系鞋带时,操作都较为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鞋面和前鞋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拉链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图1中的环状套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鞋底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内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收紧绳的示意图。

图:1-鞋面,2-前鞋帮,3-后鞋帮,4-鞋沿,5-环状套,6-第一连接带,7-第二连接带,8-鞋底,20-开口部,21-弧状边,22-标签层,23-拉链,24-收紧绳,25-环状穿绳通道,40-鞋身,71-魔术贴子面,81-防滑凸块,101-棉质层,102-松紧带,103-海绵层,241-第一自由端,242-第二自由端,243-定位杆,244-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婴儿鞋,包括:鞋身40、鞋沿4以及鞋底8。其中,所述鞋身40包括鞋面1、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

鞋面1、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的材料均为柔软的棉质材料,以对婴儿的足部进行有效的保护。鞋面1位于鞋尖的位置,覆盖婴儿足部的脚面,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包覆婴儿的脚踝以及脚踝上方的部分腿部区域。

所述前鞋帮2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后鞋帮3的两侧边连接,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连接成圆筒状,用于供婴儿的足部伸入。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之间可以通过缝纫的方式连接,或者通过胶水粘接。

所述前鞋帮2的底部设置有弧状边21,所述前鞋帮2通过所述弧状边21与所述鞋面1连接。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鞋面1之间可以通过缝纫的方式连接,或者通过胶水粘接。

所述鞋沿4呈圆环状,所述鞋面1、所述前鞋帮2以及所述后鞋帮3的底部与所述鞋沿4连接;所述鞋底8连接于所述鞋沿4的内侧。所述鞋沿4的周长根据婴儿足部的外形尺寸设置。

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连接区域顶部设置有开口部20,所述开口部20内设置有拉链23。开口部20沿着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连接区域竖直向下延伸。

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环状穿绳通道25,可以通过所述前鞋帮2和所述后鞋帮3的顶部边缘向内部卷曲后,与所述前鞋帮2和所述后鞋帮3的内表面连接,从而形成环状穿绳通道25。

所述环状穿绳通道25内设置有收紧绳24,所述收紧绳24的两端伸出所述环状穿绳通道25,且位于所述开口部20内。

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环状套5,所述环状套5内连接有第一连接带6,所述第一连接带6上设置有魔术贴母面。环状套5可通过缝纫的方式连接在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带6的端部向内卷曲,套在所述环状套5内。所述魔术贴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带6上面向所述前鞋帮2的表面上。

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另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第二连接带7,所述第二连接带7上设置有魔术贴子面71。所述魔术贴子面71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带7背对所述前鞋帮2一侧的表面上,使得所述魔术贴子面71与所述魔术贴母相对。

可选的,所述鞋底8底面设置有防滑凸块81,婴儿刚刚学会走路,走路时容易滑倒,防滑凸块81可以增强婴儿鞋的鞋底与底面的摩擦力。防滑凸块81可以设置为多个,在鞋底均匀分布,多个防滑凸块81的尺寸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所述拉链23的长度为所述后鞋帮3的高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所述第一连接带6表面设置有标签层22,所述标签层22与所述第一连接带6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标签层22与所述第一连接带6表面可以通过魔术贴连接。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一实施例,包括:鞋身40、鞋沿4以及鞋底8;所述鞋身40包括鞋面1、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所述前鞋帮2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后鞋帮3的两侧边连接,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连接成圆筒状;所述前鞋帮2的底部设置有弧状边21,所述前鞋帮2通过所述弧状边21与所述鞋面1连接;所述鞋沿4呈圆环状,所述鞋面1、所述前鞋帮2以及所述后鞋帮3的底部与所述鞋沿4连接;所述鞋底8连接于所述鞋沿4的内侧;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连接区域顶部设置有开口部20,所述开口部20内设置有拉链23;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环状穿绳通道25;所述环状穿绳通道25内设置有收紧绳24,所述收紧绳24的两端伸出所述环状穿绳通道25,且位于所述开口部20内;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环状套5,所述环状套5内连接有第一连接带6,所述第一连接带6上设置有魔术贴母面;所述前鞋帮2与所述后鞋帮3的另一侧的连接区域设置有第二连接带7,所述第二连接带7上设置有魔术贴子面71;可通过调整第一连接带6上的魔术贴母面与第二连接带7上的魔术贴子面71的贴合位置,调整婴儿鞋对婴儿足部的包覆松紧程度;通过调整拉链23的拉合位置,调整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对婴儿脚踝以上的腿部区域的包覆松紧程度;通过调整收紧绳24的系紧程度,进一步调整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对婴儿腿部的包覆松紧程度;使得家长为婴儿穿鞋时,调整鞋的松紧程度以及系鞋带时,操作都较为便利。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收紧绳24的示意图。

其中,所述收紧绳24伸出所述环状穿绳通道25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自由端241和第二自由端242。所述第一自由端241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杆243,所述定位杆243与所述收紧绳24垂直,所述定位杆243两端伸出于所述收紧绳24的侧面,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杆24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自由端242的宽度;所述第二自由端242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槽244,所述定位槽2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自由端241的宽度。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一自由端241和第二自由端242可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实现紧固,比系紧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二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收紧绳24的第一自由端241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杆243,所述定位杆243与所述收紧绳24垂直,所述定位杆243两端伸出于所述收紧绳24的侧面,相邻两个所述定位杆24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自由端242的宽度;所述第二自由端242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定位槽244,所述定位槽24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自由端241的宽度;使得需要系紧第一自由端241和第二自由端242时,可将所述第一自由端241放置于第二自由端242的定位槽244内,通过定位杆243实现定位,并可通过调整第一自由端241和第二自由端242的交叉位置,调整前鞋帮2以及后鞋帮3对婴儿腿部的包覆松紧程度,与直接系紧的方式相比,操作更加容易。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示意图。其中,所述鞋底8的表面设置有棉质层101;所述鞋面1内侧与所述后鞋帮3内侧之间连接有松紧带102;所述前鞋帮2以及所述后鞋帮3的内侧设置有海绵层103。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婴儿鞋的第三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棉质层101和海绵层103由于均为软质材料,可以增强婴儿穿鞋时的舒适度。此外,松紧带102可以使得鞋面1的内表面紧贴婴儿脚面,避免婴儿穿鞋时比较松动,影响婴儿正常行走的状况发生;所述前鞋帮2以及所述后鞋帮3的内侧的海绵层103,也可以增加对婴儿腿部的包覆程度,防止婴儿鞋脱落。

以上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