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脚电子称重箱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6651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脚电子称重箱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箱包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脚电子称重箱包。



背景技术:

拉杆行李箱包具有出门携带方便的特点,现有的拉杆箱包没有秤重的功能,出入机场等场合,对携带物品有重量限制,非常不便。还有的箱包虽然具有称重功能,但是一般采用箱包自身的四角称重,称重装置一般设置在箱包的底部或侧部。箱包称重时,其四角要求放稳。由于箱包的中间部分空缺,在装满过重情况下,箱包中间部分没有支撑,会下弯着地,使称重的重量偏小不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三脚电子称重箱包,提高称重准确度,且减轻电子称重自身重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三脚电子称重箱包,包括箱包体、转轮、侧向提手以及密码锁,在所述箱包体的底部设置四个转轮,所述侧向提手以及密码锁设置在箱包体的同一侧部,在所述箱包体上设置有称重单元,所述称重单元包括三个重量传感装置、控制器和显示屏,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和显示屏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设置在箱包体的与侧向提手相对的另一侧的侧面上,所述控制器和显示屏设置在箱包体的与侧向提手同一侧的侧面上,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呈三角分布,其中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上下设置且靠近箱包体的后部,另一个重量传感装置与其错开且位于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中间,同时靠近箱包体的前部。

进一步地,所述重量传感装置包括底座和盖体组成的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重量传感器,在所述盖体的中间设置浮动的承重支架,在所述承重支架上镶嵌金属片,所述金属片正好与重量传感器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报警器和蓝牙通讯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蓝牙通讯模块与手机APP系统连接,所述报警器与控制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三脚电子称重箱包,在箱包体的侧部设置三个重量传感装置,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呈三角分布,其中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上下设置且靠近箱包体的后部,因为后部为箱包体的主要承重部位;另一个重量传感装置与其错开且位于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中间,同时靠近箱包体的前部,避免箱包体中部区域没有支撑造成塌陷,导致称重不准确。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定,称重状态时,能保证箱体平稳放置,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重量传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三脚电子称重箱包的较佳实施例,包括箱包体1、转轮2、侧向提手3以及密码锁4,还包括称重单元。

在所述箱包体1的底部设置四个转轮2,所述侧向提手3以及密码锁4设置在箱包体1的同一侧部。所述称重单元包括三个重量传感装置5、控制器6和显示屏7。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5和显示屏7分别通过导线8与控制器6连接。

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5设置在箱包体1的与侧向提手3相对的另一侧的侧面上。所述控制器6和显示屏7设置在箱包体1的与侧向提手3同一侧的侧面上。所述三个重量传感装置5呈三角分布,其中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上下设置且靠近箱包体1的后部,另一个重量传感装置与其错开且位于两个重量传感装置中间,同时靠近箱包体1的前部。

请参照图3所示,所述重量传感装置5包括底座51和盖体52组成的腔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重量传感器53,在所述盖体52的中间设置浮动的承重支架54。在所述承重支架54上镶嵌金属片55,所述金属片55正好与重量传感器53抵触。在箱包体1处于称重状态时,金属片55压迫重量传感器53并触发重量传感器53工作。

请参照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称重单元还包括报警器9和蓝牙通讯模块10。所述控制器6通过蓝牙通讯模块10与手机APP系统11连接。所述报警器9与控制器6连接。

当本实施例的箱包体1处于称重状态时,重量传感装置5工作获取重量数值,并将数据传送给控制器6处理后经蓝牙通讯模块10发送给手机APP系统11,箱包体1的重量便会直接显示在手机上;而且,控制器6还将重量数值同时发给显示屏7直接显示出来,省去称重的麻烦。当箱包体1的物品超出设定的重量范围时,箱包体1上设置的报警器9就会报警,提醒人们行李箱超重。本实施例可以在箱包体1称重时提醒用户行李是否超重或处在超重边缘,并准确记录数据,且防止了因超重而损坏行李箱,稳定可靠,实用灵活,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