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9689阅读:9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



背景技术:

俗话说:“寒从脚起”,鞋内温暖可以阻断和驱散足寒向体内传输,达到体温稳定、维护免疫功能、祛寒祛湿,从而减少风湿关节痛、腰腿痛、感冒发生率等。由于体力劳动的减少,现代人的身体机能越来越脆弱,寒冷的冬天会让人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血液循环系统老化,会导致很多疾病的滋生,让亚健康的身体加速染疾。因此提供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因寒从脚起带来的病痛,减少人们去医院的痛苦,负担和麻烦,并且可为户外人员维持脚部温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其具有能够对鞋内进行加热保暖的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包括相互连接的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底、中底和下底,所述上底和中底之间形成第一容腔,所述中底和下底之间形成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中填充有导热液,所述中底的下表面分布有若干柱状凸起,所述下底的上表面分布有若干与所述柱状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柱状凸起的下端处于所述凹槽中且可相对于所述凹槽上下滑动,所述柱状凸起的侧壁和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于相互摩擦生热的摩擦片,所述中底上具有若干连通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底和下底之间的间距为2-5mm。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柱状凸起的底端和凹槽的底部通过弹性连接体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柱状凸起中具有连接其侧壁和底端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底中分布有导热材料。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热材料为石墨烯。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鞋面包括依次叠加的弹性层、棉绒层和柔性纤维层,所述弹性层和柔性纤维层之间距离为5-10mm,所述弹性层和柔性纤维层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弹性层和柔性纤维层上皆设有若干通气孔。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体包括若干纵横排列的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与所述鞋面垂直。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棉绒层和柔性纤维层之间还设有蜂窝状的纸蜂窝夹层,且所述纸蜂窝夹层的各个蜂窝状孔内分别充有定形相变材料。

采用上述结构后,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脚踩在所述上底上,造成上底向下凹陷,从而将力施加给所述中底,这时中底向下凹陷,从而所述柱状凸起向下移动,即所述柱状凸起和所述凹槽发生相对滑动,设于所述柱状凸起侧壁和凹槽侧壁的摩擦片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当人脚抬起来时,中底恢复原状,所述柱状凸起向上移动,这时所述摩擦片再一次摩擦产生热量,在这样重复的摩擦之中不断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液的流动传导至所述上底,然后到达足部,实现鞋子加热的目的,所述导热液具体可以水或者其他导热性性比较好的液体,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导热液的流动。

其次,人体保暖的关键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棉绒蓬松度好,是很好的保暖材料,当覆盖于皮肤表面时,能够形成一个温暖的保温层,但是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其蓬松度容易丧失,从而丧失保暖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将棉绒层设置所述弹性层和柔性纤维层之间,所述弹性层和柔性纤维层利用所述支撑件保持5-10mm的相对距离,不会对所述棉绒层产生压力,从而能够让棉绒层持久产生保温效果,利用此结构形成鞋面,能够让鞋面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所述弹性层具有良好的弹性,所述柔性纤维层具有柔性,这样鞋面在穿着时是十分舒适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相应的上底、中底和下底上相互配合的结构,实现了鞋子的加热功能,同时,通过设计具体的鞋面结构,让鞋面也具有了非常良好的保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的鞋底的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的鞋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鞋面-1;弹性层-11;棉绒层-12;

纸蜂窝夹层-13;柔性纤维层-14;支撑片-15;

鞋底-2;上底-21;中底-22;

柱状凸起-221;第二通孔-2211;第一通孔-2212;

下底-23;凹槽-231;第一容腔-24;

第二容腔-25;弹性连接体-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具有加热保暖功能的鞋,包括相互连接的鞋面1和鞋底2,所述鞋底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布的上底21、中底22和下底23,所述上底21和中底22之间形成第一容腔24,所述中底22和下底23之间形成第二容腔25,所述第一容腔24和第二容腔25中填充有导热液,所述中底22的下表面分布有若干柱状凸起221,所述下底23的上表面分布有若干与所述柱状凸起221相对应的凹槽231,所述柱状凸起221的下端处于所述凹槽231中且可相对于所述凹槽231上下滑动,所述柱状凸起221的侧壁和所述凹槽23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相互摩擦生热的摩擦片,所述中底22上具有若干连通所述第一容腔24和第二容腔25的第一通孔2212。

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脚踩在所述上底21上,造成上底21向下凹陷,从而将力施加给所述中底22,这时中底22向下凹陷,从而所述柱状凸起221向下移动,即所述柱状凸起221和所述凹槽231发生相对滑动,设于所述柱状凸起221侧壁和凹槽231侧壁的摩擦片相互摩擦产生热量,当人脚抬起来时,中底22恢复原状,所述柱状凸起221向上移动,这时所述摩擦片再一次摩擦产生热量,在这样重复的摩擦之中不断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导热液的流动传导至所述上底21,然后到达足部,实现鞋子加热的目的,所述导热液具体可以水或者其他导热性性比较好的液体,所述第一通孔2212用于导热液的流动。

具体的,所述上底21和下底23之间的间距为2-5mm。

为了防止所述柱状凸起221在移动过程中脱离所述凹槽231的限制,同时也为了增强鞋底2的弹性,所述柱状凸起221的底端和凹槽231的底部通过弹性连接体26连接。

所述柱状凸起221中具有连接其侧壁和底端的第二通孔2211,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通孔2211的设置,能够保证凹槽231底部、第一容腔24、第二容腔25始终保持压强的恒定,有利于所述柱状凸起221的移动。

进一步,所述上底21中分布有导热材料。具体的,所述导热材料为石墨烯。

所述鞋面1包括依次叠加的弹性层11、棉绒层12和柔性纤维层14,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之间距离为5-10mm,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之间通过支撑件连接,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上皆设有若干通气孔。人体保暖的关键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温层,棉绒蓬松度好,是很好的保暖材料,当覆盖于皮肤表面时,能够形成一个温暖的保温层,但是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其蓬松度容易丧失,从而丧失保暖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将棉绒层12设置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之间,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利用所述支撑件保持5-10mm的相对距离,不会对所述棉绒层12产生压力,从而能够让棉绒层12持久产生保温效果,利用此结构形成鞋面1,能够让鞋面1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所述弹性层11具有良好的弹性,所述柔性纤维层14具有柔性,这样鞋面1在穿着时是十分舒适的;所述通气功能用于实现良好的透气效果,由于通气孔的尺寸较小,图中未示出。

所述支撑体包括若干纵横排列的支撑片15,所述支撑片15与所述鞋面1垂直。所述支撑件也可以设置成若干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鞋面1的支撑杆。此处只要能够实现对所述弹性层11和柔性纤维层14的支撑作用即可。

为了进一步提高鞋面1的保暖效果,所述棉绒层12和柔性纤维层14之间还设有蜂窝状的纸蜂窝夹层13,且所述纸蜂窝夹层13的各个蜂窝状孔内分别充有定形相变材料。当鞋内温度较高时,该定形相变材料会吸热液化,而当鞋内温度较低时,该定形相变材料则会固化放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效果,使人们穿着鞋子时能够感觉更加舒适,同时纸蜂窝的设计则可以将定形相变材料有效分隔,防止其聚集。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