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7159阅读:1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设备维修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



背景技术:

在电网工作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在高压电线下工作,在这种环境中,需要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但是目前的近电报警装置是粘贴在安全帽内,在夏季高温的情况,工作人员大汗淋淋,汗液容易浸湿近电报警装置,并且汗液增发会使安全帽内部湿度大大增加,容易造成内部零件故障。近电报警器故障后工作人员往往是不知情的,从而忽略了危险的存在,冒然靠近高压设备引发安全事故。并且近电报警装置在安全帽内,当受到撞击后近电报警装置损坏,损坏的碎片会割伤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以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防止工作时工作人员流汗对近电报警装置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包括帽体和近电报警器,所述帽体外侧设有下方开口的收纳盒,所述收纳盒开口处设有卡扣,所述近电报警器安装于所述收纳盒内,所述近电报警器包括外壳、电场感应传感器、放大器、警示器、控制器和电源,所述外壳上设有电场感应传感器,所述电场感应传感器与所述放大器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警示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源之间设有启停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盒的侧面设有通孔,设有所述通孔的收纳盒一侧设有防水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前部设有防护面罩,所述防护面罩上方设有气隙,所述气隙通过软管与气泵连接,所述气泵通过气泵开关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泵设于所述收纳盒内。

进一步的,所述软管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另一接口通入所述帽体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收纳盒将近电报警装置收纳在内,防止近电报警器浸湿和受到环境湿度影响,提高近电报警器的稳定,方便近电报警器的安装和拆卸,当工作人员靠近高压电线时警示器发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安全。电场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信号更稳定,减少误报的可能。防止受到撞击后近电报警装置损坏的碎片对伤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近电报警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图4的A区域放大图;

图中,1收纳盒,2帽体,3近电报警器,4卡扣,5外壳,6电场感应传感器,7放大器,8警示器,9控制器,10电源,11启停开关,12防水隔板,13防护面罩,14气隙,15气泵,16通孔,17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1至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近电报警安全帽,包括帽体2和近电报警器3,所述帽体2外侧设有下方开口的收纳盒1,所述收纳盒1开口处设有卡扣4,所述近电报警器3安装于所述收纳盒1内,所述近电报警器3包括外壳5、电场感应传感器6、放大器7、警示器8、控制器9和电源10,所述外壳5上设有电场感应传感器6,所述电场感应传感器6与所述放大器7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器7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器9,所述警示器8与所述控制器9连接,所述电源10与所述控制器9连接。警示器9可以理解为声音警示器、光警示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声音警示器。

具体的,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电源10之间设有启停开关11。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切断开关,节省电源,提高使用时间。

具体的,所述收纳盒1的侧面设有通孔16,所述通孔16的收纳盒1一侧设有防水隔板12。声音通过通孔16向外传输,声音更清晰。在通孔16的收纳盒1一侧设有防水隔板12,防止雨水从通孔16浸入收纳盒1内,避免雨水将近电报警器3淋湿。

实施例2

参见图4至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壳5前部设有防护面罩13,所述防护面罩13上方设有气隙14,所述气隙14通过软管与气泵15连接,所述气泵15通过气泵15开关与所述控制器9连接。在下雨的时候能够防止雨水打在人脸上或眼镜上,影响视线,在防护面罩13上方设有气隙14,气泵15将高速气体从气隙14喷出,将附在防护面罩13上的雨吹走,为工作人员提供更清晰的视野。

具体的,所述气泵15设于所述收纳盒1内。进气流畅,并且在收纳盒1内可避免雨水浸湿。

具体的,所述软管设有三通阀17,所述三通阀17另一接口通入所述帽体2内部。调节三通阀17,将气泵15内的气体引入帽体2内,促进帽体2内部空气流通,达到消暑降温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