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043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防护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呼吸道,面部及呼吸道免受冷空气的袭击等。口罩几乎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目前人们常用的口罩材料基本都是2层无纺布、16层纱布口罩以及民用的布口罩等,这些滤料会让使用者感到呼吸阻力大,感觉很不舒服,并且没有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现有的口罩常使鼻子与口罩之间存在一个缝隙,给戴眼镜的使用者带来不便。而且现有口罩在大风天气时口罩带容易从耳边滑落。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为“口罩”,申请日为2016.04.18,申请公告日为2016.09.06,公开了:包括第一初滤纤维层、第一精滤纤维层、第二精滤纤维层和第二初滤纤维层;固定带固定于所述罩体上,密封圈固定于罩体贴合面部的一侧,环绕与口鼻部位置相对应的区域设置。该口罩罩体为四层纤维重叠的过滤材料,上下两层为初滤纤维层,中间两层分别为第二精滤纤维层和第一精滤纤维层。上述实用新型仍未解决现有现有口罩中不能起到杀菌消毒、不能防起雾,且容易滑落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解决现有的口罩中滤料过厚使使用者感到呼吸受阻且不能起到杀菌消毒、不能防起雾,容易滑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口罩体和固定于所述口罩体左右两侧边缘处的口罩带,口罩体为包括透气层和抗菌层的层状结构,口罩体上端中间与口鼻部对应的部位设有片状的折片,折片与口罩体上端边沿通过翻转结构连接,折片可向面部翻转并与鼻梁处接触配合形成遮挡部,遮挡部用于阻止气体从折片处流出。优选地,口罩体透气层包括开有若干透气孔的基层和无纺布层。优选地,口罩体的抗菌层为由短纤维搭接而成的银纤维层。优选地,口罩带为弹性材料。优选地,口罩带通过超声焊接固定在口罩体左右两侧边缘处。优选地,口罩带表面上套有橡胶套。优选地,折片与口罩体上端边沿通过折线连接,折片与口罩体通过折线进行翻转。优选地,在口罩体上端及折片的下端设置鼻梁支撑条。优选地,在口罩体的下端边缘到上端靠近鼻梁支撑条的部位设置缝合线,缝合线位于口罩体正中间,口罩体与缝合线的折叠结构形成立体的V形框架,V型框架的夹角角度为90°~1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与现有的口罩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的口罩,其罩体包括透气层和抗菌层,透气层包括开有若干透气孔的基层和无纺布层,抗菌层为由短纤维搭接而成的银纤维层,各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效的起到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使口罩的过滤效率达到93%以上;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的口罩,口罩体与口鼻部对应的部位设有折片,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水汽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为广大戴眼镜的群体解决了影响视线的麻烦;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的口罩,口罩带上设有圆柱橡胶,有效的防止口罩带从耳边滑落为使用者带来方便;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菌除霾防起雾的口罩,中间设计弧形缝合线,使口罩呈立体V型,使得口罩体不与使用者面部直接接触,保证了口罩的通气性及舒服性。附图说明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外侧正视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内侧正视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过滤层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中折片折叠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外侧正视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内侧正视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过滤层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中折片折叠示意图。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4,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包括口罩体1和固定于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的口罩带2,口罩体1为包括透气层和抗菌层的层状结构,口罩体1的透气层包括开有若干透气孔6的基层9和无纺布层11,使口罩防潮透气,口罩体1的抗菌层为由短纤维搭接而成的银纤维层10,银纤维层10的起到杀菌消毒作用。透气层和抗菌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效的起到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使口罩的过滤效率达到93%以上。口罩带2为弹性材料,口罩带2通过超声焊接固定在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口罩体1上端中间与口鼻部对应的部位设有片状的折片5,折片5与口罩体1上端边沿通过折线连接,折片5与口罩体1通过折线进行翻转。折片5可向面部翻转并与鼻梁处接触配合形成遮挡部,遮挡部用于阻止气体从折片处流出。在戴眼镜的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将折片5展开,使口罩在人的鼻子上以及鼻子两侧的面部区域形成有效紧密配合,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水汽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为戴眼镜的使用者带来方便。口罩体1上端及折片5的下端设置鼻梁支撑条4,使鼻子和面颊连接的区域以及在眼睛下面的面颊形成较高度的紧密配合,能有效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使用者呼吸道,又能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病菌或其它污染物侵袭他人。口罩体1的下端边缘到上端靠近鼻梁支撑条4的部位设置缝合线7,缝合线7位于口罩体正中间,口罩体1、缝合线7的折叠结构形成立体的V形框架,V型框架的夹角角度为90°~120°,V型框架与使用者口鼻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口罩体不与使用者面部直接接触,保证了口罩的通气性及舒服性。实施例二、参见图1~图4,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包括口罩体1和固定于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的口罩带2,口罩体1为包括透气层和抗菌层的层状结构,口罩体1的透气层包括开有若干透气孔6的基层9和无纺布层11,使口罩防潮透气,口罩体1的抗菌层为由短纤维搭接而成的银纤维层10,银纤维层10的起到杀菌消毒作用,透气层和抗菌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效的起到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使口罩的过滤效率达到93%以上。口罩带2为弹性材料,口罩带2通过超声焊接固定在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口罩带2表面上套有橡胶套3。将口罩带2沿中心对折,橡胶套3沿对折点套在口罩带2表面,并且用手可以使橡胶套3在口罩带2上移动,来调整口罩带2挂在耳边的长度,防止口罩带2滑落。口罩体1上端及折片5的下端设置鼻梁支撑条4,使鼻子和面颊连接的区域以及在眼睛下面的面颊形成较高度的紧密配合,能有效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使用者呼吸道,又能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病菌或其它污染物侵袭他人。口罩体1的下端边缘到上端靠近鼻梁支撑条4的部位设置缝合线7,缝合线7位于口罩体正中间,口罩体1、缝合线7的折叠结构形成立体的V形框架,V型框架的夹角角度为90°~120°,V型框架与使用者口鼻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口罩体不与使用者面部直接接触,保证了口罩的通气性及舒服性。实施例三、参见图1~图4,抗菌除霾防起雾口罩,包括口罩体1和固定于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的口罩带2,口罩体1为包括透气层和抗菌层的层状结构,口罩体1的透气层包括开有若干透气孔6的基层9和无纺布层11,使口罩防潮透气,口罩体1的抗菌层为由短纤维搭接而成的银纤维层10,银纤维层10的起到杀菌消毒作用,透气层和抗菌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效的起到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使口罩的过滤效率达到93%以上。口罩带2为弹性材料,口罩带2通过超声焊接固定在口罩体1左右两侧边缘处,口罩带2表面上套有橡胶套3。将口罩带2沿中心对折,橡胶套3沿对折点套在口罩带2表面,并且用手可以使橡胶套3在口罩带2上移动,来调整口罩带2挂在耳边的长度,防止口罩带2滑落。口罩体1上端中间与口鼻部对应的部位设有片状的折片5,折片5与口罩体1上端边沿通过折线连接,折片5与口罩体1通过折线进行翻转。折片5可向面部翻转并与鼻梁处接触配合形成遮挡部,遮挡部用于阻止气体从折片处流出。在戴眼镜的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将折片5展开,使口罩在人的鼻子上以及鼻子两侧的面部区域形成有效紧密配合,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水汽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为戴眼镜的使用者带来方便。口罩体1上端及折片5的下端设置鼻梁支撑条4,使鼻子和面颊连接的区域以及在眼睛下面的面颊形成较高度的紧密配合,能有效防止有害外来异物进入使用者呼吸道,又能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病菌或其它污染物侵袭他人。口罩体1的下端边缘到上端靠近鼻梁支撑条4的部位设置缝合线7,缝合线7位于口罩体正中间,口罩体1、缝合线7的折叠结构形成立体的V形框架,V型框架的夹角角度为90°~120°,V型框架与使用者口鼻之间形成空隙,使得口罩体不与使用者面部直接接触,保证了口罩的通气性及舒服性。实施一与实施例三的差别是:实施例三在口罩带2表面设有橡胶套3。可以用来调整口罩带2挂在耳边的长度,使口罩带2不容易滑落。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的差别是:实施例三在口罩体1上端中间与口鼻部对应的部位设有片状的折片5,折片5可向面部翻转并与鼻梁处接触配合形成遮挡部,遮挡部用于阻止气体从折片处流出,有效防止口罩使用者呼出的水汽从鼻子两侧向上逸出而在其眼镜上雾化影响视线,为戴眼镜的使用者带来方便。因此实施例三效果最好。同时,对实施例三中口罩体1杀菌层的杀菌消毒作用进行微生物分析检测实验。采用不加样片、对照样片及样本样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微生物测试,分析结果如表1所述,振荡1h后的样本样片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总数小于1,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总数为4或者为0,远小于不加样片或对照样片振荡1h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菌落数。而且被试样片组与对照样片组的抑菌率差值≥99.99%,结果表明口罩体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较好。表1实施例三中口罩体对微生物杀菌作用分析检测结果测试微生物序号振荡前不加样片菌落总数(cfu/ml)振荡1h不加样片菌落总数(cfu/ml)振荡前对照样片菌落总数(cfu/ml)振荡1h对照样片菌落总数(cfu/ml)振荡前样本样片菌落总数(cfu/ml)振荡1h样本样片菌落总数(cfu/ml)被试样片组与对照样片组抑菌率差值(%)大肠杆菌19.4×1049.5×1049.5×1049.7×1049.7×104<1>99.99Eschrichiacol29.1×1049.1×1049.5×1049.7×1049.6×104<1>99.99ATCC2592239.2×1049.2×1049.4×1049.5×1049.5×104<1>99.99金黄色葡萄球菌17.5×1047.8×1047.6×1047.6×1047.6×104<1>99.99Staphylococcusaureus27.6×1047.2×1047.5×1047.6×1047.5×104<1>99.99ATCC653837.2×1047.6×1047.4×1047.4×1047.6×104<1>99.99白色念珠菌18.6×1048.7×1048.5×1048.8×1048.6×104499.99Moniliaalbican28.4×1048.4×1048.6×1048.7×1048.8×104499.99ATCC1023138.8×1048.8×1048.5×1048.7×1048.6×104099.99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由此所引伸出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