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PVC抑菌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3386发布日期:2018-08-04 11:05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PVC手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PVC抑菌手套。



背景技术:

PVC手套是采用聚氯乙烯通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手套不含过敏原,无粉,发尘量低,离子含量少,具有较强的化学抗性,良好的灵活性和触感,穿戴方便舒适,具有防静电性能,可在无尘环境中使用。PVC手套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微电子、LCD显示器等静电敏感物体以及医疗检查、护理、制药、生物工程、食品加工、快餐服务等领域,主要起隔离污染、保护双手的作用。但是现有的PVC手套透气性差,长时间使用会使手部产生大量汗液,造成手部细菌滋生,同时会发生滑动,影响实验操作等。

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PVC薄荷手套(申请号为201220663908.7)由手套外层、手套中层和手套内层组成,其中,手套中层包覆于手套内层外,且与手套内层粘连,手套外层包覆于手套中层外,且与手套中层粘连,手套中层为薄荷香味溶液喷涂层。该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次性PVC薄荷手套具有散发薄荷香味,提神醒脑、清爽镇静作用同时起到隔离有害细菌,抑制手套表面细菌生长,保护手部皮肤,适宜广泛使用。但是长时间使用会使手部产生大量汗液且不易散发,造成手表面滋生细菌。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透气性好,防滑,能够减少手部产生汗液,抑制细菌生长的一次性PVC抑菌手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PVC手套的不足,提供一种透气性好,防滑,能够减少手部产生汗液,抑制细菌生长的一次性PVC抑菌手套。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次性PVC抑菌手套,包括依次相连的手腕部、手掌本体和手指部,所述手掌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手心部和手背部,所述手腕部、手掌本体和手指部均为三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层、中间层和内衬层,所述手背部设有若干条延伸至所述手腕部末端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位于所述内衬层和所述中间层之间,所述手背部设有若干与所述通气管相通的通气孔,所述手心部设有若干活性炭面料的吸水凸起。

优选的,所述手腕部设有三层粘贴条,所述粘贴条表面设有一层塑料薄膜,将塑料薄膜撕下后,通过粘贴条的两两粘贴,可以改变手腕部的长度,从而适用于手部大小不同的使用者。

优选的,所述手腕部末端设有弹性圈,方便手套的佩戴。

优选的,所述手指部的手指末端处设有一层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PVC薄膜。手指部为易破损的部位,在手指末端加设一层耐磨层,能够提高其耐磨性,延长手套的单次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以弹性橡胶为支架构成,方便通气,且因为具有足够的弹性不会妨碍手套使用者进行实验等操作。

优选的,所述内衬层和所述中间层为PVC塑化层,所述外套层为PU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手背部设有相连通的通气管和通气孔,可以将手套内部与外界相连通,实现空气的流通,减少手部汗液的产生,抑制了细菌的滋生。

(2)本实用新型的手心部设有活性炭面料的吸水凸起,能够将手心产生的汗液吸收,保持手部干燥,防止细菌生长,同时能够增大手套与手的摩擦力,防止手套滑动和脱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背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心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手腕部;2、手背部;3、手指部;4、手心部;5、通气管;6、通气孔;7、弹性圈;8、粘贴条;9、吸水凸起;10、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一次性PVC抑菌手套,包括依次相连的手腕部1、手掌本体和手指部3,手掌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手心部4和手背部2,手腕部1、手掌本体和手指部3均为三层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套层、中间层和内衬层,手背部2设有若干条延伸至手腕部1末端的通气管5,通气管5位于内衬层和中间层之间,手背部2设有若干与通气管5相通的通气孔6,手心部4设有若干活性炭面料的吸水凸起9。

具体的,手腕部1设有三层粘贴条8,粘贴条8表面设有一层塑料薄膜,将塑料薄膜撕下后,通过粘贴条8的两两粘贴,可以改变手腕部1的长度,从而适用于手部大小不同的使用者。手腕部1末端设有弹性圈7,方便手套的佩戴。

具体的,手指部3的手指末端处设有一层耐磨层10,耐磨层10为PVC薄膜。手指部3为易破损的部位,在手指末端加设一层耐磨层10,能够提高其耐磨性,延长手套的单次使用寿命。

具体的,通气管5以弹性橡胶为支架构成,方便通气,且因为具有足够的弹性不会妨碍手套使用者进行实验等操作。

具体的,内衬层和中间层为PVC塑化层,外套层为PU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为:透气性好,防滑,能够减少手部产生汗液,抑制细菌生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应用案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