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5340发布日期:2018-10-23 23:0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鞋类物品常常包括提供各种功能的鞋底结构。例如,鞋底结构通常保护穿用者的足部免受环境因素和免受地面的影响。另外,鞋底结构可以衰减由地面或其他鞋类接触表面所引起的冲击或力。此外,一些鞋底结构可以提供抵靠鞋类接触表面的响应力。

附图简述

本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附图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在附图中:

图1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鞋类物品的侧视图;

图2A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前视图;

图2B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图2A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其中某些部分以虚线视图表示;

图2C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图2A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其中某些部分以虚线视图表示;

图2D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前部外侧视图;

图2E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图2D中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横截面;

图3A描绘了用于支撑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承载盘;

图3B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图3A的承载盘的俯视图。

图4A至图4C描绘了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示例性可替代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和

图5描绘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方法的流程图。

发明详述

主题在整个本说明书中被详细并且具体地描述以便满足法定要求。但是在整个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方面旨在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描述本身并非必然地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相反,所要求保护的主题可以以其他方式来实践以包括不同元件或与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元件类似的并且结合其他现有或未来技术的元件的组合。在阅读本公开之后,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替代方面对于在与所描述的方面相关的领域中实践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变得明显。应当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具有实用性,并且可以在不参考其他特征和子组合的情况下使用。这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涵盖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概述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主题总体上涉及用于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除了其他特征之外,鞋底结构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该冲击衰减支撑构件被构造成抑制和衰减施加在鞋底结构上的冲击力。例如,示例性的鞋类物品10在图1中被描绘,鞋类10包括具有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鞋底结构45。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各种特征,诸如在负荷下改变的结构以及构成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材料可以有助于衰减力或冲击。公开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将在本详细描述的其他部分中被更详细地描述。

在图1中,鞋底结构45还包括鞋外底20和鞋底夹层部分25,并且鞋底结构45可以包括未在图1中图示的多种其他元件(例如,鞋内底、鞋衬垫、鞋跟稳定器及类似物)。鞋类物品10还包括鞋面15、鞋舌50和用于系紧鞋带55的孔眼6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鞋类10仅仅是示例性的鞋类物品,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方面的情况下,许多其他构型是可能的。尽管图1描绘了一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一种布置,但是在技术的其他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分组、位置、定向等。说明性附图描绘了并且说明书描述了某些类型的鞋类物品,诸如在参与运动活动时所穿用的鞋类物品(例如,篮球鞋、交叉训练鞋、跑步鞋及类似物)。但是本文所描述的主题可以与其他类型的鞋类物品,诸如礼服鞋、凉鞋、休闲鞋、靴子及类似物组合使用。

在图1中的示意性鞋类物品10中,当鞋类物品10被穿用或穿戴时,鞋面15和鞋底结构45大致上形成围合足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足部接纳空间。通过将足部插入穿过例如由脚踝鞋领65所形成的开口85,足部接纳空间是可进入的。当描述鞋类物品10的各个方面时,可以使用相关术语来帮助理解相对关系。例如,鞋类物品10可以被分成三个大致的区:鞋前部区75、鞋中部区80和鞋跟区70。鞋类物品10还包括外侧面、内侧面、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鞋前部区75大致上包括鞋类物品10的与已穿戴的足部(未示出)的趾部和连接跖骨与趾骨的关节相对应的部分。鞋中部区80大致上包括鞋类物品10的与已穿戴的足部(未示出)的足弓区域相对应的部分,并且鞋跟区70对应于已穿戴的足部的包括跟骨的后部部分。外侧面和内侧面延伸穿过区70、75和80中的每一个并且对应于鞋类物品10的相对的侧面。更具体地,外侧面对应于已穿戴的足部的外侧区域(即,背对穿用者的另一只足部的表面),并且内侧面对应于已穿戴的足部的内侧区域(即,面向穿用者另一只足部的表面)。此外,上方部分和下方部分也延伸穿过区70、75和80中的每一个。当穿用者的足部被定位为平放在地上并且穿用者直立站立时,上方部分大致上对应于朝向穿用者的头部定向的顶部部分,然而下方部分大致上对应于朝向穿用者的足部的底部定向的底部部分。这些区70、75和80、侧面以及部分不旨在划分鞋类物品10的精确区域。另一方面,它们旨在表示鞋类物品10的大致区域,以帮助理解本说明书中提供的各种描述。另外,区、侧面和部分被提供用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并且不意味需要人为诠释目的。

如先前所指出的,鞋底结构45可以包括多个部件。在图1中,鞋底结构45包括由相对硬且耐用的材料(诸如橡胶)制成的鞋外底20,该鞋外底20与地面、地板或其他表面直接接触。鞋底结构45还包括鞋底夹层部分25,该鞋底夹层部分25由在正常穿用和/或运动训练或表演期间提供缓冲并吸收/衰减冲击力的材料形成。鞋底夹层中常常使用的材料的示例是,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EVA)、热塑性聚氨酯(TPU)、热塑性弹性体(例如,聚醚嵌段酰胺)及类似物。鞋底结构45还可以具有另外的部件,包括另外的缓冲部件(例如,弹簧、气囊及类似物)、功能部件(例如,用来解决内旋或外旋的运动控制元件)、保护元件(例如,防止地板或地面上的危险对足部造成伤害的弹性板)及类似物。另外,鞋底结构45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鞋内底、鞋衬垫或定位在足部接纳空间和鞋外底20之间的其他层。

鞋类10的这些各种部件被描绘用于解释的目的,并且不一定是完全分立的部件或层。例如,鞋外底20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部分,该一个或更多个部分也形成鞋底夹层、鞋面15或鞋底夹层和鞋面的一部分,并且鞋底夹层可以包括形成鞋外底20、鞋面15或鞋外底20和鞋面15的一部分的部分。鞋底夹层部分25和鞋外底20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在整个鞋底结构45上或在鞋底结构45的不同部分处联接到鞋面15。另外,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可以被认为是鞋底夹层、鞋外底、鞋内底或其任意组合的一部分。

示例性冲击衰减支撑构件

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包括诸如当鞋类物品10被穿用并且人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等时可以有助于对负荷的响应的各种特征。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可以经历各种类型的结构转变,诸如屈曲、弯曲、铰接、枢转及类似结构转变。在一个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是三维(3D)柱状支撑结构,并且结构转变包括由负荷下的结构转变导致的3D柱状支撑结构的缩短、压缩或高度减小。在本描述中,术语“柱状”描述了压缩构件结构,其通常包括具有柱顶(即,柱顶部)和底座(即,柱底部)的支撑构件,压缩构件结构将压缩构件结构上方的结构的重量(例如,力)传递到压缩构件结构下方的另一个结构元件。虽然术语“柱状”可以包括圆形或圆柱形支撑构件,但是在本公开的其他方面,“柱状”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数量的侧面或面的其他完整或部分棱柱形状。

在另外的方面中,当鞋类物品10被穿用并且人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等时,压缩构件结构在冲击下提供期望的能量返还。能量返还可以受到构成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材料的影响。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可以包括是固有弹性的并且能够吸收冲击力并且至少部分地将能量返还的聚合物或天然橡胶材料,诸如适合于根据本公开的方面所使用的热塑性聚氨酯(TPU)、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尼龙、PEBAX、聚氨酯(PU)、橡胶或任何其他固有弹性的聚合物材料,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

在另外的方面中,由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在负荷下提供的冲击衰减和力抑制是至少部分由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结构构型所导致的。在这个意义上,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至少部分地是超材料,使得冲击衰减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从除了下面的材料(例如,EVA或TPU)之外的特性导出--尽管如以上所描述,下面的材料的特性也有助于冲击衰减和能量返还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结构构型,对图2A至图2E(其示出了单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的各种放大视图)进行了参考。图2A图示了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的前视图,其类似于图1中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30的视角和定向。通常,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包括两个分立且交织的元件,包括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两者都联接到顶部锚固板110和底部锚固板115。如此,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的相应位置在顶部锚固板110和底部锚固板115处固定在一起。另外,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中的每一个包括在顶部锚固板110和底部锚固板104之间的彼此互连但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自由移动的相应部分。

现在参考图2B,将描述第一交织元件102的另外的方面,并且在图2B中,以虚线视图描绘了第二交织元件104,以便更好地图示第一交织元件102的某些特征。第一交织元件102包括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另外,第一交织元件包括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延伸并联接到顶部锚固板110的第一组支撑支柱145A、145C和145E。虽然仅三个支撑支柱被描绘在图2A和图2B中的第一组支撑支柱中,但是在本公开的方面中,另一个支撑支柱(在图2A和图2B的视图中被遮挡)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延伸并联接到顶部锚固板110。支撑支柱145A、145C和145E中的每一个在相应的连接点240A、240C和240E处连接到顶部锚固板110。此外,第一交织元件102包括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延伸并联接到底部锚固板115的第二组支撑支柱145B、145D和145F。支撑支柱145B、145D和145F中的每一个在相应的连接点240B、240D和240F处连接到底部锚固板115。

现在参考图2C,将描述第二交织元件102的另外的方面,并且在图2C中,以虚线视图描绘了第一交织元件102,以便更好地图示第二交织元件104的某些特征。第二交织元件104通常包括大体上椭球形状的壳壁125,用于解释的目的,壳壁125由一系列连接条(ligament)构成。

图2C说明性地描绘了一组大体上竖直定向的连接条120A、120B、120C和120D,以及大体上水平定向的连接条122A。术语“竖直”和“水平”仅当描述如图2C中所描绘的第二交织元件104时用于参考,并且应理解,当第二交织元件包括与图2C中所描绘的定向不相同的定向时,所识别的连接条在其他方面中可以不是竖直定向或水平定向的。连接条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和整合以形成椭球形状的壳壁125。在这个意义上,在一个连接条与一体地连接的另一个连接条之间不一定存在清楚的轮廓线。

为了说明的目的,连接条接合部130A和130B在图2C中被标识以描绘接合部,在该接合部处,多个连接条可以彼此联结以形成椭球形状的壳壁125。在另一方面中,连接条中的每一个包括大体上圆形或凸形的面向外的表面,这有助于大体上椭球形状的壳壁125的大致圆形的性质。椭球形状的壳壁125还包括布置在整个椭球形状的壳壁125上的并且将连接条彼此间隔开的空洞230A和230C的阵列。大体上椭球形状的壳壁125连接到顶部锚固板110并且连接到底部锚固板115,并且这个方面在图2E中通过连接点116A和116B(连接到顶部锚固板110)和连接点117A和117B(连接到底部锚固板115)被更清楚地图示。第二交织元件104可以包括在图2A和图2C中的视图中被遮挡的其他连接条和空洞。

已参考图2A至图2C描述了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的一些结构特征,包括第一交织元件102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和支柱,以及形成第二交织元件104的大体上椭球形状的壳壁125的连接条和空洞。现在参考图2D和图2E,将描述本公开的另外的方面,其中一些包括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的交织性质。图2D描绘了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的前部外侧透视图,并且图2E描绘了沿着图2D中的参考平面2E-2E所截取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的横截面。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椭球形状的壳壁125至少部分地围合第一交织元件102,特别是在第一交织元件102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处。另外,第一交织元件102的支柱中的每一个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延伸并且穿过第二交织元件104的椭球形状的壳壁125中的空洞。如此,尽管第一交织元件102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在第二交织元件104的内部,但是第一交织元件102包括分别在顶部锚固板110和底部锚固板115(即,柱顶和底座)处延伸到第二交织元件104外部的构件。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中,如图2E中所示出,第一交织元件102的横截面包括具有大体上中空核心的沙漏形状的轮廓。如所描绘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和支撑支柱145A、145B、145C、145D、145E和145F至少部分地围合腔200,其中,内部表面205面向腔200,并且外部表面210背对腔200。在一个方面中,具有大体上中空的腔的第一交织元件102的这种构型可以借助于通过在第一交织元件102的构造中使用的材料(例如,各种弹性材料,诸如EVA、TPU、聚酯及类似物)的固有性质、通过交织结构的组合或者通过材料性质和结构的组合来提供缓冲,允许具有高能量返还的较轻构造。

另外,第一组支撑支柱145A、145C和145E形成第一交织元件102的柱顶定向部分,并且第二组支撑支柱145B、145D和145F形成第一交织元件102的底座定向部分。第一交织元件102包括从第一组支撑支柱过渡到第二组支撑支柱的支柱接合部150A和150B。此外,柱顶定向部分可以大体上是底座定向部分的镜像。如此,从接合部150A到顶部锚固板110的近似距离160可以大体上类似于从接合部150A到底部锚固板115的近似距离170。

第一交织元件102还可以包括通过图2E所图示的各种其他尺寸。例如,第一交织元件102包括在内部表面205和外部表面210之间延伸的壁厚度190A。另外,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包括从一个支柱接合部150A延伸到另一个支柱接合部150B的宽度195,以及高度155。支柱还包括某些尺寸,诸如支柱长度197,其从连接点(到锚固板)到支柱连接到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的点测量。

如先前所解释的,第一组支撑支柱145A、145C和145E在第一组连接点240A、240B和240C处附接到顶部锚固板110,并且第二组支撑支柱145B、15D和145F在第二组连接点240D、240E和240F处附接到底部锚固板115。另外,如图2E中所图示的,第一组连接点间隔开宽度110A,并且第二组连接点间隔开宽度115A。

在本公开的另外的方面中,连接条包括面向内的表面(例如,图2E中的215)和面向外的表面220。面向内的表面215面向第一交织元件102的外部表面210。面向外的表面220背对第一交织元件102。每个连接条包括在面向内的表面215和面向外的表面220之间延伸的厚度(例如,190B)。

如图2B中所描绘的,椭球形状的壳壁125在顶部连接点(例如,116A和116B)处连接到顶部锚固板110,并且在底部连接点(例如,117A和117B)处连接到底部锚固板115。在本公开的方面中,顶部连接点间隔开宽度110B,该宽度110B小于支柱连接点的宽度110A。在这个方面中,椭球形状的壁连接到支柱向内或内部的顶部锚固板。类似地,底部连接点间隔开宽度115B,该宽度115B小于支柱连接点的宽度115A。在这个方面中,椭球形状的壁连接到支柱向内或内部的顶部锚固板和底部锚固板。

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可以以各种方式操作,以有助于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的冲击衰减特征。在本公开的方面中,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处于交织关系,使得元件的部分互连并且彼此间隔开。如此,这些部分可以在元件之间的空洞中形成一个或更多个腔。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中,当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由于负荷而经历变形时(例如,受影响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高度减小、元件104的外侧扩展及类似变形),占据元件102和元件104之间的空间的空气基本上被排出。如此,如果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接收到具有足够大小的力,则第一交织元件102可以变得与第二交织元件104相接触。例如,形成椭球形状的壳壁125的连接条的至少顶部边缘1000A和底部边缘1000B(被示出在图2A中)可以接触穿过空洞230A和230C的支柱。在这个方面中,元件104通过包封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来阻止元件102可能的横向移位来稳定元件102。如此,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之间的交织关系允许两个元件当由于冲击力而被压缩和变形时彼此邻接。

如先前所描述的,当横截面沿着参考平面截取时,元件102的横截面可以包括大致沙漏形状,该参考平面通过穿过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并且穿过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将元件102平分。换句话说,元件102从靠近顶部锚固板和底部锚固板的较大宽度渐缩到靠近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较小宽度。因此,根据本公开的方面,至少部分由于围绕元件102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半径减小,诸如当冲击力不完全平行于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纵向轴线时,元件102可以在冲击力下经历横向移位。因此,元件104的椭球形状的壳壁125与元件102交织并且包封元件102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180、至少部分地稳定元件102并且可以减少元件102的横向移位。

通过调节第一交织元件102和第二交织元件104的各种参数和性质,由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提供的冲击衰减的量可以被调整。例如,第一交织元件102的壁厚度190A(在内部表面205和外部表面210之间延伸)可以增加或减少。另外,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宽度195和每个单独的支撑支柱的长度197之间的比率也可以被调节,以影响由第一交织元件102提供的缓冲量和稳定性。另外,关于第二交织元件104,壁厚度190B、连接条的长度或宽度、空洞的尺寸或它们的任何组合可以被修改。例如,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较厚的支柱或连接条可以提供“更硬”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和/或更多响应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或较少响应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

当在鞋类物品构造中使用时,诸如在图1中所示出的鞋类物品构造,两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可以被提供,以从鞋底结构45的不同区域提供平衡支撑。例如,不同区域可以包括例如近侧区域、远侧区域、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以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在鞋类物品构造中提供减震。因此,为了提供甚至更大的稳定性,如图3A中所示出,可以通过将两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锚固到盘形承载件(例如,盘形承载件300)来一起提供两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

盘形承载件300可以用作防止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移位,并且确保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在鞋底结构45内的指定位置内的准确和有效放置的双重用途。换句话说,盘形承载件(例如,300)可以允许在鞋底结构(诸如鞋底结构45)内的指定空间内同时并且精确地放置两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例如,图3A示出了具有四个锚固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例如,100A、100B、100C和100D)的盘形承载件300,其中当被锚固在一起时,盘形承载件300和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A、100B、100C和100D能够被认为是单个件,并且因此被作为单个件处理,这简化了制造期间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处理。另外,因为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A、100B、100C和100D被锚固到盘形承载件300,所以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A、100B、100C和100D即使在包括这些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鞋类物品处于任何使用条件(即,中等、正常或非常剧烈的使用条件)下也保持在适当位置。

图3B示出了支撑四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A、100B、100C和100D的盘形承载件300的俯视平面视图。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通过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底部锚固板被锚固到盘形承载件300。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A、100B、100C和100D的顶部锚固板110可以从它们各自的上方表面304上的任何其他结构分离,该上方表面304与它们面向交织的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相应的下方表面302相对。此外,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包括围绕每个顶部锚固板的上方表面304的周界的相应凸起结构310。每个凸起结构310可以包括在每个凸起结构310的中心处的谷320。谷320可以包括小于凸起结构310的第二周界的第一周界,使得谷320被完全围合在凸起唇形件310内。另外,谷320的形状可以大体上对应于凸起唇形件310的形状,或者可替代地,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当盘形承载件安装在鞋底结构的接纳腔内(例如,如图1中所示出)时,谷320可以用作用于将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锁定在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的内顶部分内的位置的锚固点。盘形承载件还可以在其中心处包括腔330,从而减轻盘形承载件和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组件的总重量。另外,腔330还可以用作锚固点,用于将盘形承载件锚固到鞋底结构的接纳腔的内地板部分。

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可替代构型

为了说明的目的,图4A至图4C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可替代构型。例如,图4A描绘了具有第一交织元件440和第二交织元件410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400A。第一交织元件440包括中间核心支撑部分,三个支撑支柱450A、450D和450E从该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朝向底部锚固板430延伸并且联接到底部锚固板430。另外,第一交织元件440包括三个支撑支柱450F、450B和450C,它们朝向顶部锚固板420延伸并且联接到顶部锚固板420。第二交织元件410包括至少包封第一交织元件440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多个连接条460A和460B。虽然在图4A中未描绘,但是第二交织元件410也可以包括连接连接条并且包围第一交织元件440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径向连接条。

图4B描绘了具有第一交织元件445和第二交织元件415的另一冲击衰减支撑构件400B。第一交织元件445包括中间核心支撑部分,两个支撑支柱450C从该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朝向底部锚固板435延伸并且联接到底部锚固板435。另外,第一交织元件445包括两个支撑柱455A和455B,两个支撑柱455A和455B朝向顶部锚固板425延伸并且联接到顶部锚固板425。第二交织元件415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封第一交织元件445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多个连接条465A和465B。虽然在图4B中未描绘,但是第二交织元件415也可以包括连接连接条465A和465B并且包围第一交织元件445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的径向连接条。

在另一方面中,图4C描绘了具有第一交织元件447和第二交织元件417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400C。冲击衰减支撑构件400C类似于在图2A至图2E中所描绘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例如,第一交织元件447包括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支撑支柱457A、457D和457E从该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朝向底部锚固板437延伸并且联接到底部锚固板437。另外,支撑支柱457E、457B和457C朝向顶部锚固板427延伸并且联接到顶部锚固板427。此外,第二交织元件417包括连接条(例如,460A和460B)的网络,该连接条的网络至少包封第一交织元件447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然而,第二交织元件417的连接条形成具有多个孔的圆柱形状的壁,而不是形成椭球形状的壁(如在冲击衰减支撑构件100中),第一交织元件447的支撑支柱被构造成从该多个孔延伸。

图2A至图2E和图4A至图4C图示了具有不同数量的连接条和支柱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各种可替代的构造。在本公开的其他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包括另外的支柱。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包括将中间核心支撑部分连接到顶部锚固板的五个或更多个支柱,以及将中间核心支撑部分连接到底部锚固板的五个或更多个支柱。

用于鞋类的冲击衰减系统的其他方面

返回参考图1,根据本公开的方面,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压缩类型或压缩量可以取决于冲击衰减支撑构件集成在其中的系统。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集成到鞋底结构45中并且联接在鞋类物品的鞋外底20和底部鞋跟部分之间。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潜在地放置在鞋类物品的其他部分,诸如鞋类物品的前部部分、鞋类物品的中间部分中或者在整个鞋类物品的整个鞋底上。

该技术的其他方面可以包括来自图1的其他变型。例如,鞋底夹层的一个部分可以包括具有第一组特性的一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而鞋底夹层的另一部分可以包括具有不同于第一组特性的第二组特性的一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第一组特性和第二特性可以在一个或更多个特性上彼此不同,该一个或更多个特性包括用于第一交织元件的支柱数量和用于第二交织元件的壳壁结构、支柱/连接条厚度、支柱/连接条宽度及类似特性。例如,鞋跟部分可以具有拥有第一组特性的第一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并且鞋前部部分可以具有拥有不同于第一组特性的第二组特性的第二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此外,鞋中部部分可以具有拥有第三组特性的第三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第三组特性可以与第一组特性相同或者与第二组特性相同,或者第三组特性可以与第一组特性和第二组特性两者都不同。鞋底的不同部分中的不同和/或相似特性组的这些多种组合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味着是穷举的。鞋跟部分、鞋中部部分和鞋前部部分中的相似或不同特性的任何组合旨在被包括在该技术的范围内。

在另一方面中,鞋类物品的相同的大致区内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不同。例如,鞋跟部分可以包括:包括具有四个或更多个支柱的第一交织元件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以及包括具有少于四个支柱的第一交织元件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此外,相同的大致区可以包括具有不同尺寸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在其他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特性(例如,尺寸、支柱数量、材料、支柱/连接条厚度、支柱/连接条宽度、晶格结构、层的数量等)可以从鞋类物品的一个部分到鞋类物品的另一部分逐渐改变。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性质可以从鞋底夹层的内侧面到鞋底夹层的外侧面逐渐改变。另外,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性质可以从鞋类物品的鞋跟部分到鞋中部部分和/或从鞋中部部分到鞋前部部分逐渐改变。

在另一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性质可以从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一个部分到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另一部分改变。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一个侧面可以具有拥有第一厚度和几何形状的支柱/连接条,随着支柱和连接条过渡到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相对侧面时,该第一厚度和几何形状可以逐渐改变。

在该技术的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这种变化性可用于对于冲击衰减量、响应量和冲击衰减的放置(例如,外侧、内侧、鞋跟、鞋前部、鞋中部等)来调整鞋底夹层的性能。

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他鞋底夹层结构相组合。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布置在鞋底夹层的鞋跟部分中,并且鞋前部部分和鞋中部部分可以包括另一种类型的冲击衰减结构(例如,泡沫、弹簧、流体填充室及类似结构)。在一个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被布置在盒中,该盒可插入并且可保持在鞋底结构的鞋外底和另一部分之间。

尽管图1描绘了具有鞋面15和鞋底结构45的鞋类物品,但是本技术的其他方面可以针对没有鞋面的鞋底结构。例如,另一方面涉及鞋底夹层部分,该鞋底夹层部分包括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并且可以与其他鞋底部件组合以构造用于鞋类物品的底部单元。另外,另一方面包括鞋底结构(例如,鞋外底和鞋底夹层),该鞋底结构包括能够与鞋面联接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因此,一些方面可以不包括鞋面或鞋外底的某些部分或鞋底夹层的某些部分。

制造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方法

现在参考图5,描绘了流程图,该流程图概述了用于执行根据本技术的方面的用于制造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示例性方法500的步骤。应当注意的是,所描绘的步骤不应被解释为顺序发生,而是它们是可以以与本文所呈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执行的示例性步骤。当描述方法500时,还可以参考在当前的详细描述中参考其他附图所描述的一个或更多个部件。

在步骤510中,可以通过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底部锚固板(例如,115)来制造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例如,底部锚固板可以被铸造、模制、3D打印、激光烧结、烧蚀等。

步骤520包括在底部锚固板的表面上形成第一多个连接点(例如,240B、240D和240F),用于将第一冲击衰减元件(例如,102)联接到底部锚固板的表面,第一多个连接点围绕中心参考轴线径向布置。在一个方面中,第一多个连接点被3D打印到底部锚固板上,然而以上提到的任何其他制造技术也可以被实施。

在另一方面中,在步骤530中,在底部锚固板的该表面上从第一多个连接点径向向内形成至少一个连接点(例如,117A或117B),该至少一个连接点用于将第二冲击衰减元件(例如,104)联接到底部锚固板的表面。该至少一个连接点可以在第一多个连接点之前、第一多个连接点之后或者与第一多个连接点同时形成。类似于第一多个连接点,至少一个连接点也可以3D打印到底部锚固板上。

在步骤540中,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例如,145B、145D和145F)从第一多个连接点延伸形成,使得第一冲击衰减元件从第一多个连接点到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例如,180)渐缩。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与底部锚固板的表面间隔开。在一个方面中,可以通过从第一多个连接点构建的增材制造技术来3D打印第一部分。

此外,步骤550包括从至少一个连接点形成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例如,壁125的底部部分),使得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远离底部锚固板的表面延伸到径向较大的中间部分,该径向较大的中间部分包括包封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的径向节段。在一个方面中,通过增材制造技术从至少一个连接点构建材料来3D打印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大体上同时形成。

步骤560包括形成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例如,支柱145A、145C和145E)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例如,连接条120A和120B),使得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远离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远离中心参考轴线延伸,并且从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向外张开到第二多个连接点。另外,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被形成为朝向从第二多个连接点径向向内的至少第二连接点渐缩。如先前所描述的,可以通过增材制造技术来3D打印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例如,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可以构建到径向较小的部分上,并且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可以构建到径向较大的部分上。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可以大体上同时形成。

在步骤570中,顶部锚固板(例如,110)诸如通过铸造、模制、3D打印、激光烧结、烧蚀及类似工艺形成。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多个连接点被联接到顶部锚固板。另外,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点被联接到顶部锚固板。

已经在先前的描述中提供了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另一方面包括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该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包括中间核心支撑部分、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延伸的第一组支撑支柱以及在与第一组支撑支柱大致相反的方向上从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延伸的第二组支撑支柱。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被构造成通过纵向压缩来吸收力。冲击衰减支撑构件还包括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该第二冲击衰减元件包括在连接条接合部处联结在一起的连接条网络,其中连接条网络形成至少部分地围合中心腔并且包括第一组孔和第二组孔的支撑框架。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被定位在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中心腔中,并且至少部分地被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支撑框架围合。当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组装在一起时,第一组支撑支柱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延伸穿过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组孔,并且第二组支撑支柱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延伸穿过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组孔,从而使第一冲击衰减元件与第二冲击衰减元件交织。

通常,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包括沙漏形状轮廓的横截面,该横截面沿着参考平面截取,该参考平面通过穿过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并且穿过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来平分第一冲击衰减元件。换句话说,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从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的远侧部分附近的较大宽度渐缩到中间核心支撑部分处的较小宽度。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的远侧部分分别在第一基座结构和第二基座结构的周界附近联接到第一基座结构和第二基座结构。

此外,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支撑框架包括具有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的椭球形状的壁。椭球形状的壁包括径向节段,该径向节段大体上与横向轴线对齐并且被构造成包封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中间核心支撑部分。椭球形状的壁还在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纵向轴线的相对的端部上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组支撑支柱和第二组支撑支柱的远侧部分内部地联接到第一基座结构和第二基座结构。

在不同的方面中,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该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在第一多个连接点处联接到底部锚固板并且在第二多个连接点处联接到顶部锚固板。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另外地包括在第一多个连接点和第二多个连接点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冲击衰减支撑构件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包括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该第二冲击衰减元件在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多个连接点向内的至少第一连接处联接到底部锚固板。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还可以在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多个连接点向内的至少第二连接处联接到顶部锚固板。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还可以包括在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其中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中间部分被构造成至少部分地包围第一冲击衰减支撑元件的第一中间部分。

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包括从第一中间部分延伸的至少两组两个支撑支柱,其中分别地,一组可以在第一组连接点附近终止并且另一组可以在第二组连接点附近终止。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从第一组连接点附近的第一尺寸渐缩到第一中间部分附近的较小的第二尺寸,并且从第二组连接点附近的第三尺寸渐缩到第一中间部分附近的较小的第二尺寸。

另一方面,第二冲击衰减元件可以包括具有纵向轴线和横向轴线的椭球形状的壁,其中横向轴线大体上与椭球形状的壁的径向节段对齐。椭球形状的壁可以在由至少两组两个支撑支柱形成的周界内附接到顶部锚固板和底部锚固板。此外,通过使每组支撑支柱的至少两个支撑支柱中的每一个延伸穿过椭球形状的壁中的多个通孔中的每个相应通孔,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与第二冲击衰减元件处于交织关系。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盘形承载件可以被采用以经由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对应的底部锚固板安装一个或更多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根据本公开的方面,满负荷的盘形承载件可以被安装在鞋类物品的鞋底结构中的接纳结构内。

此外,本文的方面涉及制造以上讨论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方法。例如,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通过最初由弹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底部锚固板来制造。然后,第一多个连接点可以形成在底部锚固板的表面上,以用于将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联接到底部锚固板的表面,其中第一多个连接点可以围绕中心参考轴线径向布置。同时地或随后地,从第一多个连接点径向向内的至少一个连接点也可以形成在底部锚固板的表面上,该至少一个连接点将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联接到底部锚固板的表面。然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一部分可以形成在底部锚固板的表面上,使得第一冲击衰减元件从第一多个连接点到与底部锚固板的表面间隔开的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渐缩,并且使得第二冲击衰减元件远离锚固板的表面延伸到径向较大的中间部分,该径向较大的中间部分包括包封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的径向节段。然后,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部分可以被同时或随后形成,使得第一冲击衰减元件远离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远离中心参考轴线延伸,并且从径向较小的中间部分向外张开到第二多个连接点,并且第二冲击衰减元件朝向从第二多个连接点径向向内的至少第二连接点渐缩。

最后,顶部锚固板可以被形成,第一冲击衰减元件的第二多个连接点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点联接到该顶部锚固板。

根据本文的方面的冲击衰减支撑构件可以例如使用诸如例如激光烧结、3D打印、熔融沉积模制(FDM)、聚合物喷射(PolyJet)、立体光刻(SLA)等增材制造方法或根据本文的方面可使用的任何其他类型的技术来制造。特定的制造方法和技术可以基于该方法的复杂性和适用性以及根据本文的方面期望使用的材料类型来选择。

根据本文的方面,每个冲击衰减支撑构件的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和第二冲击衰减元件可以由一种或更多种天然橡胶、诸如聚酯、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氨基甲酸酯(PU)、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TPU)、尼龙的合成弹性聚合物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可用材料或可用材料的混合物制造。该材料可以基于它们的物理性质来选择,该物理性质诸如弹性、耐用性、回弹性、稳定性、易操作性、视觉吸引力(例如,颜色、光泽)等。此外,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由与第二冲击衰减元件相同的材料制造,或者可替代地,第一冲击衰减元件可以由与第二冲击衰减元件不同的材料制造。

从前述内容将看出,本文的方面很好地适合于达到上文所阐述的所有目标和目的以及是明显的且是结构固有的其他优点。

应当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具有实用性,并且可以在不参考其他特征和子组合的情况下使用。这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涵盖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由于在不脱离本文的范围的情况下,许多可能的构型和可替代方案可以由本文的方面做出,所以应当理解,本文阐述的或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内容应被解释为说明性的而不应以限制性的意义来解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