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5329发布日期:2019-01-16 06:57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绳扣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绳扣(cordlock)。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绳扣具”:在盒式的绳扣具中,绳类呈直线状穿过,螺旋弹簧配置在相对于绳类而并列的偏置的位置上(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号【0027】以及图1、图15及图1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5-1340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上述的以往的“绳扣具”中,由于绳类呈直线状穿过的中空部与螺旋弹簧的轴横向并列,因此成为使公构件的按压部倾斜而被弹簧按压着的状态,存在绳类的保持负载难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为此,为了提高保持力,当提高弹簧的负载时,用于释放绳类的操作负载有可能变高。

另外,在上述的以往的“绳扣具”中,若按压部倾斜,则有可能与母构件发生刮蹭而构成阻抗,使得释放负载增加,或者也可能构成操作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这是第二个问题点。如此这般,由于绳类呈直线状,因此一般很难获得保持力。

而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以往的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绳构件的保持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将以下的点作为特征。

第一,绳扣具有以下的构成。

(1)主体部

主体部在前面具有开口部。

(2)按压部

按压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被容纳在主体部内。

第二,在主体部,在构成开口部的侧壁(例如主体部的外侧壁)的两部位形成有绳构件穿过的主体部孔。

第三,在按压部,在前面具有按压面,在内部设置有能够与两部位的主体部孔连通且绳构件穿过的按压部绳插通部。

第四,设置有在按压部的内部使绳构件弯曲并插通的弯曲插通部。

第五,在处于一个假想立体形状之中的位置,设置有使按压部向着主体部的前方偏置的偏置装置(biasing)(例如螺旋弹簧),该假想立体形状是将侧壁(例如主体部的外侧壁)的内面与穿过两部位的主体部孔的绳构件的外形相交而构成的两部位的假想面用直线连接而形成的假想立体形状。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所示的第一形态那样具体化。

偏置装置是被容纳于在按压部设置的圆筒凹部中的螺旋弹簧。

根据该形态,能够使偏置装置的设置空间较小,能够确实的产生偏置力。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所示的第二形态那样具体化。

弯曲插通部以经过圆筒凹部的周壁的方式被设置。

根据该形态,能够将该弯曲插通部设定得较小。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所示的第三形态那样具体化。

弯曲插通部使绳构件在将两部位的主体部孔的位于相同侧的孔缘之间彼此连接而构成的假想线的外侧插通。

根据该形态,能够使弯曲插通部的弯曲较大,进一步提高绳构件的保持力。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所示的第四形态那样具体化。

按压部绳插通部的两部位的开口与两部位的主体部孔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形态,即使是在按压部的开口和主体部孔的边缘之间,也能够产生绳构件的保持力。

本发明也可以如下述所示的第五形态那样具体化。

使按压部的按压面的相反面侧的一部分向着弯曲插通部开口而形成。

根据该形态,能够使弯曲插通部的形成变得容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偏置装置设置在处于一个假想立体形状之中的位置,且该假想立体形状是将侧壁的内面与穿过两部位的主体部孔的绳构件的外形相交而构成的两部位的假想面用直线连接而形成的假想立体形状,从而使得偏置装置的偏置力确实的传递给绳构件,另外,通过设置有在按压部的内部使绳构件弯曲并插通的弯曲插通部,能够提高绳构件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绳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绳扣的分解剖视图。

图3是绳扣的主体部的主视图。

图4是主体部的左视图。

图5是主体部的右视图。

图6是主体部的仰视图。

图7是主体部的沿着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绳扣的按压部的主视图。

图9是按压部的左视图。

图10是按压部的右视图。

图11是按压部的仰视图。

图12是按压部的沿着图8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按压部的沿着图9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按压部的沿着图10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组装状态的绳扣的主视图。

图16是组装状态的绳扣的左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绳扣的纵向剖视图。

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处于穿过了绳构件的状态的绳扣的纵向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绳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组装状态的绳扣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绳扣的主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绳扣的左视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绳扣的俯视图。

图24是绳扣的沿着图21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5是与图24对应的、处于穿过了绳构件的状态的绳扣的纵向剖视图。

图26是绳扣的沿着图22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7是绳扣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主体部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主体部的左视图。

图30是图28所示的主体部的右视图。

图31是图28所示的主体部的仰视图。

图32是绳扣的按压部的立体图。

图33是对图32所示的按压部从下侧所见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2所示的按压部的主视图。

图35是图32所示的按压部的左视图。

图36是图32所示的按压部的右视图。

图37是图32所示的按压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绳扣10)

使用图1~图18,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绳扣进行说明。

图1中,附图标记10是插通绳构件20并用于该绳构件20的长度调整的物件,其中该绳构件20是在未图示的带兜帽的户外夹克等服装类等的兜帽或下摆等中穿过的构件。

作为绳构件20,包含圆绳、扁平绳、带、绳带、软绳等。

另外,虽然是绳扣10使用于服装类等的绳构件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于皮包、背包、杂物袋、鞋或挽具等。

绳扣10如图1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由以下的部分构成。

另外,针对接着的(1)~(3)在后面记述。

(1)主体部30

(2)按压部40

(3)螺旋弹簧50(偏置装置)

(主体部30)

主体部30如图1、图2、图4以及图7所示,在前面具有开口部31。在此,所谓“前面”,若以图7为例,则是在面对该图时相当于右侧,也称为“前方”。在面对该图时,左侧成为“后面”侧,由后述的后壁60封住,也称为“后方”。

主体部30如图1~图7所示,形成为盒式结构,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且由具有适度的刚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pom”(聚缩醛(polyacetal)或聚甲醛(polyoxymethylene))一体成型。

另外,针对接着的(1)以及(2)在后面记述。

(1)后壁60

(2)外侧壁70

另外,作为主体部30的材质,例示了“pom”,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树脂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制。

(按压部40)

按压部40如图2以及图15所示,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被容纳在主体部30内。

按压部40如图1、图2、图8~图11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与主体部30相同,由除了适度的刚性之外还具有弹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pom”(聚缩醛或聚甲醛)一体成型。

另外,针对接着的(1)~(4),在后面记述。

(1)前壁80

(2)内侧壁90

(3)按压部绳插通部100

(4)圆筒凹部110

另外,作为按压部40的材质,例示了“pom”,但并不限定于此,与主体部30相同,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树脂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制。另外,虽然是使按压部40的材质与主体部30的材质一致,但也可以不同。

(螺旋弹簧50)

螺旋弹簧50如图2以及图15所示,位于主体部30与按压部40之间,使按压部40向着主体部30的前方偏置,作为“偏置装置”发挥功能。

螺旋弹簧50如图1、图2以及图14所示,位于处在一个假想立体形状之中的位置处,该假想立体形状是将侧壁、即按压部40的后述的内侧壁90的内面与穿过两部位的后述的主体部孔71的绳构件20的外形相交而构成的两部位的假想面用直线连接而形成的假想立体形状。

在此,“侧壁的内面与穿过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的绳构件20的外形相交而构成的两部位的假想面”,若简单的说明,则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后述的按压部孔101的方形的孔面。

螺旋弹簧50如图1以及图2所示,被容纳在设置于按压部40的后述的圆筒凹部110中,通过圆筒凹部110的底与主体部30的后述的后壁60而被压缩。

另外,作为偏置装置,虽然例示了螺旋弹簧5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板簧、弹性垫构件,另外,也不限定于金属制,也可以是树脂弹簧,也可以是在主体部30和按压部40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一体形成树脂弹簧。

(后壁60)

后壁60如图7所示,是将与开口部31相对向的相反侧的面,即后面封住的部分。后壁60如图7所示,构成为平面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或者构成为向下方缩窄的大致锥台形状,而形成为板状。

另外,作为后壁60的平面形状,例示了大致长方形或大致锥台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椭圆形、长圆形或者模仿动物或花等角色的形状。

后壁60如图1、图2~图4以及图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突起部61

突起部61如图7所示,从后壁60向着开口部31延伸,螺旋弹簧50的一端部外嵌于此。突起部61如图3、图4以及图7所示,位于将外侧壁70的后述的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连结起来的假想线上,并使中心位于该假想线上的中点。

(2)隆起部62

隆起部62如图7所示,从后壁60向着开口部31隆起,如图4所示,以突起部61为中心而呈圆弧状的形成平面。隆起部62位于与按压部40的后述的按压部绳插通部100相对向的位置。隆起部62如图7所示,相对于将外侧壁70的后述的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连结起来的假想线,与突起部61不同,形成在偏置的位置。

(外侧壁70)

外侧壁70如图1~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形成为在后壁60的周围构成边缘的框状。

外侧壁70如图3~图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主体部孔71

主体部孔71如图3、图4、图7以及图18所示,在构成开口部31的侧壁,即主体部30的外侧壁70的两部位形成,用于穿过绳构件20。主体部孔71是将外侧壁70内外贯通,且形成为大致方形,如图4所示,隔着突起部61而在左右两侧呈线对称的形成。

(2)滑槽72

滑槽72虽然未图示,但是按压部40的后述的滑动突起91嵌入其中,用于限制按压部4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滑槽72如图7所示,是将外侧壁70内外贯通,且形成为在该图中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槽状。滑槽72在开口部31侧由外侧壁70形成为其终端,限制按压部40的最大突出位置,并且防止将按压部40从开口部31拔出。

滑槽72如图7所示,在外侧壁70的上下形成有一对。

(3)穿绳框73

穿绳框73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位于滑槽72的外侧,从外侧壁70呈大致u字形突出。

穿绳框73在外侧壁70的上下形成有一对。

在穿绳框73,虽然未图示,但除了绳构件20之外,可以穿过或固定宽度较宽的带构件。

另外,虽然设置有一对穿绳框7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将一对穿绳框73全部省略,或者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虽然穿绳框73是上下设置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设置。

(前壁80)

前壁80如图8以及图15所示,在前面具有按压面81,前壁的外形设定在主体部30的开口部31的内形以下。

(内侧壁90)

内侧壁90如图8、图10~图14所示,在前壁80的厚度方向上隆起。

在内侧壁90的外面设置有向着外方呈爪状突出的滑动突起91。

滑动突起91如图13所示,位于内侧壁90的后方侧,面对该图时位于左侧,且在该内侧壁90的上下形成有一对。滑动突起91分别嵌入到主体部30的一对滑槽72中,在按压部4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之际,沿着滑槽72移动。

(按压部绳插通部100)

按压部绳插通部100如图17所示,位于按压部40的内部,能够与主体部30的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相连通,用于穿过绳构件20。按压部绳插通部100如图12所示,形成为绳构件20穿过的槽状。

按压部绳插通部100如图8、图10以及图12~图14所示,若大致区分得话具有以下的各部。另外,针对接着的(1)~(3),在后面记述。

(1)按压部孔101

(2)弯曲插通部102

(3)窗部103

(圆筒凹部110)

圆筒凹部110如图10、图12以及图13所示,形成为圆筒形的凹状,后方、即面对图13时的左侧开口,从该开口容纳螺旋弹簧50。在圆筒凹部110,如图17所示,从其开口嵌入主体部30的突起部61。

在圆筒凹部110,如图12所示,形成有向着按压部绳插通部100呈圆弧状突出的周壁111,该周壁111以后述的弯曲插通部102经过周壁的方式被设置。

因此,由于穿过按压部绳插通部100的绳构件20如图18所示,位于与容纳于圆筒凹部110内的螺旋弹簧50隔着周壁111而设的位置,所以具有如下优点:绳构件20容易穿过按压部绳插通部100,另外,绳构件20的移动也容易,不仅如此,也能够将绳构件20卡在螺旋弹簧50的间隙内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按压部孔101)

按压部孔101如图8以及图12所示,位于按压部绳插通部100的两端部,如图17所示,在将按压部40从主体部30的开口部31插入的组装状态下,配置在与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大致相同的位置。图17所示的按压部40的按压部孔101相当于第四形态的“按压部绳插通部的两部位的开口”。按压部孔101将内侧壁90内外贯通,形成为与主体部孔71大致相同的大致方形,并且隔着圆筒凹部110而在左右两侧呈线对称的形成。

(弯曲插通部102)

弯曲插通部102如图12所示,位于按压部绳插通部100的中途,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按压部40的内部使绳构件20弯曲并插通。弯曲插通部102如图12所示,以经过圆筒凹部110的周壁111的方式被设置。弯曲插通部102将两部位的按压部孔101连接在一起,并且以围绕圆筒凹部110半周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

弯曲插通部102如图12所示,使绳构件20在将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的位于相同侧的孔缘之间彼此连接而构成的假想线的外侧插通。

在此,所谓“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的位于相同侧的孔缘”,如图12所示,相当于按压部40的“按压部孔101”的孔缘。

(窗部103)

窗部103如图1、图2、图10以及图13所示,是使按压部40的按压面81的相反面侧的一部分向着弯曲插通部102开口而形成。图13所示的窗部101,相当于第五形态的“使按压部(40)的按压面(81)的相反面侧的一部分向着弯曲插通部(102)开口而形成”的部分。

窗部103沿着弯曲插通部102而形成为圆弧状。通过形成窗部103,能够使得成型时的按压部40的弯曲插通部102的形成容易化。

(绳扣10的使用方法)

接着,针对组装状态的绳扣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按压部40如图15所示,在使用前,通过螺旋弹簧50的弹簧力,从而从主体部30的开口部31突出,此时,主体部30的主体部孔71与按压部40的按压部孔101在前后方向上,即在图15的左右方向上偏置成相互不同的位置。

在使绳构件20通过之际,虽然未图示,但是抵抗螺旋弹簧50的弹簧力而将按压部40的按压面81向着主体部30的开口部31压入。

当将按压部40压入时,如图17所示,使主体部孔71与按压部孔101的位置一致,主体部孔71与按压部绳插通部100相连通。

在按压部40的压入状态下,如图18所示,使绳构件20的前端部从两部位的主体部孔71的其中一方插入到按压部绳插通部100中。当将绳构件20插入时,沿着弯曲插通部102弯曲成圆弧状,之后,从另一方的主体部孔71伸出。

穿过绳构件20之后,当将压入按压部40的力释放后,通过螺旋弹簧50的弹簧力,与使用前的情况相同,按压部40向着从主体部30的开口部31突出的方向前进。因此,主体部孔71与按压部孔101在前后方向上,即在图15的左右方向上欲偏置成相互不同,从而绳构件20在绳扣10内被锁定,阻止绳构件20的移动。

另外,在调节绳构件20的长度之际,通过压入按压部40而解除锁定状态,使得绳构件20能够相对于绳扣10进行相对移动。

(有关使用了图19以后的附图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绳扣的说明)

接着,使用图19~图37,针对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下点:第一,虽然未图示,但是绳构件220为两根,或者如图19以及图25所示,可使绳构件220转回而使两根的两端部221、222穿过。

第二,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下点:通过将使用图1~图18而在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的圆筒凹部110的周壁111省略,从而如图25所示,能够使两根的两端部221、222接近配置,能够减小该图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本实施方式的绳扣200如图19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构成。另外,针对以下的(1)~(3)的各部,在后面记述。

(1)主体部230

(2)按压部240

(3)螺旋弹簧250

(主体部230)

主体部230如图25所示,能够使绳构件220转回而使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穿过,除此之外,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主体部230如图27~31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另外,针对接着的(1)~(3)的各部在后面记述。

(1)开口部231

(2)后壁260

(3)外侧壁270

(按压部240)

按压部240由于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4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按压部240如图32~3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另外,针对接着的(1)~(4)的各部在后面记述。

(1)前壁280

(2)内侧壁290

(3)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

(4)分支部320

(螺旋弹簧250)

螺旋弹簧250如图19所示,位于主体部230与按压部240之间,使按压部240向着主体部230的前方偏置,作为“偏置装置”发挥功能。

另外,螺旋弹簧250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50相比较,使得螺距更小,从而能够将绳构件220卡入螺旋弹簧250的间隙内的情况防止于未然。

另外,作为偏置装置,虽然例示了螺旋弹簧25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板簧、弹性垫构件,或者,也不限定于金属制,也可以是树脂弹簧,也可以使树脂弹簧与主体部230和按压部240中的一方或两方一体形成。

(开口部231)

开口部231向着主体部30的前面开口,即在图27中向着上方开口。

(后壁260)

后壁260由于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壁6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后壁260如图26、图27以及图29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突起部261

突起部261如图27以及图29所示,位于后壁260的内面的中心,向着开口部231延伸,螺旋弹簧250的一端部外嵌于突起部261上。

(2)第一隆起部262、263

第一隆起部262、263如图26、图27以及图29所示,从后壁260向着开口部231隆起,沿着按压部240的后述的第一按压部绳插通部300设置。

第一隆起部262、263如图29所示,形成为一对,并且向着外侧壁270的后述的两部位的第一主体部孔271,平面倾斜成“ハ”字形。两个第一隆起部262、263如图26所示,使斜面朝向相互相对向的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大致锥台形状。

(3)第二隆起部264、265

第二隆起部264、265如图29所示,形成为隔着突起部261而与第一隆起部262、263呈线对称,且沿着按压部240的后述的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10设置。

(外侧壁270)

外侧壁270由于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壁7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外侧壁270如图2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第一主体部孔271

第一主体部孔271如图27以及图31所示,在外侧壁270的两部位相对向而形成,使得绳构件220的第一端部221穿过其中。

(2)第二主体部孔272

第二主体部孔272如图27以及图31所示,位于与第一主体部孔271相邻的位置,在外侧壁270的两部位相对向而形成,使得绳构件220的第二端部222穿过其中。

(3)穿绳框273

穿绳框273如图27~图31所示,是从外侧壁270呈大致u字形突出。穿绳框273在图29以及图30中,位于外侧壁70的左右方向上,且形成为一对。

在穿绳框273上,虽然未图示,但是除了绳构件220之外,能够穿过或固定宽度较宽的带构件。

(前壁280)

前壁280由于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壁8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前壁280如图32、图34以及图3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按压面281

按压面281位于前壁280的前面上,即在图32中位于上面上。

(内侧壁290)

内侧壁290具有基本上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壁90相同的结构,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内侧壁290如图32~图3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窗部291

窗部291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是使按压部240的按压面281的相反面侧的一部分向着后述的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开口而形成。通过形成窗部291,能够使得成型时按压部40的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以及后述的分支部320的形成容易化。

(2)滑动突起292

滑动突起292如图32~图37所示,从内侧壁90的外面向着外方呈爪状突出。

滑动突起292如图34所示,位于内侧壁290的后方侧,在面对该图时位于右侧。滑动突起292如图34所示,位于内侧壁290的上下位置,并且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两个,在四部位共计设置四个。

四个滑动突起292如图23所示,分别嵌入到主体部230的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中,在按压部24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之际,沿着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移动。滑动突起292在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中,通过与位于图23的下侧的内缘相抵接,限制按压部240的最大突出位置,并且阻止按压部240从开口部231拔出。

(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

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如图33以及图34所示,位于按压部240的内部,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能够与主体部30的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相连通。

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之中,第一按压部绳插通部300如图25所示,绳构件220的第一端部221穿过其中。

另一方的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10是绳构件220的第二端部222穿过其中,如图36所示,与第一按压部绳插通部300隔着后述的两部位的分支部320而呈线对称的形成。

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如图33、图36以及图37所示,若大致区分的话具有以下的各部。

(1)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

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如图32、图33以及图37所示,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的两端部,如图24所示,在将按压部240从主体部230的开口部231插入的组装状态下,位于与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将内侧壁290内外贯通,且形成为与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大致相同的大致方形。

(2)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

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如图24、图33以及图36所示,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的中途,如图25所示,在按压部240的内部使绳构件220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分别弯曲而插通。

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之中,第一弯曲插通部302如图24所示,在将按压部240从主体部230的开口部231插入的组装状态下,由外嵌于主体部230的突起部261上的螺旋弹簧250的外周的半周,即面对该图时位于左侧的半周和后述的第一弯曲部303区划出。

另一方的第二弯曲插通部312如图2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由外嵌于主体部230的突起部261上的螺旋弹簧250的外周的剩余的半周,即面对该图时位于右侧的半周和后述的第二弯曲部313区划出。

(3)第一、第二弯曲部303、313

第一、第二弯曲部303、313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构成第一、第二弯曲插通部302、312的一部分,如图2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以主体部230的突起部261为中心而呈圆弧状的形成平面。

(分支部320)

分支部320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位于按压部240的内部,且位于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之间。分支部320如图25所示,将从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分别插入的绳构件220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向着分别远离的方向引导。

分支部320如图36所示,在该图中上下呈线对称的设置有一对。

分支部320若大致区分的话,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具有以下的各部。

(1)基部321

基部321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位于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的间隔内,且形成为板状。

(2)双股部312

双股部312如图33以及图36所示,与基部321的前端部相连接且呈大致y字形或大致t字形。双股部312通过从基部321逐渐增加壁厚,从而使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面弯曲。双股部312的端面如图2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以主体部230的突起部261为中心而弯曲,与外嵌于突起部261的螺旋弹簧250的外周间隔开而相对向。

(绳扣200的使用方法)

接着,针对组装状态的绳扣20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按压部240如图23所示,通过螺旋弹簧250的弹簧力,从主体部230的开口部231突出,此时,主体部230的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与按压部240的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在前后方向上,即在图23的上下方向上位于偏置成相互不同的位置。

将绳构件220的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穿过之际,虽然未图示,但是抵抗螺旋弹簧250的弹簧力而将按压部240的按压面281向着主体部230的开口部231压入。

当将按压部240压入时,如图24所示,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与第一、第一按压部孔301、311的位置一致,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与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相连通。

在按压部240的压入状态下,如图25所示,将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的前端部,从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的其中一方插入第一、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00、310中。当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插入时,沿着弯曲插通部102而弯曲成圆弧状,之后,从另一方的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伸出。

将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穿过之后,将压入按压部240的力释放时,通过螺旋弹簧250的弹簧力,按压部240向着从主体部230的开口部231突出的方向前进。因此,第一、第二主体部孔271、272与第一、第二按压部孔301、311在前后方向上,即在图23的上下方向上欲偏置成相互不同,从而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在绳扣200内被锁定,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的移动被阻止。

另外,在对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的长度进行调节之际,通过将按压部240压入而使得锁定状态被解除,两根的第一、第二端部221、222相对于绳扣200能够进行相对移动。

附图标记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0绳扣20绳构件

30主体部31开口部

40按压部50螺旋弹簧(偏置装置)

60后壁

61突起部62隆起部

70外侧壁71主体部孔

72滑槽73穿绳框

80前壁81按压面

90内侧壁91滑动突起

100按压部绳插通部101按压部孔

102弯曲插通部103窗部

110圆筒凹部111周壁

(第二实施方式)

200绳扣220绳构件

221第一端部222第二端部

230主体部231开口部

240按压部250螺旋弹簧(偏置装置)

260后壁261突起部

262、263第一隆起部264、265第二隆起部

270外侧壁271第一主体部孔

272第二主体部孔273穿绳框

280前壁281按压面

290内侧壁

291窗部292滑动突起

300第一按压部绳插通部301第一按压部孔

302第一弯曲插通部303第一弯曲部

310第二按压部绳插通部311第二按压部孔

312第二弯曲插通部213第二弯曲部

320分支部

321基部312双股部

另外,2016年6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1243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在此引用,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采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