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0591发布日期:2018-11-14 01:35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子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底。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鞋底的鞋子。

背景技术

鞋子舒适是人们挑选鞋子的必要考虑因素,其中,影响鞋子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鞋底。

鞋底为鞋子的主要受力部分,故鞋底的构造直接影响鞋子本身的性能。尤其对于运动员来说,对鞋子的性能有着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穿着舒适,而且要求鞋子在运动过程中达到有效的减震、稳定支撑的目的,从而达到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以及避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受到伤害。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鞋子减震主要是通过增加鞋底的厚度,加厚鞋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减震作用,但是因鞋底比较厚,导致鞋底的重量比较重,并且鞋底比较厚重不利于运动,防滑效果也比较差,将会导致鞋底的支撑稳定性比较差,而且这样的鞋底在运动时也没有助力功能,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求,不利于应用于运动领域。

有鉴于此,如何研发一种既具有减震作用,又具有稳定支撑的鞋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既具有减震作用,又具有稳定支撑,并且符合人体运动学设计。此外,本发明另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鞋底的鞋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底,包括鞋基底部和鞋底支撑部,所述鞋底支撑部附着于所述鞋基底部的底面中部位置,所述鞋底还设置有自所述鞋基底部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具有弹性的延伸部,且所述支撑部的底面高于所述延伸部的底面。

优选地,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后跟部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等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大于90度。

优选地,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中间部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

优选地,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前掌部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包括若干横向延伸的轮状管体,各所述轮状管体沿所述鞋底的长度方向排列。

优选地,沿后跟部至前掌部方向,所述轮状管体的高度逐渐降低。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鞋基底部的一侧边缘包裹所述鞋基底部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和所述鞋底支撑部的底面均还设置有用于防滑的凹凸纹路。

优选地,所述鞋底支撑部的大小和形状为以步态过程中的压力中心曲线为基准,结合足底压力设定。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鞋底,包括鞋基底部和鞋底支撑部,所述鞋底支撑部附着于所述鞋基底部的底面中部位置,所述鞋底还设置有自所述鞋基底部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具有弹性的延伸部,且所述支撑部的底面高于所述延伸部的底面。

由于鞋基底部的外缘设置有延伸部并且鞋底支撑部的底部高于延伸部的底面,当穿着具有本发明的鞋底的鞋子时,首先鞋子的延伸部先与支撑面接触,形成与支撑面接触的第一区域,并且由于延伸部设于鞋基底部的外缘区域,延伸部也更容易向各个方向发生形变,从而可以实现鞋子第一阶段在横向和纵向的减震;然后,当鞋底承受的压力继续增加时,延伸部的压缩变形变大,进而鞋底支撑部也将会接触支撑面,此时鞋底支撑部与延伸部共同形成与支撑面接触的第二区域,这时不仅可以通过延伸部和鞋底支撑部的形变共同完成鞋子第二阶段的减震,而且延伸部和鞋底支撑部共同形成支撑面有利于在降低鞋底的穿着高度的情况下,增大鞋底的支撑面积,实现对穿着者更加稳定的支撑,保障运动者的自身安全。

另外,使用本发明中鞋底的设计也更加符合人体运动学设计原理,延伸部结构受力时更容易发生形变,可以提供人体跑动时蹬伸反弹力,有利于穿着者在运动中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后跟部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等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大于90度;该结构可以提高后跟部的缓冲,并且在承受压力变形完成后,更有利于与支撑部形成平面结构,共同完成稳定支撑,增加支撑的稳定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的中间部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鞋底的中间部基本上是鞋底中承受压力比较小的部分,该结构有利于避免鞋底足中区域与地面的过渡接触,影响运动时步态的稳定,实现稳定支撑。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前掌部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该结构的前掌部可以进一步提高鞋底处于负重状态时,对穿着者的稳定支撑。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鞋子,包括鞋底以及连接所述鞋底的鞋帮,所述鞋底为上述任一项的所述的鞋底。

因该鞋子中使用了具有上述技术效果的鞋底,故该鞋子的技术效果与上述鞋底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鞋底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鞋底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鞋底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鞋体的a-a剖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鞋基底部、2鞋底支撑部、3延伸部、31延伸部的前掌部、31延伸部的中间部、33延伸部的后跟部、3a轮状管体、4前连接固定片、5后连接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既具有减震作用,又具有稳定支撑,并且符合人体运动学设计。此外,本发明另一个核心为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鞋底的鞋子。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鞋底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鞋底的分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鞋底的仰视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的鞋底,包括鞋基底部1和鞋底支撑部2,鞋基底部1主要采用穿着舒适的材料,鞋底支撑部2附着于鞋基底部1的底面中部位置,鞋底支撑部2可以设计为向接触面的延伸凸起,主要对鞋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可以采用耐磨损的材料设计制作。

本发明中的鞋底还设置有自鞋基底部1的外缘向下延伸的、具有弹性的延伸部3,且鞋底支撑部2的底面高于延伸部3的底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以鞋底在鞋子正常穿着时为参考标准,所述底面是指靠近支撑面(地面)的一面,因此,本文中所述的“鞋底支撑部2的底面高于延伸部3的底面”也就是说鞋底支撑部2的底面在延伸部3的底面之上;另外地,本文中所述“鞋底支撑部2的底面高于延伸部3的底面”是从整体结构上而言的,并不排除延伸部3在局部上部分结构高于鞋底支撑部2的部分结构,例如延伸部3上设置有凸凹的纹路,凹部可能高于支撑部2的局部点。

由于鞋基底部1的外缘设置有延伸部3并且鞋底支撑部2的底部高于延伸部3的底面,当穿着具有本发明的鞋底的鞋子时,首先鞋子的延伸部3先与支撑面接触,形成与支撑面接触的第一区域,并且由于延伸部3设于鞋基底部1的周边外缘,延伸部3也更容易向各个方向发生形变,从而可以实现鞋子第一阶段在横向和纵向的减震;当鞋底承受的压力继续增加时,延伸部3的压缩变形变大,进而鞋底支撑部2也将会接触支撑面,此时鞋底支撑部2与延伸部3共同形成与支撑面接触的第二区域,这时不仅可以通过延伸部3和鞋底支撑部2的形变共同完成鞋子第二阶段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减震,而且延伸部3和鞋底支撑部2共同形成支撑面,有利于在降低鞋底的穿着高度的情况下,增大鞋底的支撑面积,实现对穿着者更加稳定的支撑,保障运动者的自身安全。

另外,使用本发明中鞋底的设计也更加符合人体运动学设计原理,延伸部3结构受力时更容易发生形变,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蹬伸反弹力,有利于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鞋基底部1、鞋底支撑部2等名称均为从功能方面命名,鞋基底部1和鞋底支撑部2可以为一整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方便加工,不应限制本文的保护范围。

由于鞋底各处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支撑力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延伸部3的减震作用,可以将延伸部3设计成如下所述结构。

请参考图5,图5为图2所示鞋底的后跟部的a-a剖视示意图。

一般地,在运动员运动过程中,鞋底的后跟部是承受力比较大的区域,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在鞋底的横截面中,延伸部的后跟部33的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等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大于90度;该结构的后跟部提高后跟部的缓冲,提高延伸部3的减震作用,并且在承受压力变形完成后,更有利于与鞋底支撑部2形成平面结构,共同完成稳定支撑。

本文只给出了鞋底的后跟部的设置夹角,中间部和前掌部的设置夹角位置与后跟部类似,本文并未一一给出,可以综合参照图5。

在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延伸部的中间部32靠近内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靠近外侧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鞋底的中间部基本上是鞋底中承受压力比较小的部分,该结构有利于避免鞋底足中区域与地面的过度接触,影响运动时步态的稳定,实现稳定支撑。

上述各实施例中,当所述鞋底处于无负重状态时,所述延伸部的前掌部31的底面与沿所述鞋底长度方向的纵面的夹角小于90度;该结构的前掌部可以进一步提高鞋底处于负重状态时,对穿着者的稳定支撑。

上述各实施例中,延伸部3可以包括若干横向延伸的轮状管体3a,各轮状管体3a沿鞋底的长度方向排列,轮状管体3a可以为类三棱柱、类圆柱等镂空管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镂空结构,各镂空结构的截面大小相同,也可以不同;将延伸部3设置为轮状管体3a的形状,不仅有利于延伸部3在第一阶段减震中加强着陆支撑,而且更有利于延伸部变形,在第二阶段与鞋底支撑部2形成平面结构,进一步加强对鞋子穿着者的稳定支撑。

除此之外,轮状管体还可以增加运动者在穿着时的舒适性。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运动鞋的重量,对运动员在运动竞技中能力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各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后跟部33、延伸部的中间部32、延伸部的前掌部31三者同一纵截面内的截面面积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沿后跟部至前掌部方向,轮状管体3a的高度逐渐降低,该设计充分考虑了鞋底在运动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状况,承受压力比较大的后跟部厚度比较厚,相应承受压力比较小的前掌部设计厚度比较小,该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鞋底的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纵截面是指平行于鞋子的长度方向与鞋底所处水平面垂直的平面。

在不影响鞋底减震作用的前提下,为了增强鞋底的稳定支撑,延伸部靠近鞋基底部1的一侧边缘包裹鞋基底部1的外侧。除此之外,延伸部3和鞋底支撑部2与接触面接触的底面可以设计为凹凸曲面,不仅可以增加与底面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稳定支撑,而且还有利于实现鞋子美观设计,符合各种场合的着装需求。

上述各实施例中,延伸部的后跟部33、中间部32以及前掌部31可以设计为彼此独立的结构,换而言之,延伸部3为非连续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鞋底的重量,满足实现运动鞋轻量化的设计要求,有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其运动潜能。当然,延伸部的后跟部33、中间部32以及前掌部31也可以设计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说,延伸部3为连续的结构,有利于实现更稳定的支撑性能。

上述各实施例中,鞋底支撑部2的大小可以进一步结合人体生物力学,以步态过程中的压力中心曲线为基准,结合足底压力设定大小和形状,这样设计的鞋底支撑部2综合考虑了人体动力学和运动学两方面的因素,不仅满足运动鞋基本的功能需求,而且设计更加人性化。

上述各实施例中,鞋底支撑部2和延伸部3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可以使用同种材料,也可以由不同材料制作;当然,延伸部3和鞋底支撑部2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种材料合成制作。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延伸部3的内侧壁与鞋底支撑部2的外侧面贴合,加强两者的连接,有利于延伸部3将接触面的反作用力传递于鞋底支撑部2,实现稳定的支撑。

当然,为了鞋基底部1、鞋底支撑部2、延伸部3三者连接更可靠,可以在鞋底的鞋头和鞋后跟位置增加前连接固定片4和后连接固定片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鞋底,包括鞋帮和连接所述鞋帮的鞋底,所述鞋底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鞋底。

因上述鞋子包括具有上述技术效果的鞋底,故上述鞋子的技术效果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鞋底的技术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鞋子其他方面的资料与现有技术相同,请参考现有技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鞋底以及具有该鞋底的鞋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