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6196发布日期:2019-04-13 00:11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攀岩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16日提交的第PCT/IT2017/000127号国际申请以及于2017年6月19日提交的第102017000067366号意大利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所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攀岩鞋。



背景技术:

公众所知,攀岩鞋的一部分模型包括皮革鞋面、由高弹性橡胶制成的前张紧带、由高弹性橡胶制成的后张紧带以及由具有高摩擦系数的且柔软、柔性且基本不可延展的弹性材料制成的鞋底,其中,皮革鞋面基本为袜子形状的,以容纳并且完全覆盖脚部(包括脚部的脚掌);前张紧带,基本为U形弯曲的且通过胶合到鞋面的尖部上进行固定,以包围用户脚部的踝骨趾骨部分;后张紧带基本为U形弯曲的且通过胶合到鞋面的后部进行固定以覆盖脚后跟上方的区域/区,之后沿着鞋面的两侧延伸直至到达前张紧带并连接到前张紧带;鞋底通过胶合到鞋面的底部进行固定并且成形为仅覆盖鞋面的底部的踝骨趾骨部分,从而部分地与前张紧带的边缘重叠。

此外,在专利申请EP-2949232A1中,攀岩鞋还设置有后鞋底和带状的中间张紧带,其中,后鞋底与前鞋底分离且间隔开且通过胶合固定至鞋面的底部,以仅覆盖鞋面的底部的踝骨跟骨部,中间张紧带由高弹性橡胶制成且通过胶合固定至鞋面的底部,以跨越鞋面的底部的中心线从鞋面的底部的踝骨指骨部延伸到踝骨跟骨部。

中间张紧带的目的是在使用期间与鞋面的延展部形成对照物,以保证脚部的脚尖更稳定地支撑在凸出物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攀岩鞋,该攀岩鞋能够以更完全且有效的方式环绕攀爬者的脚部,同时增强鞋的使其本身适应于用户的脚部形态的能力。

根据上述目标,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攀岩鞋,该攀岩鞋包括:基本为袜子状的鞋面,成形为完全覆盖用户的脚部;前鞋底(3),固定在鞋面的底部上以覆盖底部的踝骨指骨部;以及弹性材料的后张紧带,基本为U形弯曲的且固定在鞋面的后部上,以覆盖鞋面的在鞋面的脚跟部正上方的区域之后沿着鞋面的两个侧表面朝向前鞋底(3)延伸。

所述攀岩鞋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本为带状的、弹性材料的中间张紧带,中间张紧带基本为L形弯曲的且固定在鞋面上,以基本跨在鞋的中间面上从底部的踝骨指骨部延伸直至到达后张紧带的中央部分,同时顺序地与鞋面的底部的足弓部和踝骨跟骨部以及该鞋面的脚跟部相交。前鞋底布置在中间张紧带的前端上面,且牢固地连接至中间张紧带的前端。

附图说明

现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实现的攀岩鞋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攀岩鞋的后部的正视图;而

图3、图4、图5和图6是在为了清楚起见移除部件的情况下图1 和图2所示的攀岩鞋的相应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附图标记1总体上表示这样的攀岩鞋,该攀岩鞋可尤其有利地用于在分类为等级IV或更高的岩壁上攀爬。

攀岩鞋1首先包括鞋面2和前鞋底3,其中,鞋面2优选地由皮革制成,鞋面2基本为袜子形状的以容纳且完全覆盖用户的脚部(包括脚部的脚掌);前鞋底3由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柔软、柔性且基本不可延展的弹性材料制成,前鞋底3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底部或鞋内底 4,优选地通过胶合固定至鞋面2的底部或鞋内底4。

更详细地,鞋面2的底部或鞋内底4纵向地划分为前部或踝骨趾骨部4a、中央部或足弓部4b以及后部或踝骨跟骨部4c,其中,前部或踝骨趾骨部4a位于用户脚部的脚掌的踝骨趾骨区域正下面;中央部或足弓部4b位于足弓区域的正下面,后部或踝骨跟骨部4c位于用户脚部的脚掌的踝骨跟骨区域正下面。

前鞋底3由具有优选地低于80ShoreA的硬度(UNI 4916)的柔软且柔性的弹性材料制成,且成形为覆盖鞋面2的底部4的踝骨指骨部4a,大概到达与鞋面2的底部4的足弓部4b的边界。

换言之,前鞋底3仅覆盖鞋面2的底部4的一部分。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具体地,前鞋底3优选地由具有在69ShoreA 与75ShoreA之间的硬度(UNI 4916)的柔软且柔性的弹性材料制成,且优选地成形为完全覆盖鞋面2的底部4的踝骨指骨部4a,且优选地还覆盖足弓部4b的一小部分/区域。

优选地,前鞋底3还由优选地具有介于1.12g/cm3(克每立方厘米)与1.50g/cm3之间的密度(UNI 7092)的柔软且柔性的弹性材料制成。

更详细地,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前鞋底3优选地由柔软且柔性的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由VIBRAM制成的XS Edge化合物或GRIP 2 化合物。

此外,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攀岩鞋1还包括多个张紧带,该张紧带由弹性材料制成,即由具有明显低于鞋底3的弹性模量(也称为杨氏模量)的弹性模量的材料制成,所述多个张紧带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且适于使鞋面2环绕且紧固于用户的脚部上。

优选地,张紧带还预先张紧,以使鞋面2有力地环绕并有力地紧固于用户的脚部上,并且可选地稳固地使用户的脚部朝下弯曲/屈曲。

更详细地,攀岩鞋1优选地设置有前张紧带7和后张紧带8,其中,前张紧带5和后张紧带6均优选地预先张紧,且优选地由具有比鞋底3的弹性模量优选地低2至3倍的弹性模量的高弹性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

此外,优选地,张紧带5和6还由具有比形成鞋底3的材料的硬度大的硬度的弹性材料制成。

更详细地,张紧带5和6优选地由具有优选地介于17N/mm2(牛顿每平方米)与23N/mm2之间的抗张强度(DIN 53504)且具有优选地介于500%与600%之间的断裂延伸率的高弹性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

优选地,张紧带5和6进一步地由具有优选地大于90ShoreA的硬度(UNI 4916)的弹性材料制成。

前张紧带5围绕鞋面2的尖部7。然而,后张紧带6则围绕鞋面2 的后部,从而保持在鞋面2的脚跟部8上方,即,在鞋面2的覆盖用户脚部的跟骨的后端的部分上方。

更详细地,具体参照图1和图6,前张紧带5基本为U形弯曲的且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尖部7,以围绕/环绕用户脚部的踝骨趾骨部,即脚部的前部;前张紧带7还优选地在前鞋底3下面、在底部4的踝骨趾骨部4a上延长/延伸。

优选地,前张紧带5的两端5a还在鞋面2的底部4上朝向彼此延伸,以优选地在底部4的踝骨指骨部4a和/或足弓部4b处相交且彼此牢固地连接。

更详细地,前张紧带5的两端5a优选地直接在鞋面2的底部4的基本跨越用户脚部的脚掌的踝骨指骨区域和足弓区域上的部分上重叠且胶合在彼此上。

换言之,前张紧带5的两端5a大概在鞋面2的底部4的部分4a 与部分4b之间的边界处重叠且胶合在彼此上。

此外,优选地,前张紧带5的中央部分5b基本为盔状以覆盖并保护鞋面2的尖部7的侧面和上部两者,即鞋面2的位于鞋底3的相对侧的部分。

此外,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前张紧带5的中央部分5b优选地成形为还沿着鞋面2的覆盖用户脚部的脚背的部分延伸。

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后张紧带6则基本为U形弯曲的且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后部以覆盖鞋面2的在鞋跟部8正上方的区域,然后,后张紧带6沿着鞋面2的内侧表面9与外侧表面9两者朝向鞋底3延伸,优选地直至到达前张紧带5并且与前张紧带5连接,优选地通过胶合与前张紧带5连接。

更详细地,后张紧带6优选地构造成:沿着鞋面2的两个侧表面 9、靠近鞋面2的底部4且在底部4的部分4a与4b之间的边界附近(即在踝骨趾骨区域与足弓区域之间的边界附近)到达前张紧带5并且与前张紧带5连接。

优选地,后张紧带6的两端6a还在鞋面2的底部4上朝向彼此延伸,从而影响底部4的足弓部4b,且还可选地影响底部4的踝骨趾骨部4a和/或踝骨跟骨部4c。

另外,后张紧带6的两端6a在鞋面2的底部4上延伸,以大概在底部4的足弓部4b处相交,且优选地通过胶合彼此牢固地连接和/或连接至前张紧带5的两端5a。

更详细地,参照图1、图5和图6,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后张紧带 6的两端6a优选地成形为:除了底部4的踝骨趾骨部4a的小部分/小区域以及底部4的踝骨跟骨部4c的小部分/小区域之外,还基本覆盖鞋面2的底部4的整个足弓部4b。

优选地,反过来说,前张紧带5的两端5a在鞋面2的底部4上延伸,以超过踝骨指骨部4a与足弓部4b之间的边界,从而在底部4的足弓部4b处与后张紧带6的两端6a重叠。

参照图1至图6,攀岩鞋1还设置有基本为带状的中间张紧带10,中间张紧带10基本为L形弯曲且在不中断的情况下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以基本跨在鞋的中间面M上从底部4的踝骨指骨部4a延伸,顺序地与底部4的足弓部4b、底部4的踝骨跟骨部4c 和鞋面2的脚跟部8交叉,直至延伸至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

与张紧带5和6类似,中间张紧带10优选地另外由具有明显比鞋底3的弹性模量小的弹性模量的高弹性橡胶或另外的弹性材料制成,且优选地预先拉紧。

优选地,中间张紧带10还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后张紧带 6的中央部分。

更详细地,与张紧带5和6一样,中间张紧带10也优选地由具有优选地在17N/mm2(牛顿每平方米)与23N/mm2之间的抗张强度(DIN 53504)且具有优选地在500%与600%之间的断裂延伸率的高弹性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

此外,优选地,中间张紧带10由具有优选地大于90ShoreA的硬度(UNI 4916)的弹性材料制成。

换言之,中间张紧带10优选地由具有比形成鞋底3的材料的硬度大的硬度的弹性材料制成。

另外,参照图1和图2,中间张紧带10所具有的宽度总小于鞋面2的底部或鞋内底4的局部宽度,且优选地沿着中间张紧带10的整个长度基本恒定。

换言之,中间张紧带10纵向上划分为:沿着踝骨指骨部4a的中央部分、沿着足弓部4b的中央部分且沿着底部4的踝骨跟骨部4c的中央部分在鞋面2的底部4上延伸的起始伸展部;以及沿着脚跟部8 的中央部分在鞋面2的后部上延伸直至到达后张紧带6的最终伸展部。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具体地,中间张紧带10具有优选地在1cm(厘米)与2.5cm之间的宽度

因此,中间张紧带10的前端布置在鞋底3的下面,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底3。

中间张紧带10的后端则优选地布置在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下面,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

更详细地,中间张紧带10具有大概在踝骨指骨部4a的中央处、在鞋底3下面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底部4的前端,并且沿着鞋面2 的底部4顺序地与足弓部4b的中央部分和踝骨跟骨部4c的中央部分交叉从而朝向脚跟部8延伸,优选地同时遵循弓形轨迹以保持基本跨在相同的底部4的中心线上。然后,中间张紧带10沿着鞋面2的脚跟部8上升,同时保持基本跨在中间面M上,直至到达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且优选地在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下面经过。

优选地,中间张紧带10还在底部或鞋内底4的足弓部4b和踝骨跟骨部4c上延伸,从而与前张紧带5的端部5a和/或后张紧带6的端部6a局部重叠,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所述端部5a和/或端部6a。

参照图1至图6,最后,攀岩鞋1优选地还包括由柔软、柔性且低弹性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后保护片11,后保护片11基本为C形弯曲的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后部,以覆盖鞋面2的脚跟部8和两个侧表面9的一部分进而保护用户脚部的跟骨。

优选地,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则在后保护片11的中央部分上延伸,直至到达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后保护片11。

更详细地,后保护片11优选地由具有比形成鞋底3的材料的硬度大的硬度且比形成张紧带5、6和10的材料的硬度低的弹性材料制成。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具体地,后保护片11优选地由具有低于110 ShoreA的硬度(UNI 4916)的弹性材料制成。

此外,优选地,后保护片11由具有比鞋底3的弹性模量小且比张紧带5、6和10的弹性模量大的弹性模量的弹性材料制成。

参照图1至图6,优选地,后保护片11还具有两个相对的翼部11a,所述两个相对的翼部11a在鞋面2的底部4的踝骨跟骨部4c上朝向彼此(即朝向鞋的中间面M)延伸,直至达到中间张紧带10且优选地还在中间张紧带10下面延伸,以形成覆盖并保护用户脚部的跟骨的基本为凹进的贝壳形状的保护套。

更详细地,后保护片11的两个相对的翼部11a优选地也在中间张紧带10下面、在底部4的踝骨跟骨部4c上延伸,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相同的中间张紧带10。

参照图1至图6,优选地,后保护片11的两个相对的翼部11a还在后张紧带6的两端6a下面延伸,且还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后张紧带6。

换言之,后张紧带6的两端6a优选地在后保护片11的两个相对的翼部11a上方延伸,而中间张紧带10在后张紧带6的两端6a以及后保护片11的两个相对的翼部11a上方延伸,且牢固地固定至后张紧带6的两端6a以及后保护片11的两个相对的翼部11a。

参照图1至图6,最后,后保护片11优选地设置有两个优选地基本用直线围绕的、长方形(oblong)的凸出脊或肋12,凸出脊或肋12 在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的相对侧(即,中间面M的相对侧) 布置在后保护片11的中央部分上,且局部地与中间张紧带10基本平行且邻近于中间张紧带10,以与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在侧面相接。

换言之,两个凸出脊或肋12在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的相对侧上以基本竖直的状态布置。

优选地,两个凸出脊或肋12还具有大于中间张紧带10的标称厚度的最大高度,以覆盖并保护中间张紧带10的两个侧表面。

攀岩鞋1的功能可容易从上述描述中推理出来,因此不需要进一步的描述。

因中间张紧带10的特定配置和布置所带来的优势是显著的。

实验测试发现,使中间张紧带10延伸直至后张紧带6的中央部分的结果有:使紧紧地紧固脚部的力更好和更有效地分布,从而改善鞋支承脚的能力。

另外,如此形成的中间张紧带10允许用户的脚部被保持为与脚部形态更加符合的更倾向弓形的状态,从而使鞋穿戴起来更加舒适。

最后,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因为对攀岩鞋1的修改和改变而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以上描述和例示的攀岩鞋1做出修改和改变。

例如,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除了具有两个凸出脊或肋12外或作为两个凸出脊或肋12的替代,后保护片11还可具有沿着后保护片11 的中央部分延伸、跨在中间面M上且适于容纳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的纵向凹槽。

另外,根据不同的实施方式,在后保护片11的位置处,攀岩鞋1 可包括一对由低弹性橡胶或其他相似的弹性材料制成的侧向保护性插入件,所述一对侧向保护性插入件基本为贝壳形状且优选地通过胶合牢固地固定至鞋面2的侧表面9,以在相同的张紧带的相对侧上邻近于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

因此,在该第二可选实施方式中,中间张紧带10的最终伸展部优选地直接胶合至鞋面2,或者更确切地胶合至鞋面2的脚跟部8。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