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5689发布日期:2019-02-26 17:35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鞋子都是由鞋底、鞋垫、帮面构成,其中,帮面大多是通过胶水粘接在鞋底上的,且鞋底与帮面共同围合形成有鞋腔,而鞋垫是嵌置在鞋腔中的。使用胶水粘接鞋底与帮面,十分不环保,容易引起脚部皮肤过敏,从而易导致脚部疾病的出现。虽然有的帮面与鞋底是通过绳索缝合在一起的,但大多只通过单条绳索缝合帮面与鞋底。这样会使得线缝孔边缘存在得应力集中的情况,易导致帮面与鞋底缝合的牢固度降低,从而会使鞋子的使用寿命缩短。同时,现有的鞋底大多采用同种材质制成,因此鞋垫各处的弹力是相同的。然而人们在行走过程中,脚底需要的支撑力是不同的。因此现有鞋子的缓冲作用十分有限,从而会使得行走的舒适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该鞋子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十分环保、穿戴舒适、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包括橡胶鞋底、帮面、鞋垫、缝合线、增强线,其中橡胶鞋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后跟部,所述前掌部与后跟部分别设置在足弓部的前后两端上,所述前掌部的底面上均匀地设有若干前柔性凸块,所述足弓部的底面上设有硬质凸块,所述后跟部的底面上均匀地设有若干后柔性凸块,所述橡胶鞋底的顶面外侧边上设有一圈连接凸部,该连接凸部是在依次沿着前掌部的顶面左侧边、前掌部的顶面前侧边、前掌部的顶面右侧边、足弓部的顶面右侧边、后跟部的顶面右侧边、后跟部的顶面后侧边、后跟部的顶面左侧边与足弓部的顶面左侧边延伸后连接成圈的,所述连接凸部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下针线孔,所述帮面的下端四周侧壁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上针线孔,所述增强线一端依次穿过各上针线孔后与其另一端相接,所述帮面下端套置在连接凸部上,并使上针线孔高于下针线孔,所述缝合线一端在交替地穿过各不同的上针线孔、下针线孔后与其另一端相接,所述帮面与橡胶鞋底围合形成有鞋腔,所述鞋垫设置在鞋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鞋垫包括前垫部、中垫部、后垫部,所述前垫部与后垫部分别设置在中垫部的前后两端上,所述前垫部顶面上均匀地设置若干弧形凸部。

再进一步地,所述帮面由层叠设置一起的超纤维内层、PU外层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由于行走过程中,一般是前掌部先着地的,而通过前柔性凸块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减震作用。由于后跟部大多时间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通过后柔性凸块的设置,可以起到柔性的支撑作用,这有助于提高鞋子穿戴的舒适性,且后柔性凸块也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由于,脚底的足弓处是向上拱起的,而通过硬质凸块的设置,可以防止橡胶鞋底的足弓部发生变形,从而可对脚底的足弓部位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这能大大提高鞋子穿戴的舒适性。通过前柔性凸块、硬质凸块与后柔性凸块的设置,还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安全性。由于在帮面通过缝合线与橡胶鞋底的连接凸部相连接前,还使增强线穿置在帮面上的各上针线孔中的,即增强线绕缝在了帮面下端。通过增强线的设置,可以避免缝合线与上针线孔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这能有效地提高帮面与橡胶鞋底缝合的牢固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使用寿命。由于橡胶鞋垫上设有连接凸部,且帮面是套装在连接凸部上的,这样能提高帮面安装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加工质量,这样的结构设计,还能提高帮面与橡胶鞋底组装的可靠性。由于帮面与橡胶鞋底是通过缝合线缝合一起的,在帮面与橡胶鞋底之间,未使用到任何胶水,其十分环保,能有效地降低脚部皮肤出现过敏的风险,从而有助于降低足部疾病的产生,进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健康性能。同时该鞋子的整体结构还十分简单可靠。通过橡胶鞋底的设置能有效地提高鞋子的耐磨性与抗撕裂性,这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鞋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鞋底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鞋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帮面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2与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帮面带有增强线的鞋子,包括橡胶鞋底1、帮面2、鞋垫3、缝合线4、增强线5,其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橡胶鞋底1包括前掌部11、足弓部12、后跟部13,所述前掌部11与后跟部13分别设置在足弓部12的前后两端上,所述前掌部11的底面上均匀地设有若干前柔性凸块111,所述足弓部12的底面上设有硬质凸块121,所述后跟部13的底面上均匀地设有若干后柔性凸块131,所述橡胶鞋底1的顶面外侧边上设有一圈连接凸部14,该连接凸部14是在依次沿着前掌部11的顶面左侧边、前掌部11的顶面前侧边、前掌部11的顶面右侧边、足弓部12的顶面右侧边、后跟部13的顶面右侧边、后跟部13的顶面后侧边、后跟部13的顶面左侧边与足弓部12的顶面左侧边延伸后连接成圈的,所述连接凸部14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下针线孔141;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帮面2的下端四周侧壁上均匀地开设有若干上针线孔21;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增强线5一端依次穿过各上针线孔21后与其另一端相接,所述帮面2下端套置在连接凸部14上,并使上针线孔21高于下针线孔141,所述缝合线4一端在交替地穿过各不同的上针线孔21、下针线孔141后与其另一端相接,所述帮面2与橡胶鞋底1围合形成有鞋腔10,所述鞋垫3设置在鞋腔10中。由于行走过程中,一般是前掌部11先着地的,而通过前柔性凸块111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减震作用。由于后跟部13大多时间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通过后柔性凸块131的设置,可以起到柔性的支撑作用,这有助于提高鞋子穿戴的舒适性,且后柔性凸块131也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由于,脚底的足弓处是向上拱起的,而通过硬质凸块121的设置,可以防止橡胶鞋底1的足弓部12发生变形,从而可对脚底的足弓部位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这能大大提高鞋子穿戴的舒适性。通过前柔性凸块111、硬质凸块121与后柔性凸块131的设置,还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安全性。由于在帮面2通过缝合线4与橡胶鞋底1的连接凸部14相连接前,还使增强线5穿置在帮面2上的各上针线孔21中的,即增强线5绕缝在了帮面2下端。通过增强线5的设置,可以避免缝合线4与上针线孔21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的情况,这能有效地提高帮面2与橡胶鞋底1缝合的牢固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使用寿命。由于橡胶鞋垫3上设有连接凸部14,且帮面2是套装在连接凸部14上的,这样能提高帮面2安装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加工质量,这样的结构设计,还能提高帮面2与橡胶鞋底1组装的可靠性。由于帮面2与橡胶鞋底1是通过缝合线4缝合一起的,在帮面2与橡胶鞋底1之间,未使用到任何胶水,其十分环保,能有效地降低脚部皮肤出现过敏的风险,从而有助于降低足部疾病的产生,进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健康性能。同时该鞋子的整体结构还十分简单可靠。通过橡胶鞋底1的设置能有效地提高鞋子的耐磨性与抗撕裂性,这有助于提高鞋子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将前柔性凸块111、硬质凸块121后柔性凸块131做成方形结构。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在橡胶鞋垫3底部开设出若干防滑槽,以提高鞋子的防滑性能。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在橡胶鞋底1后跟处开设出呈前后延伸的条形槽20,以通过条形槽分散压力,以提高鞋子着地瞬间的稳定性。在鞋底前侧也可以开设出条形槽。

其中,在缝合时,是使缝合线4一端先上针线孔21,然后使该端穿过对应的下针线孔141;接着使该端穿过与上一个上针线孔21相邻的上针线孔21,然后使该端穿过与上一个下针线孔141相邻的下针线孔141;缝合线4的该端以因此类推的方式穿过各上针线孔21与下针线孔141后连接于其另一端上的。即缝合线4一端在交替地穿过各不同的上针线孔21、下针线孔141后与其另一端相接一起。即增强线5是以这种交替穿过各上针线孔21与下针线孔141的方式,将帮面2与橡胶鞋底1连接一起的。

如图5所示,所述鞋垫3包括前垫部31、中垫部32、后垫部33,所述前垫部31与后垫部33分别设置在中垫部32的前后两端上,所述前垫部31顶面上均匀地设置若干弧形凸部311。通过弧形凸部311的设置,可以对脚底起到按摩的作用,从而能够缓解脚底行走时带来的疲劳,以避免疾病的产生,且弧形凸部311可提高鞋子穿戴的舒适性。

如图6所示,所述帮面2由层叠设置一起的超纤维内层201、PU外层202构成。通过使超纤维内层201与PU外层202层叠设置一起,可避免帮面2的外表面出现皱纹,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的抗皱性,且穿戴十分舒适,这还能增加产品的的穿着耐久度和美观度,同时韧性、耐磨性及透气性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通过多块由超纤维内层201与PU外层202层叠一起构成片状结构缝合而成。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在超纤维内层201与PU外层202之间设置上电气石粉片块203,以通过电气石粉块203向鞋子内释放负离子,通过负离子可以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鞋子穿戴的健康性能。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