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护头盔的带保持器和防护头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0284发布日期:2019-10-19 02:4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用于防护头盔的带保持器和防护头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护头盔的带保持器,其中具体为用于自行车头盔的带保持器,防护头盔具有在头盔左侧和头盔右侧沿使用者下颏的方向延伸的颏带以及从使用者的颈部区域沿颏带的方向延伸的颈带。



背景技术:

这种带保持器用于在头盔的左侧和右侧使相应的颏带和颈带相对于彼此固定,以确定头盔在使用者头上的正确配合。带保持器通常位于使用者耳朵下方并略微在耳前。

在现代自行车头盔中,通常以V形方式在带保持器处连接颏带和颈带,使得在带保持器下方颏带和颈带两层一起在下颏关闭方向上延伸。然而,这导致带保持器、颏带和颈带的布置有着所不希望的较厚结构,这会令使用者感到不快,特别是在自行车运动中是所不希望的。另外,在下颏关闭方向上以两层的形式在带保持器下方延伸的颏带和颈带会容易地彼此相对滑动(摩擦系数较低),并且在这种双层配置下对带长度的正确调整更加困难。

所述类型的带保持器应允许快速调整带长度,以适应使用者的头部形状,并且应该持久保持调整后的带长度。为此,可在带保持器上设置可活动的锁定装置,例如夹紧杆。然而,这种锁定装置因为有附加重量和尺寸(空气阻力)的缺点,在机械上特别是在自行车运动中会产生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具有颏带和颈带的防护头盔、具体用于自行车头盔的带保持器,该带保持器具有平整且轻量的结构,并且允许快速而持久地调整带长度以适应使用者的头部形状。

该目的通过具有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特征的带保持器来实现,具体地,通过具有颏带保持装置和颈带保持装置的带保持器来实现,其中颏带保持装置设计为接纳单层连续的颏带,其中颏带保持装置具有由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围绕的第一保持板,并且其中颏带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该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设计为增加容纳在颏带保持装置中的颏带在带保持器上的摩擦阻力,并且其中颈带保持装置设计为接纳颈带和使其翻转以形成双层带端,其中颈带保持装置具有由第三通道缝隙和第四通道缝隙围绕的第二保持板,并且其中颈带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该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设计为增加容纳在颈带保持装置中的颈带在带保持器上的摩擦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带保持器包括颏带保持装置,该颏带保持装置接纳相应头盔侧的颏带,使得从防护头盔或自行车头盔的头盔壳体沿使用者的下颏的方向延伸出来的颏带,作为单个带层引导穿过颏带保持装置。在本文中,“单层”的意思是指,颏带不借助于带保持器翻转 180°以使得多层颏带相叠放置(以上回行段和下回行段的方式);然而,颏带可例如由多个层编织而成。为此,引导颏带通过第一通道缝隙,经过第一保持板的上方或下方,并通过颏带保持装置的第二通道缝隙。颏带保持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优选地,具有多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该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设计为增加容纳在颏带保持装置中的颏带在带保持器上的摩擦阻力。因而,摩擦阻力增加装置防止带保持器无意中改变其相对于颏带的位置。带保持器从而相对于颏带固定,其中仍然可以通过有意地施加力和/或通过改变颏带与带保持器的相对取向来沿颏带移动带保持器,以便根据使用者的头或所需的佩戴位置调整头盔或带保持器的位置。带保持器沿颏带的这种移动可(相对于头盔的常规佩戴位置)至少大致在竖直方向上进行。

带保持器还包括颈带保持装置,颈带保持装置接纳各头盔侧的颈带,以使得引导颈带穿过第三通道缝隙,经过第二保持板的上方或下方,并穿过第四通道缝隙。因而,颈带在第二保持板处翻转,并因而在颈带保持装置外部形成双层端部(颈带的上回行段和下回行段)。具体地,颈带的翻转可以以180°或接近180°的角度完成。颈带保持装置还具有至少一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优选地,具有多个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该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设计为增加容纳在颈带保持装置中的颈带在带保持器上的摩擦阻力。据此,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防止翻转的颈带意外改变其长度,从而改变带保持器沿颈带的延伸方向的位置。然而,可能通过有意地施加力和/或通过改变颈带及带保持器的相对取向来在带保持器上移动颈带,具体为改变颈带的长度,以根据使用者的头或所需的佩戴位置调整头盔或带保持器的位置(具体地,与可设置在防护头盔或自行车头盔的颈部的快速调整装置共同作用)。颈带沿带保持器的这种移动或带保持器相对于颈带的相应移动可以(再度对于头盔的常规佩戴位置)至少大致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同时如其所释,在竖直方向上,颈带的所述(双层)端部经由带保持器固定至颏带。

因而,带保持器确定头盔各侧上带走向的几何形状,其中颈带借助于带保持器固定在颏带上的期望高度处。因而,限定大致T形的布置,其中颏带的上部和下部形成T形的两个短边,(翻转的)颈带形成T形的长边。然而,通过增加力的消耗和相应克服在一方面颏带和颈带与另一方面带保持器之间的摩擦阻力,可快速而持久地调节带长,以适应使用者的头部形状或期望的佩戴位置。通过调整颈带的长度,可确定带保持器的水平位置;通过调整带保持器沿着颏带的位置,可以确定带保持器的竖直位置。在这里,带保持器可以形成三叉星形的中心(颏带上部、颏带下部和颈带)。带保持器可具有简单且平整的重量很轻的结构。

在使用中,带保持器布置在头盔壳体(具体地,在头盔壳体之下) 与防护头盔或自行车头盔的颏扣(具体地,在颏扣之上)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文中,带应理解为平整柔性的带子,也可以称为皮带,并且可以例如由塑料组成。

两个彼此接触的元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应理解为,施加在一个元件上的力与另一元件的依赖摩擦的保持力或制动力相反的相互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文中提及齿(例如齿条、齿部区域)时,这些齿可以设计为尖的或圆的(例如波浪形)。

根据有利的实施方式,颈带保持装置的第二保持板可以对齐为至少大致垂直于颏带保持装置的第一保持板。以此方式,可以互相至少大致垂直的方向来引导颏带和颈带,从而导致带保持器的二维调整。第二保持板和第一保持板的方向不必精确地彼此垂直,而是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倾斜度,具体地,可在相对于精确垂直的取向±30°的范围内。

就颏带保持装置而言,在两侧限定第一保持板的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可彼此倾斜成锐角,例如以具有在>0°和<60°范围内的值的角度。以此方式,通过颏带保持装置引导的颏带可用于预定义或启用相应的弯曲成角度的走向。具体地,颏带保持装置的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指向可以彼此倾斜成锐角,使得在带保持器两侧上穿过的颏带部分的指向彼此成钝角,例如以小于180°和大于120°的夹角。然而,可选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指向也可以彼此平行。

另一方面,就颈带保持装置而言,优选地,在两侧限定第二保持板的第三通道缝隙和第四通道缝隙的指向彼此平行。

优选地,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齿条,该齿条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借助于这种齿条,可有针对性地增加通过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引导的颏带与带保持器之间的摩擦阻力,并且以较高精度预先确定。

优选地,设置两个齿条,其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

优选地,颏带保持装置的相应齿条形成在第一保持板上。然而,可选地,相应的齿条也可形成在与第一保持板相对的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

作为所述齿条的替代方案或者除了所述齿条之外,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翻转条,该翻转条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和/或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中。由此,可有目的地增加通过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引导的颏带与带保持器之间的摩擦阻力,并以较高精度进行预先确定。

优选地,设置两个翻转条,这两个翻转条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

具体地,颏带保持装置的相应翻转条可与第一保持板相对地设置,例如设置在侧向界定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的、带保持器的边缘部分处。

颏带保持装置的相应翻转条还可以具有齿部区域,以便进一步增加摩擦阻力。该齿部区域可设置在面向使用者头部的、带保持器的内侧上和/或可整体地在翻转条上形成。相应的齿部区域可例如通过翻转条的齿形凹陷形成。

特别有利的是,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类型的齿条和配置给该齿条的至少一个翻转条,翻转条使颏带翻转,以使得在齿条上引导颏带。

具体地,可以设定的是,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齿条(优选地,包括两个齿条),该齿条在背向使用者的头部的带保持器的外侧上形成在第一保持板上,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中(或者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并且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翻转条(优选地,包括两个翻转条),该翻转条在面向使用者的头部的带保持器的内侧上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或者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或第二通道缝隙中(或者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具体地,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包括两个齿条和两个翻转条,其设置在第一保持板的两侧上。每两个齿条之一可以沿着与两个翻转条之一相对的相应通道缝隙布置。

相应地,适用于颏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的也适用于带保持器的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

因而,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齿条,该齿条形成在第三通道缝隙和/或第四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三通道缝隙或第四通道缝隙中。借助于这种齿条,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通过第三通道缝隙和第四通道缝隙引导的颈带与带保持器之间的摩擦阻力,并且以较高精度进行预先确定。

颈带保持装置还可包括两个齿条,在两个齿条形成在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和第二通道缝隙中;但这不是必需的。

优选地,颈带保持装置的相应齿条形成在第二保持板上。

作为这种齿条的替代方案或者除了这种齿条之外,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可包括至少一个翻转条,该至少一个翻转条形成在第三通道缝隙和/或第四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三通道缝隙或第四通道缝隙中。具体地,也可设置两个这种翻转条;但这不是必需的。

具体地,颈带保持装置的相应翻转条可与第二保持板相对地布置,例如在侧向限定第三通道缝隙或第四通道缝隙的带保持器的边缘部分处。

特别有利的是,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类型的齿条以及配置给齿条的至少一个翻转条时,该翻转条使颈带翻转,以在齿条上引导颏带。

具体地,可设定的是,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齿条,该至少一个齿条在带保持器的外侧上形成在第二保持板上,并且突出到第三通道缝隙和/或第四通道缝隙中,其中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翻转条,该至少一个翻转条在相对于第二保持板的带保持器的内侧上形成在第三通道缝隙和/或第四通道缝隙的侧向附近,并且突出到第三通道缝隙或第四通道缝隙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具体地,颈带保持装置的摩擦阻力增加装置可包括两个齿条和两个翻转条,其设置在第二保持板的两侧上。两个齿条之一可沿着与两个翻转条之一相对的相应通道缝隙布置。

根据有利的实施方式,带保持器可以是平整的,并且具体为板状的。带保持器可由塑料制成。

另外,带保持器可以是弯曲的,具体为向外凸出弯曲(即,由指向道路的使用者弯曲),以符合使用者的头部形状。

优选地,带保持器形成为一体,即,形成为整体由材料决定的单个件。具体地,带保持器可制成为注塑件。

另外,优选地,带保持器稍有柔性。因此,造型可对通过相应的带(颏带和/或颈带)在纵向或横向方向上施加在带保持器上的力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这种情况下,“稍有柔性”意味着带保持器不是完全刚性的(例如实心金属部件),但是不能以弹性体的方式展现柔顺性。

如所描述的,优选地,带保持器设计成无可活动的锁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防护头盔,具体为自行车头盔,包括头盔壳体、在头盔左侧的颏带和颈带以及在头盔右侧的颏带和颈带,其中在头盔左侧和头盔右侧设置了相应的前述类型的带保持器,其中在头盔左侧和头盔右侧从头盔壳体沿使用者下颏的方向延伸出相应的颏带,并引导颏带单层通过各带保持器的颏带保持装置。在下颏的方向通过头盔壳体引导的两个颏带(左颏带和右颏带)可借助于颏扣进行联接。在头盔左侧和头盔右侧的各相应的颈带从使用者的颈部区域朝向颏带方向延伸,并沿使用者颈部区域的方向翻转回来穿过各相应的带保持器,从而形成各相应颈带的双层端部。

附图说明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到了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并从附图和附图的描述中进行展现。

下面将仅参考附图通过示例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具有颏带、颈带和带保持器的自行车头盔的侧视图。

图2在侧视图中示出了左侧带保持器的外侧。

图3在侧视图中示出了右侧带保持器的外侧。

图4在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中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外侧。

图5在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中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外侧。

图6在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中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内侧。

图7在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中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内侧。

图8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纵向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侧带保持器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左侧视图中示出了具有头盔壳体13以及颏带15和颈带17 的自行车头盔11。图中仅示出头盔左侧的颏带15和颈带17,其中头盔右侧具有类似的颏带和颈带。颏带15从头盔外壳13开始沿使用者的下颏(未示出)方向在自行车头盔11的前部延伸,其中在下颏区域设置有颏扣19,经由颏扣19可使图1中所示的左颏带15与图1中未示出的右颏带联接。颈带17在自行车头盔11的后部并因而在使用者的颈部区域中,与自行车头盔11以及快速调整装置23连接,图1中未示出的右颈带也与自行车头盔11以及快速调整装置23连接,使得两个颈带17的长度可一起调整。

颈带17的远离快速调整装置23的端部借助于单件式的板状带保持器25固定至颏带15。图2中以放大图示出了带保持器25。图3示出了在头盔右侧的相应带保持器,其与头盔左侧的带保持器25完全相同,但镜像对称。在图4和图5中(远离头部的外侧)以及图6和图 7中(朝向头部的内侧)也示出了根据图2的左带保持器25。图8和图9示出了根据图2的带保持器25的剖视图。

带保持器25具有颏带保持装置31和颈带保持装置61。颏带保持装置31包括大致梯形的第一保持板33,其侧向围绕有长型的第一通道缝隙35和长型的第二通道缝隙37。颏带保持装置31还包括与第一通道缝隙35相关联的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以及与第二通道缝隙 37相关联的第二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

颏带保持装置31的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包括第一保持板33 的齿条43(参见图4和5)和翻转条45,其中齿条43位于带保持器 25的外侧上,以及翻转条45在与第一保持板33相对的、带保持器25 的内侧上在第一通道缝隙35的侧向附近形成,并且在带保持器25的内侧上具有齿部区域47(参见图6和7)。齿条43和翻转条45突出到第一通道缝隙35中,其中齿条43和翻转条45布置为沿带保持器25 的厚度(即垂直于根据图2的纸面)相对于彼此偏移。

以相应的方式,颏带保持装置31的第二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包括第一保持板33的齿条53和翻转条55,其中,齿条53位于带保持器25的外侧上,以及翻转条55在与第一保持板33相对的、带保持器 25的内侧上在第二通道缝隙37的侧向附近形成,并且在带保持器25 的内侧上具有齿部区域57。齿条53和翻转条55突出到第二通道缝隙 37中,其中齿条53和翻转条55布置为沿着带保持器25的厚度相对于彼此偏移。

因而,带保持器25的颏带保持装置31设计为接纳颏带15(参见图1),其中颏带15单层穿过带保持器25。在这里,引导颏带15从面向使用者头部的、带保持器25的内侧开始,延伸穿过第一通道缝隙 35,经第一保持板33的上方,沿着带保持器25的外侧翻转,然后,通过第二通道缝隙37引导返回到带保持器25的内侧,在翻转条55 处再次朝向颏扣19(参见图1)的方向翻转。在这里,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和第二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增加颏带15在带保持器25 上的摩擦力。

带保持器25的颈带保持装置61包括大致矩形的第二保持板63,第二保持板63由长型的第三通道缝隙65和长型的第四通道缝隙67 横向围绕。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保持板63几乎垂直于第一保持板33对齐。颈带保持装置61还包括与第三通道缝隙65相关联的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69以及与第四通道缝隙67相关联的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71。

颈带保持装置61的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69包括第二保持板63 的齿条73(参见图4和5)和翻转条75(参见图6和7),其中,齿条73位于带保持器25的外侧上,以及翻转条75在与第二保持板63相对的、带保持器25的内侧上在第三通道缝隙65的侧向附近形成。齿条73和翻转条75突出到第三通道缝隙65中,其中齿条73和翻转条 75布置为沿着带保持器25的厚度(即垂直于根据图2的纸面)相对于彼此偏移。

以相应的方式,颈带保持装置31的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71包括第二保持板63的齿条83和翻转条85,其中,齿条83位于带保持器25的外侧上,以及翻转条85在与第二保持板63相对的、带保持器 25的内侧上在第四通道缝隙67的侧向附近形成。齿条83和翻转条85 突出到第四通道缝隙67中,其中齿条83和翻转条85布置为沿着带保持器25的厚度相对于彼此偏移。

因而,带保持器25的颈带保持装置61设计为接纳和翻转颈带17 (参见图1),以形成颈带17的双层端部,其中,颈带17在带保持器 25外面的两个层能够借助于闭合环状件和/或弹性带来固定在一起(图 1中未示出)。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在从快速调整装置23的方向延伸到带保持器25的颈带17从朝向使用者的头部的带保持器的内侧出发,通过第三通道缝隙65,经第二保持板63的上方,沿带保持器25的外侧转回快速调整装置23的方向上,然后通过第四通道缝隙67转回带保持器25的内侧,最终再次在带保持器25与进入带保持器25的颈带 17的回行段之间导向快速调整装置23的方向。在这里,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69和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71使颈带17在带保持器25 上的摩擦阻力增加。

带保持器25确定自行车头盔11的颏带15和颈带17的走向(参见图1)。通过调节颈带17的长度,可以确定带保持器25的水平位置。通过调整带保持器25沿颏带15的位置,可以确定带保持器25的竖直位置。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41、69和71使得颏带15和颈带17相对于带保持器25的预定摩擦阻力足够大,以防止意外调整。然而,通过有意克服一方面颏带15或颈带17与另一方面带保持器25之间的摩擦阻力,可使带长快速适应使用者的头部形状或期望的佩戴位置。带保持器25具有重量很轻的平整结构,其中以所述方式通过带保持器25的带(颏带15和颈带17)也只是平整的。

虽然以上已经结合自行车头盔11举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头盔,具体为运动头盔。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 自行车头盔

13 头盔壳体

15 颏带

17 颈带

19 颏扣

23 快速调整装置

25 带保持器

31 颏带保持装置

33 颏带保持装置31的第一保持板

35 第一通道缝隙

37 第二通道缝隙

39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

41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

43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的齿条

45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39的翻转条

47 翻转条45的齿部区域

53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的齿条

55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的翻转条

57 第一摩擦阻力增加装置41的翻转条55的齿部区域

61 颈带保持装置

63 颈带保持装置61的第二保持板

65 第三通道缝隙

67 第四通道缝隙

69 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

71 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

73 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69的齿条

75 第三摩擦阻力增加装置69的翻转条

83 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71的齿条

85 第四摩擦阻力增加装置71的翻转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