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05504发布日期:2019-05-07 20:41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有花粉用口罩、卫生口罩等各种形状的口罩。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具有以下构件的口罩:口罩主体;绳,其通过挂在佩戴者的两耳或头部而将所述口罩主体固定在所述佩戴者的脸部的预定位置;以及鼻夹部,其从所述口罩主体的与所述佩戴者的脸部抵接的那一侧的面沿着朝向所述佩戴者的脸部的方向立起,并且在佩戴时,该鼻夹部从上方覆盖所述佩戴者的鼻梁。

针对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口罩而言,通过使其具备从所述口罩主体的与所述佩戴者的脸部抵接的那一侧的面沿着朝向所述佩戴者的脸部的方向立起的鼻夹部,从而能够抑制由佩戴者的口、脸部的活动而引起的从佩戴起初的位置产生的错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0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口罩而言,在使用时,所述口罩主体的与所述佩戴者的脸部抵接的那一侧的面易于与佩戴者的脸部、特别是鼻子的部分密合,因此佩戴者容易在其脸部感觉到发痒、疼痛等不适感。特别是,在从口罩的吸湿性提升的方面考虑而由预定的布帛来形成所述口罩主体的与所述佩戴者的脸部抵接的那一侧的面的情况下,若该布帛容易对佩戴者的脸部产生刺激,则容易感受到该不适感。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时提高口罩的吸湿性并且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且佩戴感优异的口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式1]

因此,本公开的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其具有纵向和横向;以及挂耳部,其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两侧缘部分别伸出,该口罩的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主体包括皮肤相对面和位于与该皮肤相对面相反的那一侧的非皮肤相对面,该口罩主体具有在使用时用于向非皮肤相对面侧隆起的褶状构造,

所述口罩主体包含形成所述皮肤相对面的一部分且具有吸湿性的第1布帛和形成所述非皮肤相对面的第2布帛,所述第1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多于所述第2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

所述口罩主体具有用于覆盖佩戴者的鼻子且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的鼻罩部,该鼻罩部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沿着所述横向延伸的上端缘部延伸到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纵向上的至少30%的长度为止。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褶状构造具有:第1基底部,其形成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上端缘部;第2基底部,其形成所述口罩主体的下端缘;以及襞部,其位于该第1基底部和该第2基底部之间,

所述鼻罩部在所述纵向上延伸至超过所述第1基底部的、所述下端缘侧的端部的位置。

[方式3]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是纤维素布帛。

[方式4]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分别包括形成有朝向所述横向上的中央部凹入的缺口部的缺口部形成区域和未形成所述缺口部的缺口部未形成区域,

所述口罩主体至少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具有从非皮肤相对面侧和皮肤相对面侧覆盖所述缺口部的侧部片,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未形成区域具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轧花部,

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的刚度低于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未形成区域的刚度。

[方式5]

根据方式4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不具有所述轧花部。

[方式6]

根据方式4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是纺织物,

所述第2布帛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

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处,所述第2布帛被熔断。

[方式7]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2布帛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沿着所述横向延伸的下端缘处具有向所述皮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第1折回部,

所述第1折回部覆盖所述第1布帛。

[方式8]

根据方式7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在所述下端缘具有向所述皮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第2折回部,

所述第1折回部的所述纵向上的长度长于所述第2折回部的所述纵向上的长度。

[方式9]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纵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在所述横向上的至少局部延伸的辅助轧花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在佩戴时提高口罩的吸湿性并且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且佩戴感优异的口罩。

附图说明

图1是从非皮肤相对面S2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从皮肤相对面S1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从侧面观察纤维素布帛9的皮肤相对面而观察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为50倍)。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佩戴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口罩;3、口罩主体;3a、上端缘;3A、上端缘部;3b、下端缘;3c、侧缘部;5、挂耳部;7、基材片;9、纤维素布帛;11、合成纤维布帛;13、侧部片;15、缺口部;17、缺口部形成区域;19、缺口部未形成区域;21a、第1基部;21b、第2基部;21c、第3基部;21d、第4基部;23a、第1顶部;23b、第2顶部;23c、第3顶部;25、底部;27a、第1襞部;27b、第2襞部;27c、第3襞部;29、轧花部;31、第1折回部;33、第2折回部;35、轧花部;37、辅助轧花部;38、固定端;39、鼻罩部;40、自由端;41、保持构件;43、轧花部;S1、皮肤相对面;S2、非皮肤相对面;S3~S9、下降边部;P、褶状构造;L1、第1折回部31的纵向(L)上的长度;L2、第2折回部33的纵向(L)上的长度;L3、鼻罩部39的纵向(L)上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方式1]

一种口罩,其包括:口罩主体,其具有纵向和横向;以及挂耳部,其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两侧缘部分别伸出,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包括皮肤相对面和位于与该皮肤相对面相反的那一侧的非皮肤相对面,该口罩主体具有在使用时用于向非皮肤相对面侧隆起的褶状构造,

所述口罩主体包含形成所述皮肤相对面的一部分且具有吸湿性的第1布帛和形成所述非皮肤相对面的第2布帛,所述第1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多于所述第2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

所述口罩主体具有用于覆盖佩戴者的鼻子且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的鼻罩部,该鼻罩部在所述纵向上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沿所述横向延伸的上端缘部延伸到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纵向上的至少30%的长度为止。

针对本公开的口罩而言,通过利用形成所述皮肤相对面的一部分的第1布帛来确保口罩主体的吸湿性并使其具备具有预定结构的鼻罩部,从而易于抑制与所述第2布帛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较多且在接触到佩戴者的脸部时容易对该脸部产生刺激的所述第1布帛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特别是鼻子的部分。因而,本公开的口罩提高了口罩的吸湿性并且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佩戴感优异。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褶状构造具有:第1襞部,其从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上端缘部的近端侧处自第1基部朝向所述上端缘部立起;以及第2襞部,其从位于比所述第1襞部靠非皮肤相对面侧且比所述第1基部靠下端缘侧的位置的第2基部朝向所述上端缘部立起,

所述鼻罩部在所述纵向上至少延伸至超过所述第1基部的位置。

针对本公开的口罩而言,由于所述鼻罩部和所述褶状构造处于预定的位置关系,因此更易于抑制所述第1布帛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的状况,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3]

根据方式1或2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是纤维素布帛。

针对本公开的口罩而言,由于所述第1布帛由纤维素布帛形成,因此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的吸湿性。

[方式4]

根据方式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分别包括形成有朝向所述横向上的中央部凹入的缺口部的缺口部形成区域和未形成所述缺口部的缺口部未形成区域,

所述口罩主体至少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具有从非皮肤相对面侧和皮肤相对面侧覆盖所述缺口部的侧部片,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未形成区域具有沿着所述纵向延伸的轧花部,

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的刚度低于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未形成区域的刚度。

针对本公开的口罩而言,利用所述褶状构造和具有所述结构的轧花部,从而在使用时易于维持所述口罩主体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并且通过使其具有所述缺口部,从而使该缺口部成为变形引导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时易于提高口罩主体对于脸部的贴合性。

此外,针对本公开的口罩而言,由于所述口罩主体至少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具有从所述非皮肤相对面侧和皮肤相对面侧覆盖所述缺口部的侧部片,因此易于抑制缺口部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的状况,并且由于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的刚度形成为低于所述缺口部未形成区域的刚度,因此即使该缺口部形成区域接触佩戴者的脸部,也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根据以上内容,本公开的口罩在使用时提高了口罩主体对于脸部的贴合性并且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5]

根据方式4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不具有所述轧花部。

即使所述缺口部形成区域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由于该部分不具有轧花部,因此本公开的口罩也不易对佩戴者的脸部产生刺激,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6]

根据方式4或5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是纺织物,

所述第2布帛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

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处,所述第2布帛被熔断。

由于所述第1布帛是纺织物,因此维持了吸湿性,并且由于具有透气性,因此不易发闷。并且,针对所述口罩主体而言,由于在所述两侧缘部各自的所述缺口部处所述第2布帛被熔断,因此在该熔断部分处所述第2布帛和所述第1布帛熔接在一起,易于抑制两布帛的错位,并且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的强度,易于维持所述口罩主体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因此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7]

根据方式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2布帛在所述口罩主体的沿着所述横向延伸的下端缘处具有向所述皮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第1折回部,

所述第1折回部覆盖所述第1布帛。

由于在上述下端缘附近所述第1布帛被所述第2布帛所覆盖,因此在上述下端缘附近所述第1布帛不易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本公开的口罩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8]

根据方式7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第1布帛在所述下端缘具有向所述皮肤相对面侧折回的第2折回部,

所述第1折回部的所述纵向上的长度长于所述第2折回部的所述纵向上的长度。

由于上述下端缘附近的刚度增加,因此口罩主体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提高,本公开的口罩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方式9]

根据方式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口罩,其中,

所述口罩主体在所述纵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在所述横向上的至少局部延伸的辅助轧花部。

由于利用所述辅助轧花部更易于进一步维持所述口罩主体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因此本公开的口罩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口罩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公开中,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就将“从垂直方向的上方侧沿对象物的厚度方向观察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对象物(例如口罩等)的情况”简称作“俯视”,并且将由该俯视得到的图称作“俯视图”。

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在本公开中使用的各种方向等就如下所述。

在本说明书中,“纵向”是指“俯视时的矩形形状的对象物的上下的方向”,“横向”是指“俯视时的矩形形状的对象物的左右的方向”,“厚度方向”是指“相对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对象物垂直的方向”。上述纵向、横向及厚度方向均处于彼此正交的关系。

此外,“平面方向”是指由对象物的纵向和横向形成的平面延伸的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在对象物(例如口罩等)的厚度方向上,就将“在佩戴对象物时相对于佩戴者的皮肤面而言相对的近端侧”称作“皮肤相对面侧”,将“在佩戴对象物时相对于佩戴者的皮肤面而言相对的远端侧”称作“非皮肤相对面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形成对象物的各种构件(例如口罩主体、第1布帛、第2布帛等)的“皮肤相对面侧的表面”和“非皮肤相对面侧的表面”分别简称作“皮肤相对面”和“非皮肤相对面”。

[实施方式]

图1是从非皮肤相对面S2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是从皮肤相对面S1侧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从侧面观察纤维素布帛9的皮肤相对面而观察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为50倍)。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佩戴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包括口罩主体3和从口罩主体3的两侧缘部3c、3c分别伸出的挂耳部5、5。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将口罩主体3以与佩戴者的脸部相对的方式紧贴于佩戴者的脸部,将挂耳部5分别挂在佩戴者的两耳从而进行佩戴。

[口罩主体]

如图1和图2所示,口罩主体3具有纵向(L)和横向(C),在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下具有俯视时在横向(C)上较长的矩形形状。此外,口罩主体3包括皮肤相对面S1和位于与皮肤相对面S1相反的那一侧的非皮肤相对面S2。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口罩主体3的基材片7具有形成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的一部分的纤维素布帛9(第1布帛)和形成非皮肤相对面S2的合成纤维布帛11(第2布帛)的双层构造。

本公开的第1布帛只要具有吸湿性,就能够恰当地选择透气性、皮肤触感良好的材料而形成,但特别优选由如下的片材料形成,该片材料由例如编织物、无纺布或打纬根数80根~120根的纱布、木棉布等由纤维素系纤维形成的纺织物形成。

其中,在本公开中,布帛具有吸湿性是指以下的情况。

将作为有无吸湿性的评价对象的布帛的样本在110℃下真空干燥24小时,测量绝干时的样本的质量(W0)。接着,将该样本在温度20℃、调湿为湿度90%RH的恒温恒湿机中静置24小时,测量静置后的样本的质量(W1)。在样本的质量为W1>W0的情况下,评价为该样本的布帛具有吸湿性。

此外,本公开的第2布帛能够通过恰当地选择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0g/m2~40g/m2的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及热风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无纺布片中的、透气性良好的材料而形成。另外,本公开的第2布帛也可以是由纺织物、编织物形成的片材料,但从该布帛的上端缘、下端缘均不易对佩戴者的脸部产生刺激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由无纺布形成的片材料。

此外,作为形成该无纺布片的合成纤维,能够列举出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尼龙等聚酰胺系纤维等。如后所述,从优选对形成口罩主体的基材片进行轧花处理的方面考虑,所述合成纤维优选为热熔接性纤维。

另外,形成口罩主体的基材片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形成皮肤相对面的第1布帛和形成非皮肤相对面的第2布帛之间夹设具有吸附细颗粒的过滤功能和/或芳香剂、抗菌剂的中间片。此外,也可以在第1布帛和第2布帛之间夹设由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的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形成的1张以上的布帛。

在本实施方式中,纤维素布帛9由纱布形成,该纱布由将多个纤维素系短纤维捻合而成的纱线的编织物形成。针对纤维素布帛9的皮肤相对面T1而言,如图4所示,纤维素系短纤维的纤维端易于自该皮肤相对面T1沿厚度方向T突出,该纤维端会接触佩戴者的皮肤,从而有时会给佩戴者带来发痒感等刺激。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成纤维布帛11由纺粘无纺布形成,该纺粘无纺布由长纤维形成。合成纤维布帛11不同于纤维素布帛9,其纤维端不易自合成纤维布帛11的表面(皮肤相对面或非皮肤相对面)沿厚度方向T突出。因而,即使合成纤维布帛11接触佩戴者的皮肤,给佩戴者带来发痒感等刺激的可能性也较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短纤维是指平均纤维长度为0.5mm~100mm的纤维。此外,长纤维是指平均纤维长度超过100mm,其中包含了连续纤维。

在本公开中,按照JIS L 1015:2010的附录A的“A7.1纤维长度的测量”的“A7.1.1A法(标准法)在带有刻度的玻璃板上测量各个纤维的长度的方法”来测量热熔接性纤维等合成纤维及纤维素系纤维中的、除纸浆之外的材质例如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半合成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

另外,上述方法是与1981年发行的ISO 6989相当的试验方法。

在本公开中,第1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多于第2布帛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另外,能够利用以下的方法来评价第1布帛和第2布帛各自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根数。

从第1布帛和第2布帛分别切下10mm×10mm的样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各个样本中的、第1布帛的皮肤相对面和第2布帛的非皮肤相对面,通过目视计数自各样本表面沿厚度方向突出的纤维端的根数,从而能够获得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具有沿着横向(C)延伸的上端缘3a和下端缘3b。此外,口罩主体3具有从上端缘3a整个区域沿纵向(L)向下方延伸10mm的矩形形状区域即上端缘部3A。并且,口罩主体3在横向(C)上的两侧部分别具有沿着纵向(L)延伸的侧缘部3c。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缘部3c、3c各自的横向(C)上的长度为10mm,但本公开的侧缘部的横向上的长度能够在5mm~20mm左右的范围内恰当地变更。在口罩主体3的侧缘部3c、3c分别配设有后述的侧部片13。此外,口罩主体3的侧缘部3c、3c分别被划分为形成有后述的缺口部15的缺口部形成区域17和未形成该缺口部15的缺口部未形成区域19。

在本公开中,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尺寸、即上端缘和下端缘之间的长度在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即非展开状态下优选为60mm~100mm左右,口罩主体的横向上的尺寸为140mm~180mm左右。若这样形成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尺寸和横向上的尺寸,则能够充分地包覆成人佩戴者的标准大小的脸颊和下颚的部分,因此优选。

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具有在佩戴时用于向非皮肤相对面S2侧隆起的褶状构造P。

更具体地讲,如图3所示,在形成口罩主体3的基材片7中,从口罩主体3的上端缘3a的近端侧形成有第1襞部27a、第2襞部27b及第3襞部27c。在口罩主体3的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即非展开状态下,第1襞部27a~第3襞部27c各自的结构及位置关系如下所述。

第1襞部27a包括第1基部21a、第1基部21a和第1顶部23a之间的下降边部S3、第1顶部23a、以及第1顶部23a和第2基部21b之间的下降边部S4。在第1襞部27a中,第1顶部23a位于比上端缘3a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此外,在第1襞部27a中,下降边部S3的纵向(L)上的长度短于下降边部S4的纵向(L)上的长度。

第2襞部27b包括第2基部21b、第2基部21b和第2顶部23b之间的下降边部S5、第2顶部23b、以及第2顶部23b和第3基部21c之间的下降边部S6。第2襞部27b位于比第1襞部27a靠非皮肤相对面S2侧的位置。此外,在第2襞部27b中,第2顶部23b位于比第1襞部27a的第1顶部23a更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第2基部21b位于比第1襞部27a的第1基部21a更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此外,在第2襞部27b中,下降边部S5的纵向(L)上的长度短于下降边部S6的纵向(L)上的长度。

第3襞部27c包括第3基部21c、第3基部21c和第3顶部23c之间的下降边部S7、第3顶部23c、第3顶部23c和底部25之间的下降边部S8、底部25、底部25和第4基部21d之间的下降边部S9、以及第4基部21d。第3襞部27c位于比第2襞部27b靠非皮肤相对面S2侧的位置。此外,在第3襞部27c中,第3顶部23c位于比第2襞部27b的第2顶部23b更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第3基部21c位于比第2襞部27b的第2基部21b更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此外,在第3襞部27c中,第4基部21d位于比第3基部21c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此外,在第3襞部27c中,底部25位于比口罩主体3的下端缘3b靠上端缘3a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第4基部21d靠下端缘3b侧的位置。此外,在第3襞部27c中,下降边部S7的纵向(L)上的长度与下降边部S9的纵向(L)上的长度之和短于下降边部S8的纵向(L)上的长度。

并且,口罩主体3包括上端缘3a和第1基部21a之间的第1基底部S10及第4基部21d和下端缘3b之间的第2基底部S11。

这样由上述的第1襞部27a~第3襞部27c及第1基底部S10、第2基底部S11形成的波纹状的构造是口罩主体3的褶状构造P。

在口罩主体3的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下,通过使第1基底部S10和下降边部S3的至少一部分、下降边部S4和下降边部S5的至少一部分、下降边部S6和下降边部S7的至少一部分、下降边部S9和第2基底部S11的至少一部分分别重合地折叠,从而使口罩主体3在厚度方向T上具有扁平的构造。

另一方面,针对口罩主体3而言,在口罩1的佩戴状态下,如图4所示,口罩主体3的下端缘3b与佩戴者的下颚的长度相应地被向纵向(L)上的下方拉伸,并且口罩主体3向非皮肤相对面S2侧隆起,变形为Ω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口罩1的佩戴状态下,下降边部S8是隆起程度最大的面,其配置在与佩戴者的鼻尖或嘴角相对应的位置。

另外,本公开的口罩主体的褶状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只要形成为在佩戴时口罩主体向非皮肤相对面侧隆起,就能够恰当地变更其襞的数量、襞的朝向等具体的结构。

[缺口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的比纵向中央轴线CL靠下方的位置分别具有缺口部15。缺口部15具有朝向口罩主体3的横向(C)上的中央部凹入的形状、更具体地讲是从两侧缘部3c、3c分别朝向横向(C)上的内方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大致字母V形。通过使口罩主体3具有缺口部15,从而在使用口罩1时,该缺口部15易于成为两侧缘部3c、3c各自的变形引导的起点,因此能够提高所述两侧缘部3c、3c各自与佩戴者的脸部之间的密合性,并提高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

通过在口罩主体3的两侧缘部3c、3c分别呈大致字母V形地将纤维素布帛9切断并且将合成纤维布帛11熔断,从而形成缺口部15。

此外,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分别被划分为形成有缺口部15的缺口部形成区域17和未形成缺口部15的缺口部未形成区域19。

另外,本公开的缺口部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直状、曲状等各种公知的形状。此外,本公开的缺口部可以通过仅切断基材片而设置,在由多个片材形成该基材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形成该基材片的片材相互切断和压接而形成。

[侧部片、轧花部、折回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分别具有将两侧缘部3c、3c各自的皮肤相对面S1和非皮肤相对面S2覆盖的侧部片13。侧部片13以分别夹着由纤维素布帛9和合成纤维布帛11的双层构造形成的口罩主体3的基材片7的两侧缘部3c、3c的状态配设。

另外,本公开的侧部片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由在口罩主体的至少两侧缘部各自的缺口部形成区域处从非皮肤相对面侧和皮肤相对面侧覆盖缺口部的布帛形成即可。

此外,形成侧部片的布帛能够与形成口罩主体的第2布帛同样地通过恰当地选择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0g/m2~40g/m2的喷熔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及热风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无纺布片中的、透气性良好的材料而形成。另外,形成本公开的侧部片的布帛也可以是由纺织物、编织物形成的片材料,但从侧部片不易对佩戴者的脸部产生刺激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由无纺布形成的片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分别具有沿纵向(L)延伸的轧花部29。更具体地讲,通过在缺口部未形成区域19处对形成口罩主体3的基材片7即纤维素布帛9和合成纤维布帛11、及侧部片13在厚度方向T上进行轧花而形成轧花部2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轧花部29在两侧缘部3c、3c分别配置有各两列,但在本公开中,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由1列或3列以上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各自的缺口部形成区域17处不具有轧花部2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缘部3c、3c各自的缺口部形成区域17的刚度低于两侧缘部3c、3c各自的缺口部未形成区域19的刚度。

另外,两侧缘部的缺口部形成区域和缺口部未形成区域各自的刚度值并没有特别的限制,通过弯曲刚度试验能够获得刚度值,即,在从测量对象的片材切下了预定尺寸(例如100mm×10mm)的试验片之后使用纯弯曲试验机KES FB-2(加藤科技株式会社制)来测量该试验片的各种方向(即与测量对象构件的纵向相对应的方向)上的与缺口部形成区域或缺口部未形成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弯曲刚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基材片7的合成纤维布帛11在口罩主体3的沿着横向(C)延伸的下端缘3b处具有向皮肤相对面S1侧折回的第1折回部31,该第1折回部31以覆盖纤维素布帛9的方式形成。并且,纤维素布帛9在下端缘3b具有向皮肤相对面S1侧折回的第2折回部33。

此外,合成纤维布帛11的第1折回部31的纵向(L)上的长度L1形成为长于纤维素布帛9的第2折回部33的纵向(L)上的长度L2。

此外,合成纤维布帛11的第1折回部31和纤维素布帛9的第2折回部33均在口罩主体3的下端缘3b附近利用轧花部35固定。

另外,本公开的第2布帛的第1折回部和第1布帛的第2折回部也可以利用HMA等粘接剂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口罩主体3还在纵向(L)上的中央部具有沿横向(C)延伸的辅助轧花部37。更具体地讲,通过在第2襞部27b的下降边部S6的、在口罩1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下未与下降边部S5重合的部分处对形成口罩主体3的基材片7、即纤维素布帛9和合成纤维布帛11进行轧花,从而形成辅助轧花部37。

[鼻罩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在比纤维素布帛9更靠皮肤相对面S1侧的位置处具有从上端缘部3A沿纵向(L)延伸的鼻罩部39。若将鼻罩部39的纵向(L)上的长度设为L3,则L3是口罩1佩戴前(未使用)的状态下的口罩主体3的纵向(L)上的长度的30%左右。

鼻罩部39具有在口罩主体3的上端缘部3A处利用热熔粘接剂固定的固定端38和在固定端38的下方沿横向(C)延伸的自由端40。在使用口罩1时,鼻罩部39的固定端38的横向(C)上的中央部分易于抵接于佩戴者的鼻根部分,自由端40的横向(C)上的中央部分易于抵接于佩戴者的鼻尖部分。另外,本公开的鼻罩部接合于口罩主体的上端缘部的接合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也可以利用热熔接等其他的接合方式进行接合。

鼻罩部39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该鼻罩部39以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抵接于佩戴者的鼻子的方式形成。

形成本公开的鼻罩部的合成纤维布帛能够与形成口罩主体的第2布帛同样地通过恰当地选择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0g/m2~40g/m2的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及热风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无纺布片中的、透气性良好的材料而形成。

另外,本公开的鼻罩的纵向上的长度并不限定于上述方式,是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长度的至少30%的长度,优选为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长度的30%~80%,更优选为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长度的30%~60%,进一步优选为口罩主体的纵向上的长度的30%~50%的长度。从更加易于抑制第1布帛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的方面考虑来决定鼻罩的纵向上的长度的优选范围的下限值,从不易使鼻罩部抵接于佩戴者的嘴角而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的方面考虑来决定该上限值。

此外,针对本公开的鼻罩而言,从更加易于抑制第1布帛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的状况,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的方面考虑,期望的是其延伸至超过口罩主体的褶状构造中的第1基底部的下端缘侧的端部的位置。

[保持构件]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3具有设于上端缘3a侧且用于将上端缘3a的一部分保持为预定的形状的保持构件41。保持构件41配设在合成纤维布帛11和纤维素布帛9之间,利用配置在周围的轧花部43将该保持构件41以其位置不错位的方式固定。

优选的是,本公开的保持构件具有薄板矩形形状,由挠性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塑料)等形成。针对保持构件41而言,佩戴者能够容易地将其弯曲,并且一旦变形为预定形状,只要不再施加外力就能保持该预定形状。因此,在佩戴者佩戴了口罩1之后使保持构件41与鼻子的形状相匹配地变形时,保持构件41能够将口罩主体3的上端缘3a的附近保持为与佩戴者的鼻子的形状相匹配的状态。由此,保持构件41能够抑制在上端缘3a和佩戴者的脸部之间产生间隙的状况。

[挂耳部]

挂耳部优选为能够弹性地伸缩,能够由无纺布、织布、塑料膜、橡皮绳等公知的材料形成。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的所述褶状构造P和两侧缘部3c、3c处,分别利用沿纵向(L)延伸的轧花部29,从而在使用时易于维持口罩主体3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此外,通过使口罩主体3在两侧缘部3c、3c分别具有缺口部15,从而使缺口部15成为变形引导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时易于提高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通过利用形成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的一部分的纤维素布帛9来确保口罩主体3的吸湿性并使其具备具有上述结构的鼻罩部39,从而易于抑制与合成纤维布帛11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纤维端的数量较多且在接触到佩戴者的脸部时容易对该脸部产生刺激的纤维素布帛9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特别是鼻子的部分。

更具体地讲,由于由纤维素布帛9形成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的一部分,因此在纤维素系纤维的吸湿性的作用下易于对佩戴者在口罩主体3内吐出的气息进行吸收、蒸发,不易发闷。另一方面,在形成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的一部分的纤维素布帛9由例如纱布等将纤维素系的短纤维捻合而成的纱线的编织物形成的情况下,该纤维素系短纤维的纤维端易于自该皮肤相对面T1沿厚度方向T突出,该纤维端会接触佩戴者的皮肤,从而有时会给佩戴者带来发痒感等刺激。但是,能够通过使口罩主体3在预定的位置具有由合成纤维布帛形成的鼻罩部39,从而不易使佩戴者感觉到该发痒感等刺激、不适感。

根据以上内容,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提高了口罩1的吸湿性并且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佩戴感优异。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在口罩主体3具有保持构件41,在设有该保持构件41的部分处,口罩主体3特别易于密合于佩戴者的鼻根部分。此外,在保持构件41的刚性的作用下,在设有该保持构件41的部分处容易因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而摩擦佩戴者的鼻根部分等、特别是对佩戴者产生刺激。因此,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鼻罩部39以覆盖保持构件41的方式设置时,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由于鼻罩部39和褶状构造P处于上述的位置关系,因此更易于抑制纤维素布帛9接触佩戴者的脸部的状况,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由于形成口罩主体3的皮肤相对面S1的一部分的布帛由纤维素布帛形成,因此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的吸湿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利用褶状构造P和具有上述结构的轧花部29,从而在使用时易于维持口罩主体3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并且通过使口罩主体3具有缺口部15,从而使该缺口部15成为变形引导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时易于提高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由于口罩主体3至少在两侧缘部3c各自的缺口部形成区域17具有从非皮肤相对面侧S2和皮肤相对面侧S1覆盖缺口部15的侧部片13,因此易于抑制缺口部15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并且由于缺口部形成区域17的刚度形成为低于缺口部未形成区域19的刚度,因此即使缺口部形成区域17接触佩戴者的脸部,也易于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根据以上内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在使用时提高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并且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由于缺口部形成区域17不具有轧花部,因此即使该缺口部形成区域17接触佩戴者的脸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也不易对佩戴者的脸部产生刺激,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中,由于纤维素布帛9是纺织物,因此维持了吸湿性,并且由于具有透气性,因此不易发闷。并且,针对口罩主体3而言,由于在两侧缘部3c各自的缺口部15处合成纤维布帛11被熔断,因此在熔断部分处合成纤维布帛11和纤维素布帛9熔接在一起,易于抑制两布帛的错位,并且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1的强度,易于维持口罩主体3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因此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由于在口罩主体3的下端缘3b附近纤维素布帛9被合成纤维布帛11所覆盖,因此在下端缘3b附近纤维素布帛9不易直接接触佩戴者的脸部。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而言,由于在口罩主体3的第2折回部33的作用下下端缘3b附近的刚度增加,因此口罩主体3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提高。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利用辅助轧花部37而使其更易于维持口罩主体3的立体构造的形状保持性。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易于更可靠地确保口罩主体3对于脸部的贴合性,易于更可靠地抑制佩戴者的脸部的不适感。

另外,本公开的口罩并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示的记载,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恰当地进行组合、变更等。

此外,在本公开中,“第1”、“第2”等序号用于区分带有该序号的事项,并不意味着各事项的顺序、优先度、重要度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