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3752发布日期:2019-11-19 20:07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的生活,自动伞便逐渐的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自动伞是在伞骨上装设有弹簧组件,并在近握持部处设有一卡扣装置,当其在收合状态时,弹簧组件呈相对拉伸或压缩的状态,并通过卡扣装置将伞骨的下巢卡扣在此收合状态,当使用者欲将伞撑开时,仅需按压卡扣装置的一控制钮,将下巢与卡扣装置松脱,通过弹簧组件所提供的弹簧力以及伞骨间的联动关系,伞将自动并迅速的撑开至张开的使用状态,因而称为自动伞。

自动伞在没有使用的时候一直处于一种收合状态,自动伞的中巢和下巢聚合在一起,在这种状态下,中巢和下巢之间的弹簧则一直处于压缩状态,长时间的压缩会对弹簧的弹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弹簧的弹力不足会导致弹簧在反弹时不能反弹到既定的高度,不能将中巢和下巢弹至上巢处,进而影响了开伞,此时,只能通过更换弹簧来保证自动伞的正常开合,但是,更换弹簧需要完整的拆解自动伞,这样增加了人力消耗,置换的弹簧还有一定的弹力,没有发挥它全部的功能,造成了一定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其具有防止弹簧疲软,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的优点。

该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包括中巢主体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部和弹簧连接部,所述中巢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调节外旋轨,所述调节部螺纹旋接在所述调节外旋轨上,所述弹簧连接部套设于所述中巢主体并固接在所述调节部的一端。

较佳地,所述调节部上设有内环面和外表面,所述内环面上设有与所述调节外旋轨相匹配的调节内旋轨。

进一步地,所述外表面上设有若干摩擦面,相邻所述摩擦面之间设有弧形凸起部。

较佳地,所述调节部底面设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上设有抵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连接部上下面分别设有上抵部和下抵部,所述上抵部的孔径与所述抵接槽的孔径相匹配,所述下抵部上设有弹簧抵接面,所述弹簧抵接面上设有弹簧固定槽。

较佳地,所述弹簧连接部的直径大于调节外旋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所述调节部的内环面上设置与所述调节外旋轨相配合使用的所述调节内旋轨,使所述调节部可以沿所述调节外旋轨上下移动位置,从而在弹簧弹力不足时保证所述中巢主体弹至原有的高度,从而保证雨伞的正常开合,避免了以往技术中因弹簧弹力不足便拆解整个自动伞更换弹簧的问题,节省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弹簧弹力的最大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巢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部的底部视角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弹簧连接部和所述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弹簧连接部的底部视角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中巢主体1,调节外旋轨11,环巢部12。

调节组件2。

调节部3,内环面31,调节内旋轨311,外表面32,摩擦面321,弧形凸起部322,抵接部33,抵接槽331。

弹簧连接部4,上抵部41,下抵部42,弹簧抵接面421,弹簧固定槽422。

弹簧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一种自动伞的中巢结构,包括中巢主体1和调节组件2,所述中巢主体1上部设有环巢部12,所述调节组件2包括调节部3和弹簧连接部4,所述中巢主体1的外表面设有调节外旋轨11,所述调节部3螺纹旋接在所述调节外旋轨11上,所述弹簧连接部4套设于所述中巢主体1并固接在所述调节部3的一端,通过调节所述调节部3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旋接的位置,可以实现在所述弹簧5弹力不足时,使所述弹簧5反弹的最大高度加上所述调节部3与所述环巢部12之间的距离的总和,等于所述弹簧5在正常弹力时反弹的最大高度,使得所述中巢主体1在所述弹簧5的弹力作用下,上升至既定的高度,从而正常开伞,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以往技术中在所述弹簧5弹力受到损害时就需要更换所述弹簧5的问题,节约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实现了对所述弹簧5的最大化利用,还间接延长了雨伞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2,所述调节部3上设有内环面31和外表面32,所述内环面31上设有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相匹配的调节内旋轨311。

参照图2,所述外表面32上设有若干摩擦面321,相邻所述摩擦面321之间设有弧形凸起部322,若干所述摩擦面321和所述弧形凸起部322相互配合使人工在调节所述调节部3时,起到一个增大摩擦的作用,更方便调节所述调节部3和所述环巢部12之间的相对位置。

参照图3,所述调节部3底面设有抵接部33,所述抵接部33上设有抵接槽331,所述抵接槽331用于将使所述弹簧连接部4卡设在其中。

参照图4和图5,所述弹簧连接部4上下面分别设有上抵部41和下抵部42,所述上抵部41的孔径与所述抵接槽331的孔径相匹配,所述上抵部41刚好可以卡接在所述抵接槽331内,从而使所述弹簧连接部4固定连接在所述调节部3上,所述下抵部42上设有弹簧抵接面421,所述弹簧抵接面421上设有弹簧固定槽422,所述弹簧5的顶端可以刚好抵接在所述弹簧固定槽422内,这样的设计,使所述弹簧5的内圈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之间有一个距离,保证所述弹簧5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之间互不接触,避免了所述弹簧5在反弹的时候因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接触而造成的对所述调节外旋轨11的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连接部4的直径大于所述调节外旋轨11的直径,此时,可以保证所述弹簧连接部4套接于所述调节外旋轨11,从而避免了所述弹簧5与所述调节外旋轨11相接触时,因摩擦产生的对所述弹簧5和所述调节外旋轨11的损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调节部的内环面上设置与所述调节外旋轨相配合使用的所述调节内旋轨,使所述调节部可以沿所述调节外旋轨上下移动位置,从而在弹簧弹力不足时保证所述中巢主体弹至原有的高度,从而保证雨伞的正常开合,避免了以往技术中因弹簧弹力不足便拆解整个自动伞更换弹簧的问题,节省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弹簧弹力的最大化利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