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521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的结构。
各种多折自动伞的收伞结构,通常在第二伞骨2与伞支骨4之间,设有一弹簧6,使自动伞在收伞时,利用该弹簧6的回复力,将伞骨弯折回收为折伞状态,如


图1所示,是将弹簧6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伞骨2的内端位置,而弹簧6的另一端则连接于伞支骨4的外端位置,接近于可挠性骨5内端所扣合在伞支骨4的弯侧,在收伞时,弹簧6的回复拉力,使伞支骨4连动可挠性骨5与第三支骨3向上弯折,形成自动收伞后的折伞构造,此种结构设计由于弹簧6与可挠性骨5具有一间距,在施力时产生一侧向分力,将使得收伞的动作较为不顺利。另外,其必须在伞支骨4上开设两个结合孔,分别连接弹簧6及扣合可挠性骨5,如此,降低了伞支骨4的强度,使其较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收伞较为顺利的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与常见的相同,其特征是弹簧的设置与常见的不同,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的内端扣设在第二伞骨的内端处,而外端则扣合在伞支骨的结合孔,即与可挠性骨具有同一连接扣合位置。因此,当弹簧回复收缩时,其拉力自动传递到可挠性骨处,并在分力的作用下,轻易地带动第三伞骨及伞尾架组向上,形成自动收伞的动作,收伞较为顺利,同时,伞支骨上少开设一结合孔,提高了伞支骨的强度。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常见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的定位弹簧组合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弹簧的组合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开伞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收伞平面示意图。
1为第一伞骨、2为第二伞骨、3为第三伞骨、4为伞支骨、41为结合孔、5为可挠性骨、6为弹簧、7为伞中棒、71为上巢、72为活动巢。
请参阅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四折伞为例,包括有伞中棒7、上巢71、活动巢72、定位弹簧6等基本结构,第一伞骨1的内端与上巢71相枢接,外端依序连接有第二伞骨2、第三伞骨3及伞尾架等,伞支骨4的内端连设在活动巢72,外端则枢接在第三伞骨3的内端位置,并在接近枢接处设有一桔合孔41,以连接扣合可挠性骨5的内端。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定位弹簧6的设置,定位弹簧6的内端扣设在第二伞骨2的内端处,而弹簧6的外端则扣合在伞支骨4的结合孔41,即与可挠性骨5具有同一连接扣合位置。因此,当弹簧6回复收缩时,其拉力自动传递到可挠性骨5处,并在分力作用下,轻易地带动第三伞骨3及伞尾架组向上,形成自动收伞的动作及状态。
本实用新型因为弹簧6所产的回复力,直接传递到可挠性骨5,所以,可轻易完成收伞的平顺动作,不会有卡制现象发生。另外,因伞支骨4只开设一个结合孔,因此,相对增加了伞支骨4的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结构,其包括有伞中棒(7)、上巢(71)、活动巢(72),伞中棒(71)的上端为上巢(71),并套设活动巢(72),其各伞骨及伞支骨分别由上巢(71)及活动巢(72)向外延伸连接,弹簧(6)设于第二伞骨(2)与伞支骨(4)之间,其特征在于弹簧(6)的内端扣设在第二伞骨(2)的内端处,而弹簧(6)的外端扣合在伞支骨(4)的结合孔(41),弹簧(6)的外端扣合位置与可挠性骨(5)的连接扣合位置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结构,其基本结构与一般多折自动伞伞骨架相同,其特征是定位弹簧6的设置不同,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弹簧6的内端扣设在第二伞骨2的内端处,而其外端则扣合在伞支骨4的结合孔41,即与可挠性骨5具有同一连接扣合位置,使自动伞在自动收伞时,其回复的拉力直接传递到可挠性骨5处,以便顺利收回各节伞骨,且伞支骨4上只设一个结合孔,从而相对提高了其强度。
文档编号A45B25/02GK2426691SQ002094
公开日2001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7日
发明者郭世鑫 申请人:郭世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