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伞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4807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伞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开4Nt制结构
技术领城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二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开伞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伞具用于挡风遮雨的功能,其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工具。而 目前的伞具依结构基本是分为多折伞和自骨伞;而依功能是分为自动 伞和手动伞。自动伞因具单手操作即可打开的功能,所以具有使用的
方便性。传统的直骨自动伞,其主要是在伞具的下巢与中巢之间设有 一开伞弹簧,开伞时松释对下巢的限位,在开伞弹簧的复位作用下,
下巢与中巢即可沿中棒向上移动而同步将伞面撑开以实现自动开伞 的功能。配合图1、 2所示,此限位结构是在伞中棒A,的下部开设 有长形开槽A1,, 一弹性弓片2,是置于此开槽A1,中,此弹性弓 片2,上部形成桂持部21',而下部是形成按压部22';对应在伞下 巢B,的下部形成有一挂孔B1'。收伞时,当伞下巢B'收至伞中棒 A,的下部时,是利用弹性弓片2,的挂持部21'挂扣在伞下巢B, 的挂孔B1,上对其进行P艮位固定,而开伞时,按压弹性弓片2,的按 压部22,即可同步推压弹性弓片2,向伞中棒A,中内缩,挂持部 21,即会松释对下巢B,的P艮位作用而将伞具自动打开。
详观上述结构的限位结构,可知此伞中棒A,需要开设一长形的 开槽A1',因而开设位置较大,则无形中会破坏伞中棒A,的强度, 而影响伞中棒A,的使用寿命;另弹性弓片2,靠近握把,棵露在外, 弹性弓片2,凸起或毛边易对人体形成伤害;再者如图3所示,弧形 弹性弓片2,的形状决定其长期使用后,容易产生疲劳断裂而影响开 伞功能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伞中棒的使用寿命,同时 对伞下巢又具确实定位,而令开伞更加轻松方便的开伞控制结构。
为实现上迷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开伞控制结构, 其中在伞中棒的下部设有上下两定位孔, 一弹性装置设有的上下两凸 粒是自内而外分别伸置在此定位孔中; 一,是活动设置在伞柄上并 对准弹性装置的下凸粒,而上凸粒是伸置在伞柄上部;另对应在伞下
巢的下端向内设有可挂持上凸粒的凸台。所述的弹性装置为一长条形板体,其前部设有上下两凸粒,其背 部顶持弹簧,弹簧的另一端是顶靠在伞中棒内壁上。所述的板体前部的上凸粒是位于板体的近上端,而下凸粒是位于 板体的中部;同时在板体背部亦凸设有上下两弹蒉挂脚,下弹赉挂脚是位于板体的近下端,而上弹簧挂脚是位于两凸粒之间的位置处,两 弹簧挂脚上分别挂持有弹簧,而弹簧的下端是顶靠在伞中棒内壁上。所述的上凸粒为弧形圓凸粒。所述的下凸粒表面形成为平面。所述的伞下巢下端凸台内侧形成斜导面。所述的掩組前部为按压部,而后部形成一开口形卡钩,卡钩抱持 在伞中棒上。所述伞柄上设有安装孔,按钮是嵌置于此安装孔中,安装孔的底 部形成一沉孔。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原有直骨伞的弹性弓片的定 位方式,是采用在伞中棒上打孔,并利用弹性凸粒挂扣伞下巢的凸台 对伞下巢进行限位,因而对伞中棒的破坏面积较小,则可有效保证伞中棒的强度;且避免了象弓片棵露在外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利用按钮 推动弹性装置带动凸粒内缩,从而松释对伞下巢的限位,则令开伞动 作更为轻松方便;另外该,是设在伞柄上,相对于传统直骨伞开伞 按钮来说,按钮位置更接近手持部位,令操作更方便,更加符合人体 工学设计;还有该弹性装置为板形设计相对习用的弧形弓片不会出现 断裂,令伞具功能寿命更长。


图l是习用品的示意图;图2是习用品的收伞示意图;图3是习用品的弹性弓片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未收伞状态);图5是本实用新型弹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4的橫向剖^L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收伞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伞控制結构,其主要包括伞 中棒A、伞下巢B、按钮C及弹性装置D。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在伞中棒A的下部设有上下两定位孔 Al、 A2;伞下巢B上部连接各伞骨,同时还连接有开伞弹簧B1,另在伞 下巢B的下端面向内形成有凸台B2,凸台B2内侧为斜导面B21;按钮C是活动设在伞柄E上,按钮C前部为按压部C1,而后部 形成一开口形卡钩C2,卡钩C2抱持在伞中棒A上;伞柄E上设有 对应按压部Cl i殳有安装孔El,安装孔El的底部形成一沉孔E2对 应卡钩C2的宽度;弹性装置D为一长条形板体2,其前部设有上下两凸粒21、 22, 板体2背部亦凸设有上下两弹簧挂脚23、 24,上凸粒21为弧形圓凸 粒以利于卡入伞下巢B,且上凸粒21是位于板体2的近上端,而下 凸粒22是位于板体2的中部,下凸粒22表面形成为平面以利于按钮 C的按压开伞,下弹簧桂脚24是位于板体2的近下端,而上弹簧挂 脚23是位于两凸粒21、 22之间的位置处,两弹簧挂脚23、 24上分 别挂持有弹簧3,而弹簧3的下端是顶靠在伞中棒A内壁上。配合图示,组装时,先将弹性装置D挂持弹簧3后从伞中棒A 的下端伸置于伞中棒A中并将两凸粒21、 22分别从伞中棒A的上下 定位孔Al、 A2中伸出,使该弹性装置D的板体2前部顶靠在伞中棒 A的内壁上,同时弹簧3亦顶靠在伞中棒A的内壁上;再将伞柄E 自伞中棒A的下部向上套置在伞中棒A上,同时使弹性装置D的下 凸粒22是伸置在安装孔El的位置处,此时的上凸粒21是凸伸在伞 柄E的上部;最后再将按钮C从伞柄E的安装孔E1压入其中,使按 钮C两边卡钩C2抱持在伞中棒A上,与此同时卡钩C2是位于沉孔 E2中完成组装。动作时,如图7所示,当伞下巢B移至伞中棒A下部,利用其 下端的斜导面B21即可将上凸粒21压入伞下巢B内腔并沿内壁上移 至凸台B2处,在弹簧3的复位作用下凸粒21伸置于伞下巢B的内 腔中并将凸台B2挂住即限位伞下巢B上移实现收伞状态。反之,开 伞时,轻压按钮C的按压部Cl,按压部C1即可推压凸粒22向伞中 棒A中移动以带动整个弹性装置D向伞中棒A的内腔中移动,弹簧 3处于压缩蓄能状态,与此同时上凸粒21亦内缩于伞中4奉A内腔中 而脱离对伞下巢B凸台B2的限位关系,下凸粒22是处于弹性装置D 的中部位置可保证弹性装置D在受力时保持平衡不致移位,则伞下 巢B可以在开伞弹簧Bl.的作用下而将伞面撑开,完成自动开伞动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在伞中棒A上打孔,并利用弹性凸粒2挂扣伞下巢B的凸台B2对伞下巢B进行限位,因而对伞中棒A的 破坏面积较小,则可有效保证伞中棒A的强度;且避免了象弓片棵 露在外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利用按钮C推动弹性装置D,从而松释对
伞下巢B的限位,则令开伞动作更为轻松方便;另外该按钮C是设 在伞柄E上,相对于传统直骨伞开伞按钮来说,^4丑位置更接近手持 部位,令操作更方便,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还有该弹性装置D 为板形设计相对习用的弧形弓片不会出现断裂,令伞具功能寿命更 长。
权利要求1、 一种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伞中棒的下部设有上下 两定位孔, 一弹性装置设有的上下两凸粒是自内而外分别伸置在此定 位孔中; 一按钮是活动设置在伞柄上并对准弹性装置的下凸粒,而上 凸粒是伸置在伞柄上部;另对应在伞下巢的下端向内设有可桂持上凸 粒的凸台。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弹性装置 为一长条形板体,其前部设有上下两凸粒,其背郜顶持弹簧,弹簧的 另一端是顶靠在伞中棒内壁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板体前部 的上凸粒是位于板体的近上端,而下凸粒是位于板体的中部;同时在 板体背部亦凸设有上下两弹簧挂脚,下弹簧挂脚是位于板体的近下 端,而上弹簧挂脚是位于两凸粒之间的位置处,两弹簧挂脚上分别挂持有弹簧,而弹簧的下端是顶靠在伞中棒内壁上。
4、 如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 凸粒为弧形圓凸粒。
5、 如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下 凸粒表面形成为平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伞下巢下 端凸台内側形成斜导面。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按钮前部 为按压部,而后部形成一开口形卡钩,卡钩抱持在伞中棒上。
8、 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开伞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伞柄 上设有安装孔,按^fe是嵌置于此安装孔中,安装孔的底部形成一沉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伞控制结构,其中在伞中棒的下部设有上下两定位孔,一弹性装置设有的上下两凸粒是自内而外分别伸置在此定位孔中;一按钮是活动设置在伞柄上并对准弹性装置的下凸粒,而上凸粒是伸置在伞柄上部;另对应在伞下巢的下端向内设有可挂持上凸粒的凸台。在伞中棒上打孔,并利用弹性凸粒挂扣伞下巢的凸台对伞下巢进行限位,因而对伞中棒的破坏面积较小,则可有效保证伞中棒的强度;且避免了象弓片裸露在外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利用按钮推动弹性装置带动凸粒内缩,从而松释对伞下巢的限位,则令开伞动作更为轻松方便;另外该按钮是设在伞柄上,按钮位置更接近手持部位,令操作更方便,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文档编号A45B25/00GK201019118SQ20072000682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17日
发明者陈敏雄, 陈顺龙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