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158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伞具,特别是指一种改进结构的自动伸缩伞的撑张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一种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结构以及其大致的撑张方式,图中所示的为一种三折自动伞,其包括伞柄(10)、伞中棒(20)以及伞巢(30),其中,所述伞柄(10)具有插接伞中棒(20)的插腔(11),所述插腔(11)中设置有一用于卡扣所述伞中棒(20)的控制环(12),所述伞柄(10)上对应所述插腔(11)的径向位置开设有键孔,所述控制环(12)对应所述键孔的外环壁凸设有一摁键(121 ),所述摁键(121)设置在所述键孔中,所述控制环(12)上与设置所述摁键(121)对应的内环壁上设置有挺柱(122),所述挺柱(122)通过一枢轴铰接在所述控制环(12)的内环壁上,且所述挺柱(122)与所述控制环(12)的内环壁之间设有一扭力弹簧(123),所述扭力弹簧(123)驱动挺柱(122)趋于与所述控制环(12)的环面齐平的常态状态,所述控制环(12)的内环壁上与所述挺柱(122)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卡钩(124),所述控制环(12)的外环壁上与所述摁键(121)相背一侧设置有弹性模块(125),所述弹性模块(125)抵持在所述控制环(12)与所述插腔(11)的腔壁上,所述伞中棒
(20)为伸缩杆,其包括外套杆(21)、中间杆(22)以及内柱杆(23),所述内柱杆(23)—端固定插接在所述伞柄(10)的插腔(11)中,所述中间杆(22)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柱杆(23)上,所述外套杆(21)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间杆(22)上,所述伞巢(30)包括上伞巢(31)以及下伞巢(32),所述上伞巢(31)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套杆(21)上与所述伞柄(10)相对的另一端,所述下伞巢(32)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外套杆(21)上,所述上伞巢(31)上插接于所述外套杆(21)中的部分固定连接有内管(24),所述上伞巢(31)上开设有一连通外界与所述内管(24)的槽孔(311),所述槽孔(311)中枢设有固定滑轮(312),所述固定滑轮(312)上绕跨有拉绳(40),所述下伞巢(32)上枢设有活动滑轮(321),绕跨所述固定滑轮(312)的所述拉绳(40) —端绕跨所述活动滑轮(321),其端头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伞巢(31)上,所述拉绳(4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内管(24)连接一子弹卡头(50),所述内柱杆(23)中设置有一开伞弹簧(60 ),所述开伞弹簧(60 )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内管(24 )上,并抵持在所述上伞巢(31)上,所述开伞弹簧(60)的另一端抵持在所述内柱杆(23)的内侧挡圈上,所述内柱杆(23)上对应所述挺柱(122)开设有卡口(231 ),所述卡口(231)可收设与所述中间杆(22)中,所述内柱杆(23)的内侧壁上对应所述卡口(231)的位置设置有卡簧(232),所述外套杆(21)上对应所述卡钩(124)开设有卡孔(211)。上述的这种自动开收伞在具体实施时:当伞具处于收折状态时,所述伞中棒(20)收缩,所述外套杆(21)上的卡孔(211)卡设在所述卡钩(124)上,所述内柱杆(23)上的卡口(231)收设在所述中间杆(22)中,所述开伞弹簧(60)被压缩,所述子弹卡头(50)在所述内管(24)的推抵作用下下行至所述内柱杆(23)中开设卡口(231)的位置处,被所述卡簧(232)径向抵持的卡入所述卡口(231)中,由于所述伞中棒(20)收缩时,所述拉绳(40)位于所述固定滑轮(312)与所述子弹卡头(50)之间的一端为最短状态,位于所述固定滑轮(312)与所述活动滑轮(321)之间为最长状态,所述下伞巢(32)失去所述固定滑轮(312)与所述活动滑轮(321)之间的拉绳(40)的绷拉在伞面骨架的回位弹簧作用下滑动至靠近所述伞柄(10)的一端;当所述使用者按动所述摁键(121)时,所述控制环(12)做压缩所述弹性模块(125)的径向运动,所述挺柱(122)在所述扭力弹簧(123)的作用下抵持在所述中间杆(22)上,所述卡钩(124)脱离所述卡孔(211),所述开伞弹簧(60)顶持所述上伞巢(31)从而使所述伞中棒(20)伸长,由于所述子弹卡头(50)卡设在所述内柱杆(23)的卡口(231)中,因此,所述拉绳(40)位于所述固定滑轮(312)与所述子弹卡头(50)之间的一端拉至最长状态,所述拉绳(40)绕跨在所述动滑轮(321)上的一端拉至最短,进而拉动所述下伞巢
(32)克服伞面骨架的回位弹簧的弹力滑动至靠近所述上伞巢(31)的一端,进而将伞具撑开;当使用者需要收折以撑开的伞具时,只需摁下所述摁键(121),所述控制环(12)再次克服所述弹性模块(125)径向运动,由于所述中间杆(22)在所述开伞弹簧(60)的作用由所述内柱杆(23)上对应伞柄(10)的一端滑动至另一端,所述卡口(231)从所述中间杆(22)中露出,因此所述控制环(12)径向运动时,其内环壁上的所述挺柱(122)随之插入所述卡口(231)中将所述子弹卡头(50)顶出,所述拉绳(40)位于伞中棒(20)中的一端处于自由状态,其绕跨在所述动滑轮(321)上的一端也随之放松,所述下伞巢(32)在伞面骨架的回位弹簧作用下拉动所述拉绳(40)向伞柄(10)的一端滑动,进而完成伞面骨架的收折,随后使用者即可通过对所述上伞巢(31)施加外力克服所述开伞弹簧(60 )将所述伞中棒(20 )收缩至图1的伞具收折状态。上述的一种自动开收伞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其能够通过操作伞柄上的开伞摁键实现伞具的撑张以及收合,伞具的伞中棒(20)是通过开伞弹簧(60)的弹性张力实现伸长的,且所述开伞弹簧(60)在挺持所述伞中棒(20)的同时还要扯动所述拉绳(40)驱动所述固定滑轮(312)以及活动滑轮(321)组成的滑轮组,进而实现张开伞面骨架,因此所述开伞弹簧(60)必须具备足够强的张力,而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上必然存在着缺陷:在摁下所述摁键(121)进行收伞时,只能将伞面骨架进行收折,其伞中棒(20)仍然处于伸长状态,需要使用者对所述伞中棒(20)施加一个能克服所述开伞弹簧(60)弹力的外力使所述伞中棒
(20)收缩,由于所述开伞弹簧(60)的长度是从所述内柱杆(23)至外套杆(21)的顶端,其强度及弹力都非常大,因此,使用者手必须使用很大的力量克服其弹力,如此一来,对于手臂力弱的妇女以及小孩而言,压缩收伞的动作则有一定困难,而且压缩收伞时施力动作不当还会使所述开伞弹簧(60)反弹回来弹伤使用者,因此不方便全民普及。另外,这种伞在收伞过程中,伞中棒(20 )的中间杆(22 )的末端会敲击所述伞柄(10 )的腔底,发出敲击的响声,不够雅致,影响产品走向高端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是一种与现有技术同一性质的产品,其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全自动开收伞在收伞操作时,只能收折伞面骨架,伞中棒在开伞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处于伸长状态,需要使用者手动压缩开伞弹簧进而收缩伞中棒,而开伞弹簧需要撑起整根伞中棒并为伞面骨架的张开提供张力,因此,其强度高、弹力都大,造成收伞困难,且容易弹伤使用者。以上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包括伞中棒,所述伞中棒为伸缩杆,所述伞中棒包括外套杆、中间杆以及内柱杆,所述内柱杆一端固定插接在伞柄的插腔中,所述中间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柱杆上,所述外套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间杆上,所述外套杆上与所述伞柄相对应的另一端连接上伞巢,所述上伞巢上插接于所述外套杆中的部分固定连接有内管,所述伞中棒中设置有一开伞弹簧,所述开伞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内管上,并抵持在所述上伞巢上,所述开伞弹簧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内柱杆中,所述中间杆上对应在所述上伞巢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挡圈,所述挡圈的内径大于所述开伞弹簧的外径,所述开伞弹簧穿过所述挡圈,所述外套杆中设置有一补强弹簧,所述补强弹簧两端分别顶持在所述上伞巢以及挡圈上。优选于:在所述伞柄的插腔底部对应所述中间杆收缩的方向设置有软胶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补强弹簧局部增强所述外套杆与中间杆之间的撑张力度,进而可以总体的减弱所述张伞弹簧的弹性强度,实现在收伞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收缩所述中间杆与内柱杆构成的伸缩节,而进一步在收缩所述外套杆与中间杆之间时,由于所述外套杆与中间杆之间的长度较短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双手向中间压缩,因此实现两级收伞,使得收伞更容易。

图1为现有的一种自动收开伞的收折状态剖视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一种自动收开伞的张开状态剖视示意图。图3为现有的一种自动收开伞的伞面骨收合状态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张开状态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伞面骨收合状态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4至8以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作更为详细说明。如图4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包括伞中棒20,所述伞中棒20为伸缩杆,所述伞中棒20包括外套杆21、中间杆22以及内柱杆23,所述内柱杆23 一端固定插接在伞柄10的插腔11中,所述中间杆22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柱杆23上,所述外套杆21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间杆22上,所述外套杆21上与所述伞柄10相对应的另一端连接上伞巢31,所述上伞巢31上插接于所述外套杆21中的部分固定连接有内管24,所述伞中棒20中设置有一开伞弹簧60,所述开伞弹簧60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内管24上,并抵持在所述上伞巢31上,所述开伞弹簧60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内柱杆23中,所述中间杆22上对应在所述上伞巢3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挡圈221,所述挡圈221的内径大于所述开伞弹簧60的外径,所述开伞弹簧60穿过所述挡圈221,所述外套杆21中设置有一补强弹簧61,所述补强弹簧61两端分别顶持在所述上伞巢31以及挡圈221上。[0019]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利用所述补强弹簧61局部增强所述外套杆21与中间杆22之间的撑张力度,进而可以总体的减弱所述张伞弹簧60的弹性强度,实现在收伞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收缩所述中间杆22与内柱杆23构成的伸缩节,而进一步在收缩所述外套杆21与中间杆22之间时,由于所述外套杆21与中间杆22之间的长度较短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双手向中间压缩,因此实现两级收伞,使得收伞更件容易。较佳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所述伞柄10的插腔11的底部对应所述中间杆22收缩的方向设置有软胶垫70,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中间杆22收缩时冲击在所述软胶垫70上,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伸缩伞在收伞时,中间杆会敲击伞柄的腔底发出撞击声,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档次。综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发明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而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进行变换,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包括伞中棒,所述伞中棒为伸缩杆,所述伞中棒包括外套杆、中间杆以及内柱杆,所述内柱杆一端固定插接在伞柄的插腔中,所述中间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柱杆上,所述外套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间杆上,所述外套杆上与所述伞柄相对应的另一端连接上伞巢,所述上伞巢上插接于所述外套杆中的部分固定连接有内管,所述伞中棒中设置有一开伞弹簧,所述开伞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内管上,并抵持在所述上伞巢上,所述开伞弹簧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内柱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杆上对应在所述上伞巢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挡圈,所述挡圈的内径大于所述开伞弹簧的外径,所述开伞弹簧穿过所述挡圈,所述外套杆中设置有一补强弹簧,所述补强弹簧两端分别顶持在所述上伞巢以及挡圈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伞柄的插腔底部对应所述中间杆收缩的方向设置有软胶垫。
专利摘要自动伞的撑张省力结构,其包括伞中棒,所述伞中棒包括外套杆、中间杆以及内柱杆,所述中间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内柱杆上,所述外套杆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中间杆上,所述外套杆上与所述伞柄相对应的另一端连接上伞巢,所述上伞巢上插接于所述外套杆中的部分固定连接有内管,所述伞中棒中设置有一开伞弹簧,所述开伞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内管上,并抵持在所述上伞巢上,所述开伞弹簧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内柱杆中,所述中间杆上对应在所述上伞巢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挡圈,所述挡圈的内径大于所述开伞弹簧的外径,所述开伞弹簧穿过所述挡圈,所述外套杆中设置有一补强弹簧,所述补强弹簧两端分别顶持在所述上伞巢以及挡圈上。
文档编号A45B9/02GK202959126SQ201220570079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日
发明者罗军民 申请人:罗军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