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3657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省力收伞蓄能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自动开收伞就其提供弹力的弹簧而言,主要包含开伞弹簧与收伞弹簧。其中,开伞弹簧设于中棒单元内部的整个行程长度,提供自动开伞的弹力;收伞弹簧设于各个伞骨组,提供自动收伞的弹力。在收伞状态下,必须将整个开伞弹簧压缩,以储蓄弹力,提供下一个开伞操作时的弹力。
[0003]自动开收伞的公知的开伞弹簧为单一型态,其长度相当于由三节中棒管体所构成的中棒单元的总长。然而,如此的单一型态的开伞弹簧,其长度较长,相对的,在压缩蓄能时,开伞弹簧的反抗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因而,使用者必须花费极大的力量来进行收伞压缩,且须一次性压入扣合,其收伞压缩极费力气,操作不便。而且,在收伞压缩的过程当中,使用者若施力或操作稍有不当或不顺时,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弹力将中棒单元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受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在收伞状态下可以以省力的方式将开伞弹簧压缩蓄能。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该自动开收伞具有中棒单元,包含按序相互伸缩套合的内管、中管与外管,内管的底端固定于握把的内部,外管的顶端固定于上巢,上巢的内部塞置有内塞体;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包括:挡体,设于中管的顶端;第一开伞弹簧,容置于内管及中管的内部,且第一开伞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顶于塞体与内管的底端所设的内塞管;以及第二开伞弹簧,容置于外管的内部,且第二开伞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顶于挡体与内塞体。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挡体为内突环,其一体内突形成于中管的顶端。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挡体为塞环,其塞置于中管的顶端的内部。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自动开收伞包含:握把、操控单元、上巢、中棒单元、活动巢、多个伞骨组、以及拉引单元。其中,握把的内部具有容置室。操控单元容置于容置室,操控单元包含:壳体;控制环体,设于壳体,控制环体一侧的底部设有控制柱,控制环体的另一侧设有凸柱;以及按钮,外露设于握把的一侧,并抵靠于控制环体。上巢塞置有内塞体。中棒单元包含按序相互伸缩套合的内管、中管与外管,内管的底端固定于握把的内部,外管的顶端固定于上巢。活动巢可活动地套置于中棒单元的外部。多个伞骨组接合于上巢与活动巢之间,各伞骨组各设有收伞弹簧。拉引单元包含:芯管,固接于内塞体的底端;子弹头,位于芯管的下方;第一滑轮,设于活动巢的一侧;第二滑轮,设于上巢及内塞体的一侧;以及拉绳,其两端分别固接于上巢及子弹头,且拉绳绕经第一滑轮及第二滑轮,并穿经芯管。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在收伞状态下,在压缩中棒单元的蓄能操作过程当中,其第一开伞弹簧及第二开伞弹簧在不同的时间被分段受压,降低使用者在收伞压缩蓄能过程时所需的力量,达到省力收伞蓄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于压缩完成收伞蓄能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其中A部的放大图。
[001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在开伞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001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在收伞状态时(尚未压缩蓄能时)的剖面示意图。
[001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在压缩完成收伞蓄能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6是图5所示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其中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当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0017]请参阅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开收伞的省力收伞蓄能结构200包括有挡体210、第一开伞弹簧220与第二开伞弹簧230。自动开收伞100包括有握把110、操控单元120、上巢130、中棒单元140、活动巢150、多个伞骨组160与拉引单元170。省力收伞蓄能结构200设于自动开收伞100的中棒单元140。
[0018]握把110的内部具有容置室111。操控单元120容置于握把110的容置室111。操控单元120包含壳体121、控制环体122与按钮123,其中,控制环体122设于壳体121,控制环体122 —侧的底部设有控制柱124,控制环体122的另一侧设有凸柱125 ;按钮123外露设于握把110的一侧,并抵靠于控制环体122。上巢130塞置有内塞体131。中棒单兀140包含按序相互伸缩套合的内管141、中管142与外管143,内管141的底端固定于位于握把110内部的操控单元120的壳体121的底部,外管143的顶端固定于上巢130。活动巢150可活动地套置于中棒单元140的外部。多个伞骨组160接合于上巢130与活动巢150之间,且各伞骨组各设有收伞弹簧161。
[0019]拉引单元170包含有芯管171、子弹头172、第一滑轮173、第二滑轮174。其中,芯管171固接于上巢130的内塞体131的底端;子弹头172位于芯管171的下方;第一滑轮173设于活动巢150的一侧;第二滑轮174设于上巢130及其内塞体131的一侧;拉绳175的两端分别固接于上巢130及子弹头172,且拉绳175的中途绕经第一滑轮173及第二滑轮174,并穿经芯管171。
[0020]省力收伞蓄能结构200其中的挡体210设于中管142的顶端。在第一个实施例当中,挡体210为内突环211,其一体内突形成于中棒单元140的中管142的顶端。第一开伞弹簧220容置于内管141及中管142的内部,且第一开伞弹簧220的两端分别抵顶于挡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