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1159发布日期:2019-10-19 02:47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盒。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耳塞也广泛地在使用,其使得使用者免手持接听电话,自由地通话,特别是在驾驶或者工作过程中,其优点越显突出。然而,无线耳塞需要独立电源,用来适时补充电力以维持其功能;并且无线耳塞在不使用时,不可能一直挂于耳朵上,因此市面上也相应地推出了集充电和收纳功能为一体收纳盒,其通常由底盒和上翻盖构成,底盒与上翻盖通过转轴连接。然而,现有收纳盒结构在打开时会形成较大的缝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外形美观的收纳盒。

一种收纳盒,包括底盒和盒盖,所述底盒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盒盖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盒盖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底盒上,从而使得所述收纳盒具有闭合和打开两种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底盒的中心的一侧设有凹槽,当所述收纳盒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盒盖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的底端容纳或部分容纳在所述凹槽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臂和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直接接触的转动接触部,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底盒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侧壁连接,所述转动接触部设置在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所述连接臂以及所述转动接触部共同围成所述凹槽。

较佳地,所述连接臂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截面呈弧线形或折线形,所述第二臂的截面呈直线形,所述转动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臂远离所述第一臂的一端。

较佳地,所述第一臂与所述底盒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底盒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侧壁的顶端形成与所述连接臂平滑过渡的斜面或凹弧面。

较佳地,还包括枢轴,所述枢轴为所述盒盖的转动轴;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轴孔,所述枢轴穿过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后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两个且分离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个且卡置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且分离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卡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较佳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底盒内的内盒;所述内盒内设有容纳槽,所述内盒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设有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将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枢轴固定在一起。

较佳地,还包括内盒、电路板和电池;所述内盒套设在所述底盒内,所述内盒内设有容纳槽;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设置在所述内盒和所述底盒之间,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底盒上设有与所述输入接口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内盒上设有与所述输出接口匹配的第二通孔。

较佳地,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无线耳塞;所述输入接口为Micro USB接口、Type-C接口或Lightning接口,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底盒的侧壁;所述输出接口为电触点或Pogo pin,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内盒的设有所述容纳槽的区域。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收纳盒在其第一连接部上形成凹槽,盒盖打开时其底端插入至凹槽内,盒盖与底盒之间基本不会留有缝隙,整体结构简单,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一实施例在半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收纳盒的爆炸图。

图3为图2所示收纳盒的底盒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收纳盒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收纳盒在闭合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收纳盒在完全打开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收纳盒的爆炸图。

图9为图7所示收纳盒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收纳盒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0所示收纳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收纳盒包括盒体10,所述盒体10内形成空间11用于存放物品,如无线耳塞等。所述盒体10包括底盒12、以及可转动地与底盒12相连的盒盖13,其中,底盒12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4,所述第一连接部14形成有第一轴孔141;盒盖13对应地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5,所述第二连接部15形成有第二轴孔151;枢轴16穿过第一轴孔141、第二轴孔151将底盒12、盒盖13可转动地连接为一体。请同时参阅图2与图3,所述底盒12为一体结构,其顶端(即靠近盒盖13的一端)的内壁面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14。所述盒盖13同样为一体结构,其底端(即靠近底盒12的一端)的内壁面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15。所述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位于盒体10的同侧(图示方向为后侧)。

所述第一连接部14的截面整体呈反向的“C”形,其朝向底盒12外凸,开口的一侧背向底盒12,如此第一连接部14在背向底盒12的一侧,即远离所述底盒12的中心的一侧形成凹槽17。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4包括由底盒12的内壁面一体延伸的连接臂142、以及形成于连接臂142的末端的转动接触部143。转动接触部143与第二连接部15直接接触。所述连接臂142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臂144与第二臂145,其中,第一臂144由底盒12的内壁面一体延伸而成,本实施例中第一臂144在横向上朝向底盒12内延伸、在纵向上朝向底盒12外延伸;第二臂145由第一臂144的末端一体弯折朝向底盒12外横向延伸而成;所述转动接触部143形成于第二臂145远离第一臂144的端部,所述第一轴孔141形成于转动接触部143上。较佳地,所述第一臂144的截面呈弧线形或折线形,所述第二臂145为直线形,所述凹槽17为弧形槽,其对应弧形的中心轴与第一轴孔141的中心轴为同轴设置。所述底盒12靠近第二连接部15的侧壁的顶端形成凹面18,所述凹面18与连接臂142光滑过渡,优选地,所述凹面18为凹弧面,其对应弧面的中心轴与第一轴孔141的中心轴为同轴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凹面17也可以是斜面等。

所述第二连接部15为两个且分离设置,两个第二连接部15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连接部14的长度相当,组装后第一连接部14卡设于两个第二连接部15之间,第一轴孔141与第二轴孔151共轴设置且相连通。较佳地,所述第二连接部15略高于盒盖13的底面130,第二轴孔151的轴心与底面130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或略小于第一轴孔141的轴心与凹槽17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使得盒盖13的底端可以转动至插入凹槽17中。应当理解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4的凹槽17也可以有其它形状,如为逐渐倾斜的凹槽等,只要能与盒盖13的转动插入相配合即可。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臂144与第二臂145并不限于上述形状,第一臂144也可以是折线形等,所述第二臂145也可以弧线形等,所述第一臂144、第二臂145可以是连续的弧线等。

如图5所示,当本实用新型收纳盒闭合时,盒盖13叠于底盒12上,由于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均位于盒体10的内壁面,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以及枢轴16是收容在盒体10内,外面是看不到的,整体外形简洁、美观。如图4及图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收纳盒打开时,盒盖13相对于底盒12以枢轴16为中心向外翻转,此时由于第二轴孔151的轴心与底面130的外边缘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或略小于第一轴孔141的轴心与凹槽17的底面之间的距离,盒盖13在翻转的过程中其靠近第一连接部14的侧壁的底端逐渐插入至第一连接部14的凹槽17中,如此盒盖13在打开时,盒盖13与底盒12之间基本不会留有缝隙,保证收纳盒的整体美观。

上述实施例中,在底盒12形成单个第一连接部14、在盒盖13上形成分离的两个第二连接部15,第一连接部14夹置于第二连接部15之间,枢轴16穿过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将两者相连。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底盒12上形成两个分离的第一连接部14、并在盒盖13上形成单个第二连接部15,组装时第二连接部15夹置于第一连接部14之间。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也可以都是单个或两个等。再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可以是其中之一形成轴孔、其中之另一形成凸柱/凸点插入至轴孔内形成转动连接等,如此可以省去上述实施例中的枢轴16。总之,本实用新型收纳盒通过其内部的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转动连接,盒盖13打开时其底端插入至第一连接部14的凹槽17内,盒盖13与底盒12之间基本不会留有缝隙,整体结构简单,外形美观。

图7-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收纳盒还包括设置于盒体10内的内盒20,所述内盒20上形成有容纳槽22放置无线耳塞30。另外,所述内盒20的后侧,即其靠近第一连接部14的侧壁形成有挡板24,所述挡板24为两个,在内盒20装入盒体10之后,两挡板24分别叠至于第一、第二连接部14、15的两侧,避免枢轴16自行脱开,如此保证整个转动机构,包括连接部14、15以及枢轴16的稳定。本实施例中,底盒12上的第一连接部14为两个且分离设置,盒盖13上的第二连接部15为单个,第二连接部15卡入至两个第一连接部14之间,枢轴16穿过第一、第二轴孔141、151、将盒盖13可转动地连接至底盒12上,两挡板24分别位于两第一连接部14的外侧,分别挡住枢轴16的两端。

图10-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收纳盒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与上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所述收纳盒的盒体10内还设有电路板40、以及与电路板40电性连接的电池50。所述电路板40、电池50均位于内盒20下方,所述电路板40上形成有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所述输入接口为Micro USB接口、Type-C接口或Lightning接口,可通过数据线与外部电源连接,对电池充电。对应地,所述底盒12的后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输入接口匹配的第一通孔19,方便数据线的连接。所述输出接口为电触点或Pogo pin,用于与无线耳塞连接。对应地,所述内盒20上设有与所述输出接口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内盒20设有所述容纳槽22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