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4136发布日期:2019-09-11 22:0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鞋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子,其鞋面和鞋底为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鞋子鞋面和鞋底通常是分开形成,然后通过胶粘方式形成为一体,其存在步骤繁琐的问题,且胶粘方式存在不环保的问题。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鞋子以解决现有的鞋子生产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子,包含:鞋面和鞋底;所述鞋面和所述鞋底为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鞋面包含具有容纳脚的容腔的第一编织体,所述鞋底包含与所述第一编织体相接的第二编织体;所述第一编织体具有第一抗拉强度,所述第二编织体具有第二抗拉强度,所述第二抗拉强度大于所述第一抗拉强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包含:对应于脚背位置的脚背部分、对应于脚趾位置的脚趾部分、对应于脚后跟位置的脚跟部分;所述第二编织体包含:对应于脚掌位置的承托部分。

较佳地,所述第二编织体还包含位于所述脚趾部分上侧的第一加强部分,所述脚趾部分被编织成不能相对所述第一加强部分分离。

较佳地,所述第二编织体还包含位于所述脚跟部分的第二加强部分,所述脚跟部分被编织成不能相对所述第二加强部分分离。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还包含:对应于脚掌位置的脚底部分。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还包含:对应于脚腕位置的脚腕部分。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为采用非热塑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为采用热塑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为双层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为采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

较佳地,所述第一编织体为采用棉纱或涤沦纱编织而成的编织体;所述第二编织体为采用tpu、tpe或nylon材质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鞋子的鞋面和鞋底为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相较于常见的鞋子鞋面和鞋底需要通过胶粘等方式相结合,本申请的鞋子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的优点,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本申请的鞋子的鞋面和鞋底为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具有较强的可挠性,存在易窝折的优点;

3、本申请的鞋面和鞋底采用不同的编织材料一体编织成型,有利于鞋面和鞋底不同参数特性的要求,例如在鞋面编织成具有一定柔软度的情况下,鞋底可编织成具有一定硬度和耐磨度,进而鞋底可以直接与各种地面接触,无需在鞋底下再附接大底,既具备了鞋子的常规功能,又具有轻便的特性;

4、在脚趾部分上侧具有加强部分的情况下,可提高鞋子的耐用程度;在脚趾部分被编织成不能相对加强部分分离的情况下,脚趾部分不会被脚趾活动牵拉或指甲刮擦而容易存在破口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绘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鞋子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3绘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鞋子的鞋面和鞋底相分离的示意图;

图4绘示了沿图2的a-a方位的剖视图;

图5绘示了在图4中第一编织体的脚底部分受外力牵拉后与第二编织体分离的示意图;

图6绘示了沿图2的b-b方位的剖视图;

图7绘示了在图6中第一编织体的脚底部分受外力牵拉后与第二编织体分离的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鞋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鞋子包含鞋面1和鞋底2。鞋面1和鞋底2为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鞋面1包含具有容纳脚的容腔的第一编织体,鞋底2包含与第一编织体相接的第二编织体。第一编织体可为采用非热塑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例如为采用棉纱或涤沦纱编织而成的编织体。第二编织体可为采用热塑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热塑性丝线的抗拉强度通常大于棉纱或涤沦纱,进而使得第一编织体的抗拉强度大于第二编织体的抗拉强度。第一编织体的透气性可好于第二编织体的透气性。第二编织体可为选用tpu、tpe或nylon材质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棉纱或涤纶纱是常见的袜子所采用的织物,在第一编织体采用棉纱或涤纶纱编织而成的情况下,鞋面具有一定的柔软度(类似袜子),其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传统的鞋底大都为tpu、tpe材料通过发泡工艺来形成,本方案是采用编织工艺来形成,tpu、tpe或nylon材质的丝线编织而成的鞋底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度,进而鞋底可直接与地面接触,无需在鞋底下再附加大底。第一编织体的厚度可介于0.1mm至2cm之间,例如脚背部分1a的厚度为0.5mm,脚底部分1c为0.4mm,脚趾部分为0.7mm,脚跟部分为0.8mm,不同位置的厚度可存在差异,脚趾部分、脚跟部分的厚度可大于其它部分的厚度,以提高该部分的强度。

第一编织体包含对应于脚背位置的脚背部分1a、对应于脚趾位置的脚趾部分1b、对应于脚掌位置的脚底部分1c、对应于脚腕位置的脚腕部分1d、对应于脚跟位置的脚跟部分。第二编织体包含:对应于脚掌位置的承托部分2a、以及位于脚趾部分1b上侧的第一加强部分2b。第一编织体通过脚背部分1a、脚趾部分1b两者与脚底部分1c交接的部分与第二编织体的承托部分2a相接,该相接的区域l的外轮廓大致与鞋子的外轮廓相对应,可通过常见的编织工艺使第一编织体和第二编织体相接,在第一编织体通过脚背部分、脚趾部分两者与脚底部分交接的部分与第二编织体相接的情况下,脚底部分的主要部分与第二编织体之间存在容留空气的间隙,有利于鞋子的透气。结合图4和图5,通过相接方式,脚底部分1c为可相对承托部分2a分离的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容留空气的间隙s2。进一步结合图6和图7,脚趾部分1b被编织成不能相对第一加强部分2b分离。需说明的是,为便于示意,在图4至图7中,第一编织体和第二编织体在轮廓上示意成分离的部分,但实际产品中,相接的部分l、以及脚趾部分1b和第一加强部分2b之间都系通过丝线编织的方式相接。第一编织体和第二编织体可通过平纹编织、斜纹编织等常见的编织方式编织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编织体为双层结构,两层结构之间具有间隙s1,双层结构有利于增加鞋面强度。

在以上即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本申请还可具有其它变型设计,结合图8,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编织体还包含位于脚跟部分的第二加强部分2c,与第一加强部分2b相同,第二实施例的脚跟部分亦可设计被编织成不能相对第二加强部分2c分离,第二加强部分2c有利于提高脚跟部分的强度,且由于脚跟部分被编织成不能相对第二加强部分2c分离,在用户穿着且脚跟活动时,不易使脚跟部分因拉扯而撕裂。本实施例未提及的特性,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鞋子可不类似第二实施例同时包含第一加强部分和第二加强部分,可仅包含第二加强部分2c。本实施例未提及的特性,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鞋子可不包含有脚底部分1c,且不包含脚底部分1c的情况下,可根据产品设计需要,对应选择是否具有前述的第一加强部分和第二加强部分。

基于上述说明,容易理解,第一加强部分、第二加强部分、脚底部分、脚碗部分可根据产品需要对应选择,可不具有该三者的其中任一,或者可至少具有该三者的其中之一。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编织体亦可设计成不包含有脚趾部分。在一实施例中,脚趾部分可设计成与用户脚趾轮廓相对应的五指形状。

第一编织体、第二编织体可为采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的编织体,且第一编织体、第二编织体可形成有不同的图案或纹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