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式设备及其震动提醒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568715发布日期:2019-12-31 18:40阅读:957来源:国知局
智能穿戴式设备及其震动提醒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及其震动提醒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穿戴产品可谓日新月异,能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产品也层出不穷。

对于现有的穿戴产品,尤其是智能手表为例的这类穿戴产品,因智能手表的外观体积较小,很多部件的安装影响了穿戴产品的性能。如震动组件(震动马达),其自身的安装需要一定的空间,使其它部件的安装难以得到较大优化,并且由于穿戴产品本体内部件的较为紧密,震动组件的运行难免会对其它相邻部件造成损伤。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及其震动提醒方法,其可以节省穿戴式设备本体的空间,并提高震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包括:

穿戴式设备本体;

链带,连接所述设备本体;

至少一容置腔室,设置于所述链带;

至少一震动组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所述震动组件与设备本体内部电路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设备本体两侧均设有所述链带,所述智能穿戴式设备包括:

两容置腔室,分设于所述设备本体两侧的链带;

两震动组件,分设于所述两容置腔室。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震动组件至少被配置有强震动和弱震动两种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穿戴式设备本体设有:

主控器,用于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根据预设策略控制至少一所述震动组件震动。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主控器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所述智能穿戴式设备不同状态下的触发信号的响应级;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的响应级控制所述震动组件的震动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响应级至少包括:

对应于所述强震动模式的第一响应级;以及

对应于所述弱震动模式的第二响应级。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第一响应级对应于:两震动组件均进入强震动状态;

所述第二响应级对应:两震动组件均进入弱震动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所述设备本体内还设有人体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穿戴式设备是否被人体穿戴;

所述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穿戴式设备被人体穿戴时的响应级,设置为第二响应级。

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如上所述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震动提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震动组件配置可响应于触发信号的强震动和弱震动模式;

根据所述设备的穿戴状态及触发信号,选择所述震动组件的震动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震动提醒方法,所述穿戴状态包括已穿戴和未穿戴状态;

所述根据所述设备的穿戴状态及触发信号,选择所述震动组件的震动模式包括:

接收到触发信号时,判断所述穿戴式设备的穿戴状态;

若所述穿戴式设备处于已穿戴状态,则控制所述震动组件弱震动;

若所述穿戴式设备处于未穿戴状态,则进一步判断所述触发信号是否由预设的重要应用发送,若是,则控制所述震动组件强震动;否则控制所述震动组件弱震动。

本发明通过在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链带设置容置腔室,并将震动组件置于所述容置腔室内,震动组件与设备本体内部电路导通。借此,本发明节省了本体内的安装空间,为其它部件如主控板、扬声器等的安装提供了较大便利。同时,由于震动组件安装在外部,使得组件的震动不会对其它器件或结构造成损伤。将震动组件安装于链带内,使得配戴时的震动效果更好,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智能穿戴式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控制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图3所示方法的步骤s302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智能穿戴式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包括穿戴式设备本体10、链带20、至少一容置腔室30及至少一震动组件40,其中:

穿戴式设备本体10内部设有主控器50以及与主控器50配合的外围电路。链带20连接所述设备本体10,并且链带20包括两部分,分设于所述设备本体10的两侧。

容置腔室30设置于所述链带20。由于链带20包括两部分,其每一部分均可设置对应的容置腔室30,也可仅在其中一部分设置所述容置腔室30,如图5所示。为便于线路的连接,容置腔室30优先设置于所述链带20靠近设备本体10的一端。

震动组件40对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室30,所述震动组件40与设备本体10内部电路导通。本发明的震动组件40可以通过偏心震动马达或者线性震动马达实现,但考虑到链带的厚度及容置腔室30的大小,本发明的震动组件40优先采用线性震动马达。

为便于震动组件40与设备本体10内部的电路连通,可以将设备本体10开设至少一引线孔,便于电性线路的连通。或者,将链带20与设备本体10设置为一体式,通过再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震动组件40。

由于本发明将震动组件40设置于设备本体10的外部,使得设备本体10内部的空间得到节省,借此可优化其它部件的设置,如扬声器、主控板等。同时,将震动组件40设置于链带20,其不会因震动损伤其它部件,而用户在配戴时的震动感更佳,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以智能穿戴式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所述智能设备本体10为智能手表的表盘本体,所述链带20为智能手表的表带。链带20内的震动组件40至少被配置有强震动和弱震动两种震动模式。用户可自由设置相应的震动模式,以符合不同的震动需求。对于用户较为重视的应用震动提醒,如:来电、实时通话邀请等,在设备接收到相关应用的触发信号后,控制震动组件40执行强震动。

一应用中,设备本体10两侧均设有链带20,智能穿戴式设备具体包括:

两容置腔室30,分设于所述设备本体10两侧的链带20;以及

两震动组件40,分设于所述两容置腔室30。

现有的线性震动马达虽然震动效果较好,但其安装于链带20内时,由于缺少一定重量的承载物,可能会出现人体感应效果弱的情况。为弥补这可能的缺陷,本发明设置两容置腔室30以对应配置两震动组件40,借此提供震动效果。

需要说明的,虽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主控器50控制两组震动组件40是常规技术,但是该种控制会提高线路的复杂性。因此,本发明采用的方式为同步控制,即通过主控器50对两震动组件统一控制,使其始终保持在同样的工作模式。

本发明中,主控器50用于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根据预设策略控制至少一所述震动组件40震动。具体的,该主控器50至少包括设置单元51和控制单元52,其中:

设置单元51用于设置所述智能穿戴式设备不同状态下的触发信号的响应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响应级包括对应于所述强震动模式的第一响应级,以及对应于所述弱震动模式的第二响应级。

控制单元52用于接收到触发信号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的响应级控制所述震动组件40的震动模式。如前所述,本发明可以将用户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提醒关联该第一响应级,当这些应用发出触发信号后,控制单元52即控制震动组件40执行强震动。当然,若设备具有两震动组件40,则两震动组件40均进入强震动状态。而对应于第二响应级,则两震动组件40均进入弱震动状态。

对于震动组件40的控制并不所限于上述方式,如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设备本体10还设有用于感应人体的人体检测单元11,其用于检测所述穿戴式设备是否被人体穿戴。考虑到智能穿戴式设备未被配戴时,一般的震动不容易被用户获知,若有即时通信或信息提醒,较易错过。因此,本发明可预先设置,在检测到设备未被配戴时,重要应用(如即时通信)提醒为强震动模式,其它提醒为弱震动模式。如此使得设备被悬挂或被放置在桌面时,若有重要应用的触发信号,则震动强度较大,更容易使客户实时获知并处理。而当智能穿戴式设备被配戴时,其即使较弱的震动也容易被感应到,因此,可以将被配戴时的工作模式统一设置为弱震动模式。当然,以上设置并非固定性设置,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感应需求而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震动提醒方法,其通过如前所述的智能穿戴式设备实现,参见图3,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将震动组件40配置可响应于触发信号的强震动和弱震动模式;

步骤s302,根据所述设备的穿戴状态及触发信号,选择所述震动组件40的震动模式。

具体的,步骤s302包括:

步骤s3021,判断所述穿戴式设备的穿戴状态。本发明所述穿戴状态包括已穿戴和未穿戴状态,若所述穿戴状态为已穿戴,则执行步骤s3022,否则执行步骤s3033。

步骤s3022,控制所述震动组件40弱震动。

步骤s3023,判断所述触发信号是否由预设的重要应用发送,若是,则执行步骤s3034,否则执行步骤s3022。

步骤s3024,控制所述震动组件40强震动。

本方法根据设备配戴状态及重要应用分类提醒,大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智能穿戴式设备的链带设置容置腔室,并将震动组件置于所述容置腔室内,震动组件与设备本体内部电路导通。借此,本发明节省了本体内的安装空间,为其它部件如主控板、扬声器等的安装提供了较大便利。同时,由于震动组件安装在外部,使得组件的震动不会对其它器件或结构造成损伤。将震动组件安装于链带内,使得配戴时的震动效果更好,大大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