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0207发布日期:2019-12-13 17:3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女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日益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的穿着习惯,审美喜好,鞋履需求都发生着很大的改变。穿着舒适的高跟鞋能够满足女性对于鞋多方面的需求,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女鞋市场对于改善高跟鞋的舒适性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市场上的成鞋较少,鞋的舒适性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功能性较少,鞋子的抗震减震的性能较差,稳定性较差,很容易造成鞋子的损坏。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包括鞋面以及鞋底,所述鞋底位于所述鞋面下方,所述鞋面上表面一侧缝制有鞋头,所述鞋面上表面另一侧缝制有鞋尾,鞋尾外表面一侧中部缝制有多个卡扣,所述鞋尾外表面另一侧中部缝制有扣带,扣带内表面一侧缝制有扣环,所述鞋底外表面远离鞋尾一侧粘接有稳定层,所述鞋底外表面另一侧粘接有鞋跟,鞋跟下端粘接有抗震层。

优选的,所述稳定层包括粘接在鞋底外表面远离鞋尾一侧的气垫,所述气垫下表面粘接有防滑层。

优选的,所述抗震层包括粘接在鞋跟下端的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下表面粘接有海绵层,海绵层下表面粘接有氢化丁晴层,氢化丁晴层下表面粘接有耐磨层。

优选的,所述鞋面上表面中部粘接有防汗层。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有益效果在于:该抗震稳定型女鞋通过气垫和防滑层,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该女鞋的减震缓冲的性能,使其舒适度得到大大提升,而且能够增加该女鞋的防滑性能,而且,通过橡胶层、海绵层和氢化丁晴层三种抗震材料的三重抗震作用,能够极大地增强该女鞋的抗震性能,从而能够延长该女鞋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耐磨层,能够大大增加鞋跟的耐磨性能,从而能够有效减缓鞋跟的磨损,该女鞋还增添设计了防汗层,从而使得该女鞋具备防水防汗的功能,大大增强了其实用性能,值得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抗震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的稳定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鞋头1、鞋底2、鞋面3、防汗层4、扣环5、扣带6、鞋尾7、卡扣8、鞋跟9、抗震层10、防滑层11、稳定层12、橡胶层13、海绵层14、氢化丁晴层15、耐磨层16、气垫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抗震稳定型女鞋,包括鞋面3以及鞋底2,鞋底2位于鞋面3下方,鞋面3上表面一侧缝制有鞋头1,鞋面3上表面另一侧缝制有鞋尾7,鞋面3上表面中部粘接有防汗层4,防汗层4具体为碳素纤维,碳素纤维具有极强的防水吸汗耐汗的性能,同时碳素纤维的材质较为柔软,能够增加人体脚部的舒适度。

鞋尾7外表面一侧中部缝制有多个卡扣8,鞋尾7外表面另一侧中部缝制有扣带6,扣带6内表面一侧缝制有扣环5,多个卡扣8位于鞋尾7外表面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均匀排列,扣环5可与卡扣8相互卡接,通过将扣环5卡接在不同的卡扣8上,从而能够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进行调节该女鞋的松紧程度,从而使其达到最佳的舒适状态。

鞋底2外表面远离鞋尾7一侧粘接有稳定层12,稳定层12包括粘接在鞋底2外表面远离鞋尾7一侧的气垫17,气垫17下表面粘接有防滑层11,气垫17设计在该女鞋的前脚掌的位置,通过气垫17,能够增加前脚掌位置的缓冲性能,从而起到减震的作用,能够降低人们在走路时对前脚掌产生的压力,使前脚掌部位更加舒服,同时,防滑层11具体为牛筋底所制,牛筋底是淡黄色和半透明的,外观漂亮,而且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弹性和耐磨性,穿着舒适,牛筋底可以用橡胶、塑料或者热塑弹性体来做。

鞋底2外表面另一侧粘接有鞋跟9,鞋跟9下端粘接有抗震层10,抗震层10包括粘接在鞋跟9下端的橡胶层13,橡胶层13下表面粘接有海绵层14,海绵层14下表面粘接有氢化丁晴层15,氢化丁晴层15下表面粘接有耐磨层16,橡胶层13、海绵层14和氢化丁晴层15都具备良好的减震缓冲的性能,通过这三种抗震材料的三重抗震作用,能够极大地增强该女鞋的抗震性能,从而能够延长该女鞋的使用寿命,耐磨层16具体为金刚砂耐磨材料,能够大大增加鞋跟9的耐磨性能,从而能够有效减缓鞋跟9的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