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吸式绳尾定位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4556发布日期:2020-04-14 19:42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磁吸式绳尾定位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尤指绳尾扣本体从对接座上拆离的过程中,该对接座的第一磁性体顶部为受到绳尾扣本体的对接体的止挡部挡止限位,以使第一磁性体不会从对接体的结合孔中脱离,进而提升使用时的稳定性。



背景技术:

现今扣具的使用非常的普遍,且不同型式的扣具有不同的扣合方式,便可将扣具应用于背包、鞋子、成衣等物品上使用,然而,扣具通常是利用绳带穿设于其内,并将绳带二端头部穿出,再由另一扣具由二头部套入,使扣具可沿着绳带表面滑动位移以供调整背包、鞋子或成衣等物品上的开口大小使用。

再者,一般物品上的拉炼所具有的拉炼头片或绳带结尾使用的绳尾扣,大多会利用绳带结合一中空的塑胶件固定使用,其系将绳带二端尾部为穿出于塑胶件内的中空通道,并打一绳结作为挡止的结构,即可防止绳带脱出,不过此种作法绳结部分仍会外露于物品表面而显得相当突兀且不甚美观,使用者拉动时也容易因压到绳结产生不舒适感。

所以便有厂商研发出利用磁吸方式相互结合的绳尾定位扣,请参阅图8、图9、图10所示,是现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及座体及绳尾扣组合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绳尾定位扣为包括座体a及绳尾扣b,其中该座体a为可定位于结合物(如:鞋体、衣物或袋体等)上,且该座体a二侧贯通的穿孔a1及前侧的织带孔a11可供结合物上的绳索c及织带d穿过,而当绳索c穿过穿孔a1后,即可再穿入至绳尾扣b后方二侧的通孔b1内,并可从通孔b1底部的透孔b2穿出,再将绳索c二端打一绳结后,便可将二绳结收容于绳尾扣b的二透孔b2内隐藏而不会外露,且待绳索c穿设于现有绳尾定位扣,且调整好绳索c长度后,即可将绳尾扣b组装于座体a上,其座体a一侧设有圆柱状的凸部a2,并在凸部a2顶部凹设有容置槽a21,且容置槽a21内装设有第一磁铁a3,而该绳尾扣b底部中央处凹设有收纳槽b3,且收纳槽b3内装设有供与第一磁铁a3相对产生磁性吸附作用的第二磁铁b4,便可通过第一磁铁a3来吸附于第二磁铁b4,以使绳尾扣b快速组装于座体a上,而欲将绳尾扣b从座体a上拆离时,仅需将绳尾扣b反向施予大于磁吸力的作用力,即可轻易将绳尾扣b从座体a上拆离,进而具有快速组装或拆离的效用。

但是,由于凸部a2的容置槽a21经长时间使用或者受到撞击后,容易使容置槽a21的开口扩大,以致于该绳尾扣b从座体a上拆离时,该容置槽a21内收容的第一磁铁a3会随着第二磁铁b4吸附,而向外脱离至容置槽a21外部,导致绳尾定位扣损毁而无法再次使用。

是以,要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的缺失与不便,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磁吸式绳尾定位扣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其中:

该对接座所具有的基座内部形成有通道,并在通道二侧开口处分别设有供预设绳带穿入通道内的穿孔,且基座后侧处横向设有对接体,而对接体内部纵向设有贯穿的结合孔,且结合孔内部形成有止挡部,再在对接体的结合孔内部设有受到止挡部挡止而限位于结合孔内的第一磁性体;

该绳尾扣本体具有基部,并在基部二侧处设有供预设绳带二端尾部穿入的通孔,且基部底面二侧处分别凹设有连通至通孔内用以收容预设绳带尾部上的挡止结构的容置槽,再在二容置槽之间设有嵌槽,且嵌槽内部装设有与第一磁性体相对产生磁性吸附作用而使绳尾扣本体与对接座结合成为一体或拆卸形成分离的第二磁性体。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对接座的基座前方处设有与通道相连通且供预设织带穿过的织带孔。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止挡部位于结合孔顶部开口处设有朝内缩小且供止挡于第一磁性体顶部的止挡体,而该结合孔内部且相邻于下方开口处设有朝内缩小且供止挡于第一磁性体底部的限位体。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对接座的第一磁性体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一倒角。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绳尾扣本体的基部前侧中央处向后剖设有位于二容置槽间且供对接体伸入的缺槽。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绳尾扣本体的第二磁性体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二倒角。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绳尾扣本体的基部表面上分别设有按压部。

所述的磁吸式绳尾定位扣,其中:该绳尾扣本体的按压部位于基部后侧壁面处设有上、下间隔排列的复数凸肋条,且该按压部位于基部顶部设有复数止滑块。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乃在于该对接座所具有的基座内部形成有通道,并在通道二侧开口处分别设有穿孔,且基座后侧的对接体内部设有贯穿的结合孔,且结合孔内部形成有止挡部,再在对接体的结合孔内部设有受到止挡部挡止而限位于结合孔内的第一磁性体,而该绳尾扣本体所具有的基部二侧处设有开口向后的通孔,且基部底面二侧处分别凹设有连通至通孔内的容置槽,再在基部一侧设有嵌槽,且嵌槽内部装设有与第一磁性体相对产生磁性吸附作用而使绳尾扣本体与对接座结合成为一体或拆卸形成分离的第二磁性体,当绳尾扣本体从对接座上拆离的过程中,该对接座的第一磁性体为受到对接体的止挡部挡止限位,以使第一磁性体不会从对接体的结合孔中脱离,进而达到提升使用时稳定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优点乃在于该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一倒角及第二倒角,当第一磁性体及第二磁性体组装于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的过程中,即可通过第一倒角及第二倒角的来达到避免皮肤划伤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俯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组合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组合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现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现有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现有座体及绳尾扣组合后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对接座;10-通道;11-基座;111-穿孔;112-织带孔;12-对接体;120-结合孔;121-止挡部;1211-止挡体;1212-限位体;13-第一磁性体;131-第一倒角;2-绳尾扣本体;21-基部;211-通孔;212-容置槽;213-缺槽;22-嵌槽;23-第二磁性体;231-第二倒角;24-按压部;241-凸肋条;242-止滑块;3-绳带;31-尾部;32-挡止结构;321-绳结;33-按压扣;4-鞋体;41-鞋面;411-鞋带孔;42-鞋舌;5-织带;51-车缝线;a-座体;a1-穿孔;a11-织带孔;a2-凸部;a21-容置槽;a3-磁铁;b-绳尾扣;b1-通孔;b2-透孔;b3-收纳槽;b4-第二磁铁;c-绳索;d-织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绳尾定位扣包括对接座1及绳尾扣本体2,其中:

该对接座1具有一中空的基座11,并在基座11中空内部形成有通道10,且通道10二侧开口处分别设有穿孔111,而基座11前方处设有与通道10相连通的织带孔112,再在基座11后侧处设有圆柱状的对接体12,且对接体12内部纵向设有贯穿的结合孔120,而结合孔120内部设有止挡部121,且止挡部121位于结合孔120顶部开口处凸设有朝内缩小并呈环状的止挡体1211,再在结合孔120内部且相邻于下方开口处凸设有朝内缩小且呈环状的限位体1212,且对接体12的结合孔120内部由下朝上装设有第一磁性体13,而第一磁性体13顶部及底部周缘处为受到止挡体1211及限位体1212挡止限位,再在第一磁性体13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一倒角131。

该绳尾扣本体2具有基部21,并在基部21二侧处水平设有开口向后的通孔211,且基部21底面二侧处分别凹设有垂直连通至通孔211内的容置槽212,再在基部21前侧中央处向后剖设有位于二容置槽212间且前方及底部呈一镂空状的缺槽213,而缺槽213顶部设有凹陷状的嵌槽22,且嵌槽22内部装设有第二磁性体23,并在第二磁性体23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二倒角231;此外,该基部21表面上设有按压部24,而按压部24位于基部21后侧壁面处设有上、下间隔排列的复数凸肋条241,且按压部24位于基部21顶部设有复数止滑块242。

上述止挡部121的止挡体1211及限位体1212较佳为呈圆环状,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为方型环、五角环或其它形状的止挡体1211及限位体1212;且该止挡部121的止挡体1211及限位体1212较佳为一体成型于对接体12的结合孔120内部,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为分离式构件,便可再利用粘合、扣合或其它组装型式来定位于对接体12的结合孔120内部。

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局部立体外观图、使用时的俯视剖面图、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组合前的侧视剖面图及对接座及绳尾扣本体组合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绳尾定位扣较佳实施为应用于鞋体4上,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应用于衣物(如:成衣、外套等)、袋体(如:背包、手提袋等)或其它可利用绳带3固定的结合物上使用,其中该鞋体4所具有的鞋面41上设有一鞋舌42,并在鞋面41二侧对应于鞋舌42处设有并排的复数鞋带孔411,且对接座1基座11的织带孔112内所穿设的织带5为利用车缝线51以车缝的方式结合于鞋体4的鞋面41上,便可将绳带3一端的尾部31为由基座11的穿孔111穿入于通道10内,并由另一穿孔111穿出后,再将绳带3二端的尾部31依序穿入于鞋面41的复数鞋带孔411中。

续将绳带3二端的尾部31分别穿入于绳尾扣本体2基部21的通孔211内,并沿着容置槽212处拉出至基部21外部后,即可将绳带3二端的尾部31分别打一绳结321而形成挡止结构32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也可利用铜扣、铆钉、套环、串珠等固定件(图中未示出)将尾部31结合固定,再拉动于绳带3二端与绳尾扣本体2形成相对向外拉扯的状态,进而使挡止结构32止挡于基部21的通孔211内壁面处而不易脱出于绳尾扣本体2外部,且该位于绳尾扣本体2与鞋体4之间的绳带3也可进一步配合按压扣33使用。

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为可先利用单手按压于按压扣33上,并辅以另一只手勾持于绳尾扣本体2的按压部24上,即可拉动绳带3二端的尾部31与按压扣33形成相对向外拉扯的状态,以方便使用者进行调整鞋体4鞋口大小或松紧度,同时凭借按压部24的复数凸肋条241提升拉动时的止滑效果,且待鞋体4的松紧度调整完成后,便可将绳尾扣本体2的第二磁性体23对位于对接座1的第一磁性体13处,并将绳尾扣本体2向下组装于对接座1上,其对接座1的对接体12即会伸入至绳尾扣本体2基部21的缺槽213中,此时,该对接座1及绳尾扣本体2便可利用二相对的第一磁性体13与第二磁性体23间所产生的磁性吸附作用,让使用者可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来快速将绳尾扣本体2结合于鞋体4上定位的对接座1,如此可将绳带3的挡止结构32收容于基部21的容置槽212内隐藏而不会外露,让使用者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其绳带3二端的尾部31不会任意的摆动,以避免因踩踏或异物勾到绳带3造成使用者的绊倒或发生意外,如此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

而当使用者欲拿取绳尾扣本体2或调整绳带3的松紧度时候,仅需先握住绳尾扣本体2的按压部24,并朝对接座1反向取起,也或者是可向后拉动于绳带3二端,当使用者施予的力量大于第一磁性体13与第二磁性体23间的吸附力时,便可将绳尾扣本体2分离于对接座1,如此可将绳尾扣本体2自对接座1上作快速拆卸的动作,并符合单手操作的手顺且不费力,进而达到快速拆装的效果。

然而,在绳尾扣本体2从对接座1上拆离的过程中,其因对接座1的第一磁性体13顶部及底部周缘处为受到对接体12的止挡部121的止挡体1211及限位体1212挡止限位,所以该第一磁性体13即不会从对接体12的结合孔120中脱离,以可提升使用时稳定性的效用。

另外,上述的第一磁性体13及第二磁性体23顶部及底部周缘处分别设有第一倒角131及第二倒角231,当第一磁性体13及第二磁性体23组装于对接座1及绳尾扣本体2的过程中,即可通过第一倒角131及第二倒角231的设计来避免皮肤划伤。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