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带垫结构,具体是指一种背带垫结构及其构成的背包。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单肩背包10(比如公文包),通常会有一个背带11,且会在背包本体的上端沿设有一个手提部12,以方便使用者单肩背着,或者是用提着。为了减轻背带对人体肩部的影响,也常常会在背带上穿设有一个背带垫110。但是这样的结构,在背着时,手提部对使用者的手臂活动易形成一种障碍。在手提着时,需要花一点时间将背带收纳起来。同时,在背着时,手提部的存在,造成整个背包的不美观。在手提着时,背带也造成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发明人长期从背包产品的相关工作,对此提出一种组合式的创意,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背带垫结构及其构成的背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背带垫结构,包括扁状的条形本体,所述条形本体设有用于穿过背带的中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本体两端设有联接块,所述联接块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与联接块铰接的联接片;所述卡槽的外端设有用于铰接所述联接片的铰接孔。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设于所述联接片与所述联接块之间的铰接轴;所述联接片的一端设有用于穿过铰接轴的铰接通孔,近于另一端的内侧面设有用于联接时的防脱凸起部,近于另一端的两侧边设有用于收纳时的卡紧凸起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联接片近于铰接通孔的一端向外延伸设有防转凸起部。
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设有联接于背包本体两侧边且上向延伸的背带;所述背带上穿设有前述的背带垫结构;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沿设有二个联接座;所述联接座设有纵向通槽,以容置所述的联接片,构成所述背带垫结构与背包本体上端沿的联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联接座还设有位于纵向通槽上方的联接限位通孔,以容置所述的防脱凸起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设于纵向通槽底部的弹片,对所述联接片产生向上的预紧力。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弹片为两端向上折边形成有v凸起的金属弹片。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设有与背包本体侧面可拆式联接的翻边本体;所述的联接座设于翻边本体的上端沿。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背带垫结构为皮质本体,所述联接块、联接片为硬质塑料件或金属件;所述背包本体为皮质结构;所述联接座为金属件。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沿设有纵向延伸的开口,及设于开口处的拉链;二个联接座分别设于开口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背带垫结构因为两端设有联接片,使其可以与联接座联接在一起,进而形成手提部,具有多功能,为背包减少了结构件,既降低成本,又节省了空间,使得背包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背包在上端沿设有二个联接座,使得背带垫能与联接座快速组合成为手提部。同时,联接座设有通槽,既可以从向外端联接背带垫结构,也可以从内端联接背带垫结构,具有多变的特点。本产品特别适合于公文包形式的背包。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单肩背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具体实施例的背带垫一端与联接座处于联接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内侧的联接片与联接座的外端联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具体实施例的背带垫与联接座处于联接状态的示意图(内侧的联接片与联接座的外端联接);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具体实施例的背带垫与联接座处于联接状态的示意图(内侧的联接片与联接座的外端联接)。
附图标记
10背包11背带
110背带垫12手提部
200背包本体201翻边本体
20背包21背带
300条形本体301中空腔
30背带垫结构310卡槽
311铰接孔31联接块
320铰接通孔321防脱凸起部
322防转凸起部32联接片
33铰接轴400纵向通槽
401联接限位通孔
402弹片409避让孔
40联接座49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如图2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背包的实施例。一种背包20,包括背包本体200,设有联接于背包本体两侧边且上向延伸的背带21;背带21上穿设有背带垫结构30。
背带垫结构30,包括扁状的条形本体300,由柔性材料做成,比如皮质材料、布料,或者其它柔性混合材料。条形本体设有用于穿过背带21的中空腔301;条形本体300两端联接(可以是铆钉联接或粘接等方式)有联接块31,在联接块31的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卡槽310,卡槽310内设有与联接块铰接的联接片32;卡槽310的外端设有用于铰接联接片32的铰接孔311。还包括设于联接片32与联接块31之间的铰接轴33;联接片32的一端设有用于穿过铰接轴33的铰接通孔320,近于另一端的内侧面设有用于联接时的防脱凸起部321,且近于另一端的两侧边设有用于收纳时的卡紧凸起部(图中未示出),使得联接片在收纳时,不易脱落下来,保持收纳状态。近于铰接通孔320的一端向外延伸设有防转凸起部322。
背包本体200的上端沿还设有二个联接座40;联接座40设有纵向通槽400,以容置联接片32,构成背带垫结构30与背包本体200上端沿的联接。
联接座40还设有位于纵向通槽400上方的联接限位通孔401,以容置防脱凸起部321。还包括设于纵向通槽400底部的弹片402,对所述联接片32产生向上的预紧力。
其中的弹片可以是分体式结构,单独焊接而成或组装而成;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为两端向上折边形成有v凸起的金属弹片部。
在图2、图3中,可以看出,联接限位通孔401为二个,弹片402也为二个。考虑到联接座40与背包本体200的联接,在弹片402与联接限位通孔401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409,以方便联接座40与背包本体200的铆接操作(二者通过铆钉49进行固定联接)。
在图4中,联接块的内侧与联接座的外端的联接方式,这种联接方式,背带垫结构变成手提部使用时,手提部高度较低。在图5中,则是联接块的外侧与联接座的内端的联接方式,这种联接方式,背带垫结构变成手提部使用时,手提部高度较高。
其中,背带垫结构为皮质本体,联接片为硬质塑料件或金属件;背包本体为皮质结构;联接座为金属件。
在图2-图5的实施例中,背包本体200的上端设有与背包本体侧面可拆式联接的翻边本体201;联接座40设于翻边本体201的上端沿。
于其它实施例中,背包本体可以是拉链开口结构,即所述背包本体的上端沿设有纵向延伸的开口,及设于开口处的拉链;其中的二个联接座分别设于开口的两侧,形成斜跨边的提手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背带垫结构因为两端设有联接片,使其可以与联接座联接在一起,进而形成手提部,具有多功能,为背包减少了结构件,既降低成本,又节省了空间,使得背包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本实用新型背包在上端沿设有二个联接座,使得背带垫能与联接座快速组合成为手提部。同时,联接座设有通槽,既可以从向外端联接背带垫结构,也可以从内端联接背带垫结构,具有多变的特点。本产品特别适合于公文包形式的背包。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