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1762发布日期:2020-09-15 18:4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穿戴设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生活附属品。然而现有市场上的穿戴设备包括穿戴设备主体、以及安装在穿戴设备主体两端的连接装置。由于消费者的佩戴穿戴设备的手腕大小不一,而且通常装置上通孔之间距离是固定的,无法精准调节到恰好手腕舒适的大小,所以导致给消费者带来极其不方便,而且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设有通孔一端的连接带造成严重磨损,影响穿戴设备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与现有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尺寸难以调整,易磨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有外壳、开关按钮、限位件、弹性件以及连接带,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开关按钮转动连接,所述开关按钮部分外露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带部分收纳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开关按钮和外壳之间;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阻挡部及限位腔,所述限位腔围绕所述阻挡部设置,当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限位腔靠近所述开关按钮一侧的内壁接触时,所述开关按钮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将所述连接带抵持于所述外壳上;当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阻挡部接触时,所述弹性件被压缩,所述开关按钮解除对所述连接带的抵持,以调整所述连接带的松紧。

优选地,所述限位腔呈类心形,且所述限位腔类心形的尖端部分靠近所述开关按钮,所述限位腔至少通过内壁限制所述限位件的移动路径;所述阻挡部呈类“v”形,类“v”形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朝向远离开关按钮一侧。

优选地,所述限位腔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第四内壁、第五内壁、第六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第四内壁、第六内壁、第五内壁依次首位相连;所述阻挡部包括第一外表面、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第二外表面依次首位相连;所述第五内壁与所述第六内壁的交点对应所述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三内壁与所述第四内壁的交点对应所述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交点对应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第一内壁的交点对应所述第五内壁。

优选地,所述限位腔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拐点、第二拐点、第三拐点、第四拐点;所述阻挡部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顶点、第二顶点、第三顶点、第四顶点;所述第一顶点对应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之间;所述第二顶点对应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之间;所述第三顶点对应第三拐点与第四拐点之间;所述第四顶点对应第一拐点与第四拐点之间;限位件从第二顶点离开后,朝远离阻挡部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一拐点;后限位件从第一拐点离开后,朝远离阻挡部的方向移动,沿着第一拐点与第四拐点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四拐点;限位件从第四拐点离开后,朝靠近阻挡部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四顶点与第三顶点之间的侧壁移动,直至离开第三顶点,后沿着第三拐点与第四拐点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三拐点;限位件离开第三拐点后,朝靠近阻挡部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三顶点与第二顶点之间的侧壁移动至第二顶点。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呈“u”形,所述限位件一端与所述开关按钮转动连接,另一端在所述限位腔内活动。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开关按钮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外露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连接带由第一开口伸入所述第二壳体,并由所述第二开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开关按钮上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配合的第二凸起,以防止所述开关按钮从所述第二壳体中脱落。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所述开关按钮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外露于所述外壳,所述连接带由第三开口伸入所述外壳,并由所述第二开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还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接带相连接;所述外壳一侧设置有一收纳扣,所述收纳扣用于收纳所述连接带;所述收纳扣与所述外壳之间为一体成型制造、卡扣连接、铰链连接中任一种。

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为使用上述连接装置的手表。

与现有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尺寸难以调整,易磨损的不足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连接带上设置限位件、阻挡部以及限位腔,利用限位件与阻挡部之间的配合,以改变开关按钮的状态,进而对连接带的松紧进行调节,使得其穿戴更加的方便,快捷,且还可将连接带调节至刚好适合手腕的尺寸,使得用户佩戴更加的舒适。

2.利用限位腔以及阻挡部的构造,可固定限位件的移动路径,限定限位件的移动范围,使得限位件不会向其他方向移动,而导致开关按钮无法固定。

3.通过在外壳内设置有弹性件,利用弹性件的弹力使得开关按钮与连接带相抵持,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且弹性件具有一定的收缩能力,有不会对连接带产生过大的压力,二导致连接带损坏。

4.通过开关按钮上第一凸起与外壳上第二凸起的配合,以限定开关按钮的位置,防止其掉落。

5.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收纳扣,可收纳多余的连接带,防止其对用户的使用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调节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壳体、开关按钮、连接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壳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壳体变形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开关按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限位件脱离第一位置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开关按钮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限位件脱离第二位置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开关按钮与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连接装置;11、连接带;12、连接件;13、调节装置;

131、外壳;132、开关按钮;133、限位件;134、弹性件;135、第一壳体;136、第二壳体;1321、第一凸起;1322、卡扣;1361、第一开口;1362、第二开口;1363、阻挡部;1364、限位腔;1365、第二凸起;1366、收纳扣;1367、第三开口;1371、第一内壁;1372、第二内壁;1373、第三内壁;1374、第四内壁;1375、第五内壁;1376、第六内壁;1381、第一外表面;1382、第一内表面;1383、第二内表面;1384、第二外表面;1391、第一拐点;1392、第二拐点;1393、第三拐点;1394、第四拐点;1395、第一顶点;1396、第二顶点;1397、第三顶点;1398、第四顶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1,其包括连接带11、连接件12与调节装置13,所述连接件12、所述调节装置13均与所述连接带11相连接。

所述连接件12用于连接所述连接带11与穿戴设备(图未示),所述连接带11包括第一连接带111与第二连接带112,所述第一连接带111与第二连接带112之间通过所述调节装置13进行连接,其中,第一连接带111与调节装置1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带112与调节装置13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带112可在所述调节装置13内滑动,以调节连接带11的松紧。

可以理解,连接件12与穿戴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扣连接。

请参阅图2,所述调节装置13包括外壳131、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及至少一弹性件134,所述限位件133、弹性件134均收纳于所述外壳131内,且所述限位件133与开关按钮132转动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2并结合图1,所述开关按钮132部分外露于所述外壳131,且所述开关按钮132可在外壳131内滑动,在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开关按钮132将第二连接带112抵持于外壳131上,以固定第二连接带112的长度,按压开关按钮132,以压缩弹性件134,此时,开关按钮132与第二连接带112分离,第二连接带112可在外壳131内滑动,以调节第二连接带112的长度。

可以理解,所述弹性件134包括但不限于弹簧、弹片。

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弹性件134为弹簧,其数量为两个,以在开关按钮132将第二连接带112抵持于外壳131上时,可使得开关按钮132与连接带11之间抵持的更加牢固,以防止第二连接带112滑动而导致脱落。

请继续参阅图2,外壳131包括第一壳体135与第二壳体136,第一壳体135与第二壳体136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弹性件134的拆卸与更换。

所述限位件133收纳于第二壳体136内,所述开关按钮132部分收纳于第二体136内。

所述弹性件134收纳于所述第二壳体136内,并抵持于第二壳体136和所述开关按钮132之间。

作为一种变形,所述弹性件134还可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36外,并抵持于第二壳体136和所述开关按钮132之间。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壳体135与第二壳体136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螺纹连接、过盈配合连接等。

所述第一壳体135远离与第二壳体136相连接的一侧设置有一弧形曲面,佩戴时,第一壳体136与用户手腕接触,以更好的贴合用户的手腕,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种优化实施方式,所述弧形曲面上还设置有硅胶垫,以使得本调节装置13表面更加的柔软,在用户佩戴时更加的舒适。

请参阅图3与图4,第二壳体136与第一壳体135相邻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361,所述开关按钮132通过第一开口1361伸入第二壳体136内,且开关按钮132通过第一开口1361部分露出于第二壳体136,以通过露出部分控制开关按钮132的开关状态。

第二壳体136远离与第一外壳131连接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开口1362,所述第二连接带112的自由端通过第一开口1361伸入第二壳体136内,之后通过第二开口1362处伸出,以使得第二连接带112在第二壳体136处呈“u”状。

此时,可通过控制开关按钮132,使得开关按钮132与第二连接带112分离,进而,第二连接带112可在外壳131内滑动,以调节第二连接带112的长度。

作为一种变形,外壳131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口(图未示),第二连接带112通过第三开口伸入外壳131,并由第二开口1362伸出。

可以理解,所述连接带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柱状、扁平状等,所述第二开口1362的形状与连接带11的形状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连接带11为绳索状。

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1、图2,第二壳体136内设置有一阻挡部1363,所述限位件133可与所述阻挡部1363配合,以固定所述开关按钮132的位置,进而,便于对第二连接带112进行调整。

第二壳体136内还设置有一限位腔1364,所述阻挡部1363设置于所述限位腔1364内,所述限位件133一端收纳于所述限位腔1364内,另一端与开关按钮132相连接,在所述开关按钮132移动时,所述限位件133跟随所述开关按钮132移动,所述限位腔1364用于限制限位件133的移动范围,以及用于调整限位件133的移动路径,以使得限位件133可沿轨迹移动至阻挡部1363的位置,进而限位件133与阻挡部1363相配合,以固定开关按钮132的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5并结合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133呈“u”形,限位腔1364呈类心形,且限位腔1364类心形的尖端部分靠近开关按钮132,如箭头p所指水平方向上,依次包括第一内壁1371、第二内壁1372、第三内壁1373、第四内壁1374,以及第五内壁1375、第六内壁1376,所述第一内壁1371、第二内壁1372、第三内壁1373、第四内壁1374、第六内壁1376、第五内壁1375依次首位相连以形成限位腔1364,阻挡部1363呈类“v”形,类“v”形具有一开口,所述阻挡部1363的开口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开关按钮132的一侧,如箭头p所指水平方向上,阻挡部1363依次包括第一外表面1381、第一内表面1382、第二内表面1383、第二外表面1384,所述第一外表面1381、第一内表面1382、第二内表面1383、第二外表面1384首位依次连接,以形成阻挡部1363。

在开关按钮132的滑动方向上,第五内壁1375、第六内壁1376的交点对应第二外表面1384,以在用户按压开关按钮132时,限位件133在限位腔1364内移动,并在接触到第二外表面1384后沿第二外表面1384移动;

第三内壁1373、第四内壁1374的交点对应第二内表面1383,以在限位件133从第三内壁1373、第四内壁1374的交点处脱离后,与第二内表面1383接触,并沿第二内表面1383移动。

第二内表面1383、第一内表面1382的交点对应第二内壁1372,以在限位件133从第二内表面1383、第一内表面1382的交点处脱离后,与第二内壁1372接触,并沿第二内壁1372移动。

第二内壁1372、第一内壁1371的交点对应第五内壁1375,以在限位件133从第二内壁1372、第一内壁1371的交点处脱离后,与第五内壁1375接触,并沿第五内壁1375移动。

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2,作为一种变形,所述限位腔1364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拐点1391、第二拐点1392、第三拐点1393、第四拐点1394;阻挡部1363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包括第一顶点1395、第二顶点1396、第三顶点1397、第四顶点1398。

其中,所述第一顶点1395、第二顶点1396对应第一拐点1391与第二拐点1392之间,以在用户按压开关按钮132时,限位件133在限位腔1364内移动,限位件133从第二顶点1396离开后,朝远离阻挡部1363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一拐点1391与第二拐点1392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一拐点1391,之后松开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从第一拐点1391离开后,朝远离阻挡部1363的方向移动,沿着第一拐点1391与第四拐点1394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四拐点1394;

所述第三顶点1397对应第三拐点1393与第四拐点1394之间,所述第四顶点1398对应第一拐点1391与第四拐点1394之间,以在用户按压开关按钮132时,限位件133从第四拐点1394离开后,朝靠近阻挡部1363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四顶点1398与第三顶点1397之间的侧壁移动,直至离开第三顶点1397,后沿着第三拐点1393与第四拐点1394之间的内壁移动至第三拐点1393,之后松开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离开第三拐点1393后,朝靠近阻挡部1363的方向移动,后沿着第三顶点1397与第二顶点1396之间的侧壁移动至第二顶点1396。

请参阅图7并结合图3,当开关按钮132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件133位于限位腔1364靠近第一开口1361一侧,开关按钮132在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将第二连接带112抵持于第二壳体136上,以固定第二连接带112的位置。

请参阅图8,按动所述开关按钮132,开关按钮132带动限位件133移动,限位件133在触碰到第二外表面1384后,向箭头p所指水平方向转动,继续按动开关按钮132,当限位件133处于第一位置时,由于第四内壁1374的阻挡,限位件133沿着第四内壁1374与第二外表面1384之间形成的路径移动,直至移动至第四内壁1374与第三内壁1373连接处,此时松开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沿着第三内壁1373与第二内表面1383之间形成的路径移动,直至限位件133移动至第二内表面1383与第一内表面1382连接处,之后限位件133与阻挡部1363相配合,以固定开关按钮132的位置,使得开关处于第二状态。

请参阅图9并结合图3,当开关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件134被压缩,开关按钮132与第二连接带112分离,此时限位件133与阻挡部1363相配合,使得开关按钮132的位置被固定,此时,第二连接带112可在第一开口1361与第二开口1362之间移动,调整尺寸,以适于用户佩戴。

请参阅图10,再次按动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跟随开关按钮132一起移动,当限位件133与第二内壁1372相接触时,由于第二内壁1372的阻挡作用,限位件133沿第二内壁1372向与箭头p相反的水平方向转动,继续按钮开关按钮132,至限位件133移动至第二内壁1372与第一内壁1371连接处时,松开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沿第一内壁1371与第一外表面1381之间的路径移动,直至限位件133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之后,完全松开开关按钮132,限位件133在弹性件134的弹力作用下,继续沿着限位腔1364与阻挡部1363之间形成的路径移动,直至远离阻挡部1363,使得开关按钮132将连接带抵持于第二壳体136上。

请参阅图11,开关按钮132上设置有第一凸起1321,第二壳体136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1321相配合的第二凸起1365,第二凸起1365设置于第一开口1361处,以防止开关按钮132在弹性件134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开口1361处掉落。

请参阅图12并结合图4,外壳131上还设置有一收纳扣1366,所述收纳扣1366设置于第二壳体136远离与第一壳体135连接一侧,其可用于收纳所述连接带11的自由端,避免因连接带11过长而影响日常使用。

可以理解,所述收纳扣1366与所述第二壳体136之间可为一体成型制造、卡扣连接、铰链连接等。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图未示),所述穿戴设备为使用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装置1的手表。

与现有穿戴设备的连接装置尺寸难以调整,易磨损的不足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穿戴设备及其连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连接带上设置限位件、阻挡部以及限位腔,利用限位件与阻挡部之间的配合,以改变开关按钮的状态,进而对连接带的松紧进行调节,使得其穿戴更加的方便,快捷,且还可将连接带调节至刚好适合手腕的尺寸,使得用户佩戴更加的舒适。

2.利用限位腔以及阻挡部的构造,可固定限位件的移动路径,限定限位件的移动范围,使得限位件不会向其他方向移动,而导致开关按钮无法固定。

3.通过在外壳内设置有弹性件,利用弹性件的弹力使得开关按钮与连接带相抵持,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且弹性件具有一定的收缩能力,有不会对连接带产生过大的压力,二导致连接带损坏。

4.通过开关按钮上第一凸起与外壳上第二凸起的配合,以限定开关按钮的位置,防止其掉落。

5.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收纳扣,可收纳多余的连接带,防止其对用户的使用产生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