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搭扣(buckle),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搭扣:由在通常附着于服装、包、背包等多种物品的带或束带的端部所安装的两个组装部件构成,通过拆装方式使部件互相结合或分离,可适用于宽度大的带或束带,结构简单并可使操作变得简便,可迅速分离。
背景技术:
通常,搭扣作为使两个部件相互结合来实现固定的紧固件,通过以一体的方式使塑料材质成型来实现弹性结合。因此,轻便的紧固性使其被广泛利用。
图1为示出现有技术的普通搭扣的一例的简要立体图,该搭扣由插头部件10及插孔部件20构成,这些分别与束带s1、s2相连接。
如图所示,插头部件10形成有从基部11直线突出并具有弹性的一对锁定臂12,在锁定臂12之间形成有以沿着直线方向长的方式从上述基部11延伸的引导杆13,在插孔部件20形成有从前端开始开放而成的腔体21,在插孔部件20的两侧面形成有一对开口部22。上述插头部件10的锁定臂12将向腔体21插入并弹性结合。
因此,通过上述插孔部件20的腔体21插入插头部件10,以此使一对锁定臂12向插孔部件20的腔体21内插入并弹性卡在开口部22,从而使搭扣紧固,当使搭扣分离时,从开口部22的两个外侧向扣入于插孔部件20的锁定臂12加压并向外侧引出插头部件10来实现分离。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搭扣主要用于与搭扣相连接的束带s1、s2的宽度较窄的对象物,若要适用于在救生衣或狩猎背心等中所使用的宽度大的束带,则整体体积将变得很大,这成为其缺点。
并且,现有搭扣通过利用双手抓住插头部件10及插孔部件20并以扣入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连接,并且,当分离时,同样需利用双手抓住插头部件10及插孔部件20并按压插头部件10的锁定臂12来实现分离,如上所述,现有的普通搭扣只有在使用双手进行准确的操作的情况下能够使搭扣分离,因而具有很难将现有的搭扣用于需要简便、迅速地实现分离的情况的问题,例如,在穿着救生衣或防弹衣的穿戴者处于危险状况或因受伤而无法使用双手或需迅速脱去装备的情况下,现有的搭扣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
专利文献1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其结构包括具有长长的纵向通道的母连接器及与上述纵向通道滑动结合的公连接器,通过抬起中间的弹性片的操作来实现分离,可在确保使束带连接部分具有较大宽度的情况下实现单手迅速分离。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长长的母连接器及公连接器将在整个长度上实现相互扣入,长行程距离导致结合操作非常繁琐,进行分离操作时,同样需引出很长距离,因此,具有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并且,由于需从母连接器的侧方准确地插入公连接器并强力推入,因此,操作方面需要具备准确度及熟练度,由于具有圆形的截面,因此,在用于救生衣等的服装的情况下,具有接触感差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在提供更简便地实现拆装的方便性的同时能够迅速分离的搭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316887号(2019年06月11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连接在宽度大的束带来进行使用或可沿着宽度方向连接多个束带来进行使用的搭扣。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结合方式尤为简便的搭扣。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可简便、迅速地实现单手分离操作的搭扣。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搭扣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一板向第一基部的前方延伸而成,在上述第一板形成多个连接槽,在上述连接槽的一侧形成有卡止部,在上述第一基部的后方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一束带的第一通道;第二连接部件,第二板向第二基部的前方延伸而成,分别对应插入至上述连接槽并能够在插入状态下朝向侧方移动的多个连接钩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二板,在各个上述连接钩的前端形成有卡止台肩,在上述第二基部的后方形成有能够连接第二束带的第二通道;以及结合单元,当使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件侧向移动时,通过第一卡止突起和第二卡止突起来使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相结合,并通过操作弹性片来解开,上述第一卡止突起在上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一端朝向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的对应面突出形成,上述第二卡止突起以与上述第一卡止突起相对应的方式设置于弹性片,上述弹性片设置于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中间,通过使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件向侧方紧贴移动来实现结合或分离。
根据本发明,各个上述连接槽可形成一侧成为上述连接钩的进入部且另一侧因上述卡止部而变窄的形态,当从上述进入部向上述卡止部侧移动上述连接钩时,上述连接钩的上述卡止台肩可向上述卡止部的下侧紧贴进入。
根据本发明,可形成有使得用于使上述连接钩进入的上述连接槽的一侧面向形成有上述卡止部的一侧倾斜而成的倾斜进入面。
根据本发明,与上述倾斜进入面相接触的各个连接钩的一侧面可朝向与上述倾斜进入面的倾斜面相同的方向倾斜而成。
根据本发明,上述卡止部的底面可由倾斜面形成,与上述卡止部的底面面接触的上述卡止台肩也可由能够相互紧贴的倾斜面形成。
根据本发明,使上述第一基部及上述第二基部可分别相对于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的面形成台肩形状,当上述第一板与上述第二板相互紧贴时,上述第一板的前端部能够以接触的方式被引向上述第二基部,上述第二板的前端部能够以接触的方式被引向上述第一基部。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第一卡止突起及上述第二卡止突起中,结合方向上的部分可分别由倾斜面形成,相反侧部分可由直角面形成,当结合时,可利用倾斜面的接触来顺畅地实现结合,当解开时,可通过抬起上述弹性片来使第一卡止突起与第二卡止突起相互分离。
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卡止突起及上述第二卡止突起可分别位于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及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中间,可在上述第一卡止突起的两个外侧配置上述连接槽,可在上述第二卡止突起的两个外侧配置上述连接钩。
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卡止突起及上述第二卡止突起可分别位于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及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的中间,可在上述第一卡止突起的两个外侧分别形成有一个上述连接槽,可在上述第二卡止突起的两个外侧分别形成有一个上述连接钩。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第一连接部件的上述连接槽中,位于上述第二连接部件的进入方向的连接槽能够以使上述卡止部露出的方式使外侧开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长长的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相互重叠并相结合,可在整个长度方向上与束带相连接,从而可有利地适用于使用大宽度束带的对象物。
本发明提供如下效果:在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相互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短行程距离操作,就可简便、又迅速地实现结合或分离,单手操作也可简便地进行分离。
本发明同时提供如下效果:由于第一连接部件及第二连接部件形成相互紧贴的板状,即使用于背心等的服装,也可稳定地紧贴,因而使得因与身体相接触而引起的不舒适感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搭扣的一例的例示图。
图2为本发明的搭扣的分离立体图。
图3为从其他角度观察本发明的搭扣的分离立体图。
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的第一连接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及右视图。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的第二连接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及右视图。
图6为上述图5c的a-a线剖视图。
图7为在本发明的搭扣上安装束带的实施例的图。
图8为将本发明的搭扣用于服装的使用状态图。
图9a至图9f为多个示出本发明的搭扣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10a及图10b为为了搭扣的分离而操作弹性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上述图10b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分离立体图。
图13为示出上述图12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4为上述图13的e-e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示出一实施例的附图来如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在此过程中,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和便利性,可夸张示出附图中所示的线的厚度或结构要素的大小。并且,后述的术语作为考虑到本发明中的功能而被定义的术语,可根据使用人员、操作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应根据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来对这些术语进行定义。
图2至图11公开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搭扣的分离立体图,图3为从其他角度观察本发明实施例的搭扣的分离立体图,图4a、图4b及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及右视图,图5a、图5b及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件的俯视图、主视图及右视图,图6为上述图5c的a-a线剖视图。
参照图2至图6,本发明实施例的搭扣包括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100及第二连接部件200,这些部件通常由合成树脂成型而成,如图7所示,通过分别与束带s1、s2相连接来使用。
在第一连接部件100中,从以沿着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基部101向前方延伸形成第一板110,在第一板110的中间突出形成有第一卡止突起130,以作为与第二连接部件200之间的结合单元,在第一卡止突起130的两个侧方形成有多个连接槽120。
连接槽120以长方形贯通形成,在各个连接槽120的一侧形成有卡止部121,卡止部121在第二连接部件200的结合方向的相反侧形成于一侧边角。
因此,连接槽120形成一侧宽、一侧窄的形态,宽的一侧成为用于使后述的第二连接部件200的连接钩220进入的空间,窄的一侧成为用于使连接钩220移动并与卡止部121相结合的空间。
优选地,第一板110以平面形成,第一基部101与第一板110的上面形成直角或相对于第一板110的上面形成台肩,在第一基部101的后方形成可插入束带s1的通道140。
第二连接部件200形成整体上与第一连接部件100对称的形状,从以沿着长度方向长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基部201向前方延伸形成第二板210,在第二板210的中间形成分离的空间并设置有从上述第二基部201延伸的弹性片231。
在弹性片231形成有与上述第一连接部件100的第一卡止突起130相对应的第二卡止突起230,以作为结合单元,在弹性片231的端部形成有可插入绳或环等的环孔232。
在第二板210突出形成有与上述连接槽120相对应的多个连接钩220,在各个连接钩220的前端形成有卡止台肩221。
优选地,为了与第一板110相紧贴,第二板210以平面形成,第二基部201与第二板210的上面形成直角或相对于第二板210的上面形成台肩,在第二基部201的后方形成可插入束带s2的通道240。
第一连接部件100及第二连接部件200以在使第一板110及第二板210相互紧贴并使连接钩220插入于连接槽120之后沿着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相紧固。
像这样,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相结合的状态通过使相互对称的“﹁”形状与“﹂”形状相向结合来实现,紧贴效率高、具有稳定感、可减少整体体积,在第一板110与第二板210相互紧贴的状态下,第一板110的前端部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的第二基部201相接触,第二板210的前端部与第一连接部件100的第一基部101相接触,在这种引导下,稳定地滑动结合。
在作为结合单元的第一卡止突起130及第二卡止突起230中,朝向彼此的结合方向的面由倾斜面形成,当滑动结合时,还借助弹性片231的弹性,来实现顺畅的紧固,相反侧的面由直角面形成,在不操作弹性片231的情况下,使得相反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在连接钩220进入的连接槽120的一侧面形成有倾斜进入面122,即,在形成卡止部121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倾斜进入面122,上述倾斜进入面122用于向形成有卡止部121的一侧引导连接钩220,以能够使搭扣更加顺畅地结合。
因此,当连接钩220进入连接槽120时,连接钩220的一端与倾斜进入面122相接触并自然地引导向卡止部121侧的移动。
为更顺畅地实现这种连接钩220的进入及结合,与倾斜进入面122相接触的连接钩220的一侧面也由倾斜接触面222形成。
并且,在连接钩220进入连接槽120之后,使第一连接部件100及第二连接部件200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并使连接钩220的卡止台肩221与卡止部121的底面相接触,卡止部121的底面由倾斜面形成,以便更顺畅地进行连接,面接触的卡止台肩221也由可相互紧贴的倾斜面形成。
而且,在第一连接部件100的连接槽120中,位于第二连接部件200的进入方向的外廓的连接槽能够以使卡止部露出的方式开放槽的外侧而形成,如上所述,通过使外廓的连接槽开口,来在第二连接部件200初期接触时,使连接钩220更轻松进入。
如图7所示,通过使束带s1、s2分别与通道140、240相连接并在弹性片231的环孔232设置环或绳233来使用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搭扣,如图8所示,可用于对设置在救生衣300的束带s1、s2进行紧固。
以下,具体察看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搭扣的作用。
图9a至图9f作为按顺序示出本发明的搭扣的紧固过程的图,图9a为示出为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相结合而初期接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为初期接触状态的俯视图,图9c为上述图9b的b-b线剖视图,图9d为通过使连接部件沿着长度方向滑动来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e为图9d的俯视图,图9f为上述图9e的c-c线剖视图。
参照这些图,首先,为了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相结合,若在如图9a所示的位置堆叠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则各个连接钩220将插入到与其相对应的连接槽120,来使第一板110与第二板210相互紧贴,各个板110、210分别与相向的连接部件200、100的基部201、101相接触,从而稳定地相紧贴。
在此状态下,如图9b所示,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呈稍微错位的状态,如图9c的剖视图中所示,将处于各个连接钩220进入到连接槽120的状态,第一卡止突起130及第二卡止突起230将与彼此的倾斜面相向。
并且,连接槽120的进入倾斜面122及连接钩220的倾斜接触面222可引导连接钩220迅速、顺畅地进入。
在此状态下,如图9d所示,若沿着长度方向推第二连接部件200,则如图9e及图9f所示,第一连接部件100及第二连接部件200将完全堆叠,并通过使各个连接钩220的卡止台肩221向卡止部121的底面移动以及紧贴,由此限制连接钩220向上脱离,同时,第二卡止突起230利用弹性片231的弹性跨过第一卡止突起130并使彼此的直角面相接触,从而限制向相反方向移动并实现结合。
当沿着长度方向推第一连接部件100及第二连接部件200来实现结合时,各个基部101、201起到分别支撑对方板210、110的前端部的引导轨道的作用,从而可实现稳定的移动。
而且,卡止部121的底面及形成在卡止台肩221的倾斜面对彼此能够顺畅地连接进行引导。
在像这样结合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卡止突起130与第二卡止突起230的侧方移动限制及基于连接钩220与卡止部121结合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限制,不会分离。
图10a为上述图9f的d-d线剖视图,若在像这样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相结合的状态下以如图10b所示的方式抬起弹性片231,则以一体的方式形成于弹性片231的第二卡止突起230将一同被抬起,从而解除与第一卡止突起130之间的接触状态,在此状态下,若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向与结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侧方移动,则将解除连接钩220的卡止台肩221与卡止部121之间的接触,从而使连接钩220从连接槽120脱离并分离。
图11立体性地示出本发明的搭扣的分离的状态,如上所述,当使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分离时,若通过拉动在弹性片的环孔232所设置的绳233来抬起弹性片231并在抬起的同时向侧方拉动,则在使第一卡止突起130与第二卡止突起230之间解除连接的同时使第二连接部件200向侧方移动并使连接钩220瞬间从连接槽120脱离,从而迅速解除第一连接部件100与第二连接部件200的结合状态。
如上所述,可在连接槽120的区间内通过短行程距离就可简便、迅速地实现本发明的搭扣的结合及分离作用,单手操作也可简便地进行分离。
图12至图14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图,将省略对于与上述基本结构相同的部分的具体说明。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搭扣的另一形态的分离立体图,图13为本发明的搭扣的结合俯视图,图14为上述图13的e-e线剖视图,参照这些图,在第一连接部件400中,第一板410向第一基部401的前方延伸而成,在中间突出形成第一卡止突起430,向第一卡止突起430的两个外侧分别形成一个连接槽420,在第二连接部件500中,第二板510向第二基部501的前方延伸而成,在中间形成弹性片531及第二卡止突起530,向第二卡止突起530的两个外侧分别突出形成有一个连接钩520。
因此,第一连接部件400及第二连接部件500的整体长度较短,可适用于所连接的束带的宽度窄,或使用一个束带的情况。
如图所示,在第一连接部件400的连接槽420中,位于与第二连接部件500相结合的方向上的连接槽420以一部分被切开的形态开口,使第二连接部件500的结合变得容易。
本实施例中的搭扣的结合及分离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以上内容中示出于附图并进行说明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多种实施方式实施本发明。例如,连接槽、连接钩、卡止部及卡止突起等的形状或结合状态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在各个连接部件追加设置的部分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