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1091发布日期:2020-10-28 12:2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护理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车祸、爆炸等安全事故及患者自身脑部疾病等原因,造成的患者需要做开颅手术,在开颅手术中,经常需要去掉患者的部分骨瓣,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患者脑子会鼓出,极容易造成脑部组织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对患者脑部去骨部位进行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在术后护理阶段,病人头部可能保留有引流管或监测探头,手术创口进行了包扎固定,护理人员需要进行频繁的观察和换药。现有普通设计(如运动头盔或帽子),不易于护理操作。目前,主要使用网状头套或混纺布料软帽,进行简易导管固定及辅料保护,均不具备防护冲击力的作用。通过限制病人的行动,降低院内发生撞击的可能性,但这样不利于病人正常活动以及康复运动。

现有技术文献1,公开了一种颅脑术后护理装置,涉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用具领域,包括弧形导轨和弧形护板,弧形导轨的顶端与弧形护板的底端滑动连接,弧形导轨整体形状为优弧,且其底部设置多个定位卡孔,弧形护板的纵剖面为角度小于90度的劣弧,弧形护板上开有多个通孔形成引流管孔,弧形护板外侧的底部设置束管扣,弧形护板的底部还设有定位卡夹,定位卡夹和定位卡孔相配合使用。该发明能够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头部形成弧形的保护罩,避免因碰撞、坠物等意外情况对患者头部的伤害,还能对患者头部的icp探针及引流管进行分孔梳理、支撑以及集中扎束固定,使管路远离患者头皮。

现有技术文献2,公开了一种颅脑术后保护头罩,包括半球形壳体,半球形壳体内设有头部包裹层,头部包裹层设有外层箍头网层和内层防护层,半球形壳体和所述头部包裹层之间设有使半球形壳体和头部包裹层分开的撑托,半球形壳体的边缘对称设置有紧固带;颅脑术后,内层防护层盖敷在患者头顶,然后通过外层箍头网层将内层防护层固定,使药布内的药物充分接触伤口,加快伤口恢复速度;最后轻轻放下所述半球形壳体,半球形壳体始终与外层箍头网层有一定间隙,防止触碰伤口,且半球形壳体能够防止外力对伤口的伤害;该实用新型既可以有效地加快伤口恢复速度,又可以很好地保护伤口再次受伤,避免二次伤害。

文献1:cn104958127a;

文献2:cn202446349u。

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采用类似运动头盔或帽子作为防护器具,其在防护上具有有效的防护作用,但是在对于环境因素对病人脑部的保护效果和如何在保证防护状态下保证透气方面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脑部监测管路进行梳分以及固定,防止外力对病人脑部的伤害,透气性好,降低环境因素对病人头部的影响,适用性好的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包括柔性帽体,柔性帽体上配合设有缓冲壳体,柔性帽体包括:第一条状体,第一条状体一端部设有插接条,另一端部设有第一插接件,第一条状体环绕贴合人体头部并其两端部的第一插接件和插接条插接,第一插接件放置在人体头部的枕骨位置,第一条状体中段处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第三条状体,第三条状体贴合人体头部的额骨、顶骨设置,第三条状体尾端具有第二插接件,第二插接件与第一插接件相邻放置且与插接条插接,第一条状体上连接有与其平行的固定条,固定条两端开设有第二限位通孔,第一条状体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通孔,缓冲壳体具有容纳人体头部的内腔,缓冲壳体两端具有限位绳体,限位绳体穿过第二限位通孔穿接再与第一限位通孔穿接。

本发明设计柔性帽体和缓冲壳体的组合方式对病人头部进行防护,通过柔性帽体对病人头部包裹,考虑到头部包裹松紧会影响到病人头部受压以及头部敷料会掉落的问题,通过第一插接件和插接条的配合来调整第一条状体围合在病人头部的松紧度,实现前额到后额的穿戴绑缚,这样首先保证了柔性帽体在病人头部的稳定固定,再通过第三条状体与病人部的额骨、顶骨贴合设置且一端部与插接条相适应的插接,使病人头部中部贴合有包裹物对头部形成保护,特别是颅脑手术中去除了部分骨瓣的患者,通过第三条状体对其形成保护以及防止头部出现鼓包现象,第三条状体包裹于头部时与两侧的第一条状体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对病人头部全部包覆,在包覆物表面开设透气孔的方式,本申请设有第一条状体的柔性帽体可针对性头部区域进行防护,头部留有较大连续性的散热面积而分散性非散热孔,利于散热效果的提升以及减小脑组织的氧耗量。

为保证对病人头部的防护,通过在柔性帽体外侧设置缓冲壳体的方式使在头部受到撞击时通过缓冲壳体来承受冲击力,防止对头部伤口形成伤害,且缓冲壳体内壁与柔性帽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隔空空间,避免两者完全贴合以降低缓冲壳体受力过多分散至头部,进一步的,本申请通过连接于缓冲壳体上的限位绳体先与柔性帽体靠近额头处的固定条上第二限位通孔连接再连接位于耳部的第一限位通孔,这样使缓冲壳体与柔性帽体之间存在连接关系,限位绳体的穿接顺序增大缓冲壳体意外掉落难度,改变了现有的保护帽的佩戴方式,特别是对于顶部的开颅去骨由于箍到下巴处容易造成呼吸困难而无法进行限位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限位绳体此种穿接方式对头部受冲击具有缓冲作用,在缓冲壳体受撞击其受力分散至头部上的第一条状体包裹区域减小对头部上部开颅处伤口的伤害,但是这样会增大第一条状体的缩紧程度对头部产生相应的挤压力,也不利于头部的保护,限位绳体在缓冲壳体受冲击向下形成位移中对第一条状体具有拉扯力使其包裹头部的松紧度适当松开,这样缓冲壳体传递至第一条状体的力用于使第一条状体松紧度适当收紧,达到减缓冲击力传递至第一条状体造成头部受压问题。

当然,本申请的第一插接件和插接条为可调整插接深度的组件,缓冲壳体外部结构具有半球状结构,利于冲击力的有效分散。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条状体靠近人体头部额头侧连接有弧形状的副板,副板上部设有第一粘条,缓冲壳体具有与副板位置对应的延伸板,延伸板底面具有与第一粘条对应粘接的粘毛条。延伸板和副板首先可在额头处形成类似帽檐结构起到一定的挡光作用,其次在延伸板和副板上所设计的第一粘条和粘毛条的方案目的在于改变缓冲壳体和柔性帽体之间的连接方式,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部的开颅去骨由于箍到下巴处容易造成呼吸困难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条状体上还连接有与垂直的第二条状体,第二条状体与第三条状体平行设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第三条状体中部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条孔,第一条孔与第二条状体平行设置且第一条孔宽度大于第二条状体宽度,第二条状体一端部与第一条状体设有第一插接件段固接,另一端部穿过第一条孔与第一条状体设有插接条端粘接且粘接处设有第二粘条。第二粘条设于第一条状体上,第二条状体与第三粘条粘接端底面设有粘毛条。通过第二条状体与第三条状体上部的第一条孔穿接后与第一条状体粘接的方式,在病人头部的顶骨处形成叠层,该叠层由第二条状体和第三条状体叠合组成,这样病人头部的防护作用可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由于第二条状体在穿接状态下其下方设有第三条状体,使第二条状体与病人头皮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保证了散热空间和柔性帽体的透气性。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三条状体上开设有第二条孔,第二条孔与第一条状体平行开设,第三条状体上还开设有第一孔体。为获得更好的透气性,在通过第三条状体和第一条状体等对头部有效范围包覆情况下,在第三条状体上分别开设第二条孔、第一孔体等保证头部的透气性,而且提供了引流管的插接孔,例如引流管可与第一孔体插接,便于对引流管进行分孔梳理、支撑以及集中扎束固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三条状体设有第二插接件端外侧设有压力检测器,第三条状体上设有气囊,气囊与人体头部枕骨处皮肤贴合,气囊与压力检测器连接。利用气囊对头部起到柔性支撑,降低柔性帽体穿戴的不适性,且气囊可降低头部在躺下状态后脑的不适性,利用压力检测器对气囊受压检测方式来获得柔性帽体穿戴在病人头部的舒适度以及松紧是否恰当。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一条状体两端具有扣搭环,扣搭环用于与人体耳部贴合设置。为保证柔性帽体的稳定穿戴,通过在第一条状体上设置扣搭环,使耳部与扣搭环扣搭,增多了柔性帽体与头部的限位固定位置,且穿戴舒适性好。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缓冲壳体采用复合板件制成,复合板件包括有外至内依次布设的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第三材料层、第四材料层和第五材料层,其中第三材料层与第四材料层之间间隔夹有第六材料层,第四材料层截面为波浪状其与上下材料层之间具有隔空间隙,第二材料层一端部具有折弯结构使其与第三材料层之间具有一层隔空层。第五材料层表面开设有均布的通孔,第一材料层为橡胶材料层,第二材料层为泡沫塑料材料层,第三材料层为金属材料层,第四材料层为无机纤维复合材料层,第五材料层为无机纤维复合材料层;第六材料层为泡沫材料层,通过各材料层依次组合获得复合板件使其具有优异的抗冲击、吸振的效果,使用复合板件所制备的缓冲壳体在受冲击时其破损范围可减小,具体的,撞击点所产生的冲击力向缓冲壳体内部扩散过程中其首先被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在达到第三材料层时由于第三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之间具有隔空层起到一定的冲击力传递阻隔的作用,在撞击力较大时其直接撞破第一、二材料层与第三材料层接触时利用金属材质的第三材料层来充分降低撞击损伤而下方的第四材料层和第五材料层来吸收撞击所产生的震动,具体使第四材料层波浪截面减小了其与上下板材的接触降低冲击力的传递减轻对头部的伤害,且由于第四材料层与上下板材之间具有间隔的隔空空间有效阻隔声波向缓冲壳体内部的传递来进一步降低冲击产生声波对脑部的伤害,在平时也可降低传递至缓冲壳体声波能量,为保证病人头部的透气性需在复合板件上开设多个第三孔体来保证透气,第三孔体也可用于放置引流管或其他仪器设备的管路,当然所开设的第三孔体可能会导致阳光通过第三孔体照射至柔性帽体或病人头皮这会导致头部温度过高,第二材料层一端部具有折弯结构使其与第三材料层之间具有一层隔空层的设计可实现降低光照照射到病人头皮或柔性帽体上,在光照经过第二材料层与第三材料层之间有部分光线射入隔空层内且多层复合材料对光线能量也具有相应吸收,同时隔空层的设置还有利于隔温,降低外部热量对缓冲壳体内部温度影响,还通过设计第六材料层来进一步提高隔温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缓冲壳体上固设有带蓄电池的控制器和固设在缓冲壳体外壁上的固定管,固定管与控制器连接,缓冲壳体靠近人体头部额头处设有报警器,报警器侧面具有一插接杆,缓冲壳体外侧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开设有插接孔,报警器上的插接杆与插接孔装配,报警器通过柔性管与控制器连接,柔性管内设连接线,柔性管一端部设于固定管内,控制器还连接有温度检测器,优选的,缓冲壳体表面开设有第三孔体。由于颅内手术后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脑部的感染其中反映症状为体温升高,通过设有的温度检测器与人体额头贴合的方式来实时监测人体体温,所设有的报警器优选具有控制开关的报警器,这样在病人因某些突发状况出现身体不适时可手动控制报警器报警。其中报警器和控制器连接,控制器还连接温度检测器连接,控制器为plc,在病人体温超过plc设定值时自动控制报警器报警。

当然,温度检测器可直接放置在第一条状体与人体额头之间也可选择医用胶带将温度检测器与人体贴合来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柔性帽体和缓冲壳体的组合方式对病人头部进行防护,通过柔性帽体对病人头部包裹,相较于现有技术对病人头部全部包覆,在包覆物表面开设透气孔的方式,本申请设有第一条状体的柔性帽体可针对性头部区域进行防护,头部留有较大连续性的散热面积而分散性非散热孔,利于散热效果的提升以及减小脑组织的氧耗量。还改变了现有的保护帽的佩戴方式,特别是对于顶部的开颅去骨由于箍到下巴处容易造成呼吸困难而无法进行限位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柔性帽体穿戴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柔性帽体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缓冲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报警器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复合板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撞击测试结果;

图8为去噪测试结果。

附图标号:10-缓冲壳体;11-控制器;12-固定管;13-温度检测器;14-柔性管;15-延伸板;16-报警器;17-限位块;18-第三孔体;20-柔性帽体;21-第一条状体;22-固定条;23-第一粘条;24-副板;25-扣搭环;26-第一插接件;27-第二条状体;28-第一条孔;29-第三条状体;210-压力检测器;211-第二插接件;212-气囊;213-第一孔体;214-第二条孔;215-第二粘条;216-插接条;217-第一限位通孔;218-第二限位通孔;30-限位绳体;40-复合板件;41-第一材料层;42-第二材料层;43-第三材料层;44-第四材料层;45-第五材料层;46-第六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说明书附图1-6所示,一种颅脑术后防护装置,包括柔性帽体20,柔性帽体20上配合设有缓冲壳体10,柔性帽体20包括:第一条状体21,第一条状体21一端部设有插接条216,另一端部设有第一插接件26,第一条状体21环绕贴合人体头部并其两端部的第一插接件26和插接条216插接,第一插接件26放置在人体头部的枕骨位置,第一条状体21中段处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第三条状体29,第三条状体29贴合人体头部的额骨、顶骨设置,第三条状体29尾端具有第二插接件211,第二插接件211与第一插接件26相邻放置且与插接条216插接,第一条状体21上连接有与其平行的固定条22,固定条22两端开设有第二限位通孔218,第一条状体21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限位通孔217,缓冲壳体10具有容纳人体头部的内腔,缓冲壳体10两端具有限位绳体30,限位绳体30穿过第二限位通孔218穿接再与第一限位通孔217穿接。

本发明设计柔性帽体20和缓冲壳体10的组合方式对病人头部进行防护,通过柔性帽体20对病人头部包裹,考虑到头部包裹松紧会影响到病人头部受压以及头部敷料会掉落的问题,通过第一插接件26和插接条216的配合来调整第一条状体21围合在病人头部的松紧度,实现前额到后额的穿戴绑缚,这样首先保证了柔性帽体20在病人头部的稳定固定,再通过第三条状体29与病人部的额骨、顶骨贴合设置且一端部与插接条216相适应的插接,使病人头部中部贴合有包裹物对头部形成保护,特别是颅脑手术中去除了部分骨瓣的患者,通过第三条状体29对其形成保护以及防止头部出现鼓包现象,第三条状体29包裹于头部时与两侧的第一条状体21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相较于现有技术对病人头部全部包覆,在包覆物表面开设透气孔的方式,本申请设有第一条状体21的柔性帽体可针对性头部区域进行防护,头部留有较大连续性的散热面积而分散性非散热孔,利于散热效果的提升以及减小脑组织的氧耗量。

为保证对病人头部的防护,通过在柔性帽体20外侧设置缓冲壳体10的方式使在头部受到撞击时通过缓冲壳体10来承受冲击力,防止对头部伤口形成伤害,且缓冲壳体10内壁与柔性帽体20之间具有一定的隔空空间,避免两者完全贴合以降低缓冲壳体10受力过多分散至头部,进一步的,本申请通过连接于缓冲壳体10上的限位绳体30先与柔性帽体20靠近额头处的固定条22上第二限位通孔218连接再连接位于耳部的第一限位通孔217,这样使缓冲壳体10与柔性帽体20之间存在连接关系,限位绳体30的穿接顺序增大缓冲壳体10意外掉落难度,改变了现有的保护帽的佩戴方式,特别是对于顶部的开颅去骨由于箍到下巴处容易造成呼吸困难而无法进行限位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限位绳体30此种穿接方式对头部受冲击具有缓冲作用,在缓冲壳体10受撞击其受力分散至头部上的第一条状体21包裹区域减小对头部上部开颅处伤口的伤害,但是这样会增大第一条状体21的缩紧程度对头部产生相应的挤压力,也不利于头部的保护,限位绳体30在缓冲壳体10受冲击向下形成位移中对第一条状体21具有拉扯力使其包裹头部的松紧度适当松开,这样缓冲壳体10传递至第一条状体20的力用于使第一条状体21松紧度适当收紧,达到减缓冲击力传递至第一条状体21造成头部受压问题。

当然,本申请的第一插接件26和插接条216为可调整插接深度的组件,缓冲壳体10外部结构具有半球状结构,利于冲击力的有效分散。

第一条状体21靠近人体头部额头侧连接有弧形状的副板24,副板24上部设有第一粘条23,缓冲壳体10具有与副板24位置对应的延伸板15,延伸板15底面具有与第一粘条23对应粘接的粘毛条。延伸板15和副板24首先可在额头处形成类似帽檐结构起到一定的挡光作用,其次在延伸板15和副板24上所设计的第一粘条23和粘毛条的方案目的在于改变缓冲壳体10和柔性帽体20之间的连接方式,解决现有技术中顶部的开颅去骨由于箍到下巴处容易造成呼吸困难的问题。

第一条状体21上还连接有与垂直的第二条状体27,第二条状体27与第三条状体29平行设置,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第三条状体29中部开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条孔28,第一条孔28与第二条状体27平行设置且第一条孔28宽度大于第二条状体27宽度,第二条状体27一端部与第一条状体21设有第一插接件段固接,另一端部穿过第一条孔28与第一条状体21设有插接条216端粘接且粘接处设有第二粘条215。第二粘条215设于第一条状体21上,第二条状体27与第三粘条215粘接端底面设有粘毛条。通过第二条状体27与第三条状体29上部的第一条孔28穿接后与第一条状体21粘接的方式,在病人头部的顶骨处形成叠层,该叠层由第二条状体27和第三条状体29叠合组成,这样病人头部的防护作用可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由于第二条状体27在穿接状态下其下方设有第三条状体29,使第二条状体29与病人头皮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保证了散热空间和柔性帽体20的透气性。

第三条状体29上开设有第二条孔214,第二条孔214与第一条状体21平行开设,第三条状体29上还开设有第一孔体213。为获得更好的透气性,在通过第三条状体29和第一条状体21等对头部有效范围包覆情况下,在第三条状体29上分别开设第二条孔214、第一孔体213等保证头部的透气性,而且提供了引流管的插接孔,例如引流管可与第一孔体213插接,便于对引流管进行分孔梳理、支撑以及集中扎束固定。

第三条状体29设有第二插接件211端外侧设有压力检测器210,第三条状体29上设有气囊212,气囊212与人体头部枕骨处皮肤贴合,气囊212与压力检测器210连接。利用气囊212对头部起到柔性支撑,降低柔性帽体20穿戴的不适性,且气囊212可降低头部在躺下状态后脑的不适性,利用压力检测器210对气囊212受压检测方式来获得柔性帽体20穿戴在病人头部的舒适度以及松紧是否恰当。

第一条状体21两端具有扣搭环25,扣搭环25用于与人体耳部贴合设置。为保证柔性帽体20的稳定穿戴,通过在第一条状体21上设置扣搭环25,使耳部与扣搭环25扣搭,增多了柔性帽体20与头部的限位固定位置,且穿戴舒适性好。

缓冲壳体10采用复合板件40制成,复合板件40包括有外至内依次布设的第一材料层41、第二材料层42、第三材料层43、第四材料层44和第五材料层45,其中第三材料层43与第四材料层44之间间隔夹有第六材料层46,第四材料层44截面为波浪状其与上下材料层之间具有隔空间隙,第二材料层42一端部具有折弯结构使其与第三材料层43之间具有一层隔空层。第五材料层45表面开设有均布的通孔,第一材料层41为橡胶材料层,第二材料层42为泡沫塑料材料层,第三材料层43为金属材料层,第四材料层44为无机纤维复合材料层,第五材料层45为无机纤维复合材料层;第六材料层46为泡沫材料层,通过各材料层依次组合获得复合板件40使其具有优异的抗冲击、吸振的效果,使用复合板件40所制备的缓冲壳体10在受冲击时其破损范围可减小,达到溃缩效果,具体的,撞击点所产生的冲击力向缓冲壳体10内部扩散过程中其首先被第一材料层41和第二材料层42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在达到第三材料层43时由于第三材料层43与第二材料层42之间具有隔空层起到一定的冲击力传递阻隔的作用,在撞击力较大时其直接撞破第一、二材料层与第三材料层接触时利用金属材质的第三材料层43来充分降低撞击损伤而下方的第四材料层44和第五材料层45来吸收撞击所产生的震动,具体使第四材料层44波浪截面减小了其与上下板材的接触降低冲击力的传递减轻对头部的伤害,且由于第四材料层44与上下板材之间具有间隔的隔空空间有效阻隔声波向缓冲壳体10内部的传递来进一步降低冲击产生声波对脑部的伤害,在平时也可降低传递至缓冲壳体10声波能量,为保证病人头部的透气性需在复合板件40上开设多个第三孔体18来保证透气,第三孔体18也可用于放置引流管或其他仪器设备的管路,当然所开设的第三孔体18可能会导致阳光通过第三孔体18照射至柔性帽体20或病人头皮这会导致头部温度过高,第二材料层42一端部具有折弯结构使其与第三材料层43之间具有一层隔空层的设计可实现降低光照照射到病人头皮或柔性帽体20上,在光照经过第二材料层42与第三材料层43之间有部分光线射入隔空层内且多层复合材料对光线能量也具有相应吸收,同时隔空层的设置还有利于隔温,降低外部热量对缓冲壳体10内部温度影响,还通过设计第六材料层46来进一步提高隔温效果。

缓冲壳体10上固设有带蓄电池的控制器11和固设在缓冲壳体10外壁上的固定管12,固定管12与控制器11连接,缓冲壳体10靠近人体头部额头处设有报警器16,报警器16侧面具有一插接杆,缓冲壳体10外侧设有限位块17,限位块17开设有插接孔,报警器16上的插接杆与插接孔装配,报警器16通过柔性管14与控制器11连接,柔性管14内设连接线,柔性管14一端部设于固定管12内,控制器11还连接有温度检测器13,优选的,缓冲壳体10表面开设有第三孔体18。由于颅内手术后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脑部的感染其中反映症状为体温升高,通过设有的温度检测器13与人体额头贴合的方式来实时监测人体体温,所设有的报警器16优选具有控制开关的报警器,这样在病人因某些突发状况出现身体不适时可手动控制报警器16报警。其中报警器16和控制器11连接,控制器11还连接温度检测器13连接,控制器为plc,在病人体温超过plc设定值时自动控制报警器16报警。

当然,温度检测器13可直接放置在第一条状体21与人体额头之间也可选择医用胶带将温度检测器13与人体贴合来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固定条22选优天然复合纤维材料,固定条22的厚度与第一条状体21的厚度一致,其在第一条状体21上的长度应小于10cm。限定固定条22长度的目的在于避免其过长与缓冲壳体10之间贴合面过多造成佩戴不适,通过限定固定条22与第一条状体21之间的厚度关系作用在于利用固定条22与缓冲壳体10内壁接触使缓冲壳体10内壁与柔性帽体20之间形成间隙,避免两者贴合有利于头部的透气以及避免缓冲壳体10在碰撞中直接将碰撞力传递至柔性帽体2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为:第一条状体21上的第二粘条215替换为第一插接件26,相应的的第二条状体27端部设置插接条216,这样可实现调节第二条状体27相对头部的包覆松紧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公开柔性帽体20的第一条状体21、第二条状体27和第三条状体29的所用布料为抑菌布料,其采用复合纱布,该纱布中层设有敷料,这样的目的在于促进病人头部伤口愈合以及提高止血效果,该复合纱布可选用现有技术申请号为:201611037790.6的外科手术用无纺布复合纱布片技术方案或选择将其中的敷料替换具体替换为复合的敷料,该复合的敷料由以下成分及重量份组成:普鲁兰多糖7-12份,几丁聚糖10-15份,壳聚糖22-44份,葡聚糖15-18份,海藻酸钠10-18份,虎杖15-22份,石香薷14-20份,皂角刺10-20份,甘草3-6份,白芨6-10份,龙脑香2-5份,牛至8-12份,元胡12-15份,仙鹤草5-10份,该敷料具有较高的抗菌性,能促进伤口的愈合,还具有优异的吸湿作用,其与纱布的粘接性高不易脱落。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防护装置区别在于:缓冲壳体10采用pc+abs材料制备,内设海绵层;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防护装置区别在于:柔性帽体20采用网状结构保护帽代替,网状保护帽配合绷带使用。

对比例3:

防护装置性能测试:与实施例1的防护装置区别在于:柔性帽体20采用网状结构保护帽代替,网状保护帽配合绷带使用,缓冲壳体10采用现有摩托车头盔代替,该头盔材质采用pc+abs材料制备。

1.稳定性测试

选取实验组1-3的防护装置以及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测试,选用iso头型模拟病人头部并分别穿戴实验组1-3和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稳定性测试,测试过程为:头型带上防护装置从60cm的高度坠落,防护装置不能从头型上脱落,经测各组防护装置未见脱落,均达标。

2.撞击测试

选取实验组1-3的防护装置以及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测试,选用iso头型模拟病人头部并分别穿戴实验组1-3和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撞击测试,头型内设有加速度传感器,撞击所用的砧为半球砧,采用工具钢(t10a)制成,碰撞面粗糙度不低于ra0.8,硬度不低于50hrc,半球砧的半径为18mm±1mm,与半球砧固定的基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质量不小于1.5吨。碰撞过程中头型加速度峰值必须达到400g,撞击速度为:6.2m/s±3%,撞击结果采用hic(headinjurycriterion)值表示,具体结果参见附图7,由图可知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具有防护效果欠佳,可能是其没有采用实施例1-3中的复合板件40制备缓冲壳体或未使用柔性帽体而造成防护效果欠佳的结果。

3.去噪测试

选取实验组1-3的防护装置以及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测试,选用iso头型模拟病人头部并分别穿戴实验组1-3和对比例1-3的防护装置进行去噪测试,在各组防护装置内设置噪音仪,噪音仪放置在模型头顶处,在距离iso头型50cm处设播放器,播放器发出72db的噪音,检测各组防护设备内噪音仪所得数据,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实施例1-3及对比例2的防护装置的减噪效果较佳,其中实施例2的减噪效果最佳,而对比例1、3减噪效果不太理想。

本发明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