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0751发布日期:2021-02-20 20:0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盒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耳机盒。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蓝牙耳机就是将蓝牙技术应用在免持耳机上,让使用者可以免除恼人电线的牵绊,自在地以各种方式轻松通话。自从蓝牙耳机问世以来,一直是行动商务族提升效率的好工具。
[0003]
而目前的无线蓝牙耳机为了摆脱传统中还需要用线进行充电的问题都会配套一个为其提供储存、充电的盒体。现有的耳机盒结构,盒盖和盒体之间的配合主要通过卡扣配合实现,在打开盒盖时,通过盒盖克服与其配合的卡扣的作用力打开,闭合时通过按压卡扣实现卡紧固定。这样来回开关盒盖,容易导致卡扣结构损坏,导致耳机盒整体强度变差。而且这样的结构在盒体掉落时会轻易打开,从而造成耳机的掉落,容易造成遗失或者耳机掉落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盒,耳机盒的打开过程简单易操作,且耳机盒的闭合稳固有效,可以避免耳机盒掉落时轻易打开。
[0005]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盒,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用于实现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上的转动柱和设置于所述上壳上的凹槽,所述转动柱可转动配合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吸附件,所述吸附件用于实现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吸附。
[0006]
优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柱和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底部固定于所述下壳上,所述第二转动柱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柱上。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柱和所述第二转动柱均为圆柱体状,所述第一转动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转动柱的直径。
[0008]
优选的,所述凹槽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内部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转动柱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转动柱可转动配合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0009]
优选的,所述下壳包括下壳体和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开口处的下盖体,所述第一转动柱垂直固定于所述下盖体表面。
[0010]
优选的,所述下盖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的下耳机槽,所述下耳机槽位于所述下壳体内部。
[0011]
优选的,所述上壳包括上壳体和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开口处的上盖体,所述上盖体表面与所述下盖体表面相平行;所述上盖体表面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转动柱穿过所述通孔、且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
[0012]
优选的,所述上盖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的上耳机槽,所述上耳机槽位于所述上
壳体内部。
[0013]
优选的,所述吸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上的下磁铁和固定于所述上壳上的上磁铁,所述下磁铁和所述上磁铁相吸附。
[0014]
优选的,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内分别设有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盒,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用于实现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下壳上的转动柱和设置于所述上壳上的凹槽,所述转动柱可转动配合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设有吸附件,所述吸附件用于实现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的吸附。本实用新型的耳机盒结构简洁,稳固可靠,耳机盒的打开过程简单易操作,且耳机盒的闭合稳固有效,可以避免耳机盒轻易打开。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转动件,通过转动上壳或者下壳,即可实现耳机盒的打开。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吸附件,当上壳和下壳相扣合时,吸附件可以使得上壳和下壳稳定有效的扣合在一起,避免耳机盒掉落时上壳和下壳轻易脱离打开,从而可以避免耳机的脱落,且不会对上壳或下壳的转动打开起到限制阻碍作用。
[0016]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盒的一种实施例的透视图;
[0021]
图5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盒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耳机盒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转动件,转动件用于实现上壳和下壳之间的转动连接;转动件包括固定于下壳上的转动柱和设置于上壳上的凹槽,转动柱可转动配合于凹槽内。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吸附件,吸附件用于实现上壳和下壳之间的吸附。
[0025]
本实施例的耳机盒结构简洁,稳固可靠,耳机盒的打开过程简单易操作,且耳机盒的闭合稳固有效,可以避免耳机盒轻易打开。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转动件,通过转动上壳或者下壳,即可实现耳机盒的打开。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吸附件,当上壳和下壳相扣合时,吸
附件可以使得上壳和下壳稳定有效的扣合在一起,避免耳机盒掉落时上壳和下壳轻易脱离打开,从而可以避免耳机的脱落,且不会对上壳或下壳的转动打开起到限制阻碍作用。
[0026]
本实施例中,下壳包括下壳体31和设置于下壳体31开口处的下盖体32。
[0027]
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柱11和第二转动柱12,第一转动柱11的底部垂直固定于下盖体32表面,第二转动柱12的底部固定于第一转动柱11上。
[0028]
第一转动柱11和第二转动柱12均为圆柱体状,第一转动柱11的直径小于第二转动柱12的直径。
[0029]
下盖体32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10的下耳机槽33,下耳机槽33位于下壳体31内部。下耳机槽33内部设有第一下磁铁34,耳机10上设有第二磁铁,第一下磁铁34和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反、相吸附,从而可以对耳机10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耳机10可以有效的被容纳于下耳机槽33内,避免耳机10脱离下耳机槽33。
[0030]
本实施例中,上壳包括上壳体41和设置于上壳体41开口处的上盖体42,上盖体42表面与下盖体32表面相平行;上盖体42表面设有通孔43,第一转动柱11穿过通孔43、且与通孔43间隙配合,从而可以避免通孔43阻碍转动柱的转动。
[0031]
凹槽包括设置于上壳体41内部的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转动柱11转动配合于第一凹槽21内,第二转动柱12可转动配合于第二凹槽22内;一方面,可以实现转动柱和凹槽的可转动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对转动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转动柱在转动的过程中脱离凹槽,从而可以保证上壳和下壳之间稳定有效的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均为圆柱体状,且第一凹槽21的直径稍微大于第一转动柱11的直径,第二凹槽22的直径稍微大于第二转动柱12的直径。
[0032]
上盖体42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机10的上耳机槽44,上耳机槽44位于上壳体41内部。上耳机槽44内部设有第一上磁铁45,耳机10上设有第二磁铁,第一上磁铁45和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反、相吸附,从而可以对耳机10起到限位作用,使得耳机10可以有效的被容纳于上耳机槽44内,避免耳机10脱离上耳机槽44。
[0033]
吸附件包括固定于下壳上的下磁铁51和固定于上壳上的上磁铁52,下磁铁51和上磁铁52相吸附。通过上磁铁51和下磁铁52之间的吸附,可以使得上壳和下壳稳定有效的扣合在一起,避免上壳和下壳轻易脱离打开,可以对容纳于上壳和下壳内的耳机10起到稳定有效的容纳作用,且不会对上壳的转动打开起到限制阻碍作用。
[0034]
上壳和下壳内分别设有充电组件,充电组件用于对耳机10进行充电。具体的,上壳体41和下壳体31内部分别设有充电组件,充电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电池61、pcb板62、pin针63,上壳体41内的电池61和下壳体31内的电池61之间电连接;pin针63可以直接和耳机10的充电口11相连,从而可以对耳机10进行充电。下壳体31还设有充电接口64,通过充电接口64可以连接外部电源;充电接口64可以为usb插口,或者其他可以连接外部电源的接口,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0035]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下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下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